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考科举 > 110-120

110-120

作者:桃花白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人,原本还怕纪元拖慢速度,没想到不管骑马,还是徒步过去,甚至翻山,纪元都跟得上,做事也快。

现在看着高山的乌云,小吏叹气:“阿的的,乱哔麻麻。”

这多是语气词,形容眼前的场景,眼前的场景一片混乱。

这最后一个寨子人少,加起来不过两三百,但他们这里的人勤快,整理出不少梯田。

听到消息后,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动,大家脸上写着惊慌,能收一点是一点。

不仅要收,还要把割下来的稻子运到各家的房屋,省得受潮。

去年的他们,不仅仅是粮食减产那么简单,甚至连留种都没机会。

若不是大家都有些积蓄跟囤粮,这一年都不知道怎么过。

今年绝对不能再出事了。

一群人着急忙慌出来收稻子,这场景用本地话乱哔麻麻很合适。

他们两个呢?

纪元跟小吏坐在石头上歇息。

除了晚上实在不能走山路之外,其他时候,两人几乎不停歇地往前。

这才在五天内,把事情通知到位。

眼看山上的乌云越来越浓密,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或许山上已经开始下雨了,只是他们山下不知道而已。

用不了多久,山洪就会泄下。

纪元看着黄澄澄的稻田,开口道:“我们要不帮帮忙。”

他们两个都是年轻小伙子,正儿八经的壮劳力,这会去帮忙,绝对可行。

这下是小吏愣住了,随后也道:“走,帮忙,你会割稻子吗?”

这个,纪元还真不会。

“我可以学。”纪元直接道。

村长听说后,连忙道:“好啊,你们去白阿婆家吧,她家年轻人都不在,去城里买东西,还没回来呢。m.chuangshige.com”

原本要过几天再收稻子的,谁知道遇到这种突发情况,白阿婆家人估计也在往回赶。

纪元过去的时候,阿婆正在抹眼泪,一边抹泪一边割稻子,瘦小的老婆婆背佝偻着,但衣服打理得整整齐齐,手下的动作还很快。

两个官吏说明情况后,白阿婆一直感谢。

有他们两个帮忙,白阿婆家的稻子收得快了很多,只见山上的雨水急急流下来,众人的动作更快了。

不愧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方。

山上已经下了暴雨,山下只有偶尔的几个雨滴。

最坏的结果没有出现。

整个小村寨急急忙忙收割完稻子,发现只是山上下雨,他们这边只是零星的雨水,让后续运稻谷省力不少。

头一次看到这种场景的外地人,肯定会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也许就是这样独特的地貌,才能有这样的耕种方式吧。

纪元想到最近从书里看的方法,以及后世的经验。

科学地打理梯田,以及挖好调节水流的沟渠,迫在眉睫。

纪元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大概想到一种方法,具体的还要回去再说,他心里有想法,也要结合当地情况来。

毕竟结合本地的情况,才不能闭门造车。

他所知道的,也只是后世的经验大礼包。

具体应用,他是比不过当地老农的。

纪元把最后的稻子搬到白阿婆家中,心道,这地方真的适合养牛。

怪不得本地人都把牛视作吉祥物。

“奶!田里被淹了?!”

几个年轻的声音传过来,脸上写满愧疚,他们从宁安州回来,路上听到官府的人在四处通知。

说是山洪马上下来,让他们立刻收稻子。

白阿婆的孙子孙女们吓得脸都青了,立刻往家的方向赶。

等看到山上的乌云,就知道山上必然大雨滂沱。

那他们的田地怎么办,是被淹了吗?

从山脚往山上走,山脚的田地果然被淹没,稻田都被淹了。

怎么又来了一次。

去年也是这样。

三个晚辈懊恼至极地回来,他家只有奶在,肯定来不及收获。

话音落下,他们不敢置信地揉揉自己眼睛。

稻子,满屋子的稻子。

这是?

白阿婆端了奶白酒过来。

这是当地的一种醪糟饮品,算是甜白酒,度数不高,入口柔和得很。

三人刚想接过去,就见奶端着酒去找里面坐着的两个人,他们形容颇有些狼狈,身上还沾着稻草。

这是?

纪元朝他们微微点头打了招呼,一口吃了这碗甜滋滋的东西,吃了之后方知是醪糟酒,眼神充满震惊。

白阿婆跟孙子孙女们解释,是这两位官爷帮忙了。

说了前因后果,三人连连感谢,还说要做酸浆粑粑给他们吃。

纪元他们拒绝,两人要回衙门复命。

情况是通知到位了,但难免有些损失,后续很多工作需要他们。

村长知道他们要走,同样过来相送。

要不是官府通知得及时,今年肯定又要有损失。

看着众人的感激,纪元心里说不出的想法,走在这样的路上,感觉好像格外踏实。

纪元接过小吏身上的东西道:“我还有力气,你歇歇。”

小吏确实累得够呛,可纪大人怎么也是户司的主事,这样不好吧?

在纪元的坚持下,对方不再多说,他确实很累,进了衙门之后,就没有之前当农人的力气了。

这外面来的白面书生,怎么力气这么大?

纪元笑着解释,还说了自己求学时候的经历:“那时候天天要来回,我住的栖岩寺,也在山腰。”

“当然了,那山跟这里比较,就太过秀丽。”

纪元见多识广,走遍天齐国三分之一的地方,讲起各地风土人情很有意思。

这小吏听着听着,只觉得新来的长官着实厉害,等回去的时候,直接成为纪元的跟班!

衙门里所有人,基本都是风尘仆仆。

有人端木瓜水给大家解渴,纷纷说明自己通知了哪些地方,当地情况怎么样。

纪元他们回来的最晚,自然最后一个说。

听到都通知过去了,最后一个村寨的粮食也及时收割,刘大人终于松口气。

今年准备了那么多,也算没有白费。

他们两个帮忙收稻子,大家还是很意外。

再看纪元手上的红痕,刘大人道:“去取伤药过来。”

“这是本地的药,用上极好。”户司主事对自己这个新来的下属,已经无比满意。

衙门有事他跟着帮忙,甚至还帮着农户们做事,怎么看都是个踏实的。

这件突发事件之前,纪元甚至整理了五司的文书。

这么多年了,朝廷终于派了个靠谱的官员。

因为衙门人少,大家坐在一起有商有量。

不好的地方自然是职责不清晰,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

刘大人看了看纪元,发现他对此也没有意见,终于松口气。

要说纪元不知道这些吗?

肯定不可能。

他在翰林院实习的时候,什么职责做什么事,那可是一目了然。

可他还知道,所有事情都要因地制宜。

本地官员太少,大家身上担子重,这很正常,也不是当地官员的错,是当地留不住人的原因。

所以他的心态放得很平和。

刘大人那边已经说到后续的事,等到这次会议开完,纪元已然是自己人。

户司主事让他回去好好休息,辛苦跑了那么远,好好歇歇。

纪元跟邬人豪一起回到住处,没想到大海也刚刚回来,手里还牵着小黄。

纪元出发公务之前就说,要是有人来借牛,那就给,只要不累着小黄即可。

看来外面确实很需要牲畜,否则不会借到他这。

三个人匆匆洗漱休息。

纪元翻来覆去睡不着,把之前未完成的计划拿出来,油灯拨亮,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

最后形成一份类似调研报告的文章。

这文章放到一边,再开始写切实可行的计划。

等到天蒙蒙亮,纪元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一晚上没睡。

推开窗户,只见外面空气清新,万里无云。

天气又晴了,远处的青山绿水,让纪元的心情格外好。

而接下来的公务也不少。

查看三十七个村寨,以及还未被编入其中的九个小寨,看看他们各处的损失。

好在今年老天爷没那么折磨人,给了大家反应的时间。

当然了,这反应时间,同样建立在去年的巨大损失中。

知道各家的情况,再开始给田地里排涝。

梯田是要水,同样也怕水,现在给翻耕带来一定的难度,人在泥地里面,脚全都陷入里面,根本拔不出来。

即便如此,该干的农活还是要干。

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整个宁安州的生活,围绕着村子,水源,田地展开,同样围绕大山展开。

所以,要利用好山脉。

当地是崇拜大山的,这是他们生来就有的情感,这也是给他们带来山原田的地方。

同样是崇拜耕牛的,因为耕牛可以耕种劳作变得简单。

纪元一路走过来,对山脉中间长大的百姓,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他的计划细致又周到,交给刘大人的时候,刘大人看看文章,再看看纪元。

“你眼下的乌青,就是写文章得的?”

刘大人以为纪元的书生瘾来了,要写一篇绝世佳作出来。

但这里不是京城,能欣赏他的大作的,也就只有自己。

纪元眼下是有乌青,可精神抖擞:“您先看看,看了再说。”

刘大人翻开纸张,只见这里的标题为《论梯田沟渠建设,与肥料结合,稻鸭鱼共生系统》。

好长的题目!

但是这题目?

似乎不是简简单单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是献策?

这文章除了开头结尾之外,大概分为三份。

开头写纪元调研的情况,以及请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

接着是正文,第一部分梯田的沟渠建设,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设应该是本地第一。

甚至放在天齐国,在同时代也算很厉害的。

原因只有一个,自主性。

如果是给自己打工,多累都愿意,不用交税的宁安州,就是这种情况。

故而纪元看遍各地田地书籍,加上还有上辈子的记忆,本地的梯田应该是独一份。

但是,沟渠的建设,却还有可以进步地方。

纪元着重给出几个方案,利用山泉建造更为科学的水利设施,人为的,更大范围地导引山泉。

修建更多的水塘,雨水少的时候,就用来储水,雨水多的时候则用来调蓄山洪。

特别大的山洪或许没办法,但像今年这种,要是有许多大型水塘,肯定能调蓄山洪。

等到他们收割稻子,翻耕之后,再放水,这样就能达到灌溉的目的。

这种大型水塘,本地其实在挖,只是进度有点慢。

纪元给出的方案是,除了官府组织的大水塘之外,各村各田,还要有小水塘。

这种水塘越多越好,别看个头小,但胜在多,同样能达到调蓄山洪作用。

分派到各村,让他们寻到自己直流的上方,在合适的地方挖水塘。

遇到水低田高的,用东南地区那边的一种“踏车”,或者西南这边的“筒车”,用这些水车来引流灌溉。

适合的水车模样,已经被纪元从书里找到图纸,作为附件放在后面。

后面的内容越写越详细。

田地低地方要怎么修,高的地方要怎么引水。

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么做,没有水源的山地如今无人开荒,但等到人口增多,那边也会开出来,到时候又该怎么弄。

还有修了水渠之后,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么办。

这些问题一一给出方法,给出自己的思考。

同时还强调找合适的树来种植,那种树的根部必须牢固,可以紧抓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土地肥力。

第一部分关于梯田沟渠建设,已经看的刘大人看得精神一振。

后面关于肥料的运用,更是让刘大人觉得可以立刻行动。

平日里的村寨产生的各种粪便,都可以沉在水塘里,一个沤肥,这不用多说,当地人也会。

但放在水塘里,甚至让水流到田地时,就让当地的土壤肥沃起来,十分省时省力。

纪元提出肥料配比,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同样做了详细说明。

第二部分,依旧有第一部分的水准,把该说都说得很清楚。

到了最后一部分。

也是刘大人第一次听说的部分。

稻鸭鱼共生?

这部分是后世研究出来的。

在合适的时候,利用水田养鱼养鸭,既能给土地提供相应的肥料,同时鸭子的存在还可以帮忙杀虫,鱼的存在帮忙除草。

放在后世,这大概叫生物防治,也是一套人为搭建的共生系统。

而这三种东西,都可以用来吃喝,甚至还可以拿去售卖,种一次田,可以收获三种东西,对当地山农的生活条件,可以大大改善。

如何操作,如何执行,也有法可依。

具体的还可以喊来安大海一起商量,这里养什么品种的鸭子,养什么样的鱼。

再者,把当地老农请来,问问什么样的树木根系最深。

沟渠的建设,则可以请府城工司的官员帮忙设计。

等到文章的最后,阐述了这些方法对当地农业的重要性,还强调,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共同建设宁安州。

一起建设宁安州。

刘大人的眼睛紧紧盯着这几个字。

状元的文章,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他就是朴实无华地写出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

他才不是要卖弄学识,而是想要做事。

年过半百的刘大人有点想哭。

他太需要这份计划书了,宁安州也太需要了。

一定条件下的调蓄洪水,单这一项,就会让当地人兴奋起来。

纪元写的每一条,都是当地最需要的。

他从六月底过来之后,一直在忙这个?

当时他,邬人豪,安大海一起过来。

不少人还觉得,纪状元是他们当中用处最小的。

现在呢?

现在刘大人擦擦眼角的泪水,直接拍板。

“做!立刻做!”

“我们把水渠的建造设计出来,然后召集村长们来学习。”

“现在庄稼收获了,很快大家会闲下来。”

“必须马上动手。”

刘大人看向纪元的眼神,简直在发光:“纪大人,就由你来牵头,本官帮你,如何?”

事情到现在,刘大人要是再不信任纪元,那就是纯粹是大傻子。

如果从刘大人坚持要留在宁安州,不去其他更好的地方来看,他确实是“大傻子”。

可坚守这么多年,让本地人口增长那样多,就不 会真的傻。

刘大人身上,更多是纯粹,是对家乡的热爱。

纪元并不推辞。

既然他提出来了,便一定会做的。

不过刘大人又正色道:“现在,先去休息,这几日本就辛苦,不能再累着了。”

刘大人看纪元的眼神,跟看宝贝没区别。

这种情况下,就怕把他给累着了!

纪元虽然脑子还算精神,却也知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赶紧去睡吧!

话是这么说,纪元的几封信件,还是跟着刘大人请求武新府拨来工部官员的文书一起寄出去。

听说本地的熟悉路况,并且轻装简行去送信的信使,来回只需要十五天。

他们等着回信即可。

这些事忙完,纪元强迫症似的,把要做的事过了一遍,确定没问题,这才倒头就睡。

最近也确实是太忙了,这一觉直接睡到第二天清晨。

其间邬人豪跟安大海还过来看了几趟,确定纪元只是在睡觉,这才放心。

七月十七,纪元再次来衙门的时候,所有人对他的表情都不一样。

要说之前对纪元好,那是因为他的状元身份。

现在对纪元示好,甚至带了些感激。

宁安州的衙门,基本上都是本地人。

因为没有税收,平日只有靠朝廷的俸禄度日,故而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真心对本地好的。

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对纪元十分感激。

要知道,纪元来这里还不到二十天,竟然真的给出确切的方案。

纪元这次过来,还把之前关于水田的书都给带过来。

本地的梯田发展已经很好了,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可取之处,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

他们这边群策群力,根据纪元的方案,把任务分下去。

就算是沟渠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村寨里对水渠水塘有研究的农人都被喊过来。

其他事就罢了。

一听说是防山洪,大家比谁都积极。

他们这里差事做得热闹。

甚至把三四十个村寨的主要支流都给记下来。

这是纪元在各地文书里面学的,主要支流是什么,哪里的水流急,哪里的水流缓,哪里的土壤是什么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一手资料,工部的人过来,肯定能给出合理的方案。

这个时间,村寨们也是忙得厉害,一个是要打谷子,另外还要跟着去记住自家田地的支流,全都盼着有条规整的水渠。

挖水渠也好,挖水塘也行。

他们不怕卖力气,就想避开灾祸。

加之新来的小纪大人吩咐的,要找那种根部极深的树木,到时候栽种到田地附近,可以让土地肥力更足。

本地人淳朴,加上小纪大人又是天齐国的状元,那可是全国第一,聪明人说话,肯定没错吧?

不少人还说,是不是因为他们去年遭了水灾,所以朝廷派厉害的人过来帮忙?

这种猜测距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纪元却并不打算解释。

也有人防备纪元,说朝廷派他过来,或者因为明年要开始交税了?

这点纪元更不能解释,本地五十年不交税的期间确实接近,明年是什么情况,还要再说。

反正今年?

暂时不提。

刘大人问他为什么的时候。

纪元笑,要说楚大学士给他设了三个难关。

刺杀,赈灾,收税。

第一个不说了,赈灾这事,却是偏远之地的百姓不会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