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渴望生活 > 卡拉瓦乔:《浮世绘》和《一代画家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浮世绘》和《一代画家卡拉瓦乔》

作者:龚云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意大利有两位名为米开朗基罗的天才艺术家,一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波那洛提,另一位则是活跃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创一代新风的自然主义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前者以82岁的高寿经历了整个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而后者却在世上只活了39年,正当他的绘画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热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米开朗基罗梅里西生于1571年9月29日,距米开朗基罗波那洛提去世才刚刚过去5年,而那一天又恰好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日”,也许是他的父亲希望他日后也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于是便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但倒是他自己,似乎并不想与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有什么瓜葛,在25岁时开始自称“卡拉瓦乔”,这是他的出生地,一个离米兰30公里的小镇。卡拉瓦乔自幼打斗成性,调皮捣蛋,而偏偏又生性喜爱绘画,有很高的艺术禀赋。这两者集中在他的身上,时时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也因此使他短暂的一生充满诡谲神秘而又紧张离奇。其实,卡拉瓦乔出生在一个很有教养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费尔莫梅里西是米兰城公爵兼卡拉瓦乔镇侯爵弗朗西斯科一世的管家和建筑装饰师,母亲露西娅阿拉托莉来自当地一个富有的家庭,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他的前妻留有三个子女,在卡拉瓦乔出生后又有了以后当了教士的弟弟巴提斯特。1576年,黑死病肆虐米兰城,卡拉瓦乔一家搬回卡拉瓦乔镇居住,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1584年卡拉瓦乔13岁时开始师从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学生西蒙彼得扎诺学画,学成后便独自一人奔赴罗马去闯荡天下。他先为教皇克雷芒八世的御用画家朱塞佩切萨里做助手--说是助手,实际上是枪手,此时的卡拉瓦乔,已能独力完成作品,而且十分完美,深得同行称道。但是尽管他声名鹊起,在等级观念森严的16世纪的意大利,他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卡拉瓦乔天性急躁暴烈,桀骜不驯。一天,当他得知业师切萨里因他做枪手绘制的作品而获得了骑士勋章,并且又在背后贬损他时,被激怒的卡拉瓦乔竟然提出要与他决斗。只是切萨里以不愿与地位不相等的学徒决斗为由拒绝了他,才没有在卡拉瓦乔的一生中过早地酿成一起悲剧。卡拉瓦乔离开切萨里后,便以他天才的绘画技巧很快赢得一片赞誉声,罗马教区的枢机主教德蒙特和后来成为教皇的罗马的巴贝里尼主教,都让他住在自己的府邸,给他众多的作品订单,为他的艺术发展创造了优渥的条件,他也的确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绘制出了《奏乐者》、《弹鲁特琴的人》、《胜利的爱神》、《作弊者》、《占卜者》、《美杜萨》等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以世俗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后他又开始了宗教题材的创作,绘制了《圣方济各烙印》、《圣多玛的怀疑》、《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圣马太受难》等作品而大受欢迎。然而,性格决定命运。在卡拉瓦乔短暂的一生中,与他辉煌的绘画事业并行不悖展开的,是他因寻衅闹事、屡犯命案而被迫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性格倔强偏执的卡拉瓦乔在成名后显得更加狂傲不驯,不知忍让。他曾因为容不得旁人批评他,而用匕首刺伤了罗马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杰莫拉莫斯潘巴。他的生活放荡不羁,挥霍无度,不善理财,尽管他绘画订单不断,但有时竟然弄得穷困潦倒,要靠朋友周济度日。他的朋友回忆说:“他画两周的画,便能挎着剑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闲逛两个月,身边还跟着一个仆人,从这个球场赶到另一个球场,总是找人打架,害得朋友们头痛不已。”“他总是披着天鹅绒的外套和其他名贵材料制成的衣服招摇过市,但是他一旦穿上一件,就再也不换,直到穿成一块破布为止。他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活,他数年如一日地用着一块画着肖像的油画当作台布。”

年卡拉瓦乔34岁时,在一次因打斗被法院传讯时打伤法院书记官马利安诺,不得已逃到热那亚躲避。但在热那亚又因为参加一场群殴,涉嫌打死一名警员受到拘押,后因他在罗马巨大的艺术声望,在巴贝里尼主教等艺术收藏家的斡旋下得到特赦回到罗马。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后他又因一场网球赛认为对方作弊发生口角,引起决斗而将对方杀死,他自己也身受重伤。这次罗马法院不再网开一面,而是断然判他死刑。卡拉瓦乔只好再次逃离罗马,先后在那不勒斯,马耳他岛,以及西西里岛的西拉库兹、墨西拿、巴勒摩等地漂泊流浪。在负罪而逃的日子里,卡拉瓦乔以他闻名遐迩的精湛技艺,居然仍得到了当地权贵的青睐,绘制了许多传世杰作。1608年他在马耳他岛时,因他为当地的圣约翰教堂绘制《圣杰罗姆书写》和《圣施洗约翰之斩首》,以及为总督维格纳库尔画像,竟然被吸纳为“骑士团”的成员,甚至还受封为“优雅骑士”。只是因为他劣性不改,依然不断地惹事生非,又被取消了这个封号,并被作为“一个可憎的堕落的团员”驱逐出骑士团。当年年底,他离开马耳他岛,经西西里岛再次来到那不勒斯,在那里他似乎颇为自信地认为将得到罗马的再一次特赦。但是他错了。早已声名狼藉的他并没能得等来罗马的赦免,心有不甘的卡拉瓦乔决心径直返回罗马,他在途经西班牙管辖的埃尔库勒港时遭到拘捕,几天后他贿赂狱卒成功脱逃,却因染上热病,1610年7月,有人在离港口不远的海滩上见到了他的尸体。(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又参与了一次斗殴,被人杀死在海滩上。)一个有着绘画天赋的旷世奇才,在他39岁年富力强之时,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卡拉瓦乔死后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巴格里翁尼说:“他没有好死,就像他没有好活过。”很难想象能画出如此精美绝伦作品的天才画家,他的人生竟然得到了这样悲惨的结局。但是堪可告慰的是,因其独立不羁的艺术风格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在他死后被誉为“巴洛克绘画的开创者”,对整个欧洲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17世纪的意大利绘画,除了卡拉瓦乔之外,没有任何出类拔萃的画家。”2010年是卡拉瓦乔逝世400周年,这一年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举办。在世博会意大利馆,展出了卡拉瓦乔的《捧果篮的男孩》和《水果篮》。这两幅画从长期陈列的意大利总统府斯库德列展厅墙上取下,直接装箱运至上海。这是它们首次离开意大利到境外展出。此举的目的,首先自然是为了纪念卡拉瓦乔去世400周年,而另外也是为下一次世博盛会--米兰世博会造势。2015年米兰世博会首席执行官罗西奥斯坦卡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能源’,而卡拉瓦乔的这2幅画中所表现的那种对自然的崇尚,与米兰世博会的主题非常契合。”卡拉瓦乔的作品被赋予了如此崇高的意义,这肯定是他自己生前没有想到的。

卡拉瓦乔《捧果篮的男孩》卡拉瓦乔《水果蓝》卡拉瓦乔《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1986年,由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导演德里克贾曼执导,拍摄了第一部描述卡拉瓦乔生平的电影《浮世绘》,成为当年英国最卖座的影片,并且获得同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浮世绘》又直接名为《卡拉瓦乔》,但似乎前者更能概括卡拉瓦乔所处时代和他人生的特点。从16世纪末起,曾经在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一时的意大利城市开始走向衰退,经济和贸易的霸主地位让位给迅速崛起的英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原本就是分割局面的诸多王国更受到别国入侵,其中的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和米兰公国等都成为西班牙的领地。贵族和平民普遍沉溺在物质享受的犬马声色中,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世纪末”的没落氛围,而这种景象在进入17世纪之后更是愈演愈烈。“浮世绘”按照字面的理解,即是“虚浮世界的绘画”,通常指称日本江户时期出现的版画,但将其用于卡拉瓦乔梦幻般的人生和笔下的意大利底层平民及时行乐的世俗风情,也是恰如其分。执导这部影片的德里克贾曼,生于1942年,在1994年因患艾滋病去世。他既是导演,也是一位诗人和画家,并且还是一个同性恋者和保护同性恋权益活动家。在现实生活中,他毫不隐讳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且积极为同性恋者争取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和同性恋者的偶像。贾曼认为:作为英国人和同性恋者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事实,这也成为纠缠他艺术创作的两大主题。在《浮世绘》中,他不但以一个画家的视野,大量借用了卡拉瓦乔作品中的构图形式和明暗光影的处理手法拍摄影片,同时也以一个同性恋者的角度,去诠释卡拉瓦乔的同性恋和恋童癖性别取向。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导演、画家和同性恋者的三重身分,才使他拍摄了这部以卡拉瓦乔为主人翁的影片。当他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来日无多时,便在远离城市的海边建了一所小屋,平静地住在里面撰写他的自传。他在自传的最后写道:“今晚我累极了,我的目光无法集中,我的身体逐渐消沉。同性恋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向你们告别。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哀,但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透出的对这个世界的关爱,然后把书合上。无忧无虑地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也记住我们曾经爱过。夜幕逐渐掩下,然后星光显露。”读着这样的文字,的确令人感动。就像德里克贾曼拍摄的《维特根斯基》、《蓝》和《爱德华二世》等影片一样,《浮世绘》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和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影片以卡拉瓦乔身患热病、濒临死亡为开端,由此引出他对自己短暂一生的回忆。整部影片中不断闪回到卧床不起的卡拉瓦乔痛苦垂危的情景,但穿插其间的故事情节却并不十分连贯,衔接得松散甚至略显突兀。实际上贾曼在很大程度上浓缩了卡拉瓦乔跌宕起伏的人生,只是集中演绎了三个故事:他年轻时如何得到红衣主教德蒙特的青睐,将其一步步培养成罗马最有名的一代画家;他如何发现自己同性恋和恋童癖的性取向,从农家抱养聋哑的美少年埃尔撒勒姆做自己的侍童,不离不弃地共同生活直到他临终;他在一场拳击赛上如何对拳击手兼小偷拉努奇奥一见钟情,苦苦地追求他终于成为自己的同性恋人,后他与拉努奇奥又成为妓女勒娜的共同情人,而勒娜怀上了教皇外甥的孩子,遭到拉努奇奥残害,在真相大白后最终手刃拉努奇奥。在这三个故事中,又以第三个故事戏份最重,叙述得较为完整。但是贾曼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模式,而以一种随机性和时空的跳跃来进行他具有颠覆性的叙事,在松散的故事结构背后,逐渐显现出他所要表现的核心:人性中的爱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活在爱中。贾曼在《浮世绘》的艺术处理上,吸收了来自绘画和舞台美术的诸多元素,同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实际场景与当前的现实进行人为的糅合,甚至刻意地让影片带有荒诞剧的色彩。影片围绕卡拉瓦乔展开的事件都隐去了具体地点,几乎没有一个外景,全部都安排在罗马城的古老简陋的屋舍内部。在影片中,卡拉瓦乔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同一个画室里完成的,有变化的仅仅是模特儿的不同;卡拉瓦乔人生的最后4年是在远离罗马的异乡度过的,但在影片中他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罗马。影片中所有内景搭建都极为简约概括,屋内四壁空荡荡的,没有挂一幅画,房间里摆放的仅有的几件器物,诸如红色幕帘、水果篮、骷髅、鲁特琴等,都可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找到出处;即使是卡拉瓦乔为营救拉努奇奥谒见教皇,原本应当是在恢弘庄严的教廷,也只用众多闪着火焰的银烛台和宽大洁白的帏幕来表现。卡拉瓦乔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却在影片中出现了20世纪才有的计算机、打字机、自行车、大卡车和精美的彩色画册……而每当卡拉瓦乔作画时,居然在隐约间总伴随着隆隆作响的火车驶过的声响。贾曼采用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自然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实验性,却不期然而然地与布莱希特“陌生化”的“间离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让观众能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摆脱具体的剧情,深入到人物内心,去寻求人性的本质所在。《浮世绘》影片中多次重演复原了卡拉瓦乔作画的场景,成为影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从他早期的《水果篮》、《捧果蓝的男孩》、《病中的酒神》和《奏乐者》等,到成熟期的《胜利的爱神》、《圣施洗约翰》、《圣马太受难》和《圣杰罗姆书写》等,在影片中都作了忠实的还原,画面极为唯美。勒娜在影片中为卡拉瓦乔做过两次模特儿,一次是在参加宴会后,卡拉瓦乔让她著盛装画《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另一次则是在影片最后,按照当时的传说,卡拉瓦乔将已经去世的勒娜的尸体作为模特儿,绘制《圣母之死》。作为同性恋和恋童癖的卡拉瓦乔,在见到勒娜后,竟然又同时成了一个异性恋者。他与拉努奇奥一样,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姣美的妓女,而这也正是他得知拉努奇奥是杀害勒娜的真凶后,怒不可遏地挥起短刀割断拉努奇奥喉咙的动因。这把短刀与卡拉瓦乔手中的画笔一样,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短刀上刻着一行字:“绝望不知恐惧”--这成了卡拉瓦乔坎坷跌宕充满悲苦命运的谶语。而当卡拉瓦乔满怀悲痛之情,以死去的勒娜为模特儿,激动地舞动画笔扑向画布,创作《圣母之死》的情景,更成为影片中最华彩的片断。

2007年,在卡拉瓦乔的家乡意大利,由大导演莫伦墨菲拍摄了被誉为“史诗巨片”的《一代画家卡拉瓦乔》。这部长达2小时10分的传记片,将卡拉瓦乔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放浪形骸、桀骜不驯的浪子劣迹和正直率性、襟怀坦荡的赤子之心,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如影片中卡拉瓦乔的情人菲丽黛所说:“光亮处美不胜收,黑暗处却隐藏着罪恶。”或许光明与黑暗原本就是人一体两面的精神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神圣与罪恶、爱心与暴力、创造与毁灭、生与死,两者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只是在卡拉瓦乔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鲜明而已。莫伦墨菲在筹拍初期,即确定了以卡拉瓦乔的双重性格作为影片的主旨,但要对传主如此丰富而庞杂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以形象的视觉画面来表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整个拍摄期间,剧本被一再修改调整,甚至推倒重来,整部影片就像卡拉瓦乔那光影变幻、蕴藉深厚的画作,充满着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与震撼。影片的叙事结构与后现代主义的实验风格的《浮世绘》一样,从卡拉瓦乔面对死亡时的回忆平生往事开始。所不同的是,莫伦墨菲是以一种颇为传统的线性电影叙事手法,表现了从他1592年21岁时离开家乡只身来到罗马闯荡天下,一直到1610年39岁时在逃亡中猝死在埃尔科勒港的海滩上的经历。影片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大都按照史料所记载的。诸如卡拉瓦乔在初到罗马时结识的朋友:少年画家马里欧、建筑师隆吉和艺术家明尼蒂--他们或者成了卡拉瓦乔的模特儿,或者作为最初的经纪人出售卡拉瓦乔的画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卡拉瓦乔带入了罗马城的声色场所,混迹于广场街头寻衅闹事,影片中卡拉瓦乔几次与别人打架和决斗的场合,他们大都在场。卡拉瓦乔在艺术上的对手,当时罗马炙手可热的矫饰主义画家罗伦佐卡罗、翁诺里奥和批评家杰莫拉莫斯潘巴--他们在展示卡拉瓦乔新作的各种场合出现,心怀嫉妒,对这些作品出言不逊,也因此激怒了卡拉瓦乔,引发了一场他与斯潘巴的决斗。卡拉瓦乔的恩主,罗马教廷红衣主教德蒙特、西西里教廷红衣主教冈萨加--前者不仅在卡拉瓦乔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将他安排在自己的府邸住下,一手将卡拉瓦乔扶植成为一代画家,并且还为他化解了多起理应遭受牢狱之灾的恶行;后者则在卡拉瓦乔逃亡马耳他岛时向他伸出援手,力排众议授予他骑士团成员的荣誉,而且当司法部长德庞蒂加害于卡拉瓦乔,将他投入监狱时,设计让他逃离马耳他岛。尽管上述人物的渐次出现使影片不免显得纷杂冗长,却像一幅17世纪初意大利的生活长卷,不仅忠诚地还原了卡拉瓦乔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并且生动地展现了巴洛克前期的时代风貌。影片似乎刻意淡化卡拉瓦乔的同性恋和恋童癖性别取向--仅在他与少年画家兼模特儿马里欧的暧昧关系上有过一些朦胧的暗示,而着力虚构并渲染了他与妓女菲黛尔、柯罗纳侯爵夫人和纯情少女莲娜之间的三段异性爱情经历。卡拉瓦乔与菲黛尔一见钟情,邀她做模特儿绘制了《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和《朱迪斯砍杀霍洛芬》等著名的作品,两人坠入爱河却引起菲黛尔的老板拉努丘的嫉恨,在一场由拉努丘恶意挑起的决斗中,卡拉瓦乔将其刺死,直接导致他逃离罗马最后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柯罗纳侯爵夫人是收藏卡拉瓦乔作品的幕后金主,被描述成一个美貌富有而又心地善良的贵妇人,就是她通过红衣主教德蒙特造就了卡拉瓦乔绘画的辉煌,当卡拉瓦乔第一眼见到她时,便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他年长很多的半老徐娘。尽管卡拉瓦乔也确实博得了侯爵夫人的欢心,但她却深藏不露,只是默默地为卡拉瓦乔打点着一切。只有在卡拉瓦乔与拉努丘决斗身负重伤后,她将卡拉瓦乔藏匿在自己家中疗伤时,才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不过此时的卡拉瓦乔还在昏迷不醒之中而无法知晓。也是在侯爵夫人的精心安排下,卡拉瓦乔才得以躲避追捕,踏上逃亡之路。莲娜是卡拉瓦乔在街上邂逅的美丽清纯的农家少女,其时她正遭遇市井无赖的欺凌而被卡拉瓦乔拔剑相助救到家中,她成为卡拉瓦乔创作后期最重要的模特儿,帮助他完成了《洛瑞的圣母》、《帕拉菲尼里的圣母》和《圣母之死》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卡拉瓦乔视莲娜为上帝赐给他的小天使,似乎能因此改变命运的播弄,但是他又一次跌落到人生的低谷:拉努丘为报复卡拉瓦乔,趁他不在对莲娜下毒手毁了她姣美的容颜,闻讯后怒不可遏的卡拉瓦乔,刺死了拉努丘,挥泪告别莲娜走上了浪迹天涯的不归路……作为同性恋者的卡拉瓦乔在这部影片中却让女人成了他的宿命,似乎有悖历史事实。但是在影片中他与这三个美女的爱情纠葛又的确编排得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而引人入胜,合乎大多数常人的伦理和情感。卡拉瓦乔与他的三位情人纷纭芜杂的关系最后都引向了影片的结尾:他在逃离罗马后,先在那不勒斯,后又转赴马耳他岛。在那里他得到教宗冈萨加红衣主教的赏识和庇护,让他当上了马耳他骑士团的官方画家,绘制了《圣安德烈的磔刑》、《圣施洗约翰之斩首》和《圣女乌苏勒的殉难》等卡拉瓦乔一生中最后几幅画,还吸纳他成为骑士团的一员。但是生性傲慢的卡拉瓦乔得罪了马耳他司法部长德庞蒂,他在德庞蒂挑起的剑赛中刺伤了对手又被投入监狱,后在冈萨加红衣主教默许下重返那不勒斯,在那里他终于等来了罗马教皇的特赦令。然而他不知道,这张特赦令是靠他的第一个情人菲黛尔用肉体向教皇换来的。而当他终算可以登船时,一场热病让他陷入昏迷。船长害怕卡拉瓦乔身上的病菌会传染给船员,无情地将他丢弃在海滩上。从远处奔涌而来的海浪逐渐吞噬了奄奄一息的卡拉瓦乔。此时银幕上迭印一行文字:“这个世界将不再有色彩,而只有无尽漫漫长夜。”

在西方艺术史上,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艺术的发展遭遇了尴尬--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后人似乎已不可能超越,在前辈大师的光环下,后辈艺术家所能做的,或者是注重形式上的华丽、内容上空洞虚假的样式主义;或者是毫无创新意识、一味临摹古典风格的学院主义。就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具有叛逆意识的卡拉瓦乔脱颖而出,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幸运。卡拉瓦乔被认为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介于样式主义绘画与巴洛克艺术之间的“自然主义”绘画的一代画家,创造了与当时两大艺术流派相对立的第三种艺术风格。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意义的精确的观察和生动,以及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比效果,是一种真实性和灵性的集合体。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首先以描述对象为起点,在他的笔下,即便是圣女的原型也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形象。他从不请那些漂亮的专职模特儿为他摆姿势,而是找他的街坊邻居,那些吉普赛人、流浪汉、酒鬼和妓女,来表现在他眼中最真实的生活和事物。他的《占卜者》、《奏乐者》和《作弊者》等作品,都生动地描绘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巫的精明狡诈,弹琴女对音乐的痴迷,玩牌者的作弊伎俩……卡拉瓦乔在对自然的描绘中,盛水的器皿、果实都极为精确,尤其对动感瞬间的捕捉,更是惟妙惟肖。在表现自然对象时,他特别注重对光影的运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因为文艺复兴时期注重素描,追求线条的表现力,而卡拉瓦乔则表现出了色彩的、光影的、明暗的、体积的和动态的形式,开启了巴洛克艺术的先河。卡拉瓦乔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