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竟希老人的“吉梦”似乎没有白做,小宽一以其日后的造化给以“验证”和回报。再准确地说,正是因其日后的造化,对本来属附会的神异之说有了承而当之的本钱和资格。假如说他终生为一介株守山隅的小民,这种神化其人的谈资岂不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空幻?当然,大到一个社会,小到某一个人,其历史都不能假设。对于曾国藩来说,既定的事实是他毕竟为大有“造化”的人物。
纵观曾国藩的“造化”之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而是曲直相间,崎坦并存。既有常规的水到渠成,又有奇径上的鬼使神差;既有成败昭然、祸福分明的不易之局,又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歪打正着。而无论如何,及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桃红柳绿的时节,二十有八尚未及而立之年的曾国藩,跳过“春闱”龙门,站在进士这最高一级功名的台阶上,拥抱了蟾宫折桂的多年梦想,是他“造化”之途中的至为关键的一阶。因为,由此他作为国家“抡才大典”中优胜而出的凤麟之选,取得了正途人仕的高级入场券。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回顾和体察一下,他是怎样一程程地走到了其人生旅途中的这样一个界碑。
当曾麟书尚在乃父的严督下孜孜苦读的时候,稚子宽一就开始了他正式入塾学习的生活,时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六岁之时,请的是一位姓陈的先生,专门做他的问字师。竟希老人是这年十月间去世的,生前他有幸目睹了自己所钟爱孙儿的入塾发蒙,想必已是对他的莫大安慰。
这年已二十有七的曾麟书,已经有过多次参加童试而不能获售的经历,面对儿子都已入塾自己尚学无所成的事实,不好再专一读书,便考虑做一份与学事有关并且于家计有补的工作,来年即创设了一所名曰“利见斋”的塾堂,招收了十来名孩童教读。曾麟书既已自行立塾,陈先生也就辞席告退,小宽一遂就学于乃父。曾麟书则一面教书,一面自学,并没有放弃继续入闱一试的努力。
曾麟书自己的学业上难进佳境,教读他人似乎也无甚妙法高招。但就教习初入塾堂的稚童来说,学力上自然还算绰绰有余。并且他做事情有股认真和耐心的笨功夫,教书亦然,尝对生徒言:“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对别人家的孩子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儿子自然更不会例外。据曾国藩自己忆述,当时父亲对他“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真可是达到了随时随地、不厌其烦督教的地步。何况,小宽一的资禀应该说高于一般的儿童,又得乃父自督教之利,所以在同学中就越来越有出众的表现。
检视曾国藩当年的学习进程,到九岁的时候,即“读五经毕,始为时文帖括之学”,也就是说开始学习作应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了,并且还颇见“文以载道”的悟性。有记载说,他十岁上国潢弟出生,父亲笑着对他说,你现在有弟弟了,就此作一篇时文吧,出的题目是《兄弟怡怡》。父亲看了他写就的文章“喜甚”,曰:“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及至十四岁上,竟因他诗赋才华为人欣赏而获订婚。事情是这样的:衡阳籍的乡绅和馆师欧阳凝祉(号沧溟)与曾麟书友善,来曾家塾堂,见到其家公子哥所为试艺,“亟赏之”。得意的曾麟书又请欧阳氏当场命题试诗,曾公子即席出赋,欧阳氏览而惊叹:“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于是便择定了这位少年东床。也就是这年间,曾国藩跟随父亲到长沙第一次参加了童试,这是他入闱应考的开始,其结果是父子双双落选。
此后的几年中,曾麟书起码曾两度改馆,一次是设名曰“锡麟斋”的同族塾堂,另一次是到邻近的石鱼百鲁庵设馆,曾国藩都继续从读。这期间,又修习了《周礼》、《仪礼》,并兼及《史记》、《文选》等课程。他学业上不断长进,实际上比之乃父已不为逊色了,曾麟书充当业师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便考虑让他外出深造,并且要脱离私塾而进入书院。
在当时的教育设施中,书院应该说是高于私塾的一个类别,并且,其性质上也比较特殊,具有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半官半私的一种模糊属性。它不同于官方体制内的各级儒学,但与官方有又有密切联系,往往由名绅名儒领办,并且官方通过对其主持者和师生的督査、考核、奖惩等相关措施来进行控制,特别是科举指归的诱导,使得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附庸。当然,也有些书院能保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术和学风特点。总之,当时书院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办学层次上更显分轩轾,湖南的情况亦颇典型。
道光十年(1830年),正值弱冠之年的曾国藩,离乡到邻县衡阳唐翊庭氏所办的“桂花轩”书屋就学。或说它即属书院,或说亦是私塾。无论如何,曾国藩毕竟走出了自家和乡族的塾堂,改变了偌多年间只在当时连生员都不是的父亲身边从读的境况,起码也可以算是他“出塾入院”的一个过渡。在这里任教的是一个叫汪觉庵的先生。从日后曾国藩对其人表示礼敬和推重,并且赞同自己的弟弟也跟从学习的情况看,汪氏当是道德学问都不错的一位老师。但曾国藩在这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第二年就告离。至于原因,可能和在这里遭到有的同学嫉妒有关。这从他后来与诸弟商议学事,“衡阳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但称誉汪觉庵为“明师”)的言语中,可隐约体察出来。但这段外乡的学习生活,想必也会有助于他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特别是这里离本即衡阳籍的王夫之的隐居著述之所不远,临境感事,对曾国藩推崇王氏之学不会没有一些影响。在此学习期间,曾国藩取名子城,字居武。
随后曾国藩进入的是本邑最好的涟滨书院,但曾国藩可能遭遇到了与在衡阳读书时类似的情况(他同样也说过“涟滨不可以读书”的话)。这也许更促使他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倍发愤努力。此间他改号“涤生”自励:“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该院的山长刘元堂先生也颇欣赏曾国藩的才学,对其诗文“叹赏不置,以为大器”。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家父子再次一道参加童试,这次曾麟书终于告捷,得入湘乡县学。曾国藩则为备取,以佾生注册。对于曾麟书来说,这可是着实不容易的事情。他已先后参加过十七次考试,到了年逾不惑的四十有三的半老之时,才算中了个“秀才”。不过,这对于湖湘支派的曾氏世家来说,已经具有了破天荒的“里程碑”意义。后来曾国藩追忆起乃父的此番经历,大发感慨:“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一人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
至此,已是曾麟书的“尽头学历”,他是再无进取余力了。而曾国藩的出蓝锋芒则愈发显露。第二年,他便正式考中生员,时年二十有三。虽说亦算不上少年捷登,但较比乃父已整整早了二十个年头。这年腊月,他把许字有年的欧阳夫人娶进家门。闱场初捷,又燕尔新婚,真是双喜临门。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陶醉,完婚几个月后,他便离家到省城的岳麓书院继续深造。
岳麓书院不要说是在湖南所有书院中首屈一指,并且在全国范围也数得上赫赫名牌。该院背倚岳麓山,前临湘江水,古树掩映,幽径回绕,花香汇书香,松涛伴书声,环境分外幽雅。特别是其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自宋代创设,便很快成为“天下名学”。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南宋名儒张栻曾主持该院,并写下了著名的《岳麓书院记》,宣明了他不拘于科举利禄之学,重在造就经世之才的办学宗旨,其务实求真之学风,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朱熹来访进行学术交流,所谓“朱(熹)张(栻)会讲”,更成为该院的千古佳话,奠定了其学术高坛的地位。岁月如流,朝代多易,岳麓书院也饱历事变,但其院格学风前绪不泯,传承光大的名儒高士亦因时而出。
到曾国藩求学岳麓的这个时候,书院的掌门人为欧阳厚均。其人为湖南安仁籍,嘉庆初年进士,曾做过御史,以母老告归。他本人即曾是岳麓学子,师从前任山长罗慎斋。他受聘继任山长,司事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入门弟子三千余人,颇富学名、师誉。名师高朋,地灵人杰,曾国藩在此就读如鱼得水,考试成绩常名列前茅,平时吟诗作文也深得师友称赏,声名鹊起。对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活,曾国藩在日后多年回忆起来,依旧觉得兴味盎然,好生感慨,曾有诗曰:
岳麓东环湘水回,长沙风物信佳哉!
妙高峰下携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
夏后功名余片石,汉王钟鼓拨寒灰。
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当年眺览来。
进入岳麓书院的当年,曾国藩即秋闱报捷,在本科乡试中以第三十六名中了举人,跃上了科举的又一大阶。其时乡试中式定额,湖南全省不过四五十人,应试与录取者的比例,大约为八十比一,可见实属木易。并且与中秀才是两年间接连踵成,快捷的不能再有。这对于曾国藩自信的激励可想而知,当年冬他便“公车”人都,准备参加来年春天的会试。不意届时受挫,名落孙山。为了接着在下届再试身手,免除往返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他便在京城住了下来,刻苦攻读。然而,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恩科会试中,又不获中。一时的失望抑郁在所难免,但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迹象,就是曾国藩首次入京留居期间,在治学上开始有了自己的侧重方向和门径方法,不再一味盲目效习应试的时文帖括,这待稍后再具体论说。当然,曾国藩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最高一级科举功名的追求,并且仍以之为最迫切的奋斗目标,决心发愤再图。
已离家日久的曾国藩,不好继续在京久留,此番闱事败北后便南下返乡,并绕道江南一游。曾家并非豪门巨富,不过是平日自给自足略有盈余的农家而已。即使曾国藩自能尽量节约用度,但多年间供他读书应试,家中也有捉襟见肘之虞。加上他在京师居留偌长时日,费用上已是非常困顿,途中不得不到同邑在安徽睢宁任知县的易作梅那里求借百金。路过金陵时,六朝金粉地,秦淮两岸灯,曾国藩毫不为之动心,只是在书坊书市间留连忘返。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他拿出了剩余的盘费,数来数去,还是不够,便以携带的衣裘顶补,将书买下。一路上节衣缩食,随舱而卧。
回到家中,向父亲告明情况,父亲且喜且诫地对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曾国藩“闻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者几一年”。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该进行新的一科会试。湘省距京遥远,至京后又须留有安置的充裕时间,所以起码在前一年的岁杪,就该首途。而当时,曾国藩家自己连这趟盘费都拿不出来,只好向族戚家借贷。据说这次曾国藩只携带三十二缗钱便上了路,到了京城,只剩下了三缗。应试期间的生活用度,想必还得靠在京借贷。后有其弟子记述此事而感言:“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按:指曾国藩)矣!”
这次命运之神惠顾了曾国藩。这就是前边言及的其人“造化途中的至为关键的一阶”。当然,这次闱事本身,曾国藩也并非觉得是一路春风得意,而可谓仍是一波三折。会试他以第三十八名得中贡士。榜上有名他自然感到欣幸,但这个名次又使他颇不满意,本憋足劲在殿试中奋起直追,不想只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别说是状元、榜眼、探花了(一甲第一、二、三名),连二甲也没能进入,只落个三甲之列“赐同进士出身”。按例,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则比二甲又添了一个“同”字,以示级差。按照一般情况,三甲人员多不能人翰林。曾国藩中的就是虽“进士”而曰“同”的这最后一级。据说,这使得曾国藩“大恚,即日买车欲归”,还要进行的朝考都不想参加了,是有人好生劝慰,“固留之,且许为尽力”也就是说尽力帮他的忙,他才打消了放弃朝考的念头,参加了这最后一场考试。
可见,当时曾国藩对科举功名还是特别在意的。其实,这也并非特殊,是自从有了科举考试这玩艺儿,对此孜孜以求的士子们的一种通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千有万有,是要通过科举入仕的门径才能得到的。所以,挤此门径那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得人仰马翻,头破血流,迷狂无以复加。能初入此门者,已是千百不及其一,又加上逐级筛选,能跻身进士之列者,更属凤毛麟角。按说,能入其中已该感到千幸万幸矣,但依然还有级别名次来吊人胃口,搅人兴致。即使平日里夸“圣贤”、居“英雄”之辈,到了这当儿也多难脱此樊篱。难怪当年那个绝顶聪明的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科举的笼络控制“妙道”,真是一语破的。但只有当皇上的才有这般掌局的狡黠和潇洒,争当“人臣”的当然只有就范的份儿。
这样看来,曾国藩辈不能免俗自在情理之中。一个“同进士出身”,似乎成了曾国藩一生不能释怀的遗憾。传说后来曾国藩开府纳幕,有一个幕客以怕小老婆出名,曾国藩戏以“代如夫人洗脚”让那人出对,人家即对以“赐同进士出身”来反唇相讥,结果曾国藩大为渐恚。当然,这未必是真确的事实。熟知历史掌故者指出:“此谑在国藩前已见著录。国藩名高,且以喜诙谐著,后来因以此归之耳。自来此类张冠李戴之事数见不鲜。”不过,既能做此以假乱真的移植,也说明能大致符合曾国藩的此种意态。有更明确述称对话是发生在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者,情节上也有不同,说是曾国藩“督师两江时,偶与宾客语及‘如夫人’三字无以对,李元度应声曰‘同进士’。曾变色,李亦惭悔,久之乃解”。想来,言谈中无意脱口而造成误会和尴尬的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些。无论如何,同为湘人的李元度曾在曾氏幕下并且两人一度交恶确是事实(后详)。除了这两种说法之外,还有其他“版本”,也就不一一列举分析了。
话题回到当时的考试之事上来。比起会试、殿试,最后的朝考曾国藩则碰到了莫大的幸运。先是排了个一等第三名,而道光皇帝审核钦定时,读了曾国藩的应试之文颇为赞赏,挥笔将其圈定为第二名。曾国藩的名字,自然在皇帝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很快获得“引见”,尽管为时匆匆也总算亲见了“天颜”,并顺理成章地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大为庆幸之余,曾国藩一定会想到,人生之事真不啻浮云苍狗,变幻莫测,这也许就是命运吧?宿命之说,是曾国藩一生都信多疑少的。当然,他并不因此而放弃主观努力,也是主张奋力做“人事”拼争的。回顾他不算特别漫长但也绝非便捷的科举之路上的足迹,不也能作出一个证明吗?
无论如何,曾国藩毕竟登得“进士”这最高一阶的科举龙门,仕途之门已经向他敞开。此时,他自然会觉得己身与“国家”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此番中式后他改名“国藩”,显然就寄寓了这样的意蕴。“国藩”之名,也正是自此才正式有了的。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