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刘大人看到李老爹的时候,就在计划这件事。
不过他们没打算让纪元给。
纪元帮这里请人,本就是用了人情,怎么好让他再出钱。
大家聚在一起,竟然是商量,怎么给李老爹付钱!
他这样有经验的民间匠人,所需的银钱还是不少的,而且工期肉眼可见得长。
纪元听着,不由得泪目。
他们这真的太难了。
他从自己身上抽出三百两银子凑过去:“如果不够的话,我再添。”
大家既然都倒贴工资上班了,他也来一点吧。
所有人都看向纪元。
多少?
三百两?
纪元的出身肯定不俗吧?!
可刘大人却是不要的。
纪元既出计划也出人,如果再让他出钱,宁安州算怎么回事。
纪元却道:“下官也是宁安州的一分子,而且请人的时候下官就该考虑到这件事的。”
纪元一再要求,他肯定要给的。
不就是倒贴工资上班吗,他可以。
这钱还是李首辅给的,他完全不觉得心疼。
刘大人算了半天的账,从纪元那取了五十两银子,算是补上最后缺少的。
即使如此,纪元给的银子也占了大半。
“等今年的拨款下来,一定会还给大家的。”
纪元这才意识到,在宁安州,三百两已经很多了。
也是,他在村里跟县城还好,到府城跟京城之后,像是有了通货膨胀一样。
他这点倒是有些疏忽。
换而言之,宁安州也确实穷。
纪元又往山上看了看。
那些水冬瓜树,就是发家致富的秘诀。
以后的宁安州肯定不会这样穷的。
当然了,还需要时间。
事情要一件件地办。
整个宁安州的人都因为这件事忙碌起来。
今年因为府衙提醒,他们早早收获了稻子,家里男女老幼都跟着去挖水渠。
山上的部分,需要每家出劳动力,按照各家田地多少,看应该出多少人。
山下的部分,各家负责自己的部分。
前者还需要村长监督,后者完全不需要。
所有的水渠都要相应的标准,不是越深越好,也不是越宽越好,都要按照地势来定。
工匠李老爹在滇州府多年,对水利更是了然于胸,他安排的位置基本没错。
再加上纪元给了现代沟渠的建议,对方很快融会贯通,跟他手头的东西结合。
一直到八月底,宁安州的村寨终于规划好一半。
李老爹还是要歇歇,这真的太累了。
剩下一半的村寨虽然着急,却也在忙另一件事。
他们在村寨里先挖肥料的大坑,加之去山上采集水冬瓜树的树苗,暂时先移植出来,等到春天就可以种上。
当然了,他们最着急的,还是水渠的修建。
纪元看着最近一个月的成果,发现了一件要紧事。
建设梯田沟渠,准备冲肥,这些都好说。
但另一件事,却是没人操心的。
也就是计划里的第三部分。
稻子,鸭,还有鱼的共生。
这一点尤为重要,鱼吃杂草,鸭吃虫子,拉的粪又能肥田,没有比这更好的循环方式了。
等秋天收获的时候,稻子产量绝对提高,鱼跟鸭子也会很肥美。
这么好的事,怎么没人做?
钱掉地上肯定会有人捡。
如果没人捡起来,说明会有代价。
纪元率先思考的便是,这件事对百姓们来说有什么难处。
倒是不难猜到。
纪元给小黄喂了饲料,摸着小黄的脑袋,它最近辛苦了。
为什么辛苦?
纪元认识不少小吏,还有附近的山农,都借用小黄做事。
小黄力气足,做事也专心,自然很受欢迎。
纪元好歹也是本地的六品官员,为什么大家敢过来借?
因为没钱。
没钱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的。
借牛而已,大家肯定会试着张嘴。
纪大人同意,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考虑稻鱼鸭共生,也是没钱。”
没钱买鱼苗和鸭苗。
这很正常。
要说本地人,因为不交税,吃喝大概是不愁的。
但也因为吃喝不愁,各家孩子就很多。
一来二去,种的粮食基本用来糊口,真正卖出去的并不多。
而且本地人也不太喜欢跟外面交流。
隔壁就是镇南关,而镇南关来往不少兵士,虽说过去一趟并不麻烦,但普通百姓还是不愿意多走的,古代的兵士跟现代的可不一样。
大部分百姓都会很怕。
加之翻山越岭的,贸易也不方便,粮食换不成钱,粮食也换不成鱼苗跟鸭苗。
除此之外,纪元的建议里还说了,稻田里养鱼,还要挖鱼沟,稻田堤埂要加宽加高,并且要拍打得十分结实。
总的看下来。
若说后者,本地人大概是不怕出力气的,挖沟渠都不怕,还怕加宽堤埂?
想来,还是没钱买鱼苗鸭苗。
讲到最后,还是一个字,穷。
纪元又想到山上的那些水冬瓜树。
这件事,或许可以提前?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看来,真的不能等。
说做就做。
但问题在于,他对水冬瓜树的树皮提炼出橡胶,也只是一知半解,必须自己动手实验才是。
纪元从还未开始修建水渠的村寨里选地方,最好是能住在村寨里面,这样更方便得到水冬瓜树的皮。
他干脆从衙门拿来修建水渠的名单,刘大人他们按照顺序,排了时间,也是让村寨的人不用干等着。
名单最后一个寨子,就是李老爹最后去的地方。
“就这吧,白越寨。”他们排到最后一个,时间也更充裕,按照最近的进度来看,李老爹要等到十月份才能过去。
本地人还是更想修水渠,纪元不好过多打扰。
上次跟纪元一起去通知收割稻子时的小吏笑了:“这个寨子咱们上次去过,就是白阿婆家。”
是她家啊。
纪元还很喜欢她做的醪糟。
这个叫柴烽的小吏,现在给纪元打下手,今年二十五点他精力充沛,既然要去白越寨,那他肯定要跟着。
宁安州衙门对纪元的想法只有支持的份。
虽然不知道他说的橡胶是什么,却懂得纪元讲的,只要做出橡胶,便可以做出防水的鞋子。
防水鞋子,他们这?
当真?
只要能做出来,那肯定全力支持啊。
纪元去白越寨之前,还到了最近的一个村寨,村寨里热火朝天地,全都按照李老爹给的方法挖水渠。
这事辛苦,大家却也愿意做。
纪元去的时候,不少人还在打招呼。
他们都认识纪元,知道是他带来的这些好办法,故而对他很有好感。
纪元看着山泉水流淌下来,又看着翻耕的稻田,只觉得景色极美。
刘大人他们也是跟着各地看情况,好在挖沟渠,要的就是人力。
加之现在农闲,都是有时间的。
邬人豪跟在李老爹身边。
大海则还在教学,他现在都快总结出教学经验了,不仅课堂上讲解,还带着人去实地学习。
所以纪元带着小黄,柴烽就一起走了。
他们要去白越寨,想办法提炼出橡胶。
只有提炼出这东西,才能让当地百姓赚钱,从而去买鸭苗跟鱼苗。
这里自然也有个问题。
橡胶做出来,肯定很赚钱,那他们会不会直接放弃种田,专门种这种经济作物?
从而让本地改稻为橡胶?
这自然不是。
一个是商籍的身份会限制大家的选择。
二是靠着土地吃饭的农民,也不会让自己承担那么大风险。
不种粮食这个选择,就不在大部分人的考虑范围。
还有最后一层原因。
天齐国也好,其他古代王朝也好,都会规定种植农作物跟经济作物的比例。
绝对要保证粮食安全。
故而纪元的橡胶还未提炼出来,刘大人他们已经在思考什么样的比例合适了。
纪元感觉,刘大人真的对他太过信任了。
明明他连橡胶是个什么东西,都没说个所以然,他就能直接相信。
其实纪元完全想错了。
他是不好解释轮胎这东西,但他用鞋子来举例,已经让刘大人心动了。
做出来一双防水的鞋子?
价格还会很低廉?
稍微一说,刘大人便有些迫不及待。
他知道,只要这东西真的能做出来,便会改变当地的生活。
更能像纪元说的,让本地人发家致富。
纪元提起鞋子,虽然只是个举例子,但也确实打算从鞋子开始做。
这个东西大家都需要,而且不涉及更为敏感的东西,以鞋子开头,绝对没错。
可要说其他东西的设计,必须也加入其中。
只是那样复杂的设计,就不是他能完成的。
需要真正专业的人。
工部的人?
他们这工部的人,大多使唤不动啊。
刘大人信任自己之后有多好说话,武新府那边的人就有多难说话。
修水渠都不上心,更不用指望别的。
纪元摇摇头,跟小吏柴烽一起去往白越寨。
就在他们要出发的时候,在城里休息的李老爹急匆匆赶过来,开口便是:“克哪点儿啦!”
纪元从六月底过来,如今马上九月,自然听懂李老爹是问去哪。
纪元答:“我们还有公务,要去白越寨一趟。”
“喃回?”李老爹有点不好意思道,问纪元什么时候回来。
这事,纪元也说不好的。
什么时候提炼出橡胶,他什么时候回来。
李老爹思前想后,还是把自己的事给说了。
他八月初三过来,一直到忙到这两天才休息,准备等到九月初三继续去定其他村寨的水渠。
回宁安城休息这两天,宁安州衙门还把他的酬劳给了一半过来,给的金额还很合适,就是市面上的价格。
连时间带技术,一共二百七十两银子,现在给了一半。
李老爹先是松口气,原本还怕官府不给钱呢!甚至想好了,如果官府赖账,他也可以弥补损失。
李老爹想要弥补“损失”的方法便是。
把这里的好技术,带到外面去。
在看到宁安州的方案时,李老爹先是吃惊,倒不至于觉得多开眼界。
这种巧思虽然不容易想,却也不是开天辟地。
但把一连串的方案拿出来,李老爹心里已经在买买三三地喊。
他给武新府修水渠那样久,还不知道方法可以这么完善。
所以他想好了。
这地方的官府要是不给钱,拖欠银子,他就用这个技术去赚钱!
只是没想到,宁安州虽然偏僻,给银钱却及时,对他也很客气。
谁知道,收了银子的李老爹非但没有松口气,反而根本睡不着了。
这钱,他该要吗?
怎么觉得,对方拖欠他银钱,他把技术带出去,才更赚钱啊。
李老爹郁闷,他还是头一次想让东家不给钱!
想了许多,李老爹听到负责水渠之事的纪元要出去公务,这才着急了。
路上甚至是邬人豪扛着他过来的。
邬人豪气都不喘的,低声把事情告诉了纪元。
甚至当着李老爹面讲的。
李老爹:啊?
这么不留面子的吗?
纪元听了,倒是不觉得诧异,对李老爹道:“您现在的意思是?”
李老爹干脆道:“能不能这样,草民不收官府的酬劳,但是这技术,我给带出去?”
“你倒是精明。”纪元听出其中的意思,忍不住道,“这技术,远超三百两。”
李老爹嘿嘿一笑。
他当然知道啊,不然不会追着出来。
纪元思索片刻,直接道:“这方法你不仅可以带出去,还能教别人,最好多教一些。”
“只要做一件事。”
“把最后一个村寨的水渠规划完,留下来一段时间,跟当地官员一起编写《梯田水渠修建手册》。”
“到时候这本书,会送到京城,这不仅不影响你出去赚钱,更能名扬天下。”
什么?
李老爹人都傻了。
眼前的纪大人说的,他有点听不懂了。
一个修水沟沟的,怎么就名扬天下了。
小吏柴烽都听傻眼。
写书献给朝廷,还会名扬天下?
这么好的事,怎么就没摊上他啊。
要是让武新府工司的人听到,肯定后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有了这样的好书,朝廷肯定会注意到他们。
武新府那群人,可是天天想方设法离开滇州府啊。
这么好的机会,他们都没把握住。
让一个民间的工匠得了。
等他们知道,肯定会气死。
纪元看看日头,那白越寨离得有些远,再耽误下去,他们今天晚上之前估计到不了。
在整个滇州府,都是不建议走山路的。
纪元的动作提醒了李老爹,立刻道:“好!我答应!留下来写,写书!”
李老爹也算去过很多地方,自然明白纪大人所说之事的好处。
董家来找他帮忙的时候,他以为自己终于把董家的人情给还了。
现在才知道。
分明又欠了董家一个人情!
李老爹瞬间斗志满满。
别说了!
他不休息了!
他要把酬劳还回去,然后立刻动身!
纪元无奈,只好对邬人豪道:“你们两人都注意身体,如果太累的话就不要背他,看李老爹的模样,自己能走上百里。”
邬人豪立刻点头,不过也道:“等这边忙完,我跟大海再去找你。”
“好,注意身体。”
“对了,如果有我的信,记得托人及时给我。”
纪元还在等林大人,程教谕的回信。
自己意识到问题之后,让殷博士转达,不要再查下去。
大家都在天南海北,收到信件,再回复信件,都需要一定时间。
但他到宁安州也有段时间,想来也快了?
在古代社会,不出门就罢了。
一出门便无时无刻怀念现代超乎寻常的便利交通。
邬人豪自然应下,纪元他们也要快走了。
小黄根本不用牵着,跟着纪元走在一起,小吏柴烽忍不住道:“您就像天生的腊蛮人。”
纪元看过去。
对方继续道:“您在自己的院子里留了牛舍,还对牛这样好,都是我们当地的习惯呢!”
竟然是这样?
纪元笑着道:“我的家乡也很尊重耕牛,但我跟小黄的情谊不同。”
这也没什么不好说的。
纪元隐去一些事,只讲了自己冬天没被褥,靠着小黄取暖的经历。
听得柴烽傻眼了。
本地四季都很暖和,但早晚还是冷的。
一想到整天里,都是早晚寒冷的温度,小孩子只能靠牛取暖,便震惊得不行。
走了一会,柴烽又道:“不对啊,衙门的都以为纪大人你出身很好。”
出身很好?
这种谣言怎么来的啊!
等知道是那三百两银子的锅,纪元忍不住道:“放心,以后这三百两银子,绝对不会是天价。”
至少不是那种,听都没听过的。
柴烽狠狠点头:“纪大人,我相信你。”
小纪大人有多靠谱,还用得着说吗!
纪元他们前往白越寨,原本应该多带点人,毕竟是要提炼橡胶。
但现在宁安州衙门事情太多,纪元所写的计划第一部分,便足够让大家忙得脚不沾地。
当然,即便如此,所有人还是高兴的。
只要宁安州能好,做什么都可以。
所以纪元打算,他们就在白越寨里找人帮忙。
反正到时候,这技术也是要教给当地的人。
跟梯田水渠的修建一样。
虽然他们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方案,但是藏起来不给其他人看,那跟纪元的想法便背道而驰了。
梯田也好,水渠也好,都是有利所有山区百姓的。
所以李老爹想把这些技术拿到滇州府其他地方,也是完全可以的。
不仅要拿到滇州府内,甚至闽地,川地,但凡是这种地形的,都可以参考来看,大家可以互相学习。
梯田水渠是这样,接下来的橡胶提取技术同样如此。
纪元其实不记得水冬瓜的树皮要怎么提取橡胶,毕竟后世研究发现,有两千多种植物都可以提取出橡胶。
但大家还是会用原产地巴西的橡胶树来做原料。
没办法,名字都是以橡胶树命名的,而且橡胶树太过得天独厚。
纪元知道这点知识,还因为一个文人,苏轼。
宋朝时眉州到底记载了两件异事,一个是眉州的檀树倒了,但一夜之间又活过来了。
第二件事,则是眉州眉山县有两株桤木,这两株桤木像是双生一般,虽然是不同的根部但长在一起,枝干紧紧相附。
有人把这两件事跟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联系到一起,那时候他们被流放,但还是彼此扶持。
说这样双生的桤木就跟苏轼苏辙的兄弟情一般。
这种联系虽然牵强,倒还真的让纪元记住这件事。
当时说的桤木,就是水冬瓜树。
同时还有别的名字,色赤杨。
可多数人说色赤杨指的是药用的水冬瓜树树皮。
纪元他们终于走到白越寨。
水冬瓜树的村民看到官府的人,还兴奋地过来迎接。
“终于轮到我们修水渠了吗。”
“不是说我们要等到九月初九左右吗。”
看着大家兴奋的表情,纪元忽然有点心虚,只好解释道:“我们过来不是为了修水渠,是在这里办点事。”
果然,众人一脸失望。
有些地方的水渠都快修一个月了,就他们,还要等到九月份。
一想到修好合适的水渠,他们的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