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走出抑郁的泥潭 > 八、把握应该把握的

八、把握应该把握的

作者:木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电影《美丽心灵》根据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约翰·纳什的生平改编而成,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经典影片。

纳什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卓越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从小就孤僻怪异,到青年时代,他更是人们嘲弄和取笑的对象。在人们发现纳什得了精神病之前,人们给纳什的评语往往是“古怪”或者“离经叛道”。

1948年,还不到20岁的纳什从卡内基理工学院数学系毕业,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第一项科学研究,即是对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弈论的研究,正是由于在这方面的贡献,使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纳什30岁,即将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高级教授的时候,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目光空洞地四处游荡,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明白世界的真相,而其他人都生活在幻象之中。他的世界里满是魔鬼、武士、纳粹和先知,他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拿破仑、撒旦或是提坦巨人的威胁下,他担心自己随时会被其他人杀害,因为自己是“通晓天机的人”。

近40年中,纳什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这位天才生命的后来几十年就在医院、药物、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他的妻子艾丽西亚试尽了各种方法,而纳什也在其鼓励下,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即使是处于病魔的重压之下,纳什仍然被他那令人兴奋的数字理论驱使着。凭借意志的力量,纳什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并取得累累硕果:关于经济和生物演变的论文、科学政治理论和数学发现。

这位集伟大的科学家和疯癫的精神病人为一体的纳什教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纳什不善于与人交往,他觉得别人都不喜欢他,他的古怪举止也让他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然而,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不仅开始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最终还赢得他一直渴望的认同和尊敬。

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不在于我们如何为自己解释辩驳,只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纳什的幻觉并没有因为治疗或意志力而消失,他始终生活在妄想当中。这些妄想中的“朋友”伴随着他出入校园,时刻在身边浮现,纳什没有办法用意志力去抵御幻觉的出现,但他可以用意志力让自己“不和他们说话”,不予理会。

“要治愈一个已经分不清真和假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中来。”对这些幻觉妄想的侵扰,纳什所做的不是将幻觉妄想驱逐出大脑,而是学会如何区分现实与虚幻,把注意力从虚幻拉回到现实中来,把注意力从驱赶病魔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放在比幻觉妄想更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上。

症状和感受永远不会比生活本身更为重要。重要的不是我感觉到什么、脑海中浮现出什么,重要的是我正在做什么、行动是什么。

对纳什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眼光,不是幻觉妄想的症状,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份,不是病症的困扰和折磨;对纳什来说,最重要的是数学,是博弈论,是他的艾丽西亚,是他的事业和家庭。对您来说,什么最重要?

☆把握重点到底什么才是对您最重要的?是抑郁吗?

对抑郁症,我们不能忽视、不能轻视、不能漠视,要积极治疗,但也不能过度重视。

抑郁不是生活的重心、不是生活的全部,抑郁症并不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不值得我们在它身上倾注所有的注意力。

如果说抑郁是我们心灵花园里的毒草,侵蚀了我们的美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停地给毒草浇水施肥?为什么还要这么重视这么照顾地让它茁壮成长?

我们的关注,就好像是在对抑郁说:“你很重要,你对于我意义非凡,我非常关注你,非常在意你,我简直不能没有你”,抑郁受到我们的如此青睐,它怎么会舍得离去?

如果我们整天守着抑郁,抑郁就觉得它对我们很重要,它就和我们寸步不离。如果我们把心思放在工作、家庭,放在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面,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如果我们更多地关心别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病,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只想着那些失去的东西和没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而不是沉闷乏味,我们增强运动锻炼让身体健康而不是打不起精神;如果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驱散乌云而不是让自己的生命苍白无力……如果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给抑郁留下生存空间,抑郁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抑郁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人生的焦点,更不是生命的重心,我们切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我们刚刚开始付诸行动的时候,会觉得虽然很努力了,可好像也没什么用、没什么效果,感觉还是一样:“虽然还能正常地做事情,但总觉得心里有些紧张的感觉。”“我能坚持坐在教室里听课,可还是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一堂课下来稀里糊涂的,这又有什么用呢?”由此感到焦急、失望,由此断定“行动失败”、“努力无效”,失去信心和动力,不能再坚持下去。

这是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感觉”上面,只关注自己是紧张还是放松,是否有所改善;又有点急于求成,目的和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效果”,只看结果没看过程。

如果说我现在体弱多病,想要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我在楼下跑了5分钟,期望这5分钟的跑步锻炼就能改变我的身体健康状况,让我的肌肉变得结实、身体变得强壮、身材变得苗条,期望跑完这5分钟就马上感觉大不一样,马上恢复健康,变得精力充沛,这可能吗?或者说我连续跑了一个星期,感觉我的身体没什么变化,感觉没什么效果,就不接着跑了,因为跑步没用啊,感觉还是一样啊。

您一定会说怎么可能才跑5分钟、才跑一个星期就看到效果呢,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健康状况才会有所改善啊——是啊,我们怎么能要求自己刚开始调整的时候,就马上看到成效呢?

我们常常会把重点放在“感觉”和“效果”之上,把目标设定为症状消退、感觉良好,只有症状解除、达到目标,才算成功、才是有效。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正常地做事情,同时心里又不紧张才是成功、才是有效。

但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做点什么就能马上感觉良好,像别人那样心情不好看场电影就好了,像别人那样精神不振给自己找点事做马上又神采奕奕了——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对我们是如此轻松简单、如此迅速起效,那我们怎么至今还会受到抑郁的折磨?

我们不能去和别人比较,也不能和自己病前的良好状态做对比,我们现在就是有不适的感觉、就是有痛苦的症状,我们不能祈求一次或数次的努力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只须和自己比,昨天坚持上班了,今天也坚持上班了,这就是在保持,就值得肯定;昨天在家什么都没做,今天做了一点家务,这就是进步,就值得表扬。

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做了以后感觉有没有好一些,而是不管感觉如何我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虽然做了什么,但还没达到最佳效果、还没达到完美状态;而是虽然效果不明显、状态不是最佳,但还是坚持做了,付出努力了,有所行动了。

我们关注的重点要放在“行动”上面,而不是这个行动所带来的“感觉”和“效果”如何。

重要的不是抑郁症本身,而是生活本身;重要的不是症状感受,而是带着症状做我们该做的;重要的不是感觉好不好、有没有效,而是行动本身和这个过程。

重要的不是昨天多么美好或者多么痛苦,不是明天多么无望多么令人担忧,重要的只是今天我如何度过,重要的只是此时此刻我正在做什么,我们是不是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是不是在做能让自己快乐健康的事情。

☆把握当下我们过于关注症状感受,忽视自己行动的力量,有时是因为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得我们只有症状消除了才能正常生活,只有病治好了才能健康快乐。

我们想要走出抑郁,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恢复身心健康吗?和别人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吗?这个想法没错,错的,只是我们总认为只有先战胜了抑郁,只有等病好了以后,我们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幸福快乐的生活,那就按照这样去做啊。

如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抑郁会自己跑掉吗?如果我们不按照健康的方式去生活,抑郁自己会消失吗?

如果我们总是在等,等抑郁好了,等环境变了,等着一切都适合自己的心意了,等着那时我们就会有所作为,就会过上好日子了——这和伸着脖子等着天上掉馅饼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常常会说:“等我好了,我就能……”,“只有我好了,我才能……”,“如果我不好,我就不能……”。我们觉得是抑郁造成了这一切,唯有把抑郁消除了,我们才会回到从前;我们觉得是因为病了所以才这样,只有病好了,才能开始新生活。

那么,我会说,这个顺序正好颠倒了。不是病好了才能做事,不是病好了才能开始新生活,而是健康正常的生活,疾病才会离我们远去。

抑郁症康复的步骤不是:“我抑郁好了,就不会再失眠,就不会这么不开心,就会好好工作、和人相处”,而是“好好工作、与人交往,正常生活,找到生活的乐趣,心情变开朗,症状减轻、消除,抑郁症康复”。

我们不是要等着心情好了才去做事,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起来。不是病好了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而是健康快乐地生活才会没病。

不是问题解决了,我就解脱了;不是抑郁走了,我的新生活就开始了。而是我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问题自然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些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产生;是我的生活一直都在持续,过好每一天,不让抑郁影响我的生活,我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抑郁自然会逐渐离我远去的。

如果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不可预知的未来,自然会缺乏信心。当我们积极地有所行动,关注的不再是那些症状、那些困难、那些没有达到的完美目标,而是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成长,我们对自己的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对自己对生活都会越来越有信心的。

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但不是所有的愿望都可以立即实现。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人间没有疾苦和歧视、希望没有人得抑郁症,这种愿望,不仅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实现不了,所有人一起共同努力也不会立即实现。但是否因为无法实现,就不去努力?是否世界和平无法实现,就可以有借口发起战争;人间没有疾病的愿望无法实现,医生都不要给人看病了;没有人得抑郁症的愿望无法实现,我就要停止一切努力?

很多事情,重要的往往不是达到最终的目标,而是这个过程当中的意义。如同我现在所做的,重要的不是让抑郁症发病率降低,也不是帮助多少人摆脱了抑郁,不是最终谁说谢谢或谁反骂我,而是我在做着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在尽自己的努力。

最圆满的结局往往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没有前面的基础和铺垫,也不会有往后的结果和定局。

水还没到,渠成了也是无用功,也是枉然。水到了,渠还未成,便会泛滥。掂量好轻重缓急,分清前后左右,排列好生活的顺序,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让生活自然地发展下去,会比刻意强求或是空想幻梦来得更为真切。

比“我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在做什么”。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等着抑郁好,或者想着如果没有抑郁该多好。重要的不是抑郁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而是如何好好生活,让抑郁对我无计可施。

抑郁是对未来的悲观,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我们要把精力放在现在,不让自己活在还没有发生的下一刻;我们要重新定义过去的伤害,不让自己活在曾经的阴影当中。我们要活在当下,行在今日,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生命,真正地感受生活体验生命。

“等明天”是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也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的同时,不要忘了这是因为“今天很努力”。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则是您唯一拥有的现金。

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把握平衡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走出抑郁,恢复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动态平衡。重点就在“平衡”二字之上。

我们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健康的心理活动能够在这种动态中维持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如果这种变化太过激烈,这条变化的曲线不是可爱的浪花一朵朵而是惊涛骇浪,这种变化超过了正常范围,打破了平衡——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那么,这时的心理活动,便是不健康、不正常的了。

失衡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都有过体验,比如学自行车、坐过山车、走独木桥。在娱乐活动中,这种失衡感的吸引力,或许也是因为其中夹杂着紧张和恐惧,所以才让我们感到惊险刺激。不过,这种娱乐式的失衡感是短暂的而非持续的,并且在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同时,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保障。但要是一辈子都坐在过山车上不能下来,再贪玩的孩子也不乐意,就算是平衡感极佳的“钢丝王子”阿迪力也不能一天24小时都待在高空中不下来的。

短暂的、一过式的失衡,对于我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失衡状态,那就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危害。抑郁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情绪,适度抑郁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构成威胁,但抑郁症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重度抑郁症还有可能引起自杀造成伤残死亡,带来严重危害。

就像节日举杯是喜庆,偶尔小酌是情趣,长期酗酒则危害身心健康;我们做菜都得放油放盐,但高盐饮食、脂肪摄入过多肯定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和影响。如果我们要消除这种危害,只需做些调整,不一定非得达到滴酒不沾的程度,也不是禁油禁盐一点不吃,只要从过度过量的状态恢复到适度适量,不妨碍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不就行了吗。

既然抑郁症是抑郁情绪过度强烈过度持续,使我们的心理和生活都失衡受损,那么,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将这种过度的不良情绪调整到适度的水平,恢复到适中、和谐的平衡协调状态。

所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我们可以把平衡理解为适度,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把失衡理解为过度、过分、偏激、极端。要保持平衡,也就是要保持一个适中的度;保持适度,也就是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既然过度会导致失衡,那么我们就可以找一找我们有什么过度的地方、不适度的地方,加之调整和改善,恢复到一个适中的水平,保持适度、恢复平衡。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如果一头轻一头重,跷跷板必然会一头高一头低。要让我们心理的这个“跷跷板”保持平衡,有几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将力量集中在中心位置,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轻不重,从顶端往中心靠拢,将重心调节到中心位置。就像我们站在跷跷板的正中间,两边自然保持平齐。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否在某个方面投入的过多或过少?对于哪个方面关注的过轻或过重?有没有过度关注自己的躯体症状?有没有太少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是不是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想着失眠的问题?是根本不把别人的话当回事还是太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看?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的观念和态度,是中立平和,还是极端偏激?我们是不是带着非此即彼的标准判断事物?是否带着以偏概全的思想看待事情?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是否过于放纵或过于苛刻?是过于依赖还是过于孤立?我们有没有钻到哪个牛角尖不出来?我们是不是强求自己或他人应该如何、必须怎样?是否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把未来描绘得像世界末日?

另一个办法是两端的力量保持均衡。如果这边过多,那么那边就要再增添一点;如果这边过轻,那么那边也要减负。就像给天平两端调整砝码,重量相等就不会一高一低。

如果怨恨占据了我们的心灵,那我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爱来抵消恨意;如果嫉妒让我们妒火中烧坐卧不安,那就用加倍的欣赏来降低温度保持冷静;如果胆怯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那就需要不断的尝试给自己松绑;如果我们感到自卑,就需要更多的自我肯定、认同和鼓励。

我们可以学会两面性地看问题,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看到了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要学会看到挫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就不要再总是责备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爱我,就应该更多地去关爱他人。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脚支撑、多点重心。就像四条腿的桌子肯定比一条腿的茶几要稳,平底杯比高脚杯更不容易碰翻;就像给跷跷板底下多加几个支撑点,还会一头高来一头低吗?

您现在可以试试,双腿站立,似乎没有什么困难的,很容易是吧。现在抬起一条腿,单脚站立,有点站不稳了吧。现在再踮起脚尖,用一个脚的脚趾尖站立,感觉到身体的重量了吗?感觉到那种不平衡感了吗?

用两条腿站立,我们能站上几个小时;单腿站立能站几分钟?光靠脚趾尖您能坚持多久?就算是芭蕾舞演员也不能天天用脚趾头尖走路,杂技演员也不能整天一条腿蹦来蹦去啊。如果我们把重心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之上,怎么会不累呢?

把脚放下来吧。

为什么有广泛的、浓厚的兴趣爱好的人总是那么乐观开朗?因为他有太多缓解紧张情绪、感受生活乐趣的途径。为什么体育锻炼、阅读书籍、宗教信仰、聆听音乐、公益活动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成为治疗手段?因为这可以让我们从关注自身这个小点发散到点点面面。

如果我们感觉到心理不平衡、生活失去重心,可以找一找有什么地方关注太多,哪些方面努力太少,把重心调节到一个中心位置、适当的位置上;可以调节另一端的砝码,把眼光和角度换一个方向,如果您看到的阴影太多,就转身面朝阳光。可以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把精神力量从内向外扩散开来,关注自身之外的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给自己的心理平台打造更多的精神支柱,那样就不怕蹦跶、不会坍塌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