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在具体述说曾国藩卸帅情事之前,还需要回溯他“圣地”之行的一个插曲。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间,他由江苏徐州移驻山东济宁(后又转河南周口)。山东乃古圣之乡,这位平捻大帅在这里进行了与军务几无什么关联的一系列朝圣活动。
在移营济宁的途中,曾国藩于二月十五日谒孟子庙,并且拜访了孟子的后裔孟广均。这于其人的日记中,只留下了非常简略的记述。第二天行进途中,他到“宣村之东六里曰凫村”的地方,展谒了孟子母亲之墓。这位非凡女性与丈夫邨国公同冢,墓在凫山(俗名马鞍山)之背。谒过之后,曾国藩还“策马登凫山顶一望”。在这里,也许还找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一定会撩拨起展谒者心中的层层波澜。曾国藩之所以非常重视家教,应该是基于儒家文化中的“齐家”之旨,这中间,孟母教子故事当不失为典型而生动的素材吧?曾国藩展谒孟母之墓的事情本身,就说明他对这位古圣之母心存深切敬仰。
当天,曾国藩行抵曲阜,这里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衍圣公孔祥珂出城迎接。在公馆略事停留后,便到圣庙谒拜行礼。据说,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祭祀孔子,以其故宅三间作庙。当然,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他的享庙规制也在不断提升。明清两代钦定按皇宫之制建筑,与最原始的“故宅三间”之“庙”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曾国藩拜谒的这个时候,虽说由于战乱环境和财力限制,不可能像今天我们见到的浸润在“旅游”氛围中的“华美”和热闹,但想必能更有一种沧桑和肃穆之感。曾国藩这时的武帅名头,决掩不住他“儒臣”的“质地”,在对古圣礼拜之际,脑海中是否会泛出十二年前他写《讨粤匪檄》时的情思?在那篇出师文告中,他可是把维护孔孟圣道的调子唱得够高啊!于今亲临圣殿,是他“剿平粤匪”后又担负“剿平捻匪”使命而军务却颇不顺手的时候,他会不会默默祈祷先师的护佑呢?
在此拜谒完毕,曾国藩又“至殿上及后殿敬谨瞻仰,即圣配行官夫人之寝殿也”。接着,再到东边展谒供奉孔氏先世五王的“崇圣祠”,看了记载孔圣历代支派的两座图碑之后,曾国藩又转看“孔壁”。眼下的这一“寻常照壁”,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一个重要符号的意义: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将祖传的一些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墙壁里,自己隐居嵩山,及至汉初鲁恭王刘余为扩建宫室而拆除孔氏旧宅,发现了这批“古文”经书,较当时的“今文经”在篇目和内容上多有不同,成为历史上形成“今古文经”之争不可缺少的一方资料源,也是儒学原典保存和传衍的千古佳话。为了纪念藏书的孔鮒,后人建此“鲁壁”。历代文人睹物思古,吟咏颇多。如明代孔贞栋的诗句即颇有意味蝌蚪(按:指蝌蚪文)出从古壁中,至今大地书文同。秦人遗下六经火,三月咸阳焰尚红。而此刻,面对这面看似寻常的照壁,熟读儒家经书的曾国藩,心中能不思绪万千?此壁之西为孔宅故井,相传就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之井,其水有“圣水”之称。览毕,曾国藩又到“孔壁”南边的诗礼堂,在里边小坐饮茶。不知道此泡茶之水是否即取自“圣井”?若是,当别有一番滋味吧?茶罢,“至大成门内阅孔子手植之桧”。此桧既然传为孔子所植,当然就成了非同寻常的“圣树”。据说,它多次枯死或遭焚,又多次复生,雍正十年复活那次,孔府还特别向雍正皇帝报喜,作为“世道兴旺”的吉兆。曾国藩观览此树,留下它周围“环以石栏,高仅尺许,有似立石,色微红,有似肉芝”的记述。桧栏之北为“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有于此“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之说。曾国藩作为读书起家之人,身临其所也会浮想联翩吧?而他的日记里只留下“有似楼观”的外形记载。出来大成门外,曾国藩“阅御碑亭十三座”,其中九座为当朝的,其余四座为唐、宋、金、元者。接下来“至西边谒启圣祠,又至后殿瞻圣母颜夫人寝殿。又阅金丝堂,观各乐器”。
曾国藩的瞻观,是在衍圣公的亲自陪同下进行的,周历各处之后,他还被邀到衍圣公府“叙谈颇久”。离开的途中,在轿子里曾国藩还抓紧时间阅读了三十来页的《曲阜志》,想必是方才之游,更激起他了解“圣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背景情况的兴趣吧?这天,他还瞻拜了颜子的“复圣庙”。
第二天(十七日)吃过早饭,曾国藩到曲阜城外谒孔林等圣所,并有较为具体的记述:
出城北门,谒至圣林。约三里许,有万古长春坊。稍北,有红墙夹甬道,道皆有古柏,仪树勾挑。又北有楼观,即林墙门也。过下马牌后,有洙水桥。桥北入大门,至享殿下行礼。殿后甬道之右为子贡手植之楷,稍北为乾隆驻跸亭、康熙驻跸亭。又北为宋真宗驻跸亭。又北即圣人墓。墓之东为伯鱼墓,其南为子思墓,其西南为子贡庐墓处。旋至周公庙行三跪九叩礼,庙之规模甚小。周公墓在陕西,相传此为鲁太庙遗址,两庑配享鲁三十三公也。旋行十里许谒少昊陵,《曲阜志》颇以此墓为可疑,然坟冢叠石为之,广八丈九尺,高二丈,规模奇古,云是宋时所为,则其来已旧矣。又行二十里许,谒启圣王林,行六叩礼。圣兄孟皮墓在其南,享殿坍塌,不蔽风雨矣。
展谒这数处地方,往返约六十里。回到曲阜城里,曾国藩马上作了副一联语赠衍圣公。联曰:“学绍两南,群伦宗主;道传一贯,累世通家。”衍圣公府则为曾国藩举行午宴,殷勤招待。宴罢,曾国藩又仔细欣赏了府藏文物,有清廷颁赠的周朝铜器,其“古泽灿然”;有珍贵的名人字画,其中包括吴道子所画孔子像原本;还有“元明两朝衍圣公及孔氏达官所留遗之冠带衣履”,其“彩色如新”曾国藩感慨这些东西为其“生平所未见”。
曾国藩在孔子故里自然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朝圣”。结束此行后,他回到驻地济宁。及至四月中旬,又一游泰山。十五日至岱庙,观览之细,兴致之高,从他俨然游记的文字中即可看出:
头门凡五门:正中曰正阳门,左右曰掖门,又左曰仰高门,又右曰见大门。余入仰高门,院中左有《宣和碑》,右有《祥符碑》。二门曰仁安门,院中左右皆有乾隆御碑亭,余碑甚多。正殿曰峻极殿,祀东岳大帝。后殿曰寝宫,祀大帝与碧霞元君。正殿丹墀之下,东有古柏如龙爪,有藤萝绕之;西有新榴如凤翼,有倒挂嫩枝,葱翠异常;又有一柏正当甬道,名曰独立大夫;稍南有一太湖石,甚奇,名曰扶桑石;其西院有环咏亭,自宋元以来题咏各碑环嵌壁间,李斯刻碑亦自山顶移嵌于此。其内为东岳帝之便殿,陈列朝所颁法物珍器于此。中有乾隆间颁镇圭,长三尺许,厚二寸许,上青、中白、下绀色,首为凉玉,邸为温玉。环咏亭之南有唐槐,苍古无匹。旋赴东院,有炳灵宫,宫前有汉柏六株,尤为奇古。又登仰高门、正阳门之楼一望岳色。
十六日早饭后,曾国藩与幕客六人登泰山。所记更为细致生动:
出泰安北门三里许,过岱宗坊,旋至玉皇阁小坐……又至关帝庙小坐,有盐当会馆。旋过飞云阁,有孔子登临处坊。旋过万仙楼下,未登楼。
旋至斗母阁小坐,水声清激可听。旋过水帘洞,在大路之西,图中误刻于东(按:可见当时也有“导游图”)。旋阅石经峪。峪在大路过溪之东,约步行小半里。其上为摩天岭,岭上泉流涧中,巨石铺于涧底,纵横五亩许,刻《金刚经》其上,字大径尺四寸许,中署三大字,曰“暴经石”。又有明汪玉者著论谈文,其子汪坦刻之石上,侧署二大字,曰“经正”。旁一巨石曰试剑石。旋还大路,过一小桥,土人名曰“东西桥”。自此桥以下,路在溪之西,自此桥以上,路在溪之东矣。夹道翠柏成列,土人名曰“柏洞”。旋至壶天阁小坐。自城至此凡十八里。又过回马岭,至二虎庙。登岱程途,至此得半矣。该处路稍平夷,微有陟降,名曰“快活三里”。稍北为云母桥,该处有瀑布,名曰“御帐坪”。小坐,盖途中最胜之处也。遥望东边石壁,摩崖一碑,曰“万丈碑”。过朝阳洞,有元君殿,今颓毁矣。旋至五松树,小坐,有石坊曰“五大夫松”。秦时松久不可见,今亦有虬松数株。又北为对松山,溪之两岸,古松森列,与东西桥之柏洞皆低岳茂林也。自此以上为慢十八盘,过升仙坊为紧十八盘,岱岳中最为险峻之处。至南天门小坐。旋折而东,行里许,为碧霞元君庙,又东北一百步许为东岳大帝庙。余即在此停住。卯初自城起程,午初一刻到此,不觉登陟之难,盖号为四十里,实不过三十二、三里。小憩片时,旋至两庙各行三跪九叩礼。因捻匪未平,发愿默为祈祷。中饭后,小睡片刻。旋与幕友步行登览各处。
先至岱顶,即所谓天柱峰也。中有玉皇殿,殿外有巨石陂陀,相传为山之颠(巅)顶。门外有无字碑,广二尺许,厚一尺五、六寸,高丈二、三尺,《志》称为汉时立石。顶之西南为青帝宫,又西为寝宫,内有元君卧像,门锁,未得启视。其南为北斗台,台上两石幢,高二尺许。寝宫之西为孔子殿。以上宫殿四处及北斗台皆已颓败。旋至岱顶之东,有乾坤亭,因纯皇帝(按:乾隆帝)书“乾坤普照”扁(匾)而名之也。又东为日观烽亭,亦有纯皇帝诗碑,其后一碑题“孔子小天下处”。此亭本可观日出,今已颓毁,上无片瓦,不如玉皇殿东轩看日出之便。又东南为舍身岩,改名爱身岩。岩之侧为仙人桥,两石壁之间,三石相衔,下临深谷,有如飞桥。又东为东神霄山,即日观峰迤东之耸起者,实一山耳。遥对西神霄山,即南天门迤西之耸起者。傍夕归,观东岳殿后唐明皇摩崖《纪泰山铭》。其旁小泉曰圣女池。凡岱顶之可观者,略尽于此。
看,曾国藩这未必经过特意精细润色的记述文字,岂不就是堪称上乘的游记?五岳之首,巍巍泰山,百景斗异,气象万千,一路游来,尽揽在胸,记之笔下,井井有条,不求逭染,生动自出,言简意赅,出神入化。实在不忍割爱,故录载于此。
当夜,曾国藩一行即住宿在山上。因傍晚为阴云微雨的天气,曾国藩估计黎明断不能观览日出了,于是“髙卧不起”。而幕友黎庶昌等四人却不甘心,他们结伴登玉皇顶东轩,等到五更时分,“严风微雨过后,竟得一睹日出之胜”。曾国藩大概不无遗憾吧,但更能借事悟理,说“乃知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清早他们起行下山,不消一个时辰便回到郡城。能如此之快,是因为乘坐一种特别山轿,其“长六尺许,两损弧而向上,如一弓小桥然。舁夫以皮带承肩,上下石磴,轿皆横行,舁夫面皆向前。以直行,则皮带正负在项后;横行,则皮带斜曳在肩侧也”。看来,这算得上当时很便捷的载人登山、下山的工具了,曾国藩辈得以享用,与平时所乘轿舆相比自会觉得别有一番情趣,但会否想到轿夫们的苦累?
无论如何,此旅当会使曾国藩在军务的紧张、疲惫中暂得调节和松弛。他总结说:“此次登岱所心赏者,在庙则为镇圭,为李斯碑,为汉柏、唐槐,为龙爪柏,为扶桑石;在山则为玉皇顶、无字碑,为《纪泰山铭》,为南天门,为御幢坪。外此虽有胜迹,非所钦已。”看来,除了“朝圣”的精神需求外,其人最感兴趣的就是典型的文物古迹。当然,即使此际,曾国藩也仍然难免军务的“骚扰”,他十六日的日记中有云是夕阴云作雨,闻贼又窜曹州,恐其渡运河而东,焦灼之至,睡不甚成寐。还有,在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庙行三跪九叩大礼的时候,他不是还“因捻匪未平,发愿默为祈祷”吗?
不过,此际恐怕算得上曾国藩挂帅平捻期间心情最好、儒气弥炽的时候。莫不是受到了“圣地灵气”的感染?游过泰山回到济宁军次,居处“欢迎”这位大帅的却是跳蚤、虱子、臭虫之类的小动物,一连几天,他被咬得难以入眠,满身奇痒,肿起一个个包块,“大者如桃,小者如豆”。他也奇怪“何以毒气甚重如此”,命人“搜査”,结果这天夜里捕着了一蚤四虱,次日白天在床铺又搜得“大臭虫四五,形扁而润,比寻常臭虫大至倍许”。人们告诉他说,这是去冬蛰伏之虫,今年新出,所以饥而桿也。对此“凶犯”的处理,其人日记中没有留下原始记录,想来他未必有佛家“不杀生”的那般“慈善”境界,处以“极刑”无疑,因为害得他是太痛苦了,甚至“不欲治事”。而在这种情况下,夜间睡不好觉的他,竟还能时时用心体晤古人作字用笔之法,灵感光临,得“龙作潜身戏海水,鹰揩倦眼搏秋旻”的诗句,并且记作“戏为”,可见其雅兴之高。这不妨称为“身饲咬虫戏字联”的事例。
曾国藩的“圣地之旅”至此仍没有结束,还有六月上旬他专至嘉祥县谒曾子林庙。这不仅是“朝圣”,而且是“谒祖”。前边已经交代,曾参确是其家的老祖。初七日早晨他从济宁启程,午后即到嘉祥,住在该城的书院里。晚半晌时分,到宗圣庙叩谒,当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而庙所的形制比起孔庙来可要差多了,“庙中规模扁小,朽败已甚”,后面的启圣庙,“名养志楼,尤朽敝不能避风雨”。谒庙完毕,曾国藩到主持宗枋的宗子曾广莆家一坐,从“广”字看,当属曾国藩孙辈之人了。其家“头二门及大堂等一概颓毁无存,内室亦甚残陋,即雍正年间所赐‘省身念祖’匾亦无悬挂之处,仅庋置于桌上”,虽说曾国藩以前就听说过“嘉祥圣裔式微”,但当下见此景况,还是深感“愀焉不安,愁焉不忍,而非人力所能遽振也”。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意,赠广莆个人四十两银,又“捐祭产银千两”。
曾国藩的此番捐助对这位圣人远祖的祀事来说可算做了“大贡献”。在曾广莆的主持下,用那一千两银,很快买下济宁州北乡程徐庄徐刘氏田二顷十一亩九分有奇,增置了这多祭田,“祀事自兹无虞矣”。为此事,曾广莆于同治八年(1869年)专门勒碑为记,颂扬曾国藩“追远展诚”之举,并称誉其“勋高当代”,“此固邦家之光,而亦宗族之荣也”。在这件事情上,岂不更显出曾国藩的光宗耀祖了吗?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