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著名心理学家贝克(AaronTemkinBeck)是认知治疗(cognitivetherapy,CT)的创立者,编制了著名的贝克抑郁量表(BDI),在抑郁症这个领域做出了拓荒性的努力,在心理学和医学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贝克的父母是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贝克的母亲生了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大儿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贝克的姐姐在他出生前两年死于流行性感冒。两个孩子的死亡对贝克的母亲打击很大,以致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直到贝克出生后才得到一点缓解。两个孩子的不幸,让这位可怜的母亲将全部精力都投注于这个最小的孩子身上,贝克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但他并未因此而免于不幸。
贝克3岁时患上百日咳,还有慢性气喘,这让他对窒息感到非常恐惧。当他和哥哥玩耍时,哥哥将枕头压在他脸上,他会害怕不能及时拿开而窒息死去。
贝克7岁时在玩耍中不幸摔断了手骨,因受损骨骼感染导致了败血症,这次意外让他差点死去并因此而留级。这让贝克对手术、血、受伤、乙醚等等诸多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害怕死亡,担心被遗弃。
病愈后,一年级的贝克被留级,他出现了焦虑、恐惧和逃学现象,觉得自己很无能、愚笨。到12岁时,看到电影中的医救场面都会晕倒,他经过隧道会感觉窒息、恐惧,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闻到乙醚味道会头昏晕倒,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有一大堆的恐惧症。
贝克非常希望摆脱这些困扰,解决自身的恐惧症,所以他选修了医学院的课程,毕业后到医院实习,选择了神经科作为自己的专科,进入精神医学领域。
贝克的故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呢?
贝克的母亲患有抑郁症,贝克很小就出现恐惧、焦虑表现,不能否认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但贝克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负面影响做出了解释,他觉得正是因为母亲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使得他通过与母亲相处的经验,能够对别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一位心理学家对他人情绪变化反应迟钝麻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从这点来说,不利因素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恶劣环境对我们并非只有伤害。
如果我们因为有家族史而把抑郁症的病因统统归结为遗传基因、家庭环境、不良经历等客观因素,给抑郁症贴上一个“天生”的标签,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改变“既定事实”,缺乏治愈的动力,反倒还徒生许多的怨恨和不满,让自己心里更难过。
贝克小时候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他清楚地记得一年级老师对他的作业大吼大叫,让他感觉自己非常愚蠢。但贝克并未因此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他不喜欢比别人落后,不喜欢自己比别人笨的感觉,努力克服困难,到三年级时便赶超了他的同学。后来他说:“如果我掉进洞里,我可以自己爬上来。我可以自己来,这种经验对我影响很大。”
我们也可能曾经受到过伤害,没有得到认同和尊重,与人相比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没用。绝不言败的态度,让贝克把不利之处变成了有利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掉进洞里可以自己爬上来”。既然与人相比有差距,那说明我们有进步的空间,还可以努力;如果有人瞧不起,那更要为自己争口气。
贝克那一大堆的恐惧症是他选择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原因之一。在医院实习期间,他要求自己按照规程去做,在手术旁当助理时,坚持在那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满头大汗,但坚持的过程发现那种恐惧感开始消退,以至消失。他回忆说:“我是透过经验学习系统脱敏,你只要认真地做一件事情,往往就不会焦虑。如果处于被动无法做事,焦虑就会上升。”
我们受到抑郁、焦虑、恐惧的困扰,如果因此回避正常生活,用逃避来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往往只会因为自责愧疚,因为那种无能为力感、那种无望无助感使得自己的精神压力更大,症状变得更为严重,从而更感觉自己做不了事,没法做事,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当中。贝克选择的是在对血、受伤、手术、乙醚感到恐惧的同时,站在手术台边坚持做事,认真做事,也恰恰是这种选择缓解了他的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儿子,一个从小就有各种恐惧症尤其是对医疗方面产生恐惧的人,却能在医学上创造奇迹,解除了许多人的心理疾苦,为这个世界做出了贡献?
只是因为他的选择。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抉择和取舍的过程,贝克放弃了逃避和埋怨,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和放弃的权利,究竟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决定权在自己。
☆放弃病人角色虽然我们是抑郁症患者,但我们并不需要时刻以“抑郁症患者”的身份自居,把自己和“健康人”区分开来,24小时扮演病人角色。
病人,意味着正经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如果我们时刻扮演病人角色,整天翻看医学书,每天拿着放大镜看自己,过分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时刻关注自身的症状表现,实质上是在重复体验和不断强调自己的痛苦感受。总是想着我抑郁了、我病了,只会让痛苦的体验加深、心理负担加重,反倒不利于康复。
病人,有寻求专业治疗、接受帮助、得到照顾的权利,有治好病、恢复健康的义务。作为病人,我们会觉得医生应该治好我的病、别人应该照顾我、我应该恢复健康,在这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医生没有尽到职责、别人没有提供帮助、自己没有尽到义务。如果我们时刻扮演病人角色,以病人的身份去衡量评判他人对我们是否关心照顾,自己是否成功战胜了病魔,可能会因失望而感到愤怒和自责,怪医生没用、怨别人冷漠、恨自己无能,越发觉得自己可怜、越发觉得自己失败,无助绝望的情绪加剧,更不愿意努力了。
病人,可以从其他角色当中得到解脱,免除其他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学生病了可以不用上学、职员病了可以不用上班,病越重,病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小。如果我们时刻扮演病人角色,我们的身份也就滞留在“病人”这一种而不再关心其他的角色。当我们整天想着“我有病”,躲在病人的大帽子底下痛苦呻吟,就有借口有理由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推诿应尽的职责、拒绝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不是我不去做,是病让我没法去做,要怪就怪这该死的病,不能怪我。可什么都不做,病又怎么能好呢?
病人,是病痛的载体,定义为病人的核心是疾病的存在,那么,只有祛除病变部分,没有病痛,才能成为“健康人”。但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现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到医院做全面体检,他能没有一点问题?能全身上下从里到外全部健康达标?如果我们时刻扮演病人角色,对抑郁症的恐惧心理和对健康的迫切渴求,会让我们把抑郁看得太重,把抑郁当作“攻关项目”,当作生活的核心重点。当我们生活的主题只有“疾病”,我们就会把“治病”作为头等大事,把“健康”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反而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内容。
总想着我是抑郁症患者、我抑郁了、我有病,会让我们认为只有先治好病,不再是病人,才能去做我们想做的、要做的事,才能担负责任、履行义务;会让我们觉得只有抑郁症好了,自己才是“正常人”,才能正常生活。
其实恰恰相反,恰恰是因为我们对抑郁和自身过度敏感、过度关注、过度重视,处处以“抑郁病人”自居,才没有去做那些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没有承担我们可以承担的责任,没有去建设和感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们是抑郁症患者,但那只是我们人生角色当中的一个;我们是抑郁症患者,但不必24小时都时刻牢记这一点。除医院以外的地方,我还是我,对于儿女我还是父母、对于长辈我还是晚辈、对于配偶我还是伴侣、对于上司我还是下属……如果我对面坐的不是医生,那我就不是抑郁症患者;如果我不在医院住院,那我就不用穿病号服。
脱下抑郁症患者的“病号服”,放弃时刻扮演的病人角色,我们才能真正离疾病越来越远,才能真正健康地生活。
☆放弃刨根问底我们用不着整天穿着病号服扮演病人的角色,也用不着套上白大褂扮演医生的角色。
抑郁之后,我们可能会刨根问底,我为什么会抑郁?导致我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我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抑郁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患上抑郁症的?到底有多严重?关于我这种情况还有没有相同类似的案例?我到底是抑郁还是焦虑?到底是抑郁引发失眠还是失眠引起抑郁?……
我们可能会觉得,医生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令人满意的答复,甚至连医生自己的态度都很模糊不确定,到不同的医院看病,这个医生这么说,那个医生那么说,天哪,为什么就没有人知道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呢?
事实上,这还真没人能给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没人能斩钉截铁地说绝对是怎么回事。
我们用血压计量血压能知道是不是有高血压;用血糖仪测血糖能知道是不是有糖尿病,用体温表量体温能知道是否发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各种仪器设备来检测是否符合正常指标、确定有病还是没病,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告诉我们:“一切正常,没事”或者“你看这里不正常,有病”。但心理问题、精神障碍不像躯体疾病能看得见病灶,也没有什么“抑郁仪”往身上一照就知道有没有抑郁。我们身体里面没有“抑郁”这个器官或组织,“心理”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东西,谁能百分百定位呢?何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心理正常与不正常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标准明确的分界线,不像其他疾病有一个数字指标,低于或超过就是有病,正常范围内就没病。有些很典型的、很严重的抑郁症比较容易确诊,而不太典型、不太严重的就不好划分了,可以说有病,也可以说没病,因为对于心理疾病来说,病与非病之间本身就没有一条明确清晰的界线。医学界、心理学界,不同国家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看法和标准,很难说有什么绝对的临界点,达到就是抑郁症,没达到就不是抑郁症的。这也是有时我们在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那里看病,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
有的抑郁病友,执著于研究自己到底是属于内源性抑郁还是神经症性抑郁;有的抑郁病友,追根溯源一定要弄清自己是从何时开始抑郁;有的抑郁病友,对于各种症状表现都要寻找同伴来验证,看是否属于抑郁症……到处寻医问友,四处收集资料,做起了专业研究的工作,旨在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
老实说,我觉得没必要,我们只要知道自己是抑郁症就行了,用不着把自己培养成科学家。就算我们分清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之间的症状表现,弄清楚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等等各种专业知识,自己的抑郁症没好,又有什么用呢?
就好像现在有外地朋友送给我们一篮水果,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问朋友,他也说不上个所以然。我们就去翻阅大量资料,把自己变成一个植物学家、农业学家,去研究这种水果是什么科属种类,是如何栽培,里面富含什么营养,何年何月从何地引进……我们研究完了,或许会知道这种水果的确切名称和历史由来,还能就这种水果发表一篇论文、来几个小时的演讲。不过,这个时候,水果早就烂得不能吃了,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一大堆收集整理的资料,这个水果到底什么滋味,仍然一无所知。
如果您不是植物学家、农业学家,水果对您的意义就是好吃与否。如果您不是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相关的科学探索、医学研究不是您的事业与追求。
我们用不着穿上白大褂钻进实验室搞科学研究,我们犯不着对抑郁症的来龙去脉刨根问底。技术层面的东西不必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钻研,看看康复案例的经验比研究那些数据对我们更有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弄清楚十万个为什么,还不如想到一条怎么做;比了解抑郁症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比知道为什么抑郁更实际的是想想如何走出抑郁。
☆放弃借口理由当我们被确诊为抑郁症的那天起,诊断书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痛苦感受、我的艰难处境、我的悲惨生活,原来就是因为抑郁!
不是我不去做事,是抑郁让我没法做很多事情,抑郁症的症状就是如此啊!我是因为抑郁才吃不下睡不着,我是因为抑郁才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我是因为抑郁才……如果不是抑郁,我的生活不会一团糟;如果不是抑郁,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抑郁毁了我的生活,抑郁彻底毁了我。
抑郁,从原因变成了借口。
借口,是假托的理由,即使听上去再合情合理,也不是事情的道理、根由,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借口太忙,推辞约会,其实是自己不想去;我们借口太累,逃脱家务,其实是自己不想做;我们借口抑郁,推卸责任,其实是自己不想担。
寻找借口是为了证明“我不行、我不能”,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当我们习惯于寻找借口,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会去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借口背后逃避责任、颓废消极,以至于我们自己都确信我们真的不行、真的不能、真的无能为力。
没有积极行动,困难就总是摆在那里,问题总也不会得到改善,我们总是走不出困境。没有主观努力,抑郁不会自己消失,病情得不到缓解,我们总也走不出抑郁。
有一位抑郁病友曾经这样写道:“我有时会拿抑郁做挡箭牌/一件事情没做好就对自己说是因为抑郁/很多事情不去做/也以抑郁为借口/我常把责任推给抑郁/可能能让自己少责怪自己一点/但是当我始终认为自己和常人不一样/是抑郁症患者/在任何时候都给自己一顶抑郁的帽子/对于彻底康复也很不利。”
我们不找借口、不找理由,放下挡箭牌;不推诿懈怠、不回避拖沓,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正视自己的问题,积极行动,自然会有所改变,病情也会有所好转。最终我们会发现,抑郁毁灭不了什么,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做主的。
告诉自己——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生活我负责。
抑郁影响了我的生活,但没有改变一切,抑郁不是我的主人,我才是生命的主宰,能够改变一切的只有我。我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我会勇敢面对这一切,我要让自己对自己负责。生命线在我的掌心,我的命运由我自己掌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