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三节 劝学士群与督教儿辈

第三节 劝学士群与督教儿辈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文教当然也是曾国藩政务中的要项,尽管没有在名义上列入所谓“大政”,但这是曾国藩从骨子里喜欢的事情,他在这方面也用了不少心力。

曾国藩对地处省城、作为全省最高级别书院的莲池书院的教务和学事颇为关心。到任后不日,他即认真为莲池书院的考课拟题,并亲到考棚巡视,当天又与该书院山长李嘉瑞晤谈(他刚到保定后暂住于莲池,其间的晤谈看来是经常性的),自不能不涉及书院教学之事。这年(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十三日,“书院馆课,诸生多不交卷,一哄而散”。事情发生后,曾国藩从李嘉瑞口中获知,他没有盲目地责怪和处理师生任何一方,立意于査清背后的诱因,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对“哄散”事件本身,进行了“软处理”。几天后“补行斋课”的时候,他亲自“送考”。无论如何,学生考试哄散事件,反映了对书院施教的不满,这当然与书院山长有密切关系。李嘉瑞,字吉臣,号铁梅,顺天大兴人,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时在咸丰三年),因抗御太平军不力旋被革职(接替他的即很快败亡湘系大员江忠源),后未再做官,先后在几个地方主持教席,曾主讲关中书院,后移席直隶莲池。他施教倒是认真,有谓“每值课日,其一切法度若先年试士时,阅文必细心商榷”,但不免有拘执、陈旧之嫌,学生的不满,当与此不无关系。而曾国藩说直隶文风“近年稍嫌朴陋”,虽不是直接和专门地批评莲池书院教育,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对作为全省书院龙头、之于一省“文风”有重要引导作用的该书院教育的不尽满意。

而李嘉瑞经历了考场哄散事件,并且“士子时有违言”,遂拟辞莲池书院教职,改馆天津,莲池书院面临新聘山长之局。曾国藩物色莲池书院的继任人选,“欲求一学有经法足餍人望者接居此席”,颇费斟酌,一时“竟亦未易物色”。因为他鉴于“莲池书院为通省士子聚会之所”,要求“山长一席,必经淹贯经史,兼攻时文、诗、赋。不得已而思其次,则须勤于接纳,善于讲解,方足诱进后学”,理想的更是要“经师、人师名实相符”,并且通过其书院教育,能“提倡”和影响一省风气。他广泛发动朋僚推荐山长人选,以供选择。有人推荐了一个叫孙莲塘的老者,为曾国藩客气地谢绝,他说,“孙莲塘前辈名望素著”,为自己所“夙所钦迟”,“惟是年齿太高,口讲指画矻矻穷年之事,过于劳瘁,未敢以之相烦”。最后决定延聘的是自己的进士同年王振纲。此人为直隶新城(今属高碑店市)籍,中进士后并未入仕(这在当年是不多见的),在家侍奉双亲,自治学事,兼授弟子,成为一时佳话。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王振纲曾来拜谒。新任莲池书院山长人选之事几经周折,最后曾国藩恳切邀请王振纲前来膺任,说“此间莲池书院主讲乏人”,“必欲得一学邃品端、堪胜经师、人师之任者,庶足稍振胶庠之气”,“此邦人文,若得阁下为依归,必能一振颓靡,蒸蒸丕变”。王振纲应邀就任,莲池书院的教学在新的一任山长主持下自有一定起色。

在拟选莲池书院山长基本就绪的时候,曾国藩又有设“礼贤馆”的举措,“令各州县遴选才德之士,举报送省,于书院外另辟一区以相接待,意欲稍鬯宏奖之风”。尽管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也可见激励和利用人才的一种用意。针对有关情况,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九月下旬曾这样说礼贤馆之设,各属亦举报人才,而克副所举者究竟寥寥。想必各牧令仍视为虚文,以致真才未能搜采。而保送到省,亦须有一二名贤与之讲求奖劝。于书院山长之外,别立门庭,另启津筏,多方陶铸,俾下不虚此一行,上不虚此一招。

后于这年十二月初又有言,“礼贤馆之设,鸿博茂异之选,未易多得”,“数月来各属举送到省将及百人,间亦酌留一二。虽无出群之才,亦藉以通上下之情谊,访民间之疾苦”。可知,此番选材亦兼成为一种调研、咨询手段。

曾国藩对畿辅的文教和人才确实是寄望甚殷的。他就任几个月后,就有《劝学篇示直隶士子》的出台,这可视为他在直隶文教方面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很值得作以分析。此文是他同治八年七月初所作,主旨在于分析燕赵之区学术文化传统的特点,教以现实的为学途径和方针,以士风来影响人才的转移。开篇即强调,“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且此风影响深远,举及“直隶先正,若杨忠愍(继盛)、赵忠毅(南星)、鹿忠节(善继)、孙征君(奇峰)诸贤”其后所诣各殊,起初皆于豪侠为近,“即今日士林,亦多刚而不摇,质而好义,犹有豪侠之遗”。那么,这种豪侠之质与“圣人之道”的关系如何?文中认为,其“可与入圣人之道者,约有数端”,如侠者“薄视财力”、“忘己济物”、“轻死重气”等,皆“不悖于圣贤之道”,故“直隶之士,其为学当较易于他省”。然则如何致力?文中提出: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这是曾国藩认定的一个学术系统,起码在他京官生涯的晚期巳基本形成(前边述及他在《绵绵穆穆之室日记》所记可证)。曾氏作为晚清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从该文派的“正宗”前辈桐城人氏姚鼐那里,借鉴取法了所言四项中的前三项(概念表述的个别字眼有异,意旨当同),而与之并列又加上“经济”一项。这里所谓“经济”显然是“经国济民”的意思,由此可以凸显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和学术特征。当然,在这中间,他所特别着重的还是“义理”,说“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矣”,“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故而特“与直隶多士约:以义理之学为先,以立志为本,取乡先达杨、赵、鹿、孙诸君子者为之表”,说“其文经史百家,其业学问思辨,其事始于修身,终于济世,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也就是说,只要把握了根本,尽管具体之术不同,但可殊途同归。认为“直隶之士风,诚得有志者导夫先路,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

其通篇显然是以正面激励和引导为主,但联系曾国藩在这个时候不止一次地表露过认为直隶近年“学风朴陋”的意思(上面关于莲池书院之事的内容中就述及),以及明年天津教案(详见下文)发生之后他写的《谕天津士民》,其中即言及“任侠之徒”、“好义之风”、“刚劲之气”,“本可多用之才,然善用之则足备干城;误用之,则适滋事变”,可知他实际上是觉得燕赵“慷慨悲歌”的传统风习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旨在引导趋利避害,让士子们在“正路”上向学,并立意于导引良性社会风习。

在劝学士群的同时,对儿辈的督教也是他十分注意的,并且是在其读书为学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的密切结合上。

曾国藩以病衰之身,公务之外每天还坚持读书问学,即使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如此,这本身对儿辈就是莫大的榜样力量。他还要亲自辅导和检查儿子特别是小儿纪鸿的学业。“二更后,课儿背书”,这成为此期曾国藩日记中所载常项,可知几乎是雷打不动。即使对大儿纪泽的学习,也颇为在意。査此期曾纪泽日记,可见是以读书为所记的中心内容,如其同治九年(1870年)正至三月的日记即非常典型。这年三月下旬,曾国藩决定“令纪泽进京考荫生”。儿子遵命进京准备期间,曾国藩突于四月十六日凌晨出现中风的严重症候他“头忽大眩晕,立即躺倒,(觉得)脚若朝天,床若旋绕,心不能主持,如是者四次,终不能起坐”,这样持续近三个时辰(从寅正到辰末)。即使如此,他还特别函告纪泽“不必速归”,若考试定期在五月上半月,“自宜等候,考毕再回”。纪泽的考试是在四月二十五日进行的,二十八日便获引见,上谕“加恩以员外郎分部行走”。其当天的日记中记曰:“应得主事而赏员外,此莫大之天恩也。”当然,此“天恩”并非基于曾纪泽的学业,而是乃父的地位,“考荫”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特权的门径。不过,曾纪泽的学业上也确有特色,他并不是胶着于旧路,而立意开新,传统旧学之外,也对西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有志专重。同年六月间他这样向父亲道及:“男近年每思,学问之道,因者难传,而创者易名,将来欲拼弃一二年工夫,专学西语西文。学之既成,取其不传之秘书,而悉译其精华,察其各国强弱情伪而离合之,此于词章经济,似皆有益也。”对于曾国藩来说,西学固非其所长,他却有着较为开通的学术观,不但不限制儿辈对西学的向往,而且支持,纪泽在外语、纪鸿在数学方面能有所造诣,于此实不能分开。

曾国藩对儿辈在修身方面的督教既行之于日常,特别时候更有凸显。在赴天津办理教案(此一案事将在下节专述)前的六月初四日,他估计到办案的艰难,甚至弄不好就要搭上老命,于是给儿子写下遗嘱性的长信,对其修身即特别注重,是为嘱咐的核心内容。有谓:“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他还专作忮求诗两首以教。择录其中数句: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

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以上出于《不忮》)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以上出于《不求》)当曾国藩去职直隶回任两江总督后,病身加恶劣的心境,预料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给纪泽、纪鸿留下又一遗嘱性家信,教以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其中的“慎独”之项前曾论及,这时曾国藩将之尤其与“养心”密切联系起来,有谓“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此心常快足宽平”。“主敬”项,体现的也是其一贯的修身要则,这里特别与强身健体联系起来,心身贯通结合,强调其工夫在于“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说是“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求仁”项,是基于所谓“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的理则来说教,与“悦人”连为一体。“习劳”项,即日常他教家人以“勤”的意旨,不待多言。在信尾曾国藩特嘱曰: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駢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之惕励,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可见,曾国藩既以此“四条”自勉,又教子侄勖勉共守,自是他十分看重的,不啻他多年修身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要说,其人以往这方面的说教可谓多矣。除了前边在不同的篇章中业已涉及者外,譬如还有咸丰末年集中载于家书“教以子弟”的所谓“八本”和“三致祥”诀,就是包括了读书治学在内诸多个方面的“拼盘”。“八本”是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具体内容就不必一一细释了,从字面上即多能看知其大旨所在。而从文字形式上看,也颇有特色,曾国藩很善于归纳、总结、提炼,以简明扼要而又上口易记的歌诀的形式表达,更增其美感和韵味。

总之,曾国藩对“子弟”特别是儿辈的督教,是一直坚持不懈甚至是愈老弥坚的。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