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三节 家门琐事亦堪品

第三节 家门琐事亦堪品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春闱金榜题名,成进士,入翰林,曾国藩不但圆了个人多年的梦想,也是圆了其家族的一个悠悠长梦。在京安排停当,他便请假回乡。金秋八月出都,一路走走停停,直到腊月才迟迟抵家。途中还遭遇了一场风险,那是在湖北境内道出襄樊舟次安陆的时候,突遭飓风袭击,据说“邻舟数十,鲜有完者”,而惟独曾国藩所乘之舟完好无恙。作此记述者虽然没有明写,但言外之意又是在暗示福贵之人得天佑神庇了。其实,他接下来遭遇的家门变故,说明这位新贵也无此“特权”。

当然,曾国藩的此番归里已是非同寻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这种当年“识字”兼“励志”双料启蒙的“顺口溜”,他自幼必定就背得滚瓜烂熟,此时自当有了切实的体验。虽说未必真的“锦衣”,但也着实荣贵了。亲友踵门而贺,家中治酒款客,着实热闹了一番。不过,曾国藩本人并没有成为范进,曾家也没有显出一朝暴贵得意忘形的气态。这年六十有五、身体康健的曾玉屏老人欣喜中更多地保持着冷静,庆贺高潮一过,他就半是商议半是训诫地对曾麟书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纪之者就此评议说:“自是以后,公(按:指曾国藩)官京师十余年,未尝知有家累也。”的确,曾国藩在以后做京官的偌长时日里,并没有十分丰厚的收入,少有能济家用的余资,甚至自己在京逢事还常有借贷的时候,而他尚能够清廉自守,不去钻营贪墨之道。其在乡的家人,则依然能够保持业农持家的本色,没有立显高贵骄奢之习,这与自曾玉屏营造的家风不能说没有密切关系。

后来,由曾麟书拟稿、曾国藩书写有这样一幅联语: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这中间,对其家风模式作了“半读半耕”的概括。实际上,这种“两半”家风即由曾玉屏主使开创,而“半读”之事,则是自曾麟书这辈才开始继有承当的。揣摩品味这副联语,如果说,它对于本有科举人仕之志而未得竟,以一个老童生终老乡间的曾麟书来说,不免隐含着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几分矫情,甚至流露出因儿辈承当大任出人头地而抱有的些许骄矜,那么对于走通科举入仕之路有了官守的曾国藩来说,也许能符合他力求保持家门本色的更多实意。有关情况拟留待后边合适的地方再予细说,现在该看一下至曾国藩中进士、成翰林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这时,其家族成员的情况:

祖父曾玉屏的健在及年龄上已提及,祖母王氏也还在世,七十一岁。父亲曾麟书四十九岁,母亲江氏五十四岁。叔父曾骥云三十二岁,婶母小其一岁。他们没有亲子,似与兄嫂合炊而终未分家。妻欧阳氏二十三岁。同胞辈按年序排:姊国兰三十一岁,已于八年前出嫁本邑王氏;妹国蕙二十五岁,于上一年亦出嫁本邑王氏,与国兰为妯娌;妹国芝二十一岁,闺中待字;弟国潢十九岁;弟国华十七岁;弟国荃十五岁;弟国葆十一岁;小妹(惯称“满妹”)九岁。儿辈当时只有于上一年十月才出生的稚子桢第。

曾国藩回到家中已临近这年的辞岁,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特别喜乐的年节,但自来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正之初,在当地流行的天花病魔就无情地也袭向他的家人,很快有国葆(季洪)、国荃(叔淳)、满妹和桢第四人发病,最后国葆和国荃弟兄总算是挺了过来,但满妹和桢第相继死去。满妹临死之前,“面上痘痂皆指爪爬破,面及颈皆烂,血渍被褥,淋漓不复可视,臭气薰蒸,其实极惨”。小桢第仅十五个月的乳儿,染病开始还日夜哭闹,不几天就连啼哭的气力也没有了,回春无方,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惨死而去。满妹和桢第先后接踵夭殇,时在正月之末二月之初。当时国荃之病亦正严重,悲痛的家人连大放悲声都不敢,生怕惹国荃惊恐,只是饮泣而已。此间国华(温甫)也染病卧床,自然更增加了家人的惊恐,所幸最后确诊其为伤风,并非痘症。

稚子之殇,曾国藩自然悲痛,但更不能控制的是欧阳夫人,想起来就啼泣不止,曾国藩少不了忍痛劝慰。何止于对儿辈的爱怜,曾国藩所怀同胞手足之情也是异常深厚的,对小满妹更是有“老兄比父”的特殊感情,平时见爱有加。满妹对小桢第则特别亲近,抱持抚玩,几“无片刻离身”,死后姑侄俩又同穴而葬。对此事的伤感之深,曾国藩多年间不能稍释,曾专门为满妹作一碑志,悲戚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满妹和桢第夭殇的这年,时已二十二岁的国芝订亲,接着出嫁,这也都是做兄长的曾国藩主持操办的。国芝从小体弱多病,连能否成人父母都抱怀疑,所以不宜过早地择婿。就在曾国藩这次家居期间,有友人登门提亲,男方为本邑朱氏,也算个“半读半耕”的门户。媒人特别夸赞该男“愿而敦,讷而慈爱”,说是“必得佳婿,莫良此子”。曾国藩信得过这媒妁之言,卜测也为吉象,便与父母商量,订下了这门亲事,很快在几个月后即行成婚。当时,朱氏兄弟中亦适有捷于乡试中了举人者,故“里人颇称门柞之盛”,“迎亲之夕,姻娅族党会者数百人”,讲得自然是门户的排场。过门后,国芝在婆家也颇有贤干之名。不意好景不长,结婚八年后她即死于难产。不逾月祖母又去世。曾家的悲哀可想而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曾国藩在为朱氏妹写下墓志的同时,追忆满妹、桢第的夭殇,也为满妹写了碑记,追忆满妹“生而善谑,旁出捷警,诸昆弟姊妹并坐,虽黯者不能相胜。然归于端静,笑罕至矧”——活脱脱地描画出一个聪明伶俐而不失端静的小姑娘的形象,可见乃兄对其印象之深。

生死祸福实难卜测,这个己亥年的春天对曾家来说应该算是“黑色”的。比起后来曾氏兄弟在攸关“君国大事”的战场和官场上偌多叵测的重大变端来,这种家门的自然变故似乎算不了什么。然而,揣摩起来,谁又能说这不是借以探査传主内心世界的一条重要引线、全方位揭示其真实生活状貌的一个不应忽略的向度呢?再显赫的人物,无论其在历史上的角色价值如何,也总是血肉之躯,有其家庭里居环境,有这个环境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并且,在这个界域里,它往往多的是自然流露,而较少矫饰和造作,可供人弃圣就俗地对其去作心灵洞察和性情扪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家门琐事亦堪品”。故而,本书中决不鄙弃对这类素材的适当采撷。

在曾国藩这次假归期间,有失妹丧子的悲痛,当然也感受到因其登科入翰而给自己家族乃至乡里带来的荣耀。像得到他这等功名者,不仅是湘(乡)衡(阳)曾家数百年间的唯一,在乡里邑间也不啻凤现麟出之事。试想,一届进士的中额,举国总数一般也就是二百来人的规模(无严格定额,个别也有少至几十人或多达近四百人者),曾国藩获中的这一科,全国为194人(一甲3名,二甲82名,三甲109名),湖南全省才5人(皆长沙府者,其中湘乡县两人)。从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就更为醒目:清朝从顺治之初到光绪九年(1883年)的近240年间里,湖南全省共中进士650来名,每县(或散州和厅)平均还不到9人,也就是说,该省每县平均二十六七年间才出一个进士,至于能入翰林者自然就更少了。曾国藩真可是光宗耀祖并兼荣乡里了,这也直接促成了第三次《湘乡大界曾氏族谱》的修纂。

该族谱的首次修纂是在康(熙)末雍(正)初,续修是在嘉庆初年。对谱牒进行第三次修纂,虽说族人已动议有年,但迟迟未能着手。此番曾国藩的报捷,族中轰动,叔父曾骥云遂借机出名主持修务,曾国藩积极助理。此次修谱,并非仅简单地接续前谱,而要通过实地调査寻访踪迹源流,既作新续,又兼修正前修本的错讹。曾国藩或独自一人,或陪同叔父,不避风雨或是酷暑,多处奔波,亲与其事。他返京之前,已把修谱事宜基本料理停当。次年,该谱正式修成。以后又有两次续修。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二十六(1900年)间,由曾国藩的侄孙曾广祚(曾国潢嫡孙)和孙曾广钧主持进行了第四次修纂;再一次是到了1946年,由曾国藩的长曾孙曾约农主修第五次本,计成二十四卷,是历次修本中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其中将清帝对曾国藩的御赐文字,以及曾国藩为曾氏族人所作寿序,哀辞、墓表、墓志铭等,悉行录集,并将他的遗训编成专卷。据知情者介绍,现在完整保存在曾氏后裔中的族谱,只剩这五修本了。不要说在后两次修纂的族谱里曾国藩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心,即使他亲自参与的第三次修纂活动,张扬其“功名”的立意也实不可免。

这次曾国藩在休假期间,还促成了叔父的立嗣之事。曾骥云二十岁上即与本邑罗氏女成婚,但其妻长期患病,未能生育。而曾国藩的三弟国华,幼时测命,说要做叔父的义子才能长命,于是就名义上认骥云作“干爷”。至于正式让国华为骥云做嗣子,虽有过多次议商,但皆因江氏夫人不允而作罢。这次曾国藩回来,叔父又嘱托他从中促成,经过曾国藩的“再四劝谐”,终于说动了母亲,答应下这件事情。在曾国藩要动身返京的前夕,择定十月二十六日这天,正式举行了个收嗣仪式,“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是在这年的十一月初二日启程进京的。碰巧的是,就在这天的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欧阳夫人生产,添的又是一个儿子,他便是纪泽。想必是日程事先铺排已定,他并没有因儿子的出生再行滞留,不知是带着几分欢喜,几分离愁,曾国藩踏上了北上的途程。

§§第二章京官岁月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