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那么,何以出现上述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曾国藩的军事方略失误吗?恐怕不是。这一点,不妨与李鸿章挂帅后的情况对比来看。
李鸿章挂帅统军,也是经过一年零七八个月(恰与曾国藩挂帅的时间差不多)的艰难拼搏,在与其他多支清军的联同下,最终于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将捻军镇压下去,取得成功。是李鸿章在战略上较前作有原则性的改弦易辙吗?其实并没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说李鸿章对曾国藩的战略方案完全是萧规曹随,一点不作变通更改。事实上,军情千变万化,形势条件不同,军事指挥员绝对不能胶柱鼓瑟。具体的作战指挥情况不待细说了吧,就基本战略方针而言,李鸿章实施的所谓“扼地兜剿”,与曾国藩的重点设防、河防配以游击之师而形成的“攻防结合”,应该说大旨略同。据说,曾国藩的沿运河筑长墙防守法,是襄办其军务的淮人刘秉璋所出主意,李鸿章当初对这种方法看不上,致函刘秉瘅讽讥说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意秦始皇于千余年后,遇公等为知音。想来,这主要恐不是针对刘秉璋,而是针对曾国藩的。可不久李氏代曾为帅亦无以改前曾国藩的“扼河而守之策”。还有知情者说,曾国藩挂帅平捻,“筑长墙,守运河及沙、鲁诸河,闻者皆笑其迂”,而其后李鸿章“踵而行之,更守胶、莱、北运河,及马颊、徒骇,遂蒇厥功”。诚然,自李鸿章受命挂帅之初,就有袭用曾国藩成法的定议。他说,“中原迤东,豫、皖、(山)东、徐(州)平旷千里,终年驰驱,实疲兵力。官军马队苦少,追贼不能穷远,则终无聚歼之法,不得不借地利以图合围。河防果能立脚,西路险隘较多,地势较窄,蹙贼于山深田多之处,彼骑无可施展,以步敌步,可操胜算”,“筹思再四,曾节相(按:指曾国藩)前议固有深意,无以易之”。
曾国藩“固有深意”的平捻方策,可谓基于他对捻军在作战上长短优劣的颇为清醒的认识。且看他的这样一番总结性论说:
此贼(按:诬指捻军)故智,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连数日不少停歇;有时盘于百余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贼中相传秘诀曰:“多打几个圈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县之败,系贼以打圈圈之法疲之也。吾观捻之长技约有四端:一曰步贼长竿,于枪子如雨之中冒烟冲进;二曰马贼周围包裹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捻之短处亦有三端:一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寨,贼即无稂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奇兵袭其辎重,必大受创。
正是由于能够“知彼”,同时也能够“知己”,故而曾国藩平捻的战略战术原则并无大误。他与李鸿章先后挂帅,尽管作战结局异样,但所用方策略同。曾国藩之所以“师久无功”,除了作战具体指挥上的某些缺陷之外,更根本的原因,一是对所统军队控驭上的受限;二是缺乏继续坚持的心态和身体条件,实有“半途而废”之嫌。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前者与后者有时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的。
曾国藩对所统军队控驭上的受限,直接缘于部下主体上已非湘军而为淮军,另掺以其他杂牌军队。所谓“杂牌”军队,前边曾经提到僧格林沁的残部,陈国瑞军即属之。就是这个陈国瑞,桀骜不驯,引发过诸多事端,使曾国藩大为头痛。其人为湖北应城人,早年参加过太平军,后叛投清军。在僧格林沁挂帅平捻期间,于同治元年(1862年)归其帐下为将,隔年授总兵。僧格林沁被杀后,清廷震怒,将前敌诸将问罪,陈国瑞则以受伤及以往“战功”得免,并代领僧格林沁残部,护理钦差大臣关防,驻扎济宁。他对新挂帅的曾国藩根本不放在眼里,骄横恣肆,我行我素,不听指令。淮军刘铭传部受命赴济宁助守,陈国瑞深为嫉恨,竟率兵突入铭军营中,杀人夺械。刘铭传亦满身盛气、不甘受屈之人,便以暴抵暴,打死陈国瑞亲兵若干,并将陈国瑞逮起关押数日,直至他服软乞求才予放走。这场火并双方死者竟至数百。
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端,陈国瑞和刘铭传都不自认其错,而是各执其词,向曾国藩控告对方。
对陈国瑞情况,曾国藩自为熟闻,决无好感。早在上年春间清廷曾寄谕询及陈氏,意在擢用,曾国藩是以其“桀骜扰民,断不能独当一面”复奏的(那时陈氏并不在其部下)。而此时鉴于清廷对其人的看重,本想尽量迁就、笼络,冀其有所收敛,能为所用。而清廷闻知陈国瑞、刘铭传部火并事件后,并未深究,只是让曾国藩斟酌调解。曾氏奏以宜让陈军暂行驻扎河南归德,不使与铭军同处。同时,上一密片指陈“陈国瑞事状”,说经访查,皆称此人“凌轹州县,性好私斗,屡次梗调,劣迹多端”,江、皖统兵各员“无不畏其狠忍,不愿与之共事”,他未能力救僧格林沁而“假装受伤”欺饰,肆行招勇勒派,“俨有独当一面不受节制之势”,本应严参惩办,因亦有人“言其善战可用,素不贪财好色”,“至性过人,好听忠孝古事”,“臣生平爱惜将才,视如性命”,故“给予公牍,历数其过,褒扬其善,与之约法三章,令其痛改前非,勉图后效”。所谓“给予公牍”,是指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初六日对陈氏具禀的批文,洋洋二千数百言,确实称得上是直言不隐地“历数其过,褒扬其善”。所谓“约法三章”,是告诫三事一曰不扰民,二曰不私斗,三曰不梗令,亦逐条详作阐释和要求,语辞严厉而又不失恳切。另还有“勒令遵从者”三条:第一条,八千勇数,必须大为裁减,极多不许过三千人,免致杂收游勇,饥溃生变;第二条,该军与淮勇、英翰等军,一年之内不准同扎一处;第三条,官衔宜去“钦差”字样(按:其文移结衔擅用“钦差帮办军务”字样),“各省协饷,均归河南粮台转发,不准别立门户,独树一帜”。
一个多月后的七月下旬,曾国藩又有“补参”陈国瑞的一折和“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的一片,折中补参事项,是对他战阵未能救护僧格林沁,而“饰词巧脱,逍遥法外”,与他人“同罪异判”提出异议,请旨将其“撤去帮办军务,革去黄马褂”,暂留总兵实缺责令戴罪立功,以示薄惩而观后效。片中是陈明陈国瑞对前给批牍的回复中,“于查询各事则巧为掩饰,绝无由衷之言、悔过之意;其于禁约三端,则故作游移,亦无矢志遵行之语”,申说并无将此列人参款,是“因河南实乏良将”,故稍留其体面,“冀收鹰犬之才,一策桑榆之效”。可知,陈国瑞到底还是不买曾国藩的账,尽管曾国藩又气又恨,但为了军事上需要,也只得勉强留此“鹰犬”在其摩下。可这样的人,能够听命于他,收臂助之效吗?
作为曾国藩所统带部队主力的淮军,虽说本来是由“湘出”,但既独立形成军系,它终究是以李鸿章为主人,对曾国藩也以“外帅”视之。尽管曾国藩标榜对淮军将士“但恐失之过宽,断无失之过严,常存为父为师之心肠”,并且在实际上也采取一些笼络措施,但淮军仍不愿听命于他。李鸿章自然也不愿放手淮军,处处干涉前敌安排,给曾国藩造成很大难堪。
按照曾国藩关于“四镇”(安徽的临淮,江苏的徐州,河南的周口,山东的济宁)分驻重兵,另设游击之师,动静结合的战略部署,李鸿章的幼弟李昭庆所部是充当游击之师的,任务是追踪捻军,这样常处前敌,自然艰险。李鸿章为李昭庆的安全计,曾私下商请曾国藩改让潘鼎新所部充当游击之师,而由李昭庆率部驻防山东济宁,不料曾国藩拒不答应,还把李鸿章教训了一番,说是李家“必须有一人常在前敌担惊受苦,乃足以折服远近之心”,“吾二人视剿捻一事,须如曾家、李家之私事一般”。李家兄弟自然不满,酝酿让李昭庆退役而脱离曾氏。
铭军首领刘铭传也乘机发难,使事情更雪上加霜。在当时曾国藩所统的部队中,刘铭传属最为出色的将领,所部在军中举足轻重,被布置在“四镇”当中尤当冲要的周口,并拟相机随时调援他处,尤其是要充当“追剿”的游击之师。及至定计扼守沙河(周口至槐店段),亦责成刘铭传负责,亦艰巨任务。刘铭传不甘受曾国藩驱使,为他人做嫁,在战事颇为紧张和关键的时候,以所部过于劳惫为由屡屡要求休息。在他自己径向曾国藩要求不被批准的情况下,李鸿章便出面干预,意在让刘铭传告假归籍。若刘铭传离军,曾国藩的战略部署就会受到极大干扰,他忧愤难耐地致函李鸿章严词相责:“省三(刘铭传字)自元年夏赴沪,今仅四年有奇,三年冬曾回籍小住数月,亦不为甚劳甚久……今若听其告假回籍,则沙河必办不成。在大局无转机,在省三无恒德矣。”甚至这样向李鸿章摊牌:“目下淮勇各军既归敝处统辖,则阁下当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处私有请求者,批令概由敝处核夺,则号令一而驱使较灵。以后敝人于淮军,除遣散营头必先商左右外,其余或进或止、或分或合、或保或参、或添募、或休息归假,皆敝处径自主持。”经此交涉,李鸿章的态度表面上有所改变,但实际上仍深有城府,甚至私下这样怂恿淮军将领:“湘中将帅,藐视一切淮部。如后生小子亦思与先辈争雄,惟有决数死战稍张门户。”他依然隐操淮军的控制权,因“由人调遣,窒碍殊多”,而“颇有后悔”的淮军将领们,则仍旧唯李鸿章马首是瞻,对曾国藩或阳奉阴违,或公开对抗,刘铭传在这中问俨然领头人。当然,李鸿章的态度更具有深层的影响和制约性。知情者即有谓,当时李鸿章对淮军前敌军务“事事干涉”,“且时上章,条陈军务,文正(指曾国藩)弗善也”。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纵有“撤湘军事,合九州铁不能铸错”的深悔,但也无济于事,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对淮军指挥调度困难,当是迫使曾国藩在平捻战场上无功而退的非常重要原因。
军务中的诸多掣肘,当然使曾国藩本来就颇为消沉的心情变本加厉。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初,曾国藩就感叹:“军务毫无起色,加以大水成灾,酷热迥异寻常,心绪实为恶劣。然亦只好安命,耐烦做去。”如果说,这时他还打算强制自己“耐烦做去”的话,那么,很快他便再也“耐烦”不下去,打算撒手不干了,在八月十九日致国荃弟信中这样就说:困捻不成前功尽弃,大局尤坏,忧灼之至,“万不能肩此重任,拟于三日内奏请革职革爵,出军养病,密片请派李(鸿章)、左(宗棠)二人接办”。当然,所谓“奏请革职革爵”,实际上没有真的这般“雷厉风行”,是稍稍拖延了一些时日,不过,在此前后,就接二连三地向朝廷请病假“在营调理”。八月十二日,已移驻河南周口的他,发出请假一月的奏片,陈说他早在临淮时,即“感受暑湿,浑身酸疼,医治未痊,力疾西上”,到周家口后虽“外感渐愈,惟出汗过多,心气甚亏”,医嘱“必须静摄”。在此次请假获准期满之后的九月中旬,曾国藩又奏请续假一月,所陈理由是,虽经调理“外症痊愈”,但“心气过亏”的内症依旧,甚至在该月“初九酉刻,忽然昏晕倒地,虽旋即扶坐无恙,而颓衰之态实难支持”。其身体有病并非虚言,这自然会对其精神、心绪上直接产生负面影响,但似乎也未到“不支”的严重程度(这从随后他被取消帅职后,曾要求不回江督之任而留营作为“散员”效力的情况可证),是借以作为他“奏请革职革爵”的过渡性前奏而已。
还有官场人际上的风波,对曾国藩的消极退隐情绪更不啻雪上加霜。让他最忧心的事情,是乃弟国垄对湖广总督官文的奏参。曾国荃开缺回籍休养后,曾于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间被授山西巡抚,他以病体未愈为由没有赴任,次年被调补湖北巡抚,并参与组织对捻军的镇压。他与湖广总督官文矛盾渐深,终在这年八月下旬奏参其人,并且语词颇为严厉。说他“徇私忘公,愈趋愈下”,“但知媢嫉怀私,妄自尊大,不以军务为重,惟以逸豫自安”,“致使军务、吏治弊端丛出”。具体开列其人的“劣迹实事”,有“滥支军饷”、“冒保私人”、“公行贿赂”、“添受陋规”、“弥缝要路”、“习尚骄矜”、“嫉忌谠言”等项。并且保证所参皆实,有谓“傥有虚诬,自甘重坐”。另外,曾国荃还弹劾了时为军机大臣的胡家玉,其人能入军机,自然也属朝中权要(被劾后遂出军机)。
特别是因曾国荃与官文系同区督抚,且在政事、军务上有过多年的连带关系,其间交恶影响尤显。对乃弟弹劾之事,曾国藩事先并不知情。可能是生怕谨小慎微的大哥阻拦吧,曾国荃事先并没与他商量。及至曾国藩获知,生米已做成熟饭,他内心忧急得要命,生怕惹出乱子。他是在十月初才得见曾国荃奏参官文密稿的,此前已为其奏参事“焦灼弥月”。看稿后虽对曾国荃表示“所言皆系正人应说之事”,“始行放心”,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半安慰乃弟、一半安慰自己的话。实际上,他难以真的放下心来,敏感地觉察着舆论反应,焦急地等待朝廷的评断结果,这中间还是忍不住责备乃弟,说“吾辈当儆省,何可乘机劾人”,“左帅(按:指左宗棠)虽横行一世,尚未弹劾如官(文)、胡(家玉)之显贵者”,“弟做此石破天惊之事,而能安居乡井乎”?经乃兄提醒,曾国荃似乎也不无后怕,回信中说“兄则谓为石破天惊之举,弟尤不觉魂飞魄散,只得静以待罪,听其自然而已”。事情的结果,是将官文撤湖广总督之任(其人不久又得任他职),实际上也就是将他调开免得与曾国荃同城共事,和稀泥的办法而已。尽管当下没有捅出曾国藩所惧怕的大娄子,但还是让曾国藩感到局面被动,隐患非小。他给当时在曾国荃处的纪泽儿写信说,“沅叔劾官相之事”,此间朋僚们“皆不以为然”,“闻京师物论亦深责沅叔而共恕官相,八旗颇有恨(此事)者”,你“当时何以全不谏阻”?“顷见邸抄,官相处分当不甚重,而沅叔构怨颇多,将来仕途亦逢荆棘矣”!
据知情者透露,曾国荃弹劾官文之事,有着复杂的官场挟私斗法的背景:时为湖北按察使(所据资料中述为“藩司”,当误)的唐际盛,与同为湖南长沙府籍且同属湘系人员的黄冕(南坡)交恶,而曾国荃则与黄冕为至交,唐氏怕曾国签来湖北对自己不利,遂代官文起草一份折稿,奏请曾国荃暂不来鄂接巡抚任,而直接到鄂境之外任军事官,官文没有采纳。唐氏便把折稿寄归湖南,传之于众,并造谣说官文已经密奏,想借以阻止曾国荃来鄂。曾国荃听信大怒于官文,到鄂后有十来天不肯接印,有人为官文辨白,曾国荃意方“稍释”。又有粮道丁守存等人,也不得志于官文,窥知曾国荃对其不满,故意进行挑拨离间,说官文对曾国荃素以弟相称,这是“轻玩狎侮”。而唐际盛则借机又怂恿官文奏放曾国荃为帮办(军务),官文不察,“冒昧行之”,复加剧了与曾国荃的矛盾。曾国荃终于觉得无法忍耐,连乃兄也不商量,便率尔对官文拟折奏参。据说,折稿是他亲笔起草,其间与侄儿纪泽议商,并由纪泽最后誊清。乃侄这时还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经验的书生,当然不能像他父亲那样顾虑周详,所以不但没有劝阻,还参与帮忙。后来获见此折的赵烈文,曾以“语多不中肯,文句亦冗沓拖长,首尾不相顾”评之。
而在参劾官文之前三个月,曾国荃即先行密参过唐际盛,指斥其“狡诈成性,专以钻营接纳为事”,“夤缘当道,倾陷同官”,而督臣“大事则任其挟制,小事则听其蒙蔽”,请“严旨将唐际盛立予罢斥,永不叙用”,以期“宵小从此敛迹,正士得展其才,于全省军务、吏治实有裨益”。结果,唐际盛被“召京”而离开湖北,等于剪除了官文的一个羽翼。接着,曾国荃遂将这位在湖广多年的总督诉诸弹章。
尽管曾国荃奏劾官文之事,对曾家乃至湘系集团后续的不利影响不可小觑,但其直接后果似乎没有像曾国藩最初担心的那样糟糕。当然,给曾国藩与官文之间造成很大ffi尬是必定的。据说官文自湖广离职赴京,路过扬州,而时已解帅印南下的曾国藩恰也在此地,两人“书疏往还,约明彼此不提(参劾事)”,身边人居间说合,劝两人见面,曾国藩先候待官文,而官文“见面无语”,待他礼节性地“答候”,曾国藩则未去晤见。及至各司道设席宴请两人,曾国藩到席,而官文未来。两人就这样相别。曾国藩倒能理解,对人说沅(指曾国荃)疏实未先商,然系亲老弟举动而云不知,何以为兄;若云知之,又何以对友?所以,两人相见不免“无辞可措”。至于事后他对官文的评价,倒也算得中肯,说其人“城府甚深”,当胡林翼在世时,“面子极推让,然有占其地步处必力争,彼此不过敷衍而已,非诚交也”,不过,“其心亦止容身保位,尚无险坡”。
曾国荃弹劾官文事结,曾国藩的卸帅之局早定,故而不能说前者对后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事情发生是在曾国藩酝酿开缺辞爵之际,对当时他的忧祸求退心境,则无疑会产生“谐辑”效应。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