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走出抑郁的泥潭 > 九、置换需要置换的

九、置换需要置换的

作者:木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虽然”和“但是”换个位置

沿用上文中的一句话:“虽然还能正常地做事情,但总觉得心里有些紧张的感觉”,我们现在把这句话颠倒一下,听听这一句:“虽然总觉得心里有些紧张的感觉,但还能正常地做事情。”——把“虽然”和“但是”后面的句子换个位置,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还能正常地做事情,但总觉得心里有些紧张的感觉”,是失败,是努力了但是没有什么成效,是做了也没什么用。这会让我们觉得努力也没有回报,让我们觉得无力对抗、无计可施,从而对做事情更感觉艰难,更缺乏兴趣和勇气。

“虽然总觉得心里有些紧张的感觉,但还能正常地做事情”,是成功,是不管多么难受多么困难,还是坚持着做了能做的、该做的事情。这让我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地方,看到自己不是那么无能为力,让我们觉得其实也不是那么难,我还是能够做到的,对做事情更有信心和动力。

除了“虽然……但是”,还有“尽管……还是”、“即使……也”、“可是”、“却”、“不过”、“然而”等各种形式的转折句。转折句当中,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偏句修饰或限制主句,是辅助的、次要的;正句承担了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是基本的、是主要的。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的、重要的作为主句,不是关键、不是重点的作为偏句。

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是行动而非症状,是做事而非感觉,因此,我们要把不重要的感受表现和结果作偏句,放在“虽然”后面;把重要的行为动作和过程作主句,放在“但是”后面。

我们还可以把积极乐观的、肯定坚定的作主句,把消极悲观的、疑虑怀疑的作偏句。抑郁状态下,我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对生活不抱希望,给自己找到许多“限制”来约束“主句”。我们在抑郁状态下自动出现的悲观消极观念,会让我们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脱口而出的那些话,不能再继续否定下去。把“虽然”和“但是”置换一下,也是把否定转化为肯定。

“虽然我承载着压力,但我还算坚强的。”

“虽然有时候还有一丝丝抑郁的阴影,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进步很大的。”

“虽然也有不眠的夜晚,也有微笑不起来的苦闷,但我已经学会去客观正确地看待。”

上面这几句是我从邮件中摘录了几位抑郁病友的原话,是他们有所好转之后所说的,能看得到其中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现在,我们把正句和偏句调换一下:

“虽然我还算坚强的,但我承载了太多压力。”

“虽然总体来说还是进步很大的,但有时候还有一丝丝抑郁的阴影。”

“虽然我已经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但是还有不眠的夜晚,还有微笑不起来的苦闷。”

发现了吗?一下子,积极变成了消极、肯定变成了否定,努力白费了、进步看不到了、鼓励没有了。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状态,在这个转折句里,前后调换一下位置,主句和偏句一调换,语气就全变了。而具体如何运用,则完全在于自己。

学会正确地使用转折句,对我帮助很大。走出抑郁之后,如果我感到有压力、有困难,当我缺乏信心和勇气的时候,我会把“虽然”放在困难前面,然后再加一个“但是”,变成“虽然很难,但是……”,借此自我激励,给自己加油鼓劲。

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尝试一下。可以找一找日记中的句子或脑海中有过的想法,把那些“虽然……但是……”写下来,看看有没有需要置换、可以置换的转折句,看看换个位置以后,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置换为“!”

在抑郁状态下,我们总是会过低估计和评价自己,自我感觉很糟糕,对过去、现在、将来的看法和感受都是糟糕透顶。我们无法释怀曾经的伤痛,也无力阻止不断下滑的状态,更不敢指望前途一片光明。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刻,就是没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哪里。过往种种失败的经历和现时缺乏自信以及对将来的悲观消极预测,会让我们对许多事物,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都打上一个疑问号——“我会好吗?”、“我还能好吗?”、“我可以做到吗?”

把这些疑问去掉,就变成了“我会好”、“我能好”、“我可以做到”;加上惊叹号,就变成了“我会好!”、“我能好!”、“我可以做到!”——这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真的疑问号挂在那里等我们取下来,这个疑问号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和心里的。当我们一再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表示质疑,确定也变成了不确定,当我们不断地疑问下去,最后我们自己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有可能也变成了没可能,有希望也变成了没希望。

现实生活当中也没有一个真的惊叹号可以让我们添加上去,这个惊叹号只是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当我们渴望期待达到一个目标,并且确信我们能够为此努力,相信我们凭借努力可以不断向这个目标靠近,这种动力就会驱使我们不断前进,最终让我们发现真的可以!

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来自于自身和他人的鼓励能够让他们重拾信心,鼓舞振奋,从一蹶不振当中站立起来。我们看到许多有成就的人,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反倒越挫越勇,就像有些经历过精神障碍折磨的人日后反倒有了一番作为和成就。我们也听说过一句话、一本书、一件小事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对有些人来说,只须一点支撑或稍加点拨,即可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就像杠杆那样,给予的力量或许不大,但通过那个支撑点传递过来的力量被放大了数倍,足够支撑自己从垂死挣扎变成积极进取。

对于已经深陷抑郁泥潭多年的人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让长期自卑自责的人迅速充满自信,让常年悲观消极的人一下子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要求一个长期消沉的人立即振奋;让这一切迅速得到改观,让这一切仅仅通过一句话、一个鼓励就能够办到是不现实的。心中的那些疑问和忧虑、惶恐和揣测,也很难仅仅通过一个肯定的答复或一句宽慰的话语就能彻底打消。

对于身处抑郁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不可能迅速地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不可能立即把“?”去掉之后马上加一个“!”,不可能在脑海中出现“我行吗?”的疑问之后,就立即雄心万丈地说“我行!”但这也只是说我们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一点中转过渡的方法而已。

这个“?”一时取不下来,可以先放在一边不管,哪怕是一肚子狐疑,也要带着这个“?”继续走下去。这个时候,不管信不信,都只管去尝试,做完了以后再说。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树立信心,而是找事实证据,通过实践来论证推断的真实性,在行动中建立自信。

曾经有位抑郁病友跟我说:“别人是看事容易做事难,我们是做事容易看事难”,我觉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我们并非从来都一事无成,我们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的脑子不比别人笨,我们的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很多事情我们并非真的做不到,而是怀疑的心态让我们停滞不前、跋前后、犹豫不决。

我们需要一些客观现实来证明我们的力量,需要眼见为实、亲身体验,而不仅仅是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的消除疑虑、增添自信。我们的自信,需要通过事实来说明,我们的疑虑,需要通过行动来打消。这需要我们有所行动,不再因为“?”而回避放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许多次持续的过程,不断地重复尝试,“?”才会逐渐在行动中被模糊、被放弃。

当我们不管“?”只管执行和贯彻的同时,在行动之前和行动之后,还要加上一个“!”。

行动之前多肯定“我可以!”行动之后多表扬“我做到了!”尤其是后者,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做完之后我们急着验收成果,看看是否合格,觉得不满意,下次就更不想坚持继续了。

每次只要有所行动,只要自己尝试了、努力了,就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让自己加深对此的感受和印象,让这种微不足道的成功、这种几乎不能让我们感到什么喜悦或成就感的努力变得很重要很重要,让这种“我行”的信念变得强烈起来。

我们自己要不断地给自己“!”,事先不断鼓励、事后及时肯定,只要做了,不管在别人看来多么不值得一提,我们也要在自己内心敲锣打鼓地大肆表彰。让这个微弱的“!”一次次重复,一次次叠加,由微弱变得强烈。

☆把“不能”换成“可能”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段话: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不能”;而为长者按摩,是可以做到的,说不能做到,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做不到,只是不愿去做而已,只是“不为”。

“不能”的事是不能强求的,即使强行要求你去执行也不可能办到。就像我要您到天上摘一颗星星给我,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为”的事是可以办到的,只是主观意愿上不愿意去执行。比如有个活动我没兴趣,我说“不行啊,我去不了啊”,这其实是我不想参加而已。

在抑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不为”当作了“不能”,以“不能”为借口和理由去“不为”。什么事还没去做,就认为自己办不到,或者认为做了也没用,就干脆不去做。

在抑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不行,我做不到”,这些“做不到”的通常是些吃饭、睡觉、外出、交谈等等日常行为。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不吃饭,因为“我吃不下”,那么,是真的吃不下、吃不进去吗?如果现在是让您吃沙石、玻璃、钢筋、水泥,您可以说“我吃不下”,那是“不能”,不仅是您不能,我也不能,他也不能。但现在是米饭、青菜,您端起碗、扒进嘴里、咽下肚子,这个过程无法完成吗?吃饭这件事是真的做不到吗?不是,这些谁都能做到,“吃不下”,只是因为我们不想吃、没胃口,是我们不愿意吃,是吃饭让自己感觉为难、感觉痛苦,但不是没有办法完成吃饭这个动作。这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如果我们不想吃饭就不吃饭、不想睡觉就不睡觉、不想说话就不说话、不想出门就不出门、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种不正常、不规律的生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吗?对抑郁的治疗和康复有帮助吗?

我们知道,抑郁的时候,恶劣心境、悲观情绪、错误认知会让我们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觉得没意思,不想动。那我们是不是就任由自己被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让病情继续恶化下去呢?

当我们对自己说“不可能”的时候,好好想想,是要我去奥运会拿金牌,还是要我爬喜马拉雅山?到底是不是真的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到底是不是真的客观现实中无法实现?到底是真的不可能做到,还是自己不愿意做、没去做?是真的办不到,还是自己认为不可能办到?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困难放大了,自己给自己造成了障碍,认为那是“不能”。实际上,往往做起来的时候,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艰难。只要有过行动的开始,并且持续下去,困难就会越来越小,直至那些我们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变得轻松自然、轻而易举。

我抑郁时不愿意出门,最痛苦的时候其实不是真正出门在外,而是出门以前的犹豫和恐惧。经过很久的思想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真正走出门以后,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那种“我终于出门了”,那种“我终于做到了”的感觉,会成为下一次出门的动力;让我在下一次出门前感到痛苦、畏惧的时候,能想到“上次我出门了,这次也可以”。

在我们说“我好不了了”的时候,是抑郁症本身不可治愈,还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在我们对自己说“不行”“我做不了”“我办不到”的时候,先想想这究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不愿为之的事情”?是能力范围之外,还是兴趣范围之外?是客观现实不允许,还是主观意愿不愿意?缺的是能力,还是信心?

请记住:Impossible(不可能)和I’mpossible(我是可能的)之间的区别,不过就是那一“点”的借口或信心而已。

§§第四部分抑郁症的自我调节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