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渴望生活 > 彼得勃鲁盖尔:《磨坊与十字架》

彼得勃鲁盖尔:《磨坊与十字架》

作者:龚云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辉煌,从遥远的15世纪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令人不免要发思古之幽情,在怀想中肃然起敬。而从意大利往北,在阿尔卑斯山的另一面,在荷兰和比利时--当时的尼德兰,也曾有过同样的灿烂绚丽。但是这样的灿烂绚丽,对尼德兰却是诞生在中世纪已经徐徐落幕、新时代的曙光却因西班牙的侵入而尚未来临之际,其中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绘画艺术成就的,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画家”的彼得勃鲁盖尔。与许多生活在尼德兰时代的画家一样,有关勃鲁盖尔生平事迹的史料今天已非常罕见,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他的作品本身来了解他的艺术经历和成就。尼德兰是荷兰语“低洼国家”的意思,它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的一些地区。在勃鲁盖尔生活的年代,尼德兰被外族占领奴役,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是坚定的天主教徒和残酷无情的统治者,他在尼德兰设立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实行暗无天日的专制统治。而信奉新教加尔文教的尼德兰人,不仅在宗教信仰上与西班牙完全对立,更因为在思想上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16世纪中叶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尼德兰革命”,由此也催生了以勃鲁盖尔为代表的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关于勃鲁盖尔最早的传记资料,是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兼历史学家卡莱尔范曼德尔在勃鲁盖尔去世后30年出版的《画家之书》中的记载。勃鲁盖尔大约在1525年出生在尼德兰布拉班达城(现属荷兰),他早期的绘画生涯是在著名画家皮耶特库克亚斯特的作坊里学画。库克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格,但对勃鲁盖尔似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尽管这样,他们师徒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勃鲁盖尔经常抱着老师的小女儿梅肯出去嬉戏,这个小姑娘长大后便成了勃鲁盖尔的妻子。勃鲁盖尔在26岁时成为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会员,确认了作为职业画家的身份。第二年他游学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等国,向罗马画家克洛维欧学习了细密画的技巧,并在他的作坊里一起工作,这对他日后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他已经在风景画的创作上有所建树。据曼德尔的记载:“他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将所有的山脉和丘壑全部记在心里,返回尼德兰后又将它们还原到画布上。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忠实于自然地创作。”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后,勃鲁盖尔进入出版家兼版画家西洛尼曼柯克的作坊工作,开始时多从事版画创作,以后逐渐转向绘制油画作品。1563年勃鲁盖尔38岁时,才与老师的小女儿梅肯结婚。婚后便离开安特卫普到布鲁塞尔定居,直到去世。他一生中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布鲁塞尔完成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在这里深受欢迎,获得大量的订单,使他只得忙于创作。另外,当时权倾一时的天主教葛朗维勒红衣主教对勃鲁盖尔青睐有加,成为他主要的赞助人和作品收藏者。正是这个红衣主教,作为西班牙国王授权在尼德兰组阁并制定残酷的反新教法案的独裁统治者,日益加重对百姓的盘剥,不断激化社会矛盾,终于在1569年爆发了尼德兰独立战争。也在同一年的9月,勃鲁盖尔去世,安葬在他6年前举办婚礼的布鲁塞尔圣母院礼拜堂,终年仅44岁。在勃鲁盖尔去世9年后,他的妻子梅肯也因病亡故。他们的两个儿子,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与父亲一样,擅长于创作农民风俗画,但因喜欢表现火灾、洪水、饥荒等灾难性的场面,被称为“地狱勃鲁盖尔”。小儿子扬勃鲁盖尔似乎比哥哥更富才华和独创性,曾成为尼德兰的宫廷画家,作品以静物和风景为主。因他特别善于表现柔软发光材料的质感,而被称为“丝绒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一生共创作了大约50幅油画,还有数量众多的版画、水彩画及素描。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格调高雅,是个富有教养的谦谦君子。他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不仅是因为他以农民为题材画了不少作品,而且也因为他喜欢与农民在一起结交朋友,深受农民欢迎,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曼德尔说:“勃鲁盖尔经常探访农舍,尤其在节庆或婚宴时,他饶有兴趣地观察农夫饮酒、跳舞、哭闹、求爱以及其他可爱可笑的情景。”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能这样做实属不易。他从不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加于人,只是将他的思想通过画面的形象表达出来。勃鲁盖尔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既美丽又黑暗、既庄严又滑稽、既绚烂多姿又庞杂神秘的世界,画面的隐晦曲折和扑朔迷离,常会使人如同进入迷宫一样不知所措,无法解读。而这也增加了他作品的魅力,至今仍是美术界研究的  由瑞典和波兰联合摄制,波兰导演莱彻玛祖斯基执导,根据比利时艺术史学者米切尔弗朗西斯吉伯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彼得勃鲁盖尔传记影片《磨坊与十字架》,花费了4年时间,在2011年拍摄完成。导演选择的演员:鲁德格尔哈尔、夏洛特兰普琳、麦克尔约克,几乎全是好莱坞大名鼎鼎的明星。通常一部新电影的首映,都会放在电影节或著名的影院举行,但有意思的是,这部《磨坊与十字架》却是在巴黎罗浮宫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先公映。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算是一部画家的传记片,倒更像是以艺术的方式诠释尼德兰美术史和勃鲁盖尔作品的电影。勃鲁盖尔在1566年创作了他一生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作品《背负十字架》,表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后,背负十字架艰难地向受难地走去的场景。影片将人们带回到16世纪的尼德兰,试图还原《背负十字架》这幅伟大作品的真实场景,把它所表现的《圣经》故事的场景,置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之中,《圣经》故事和现实相互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尼德兰民众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遭受的苦难。正如在影片开始时,勃鲁盖尔的画外音所说:“这是一群来自过去的圣徒,在哀悼尼德兰现在的命运。”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在安特卫普城的郊外。在晨曦的微光中,勃鲁盖尔拿着画夹从家里出来,走向田野村舍,寻找描绘的对象。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岩顶上建起的磨坊里,磨坊主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从磨坊主居高临下的视野里,农夫、商人、教士、修女和士兵各色人等一一出现,其中有夏洛特兰普琳扮演的善良慈祥的村姑--她就是在画面中的马利亚,麦克尔约克扮演的富商兼收藏家尼可拉斯尤盖林克。还有一对牧养奶牛的年轻夫妇,丈夫被控拒不交税遭到逮捕,雇佣兵将他捆绑在一只大车轮上,一顿毒打后高悬在半空中,被黑压压一群乌鸦啄食至死。乡村场地上一群孩童在嬉闹,玩着各种游戏,然后向村外跑去。勃鲁盖尔的妻子梅肯带着孩子、拎着竹篮,在田野里找到正在作画的丈夫,给他送午餐,然后一起走向磨坊。雇佣兵又抓到两个小偷,把他们扔在车上,也朝村外赶去。而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两个体态笨拙的农夫砍倒一棵大树,锯成两段,做成一个结实的十字架……所有这一切,都在凝重而缓慢的节奏下悄悄进行着,没有连贯的情节,几乎没有对话,在北方寒冬厚重的空气裹挟下,只有沉闷迟缓的音乐相伴。所有这些人,都朝着磨坊下的一片草地结集,这里正是勃鲁盖尔笔下耶稣受难的骷髅地。人们陆续来到此地,分别按照《背负十字架》画面的安排,站立到各自的位置,等待着耶稣背负着十字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影片的下半段,便是勃鲁盖尔和尼可拉斯尤盖林克一起,来到他的被放大成“现实版”的《背负十字架》作品前,目睹着画面上的人物化作电影镜头中出现的人群,笨拙而缓慢地移动着:人群从画面左侧的尼德兰式的耶路撒冷城中涌出,缓缓向画面右侧的行刑地--骷髅地移动。一些身穿红色束腰外衣的西班牙雇佣兵骑在马上,驱赶着人群向前行进。耶稣被淹没在纷纷扰扰的人流中,倒在沉重的十字架下。一个士兵拉着一个农夫(即《圣经》中所说的“古利奈人西门”)让他帮耶稣扛十字架,但他被凶悍的妻子拉扯开,阻止他去帮助耶稣。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地走着,都没有顾及和意识到耶稣即将受难。在前景右下角的一块岩石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使徒约翰和另外两个妇人在一旁安慰她。画面上方的天空耐人寻味:左边是白天,右边已是黑夜。就像《圣经》《路加福音》中所说:“那时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头变黑了……”远处高高耸立的山岩和上面转着风车的磨坊,显得极为醒目和突兀,象征着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伯利恒在耶路撒冷城南10公里,与画面上的距离大致相当。表情木讷的人们犹如游魂一样,正以这座山岩和象征“生”的磨坊为圆心,构成了一个环形的人流漩涡,而背负十字架正走向死亡的耶稣就在这环形漩涡的边缘。曾有人统计整个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有近300个,由如此众多人物汇合成的队伍围绕着山岩和磨坊行进,就像《圣经》《耶利米书》中神所告诫的:“以色列民哪,你当为自己设立指路牌,竖起引路柱,你要留心向大路,就是你所去的原路;你当回转,回转到你这些城邑。背道的民哪,你反来复去要到几时呢?……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影片的结尾,勃鲁盖尔默默而长久地站立在已然转换成巨大现实画面的《背负十字架》作品前。他听见了沉浸在极度悲痛中的圣母马利亚在说:“当他成长起来,震惊了所有人。他能径直走向到达天堂的大门,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沿路让所有照亮的火把都黯淡下去。‘我是来世间放火的’,他对来听他讲话的人说,‘我们有能力控制命运之火,用我们的双手’。他这样说,然后他被他们嘲笑了。”在勃鲁盖尔心目中,那些尼德兰的民众,既饱受苦难又麻木愚昧,他对他们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满怀同情之心,用自己辛辣的画笔,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希图触动他们的灵魂,改变他们的命运。

整部影片仿佛一幅2个小时的油画活动长卷,其中无论是村庄房舍、城堡磨坊、人物服饰,还是造型、色彩、构图,所有细节全部都是典型“勃鲁盖尔式”的。随意将影片中任何一个镜头定格,都是一幅“勃鲁盖尔式”的油画。勃鲁盖尔的艺术,为导演莱彻玛祖斯基的影片,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挪移的绘画性风格。玛祖斯基本身也是一位画家,在西方美术界小有名声。在决定拍摄《磨坊与十字架》后,他用了一年时间钻研勃鲁盖尔的史料和作品。为了真实还原16世纪尼德兰的风土人情,仅服饰他就专门请了40名服装师花费两年时间全部用纯手工缝制,可见他工作作风的认真严谨。影片公映后,有评论说:“莱彻玛祖斯基创造了电影新的纬度。”“《磨坊与十字架》实现了人们站在一幅伟大的作品前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它在我们面前是如此美丽和震撼。我们急切地希望能马上走到画面中去。”勃鲁盖尔的作品的确能给人以震撼和感动,也能给艺术家带来灵感。在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镜子》中,就曾多次出现勃鲁盖尔作品《雪中猎人》的画面。而这幅作品同样激发了瑞典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创作灵感,他以《雪中猎人》为题材,已在着手拍摄他“生存三部曲”的第三部《一只坐在树枝上思索生存的鸽子》(前两部是《二楼传来的歌声》和《你还活着》)。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勃鲁盖尔和他的作品为题材的新电影问世。

勃鲁盖尔热爱自己的土地和庄稼汉,在世俗的描绘中透露出淳朴的生活和人性中的美质,从真挚中见到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并且特别富有民间的幽默感。他的作品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性,又具有视觉的诙谐幽默性。尽管在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总显得笨拙滑稽,透出本质的朴素可爱、深厚坚实,即使造型夸张,仍不失生活的真实。在他描绘农民的作品中,《农民婚礼》和《农民舞会》是其中最著名的2幅。此外还有《童戏》、《婚礼的队伍》、《绞刑架下的舞蹈》和《乞丐和瘸子》等。《农民婚礼》尽管描绘的是农民婚宴场面,却没有喜庆欢乐的气氛,倒像是一般的村民聚会。这可能与当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政局有关,隐喻着善良的农夫对世事难测、前途未卜的担忧。画面中人物形象的传神,笔触的细腻精致,细节的巧妙设计,渲染出朴实而充满暖意的情调。在画面最右边那个装束整齐的中年人,据说就是画家本人。《农民舞会》生动刻画了一群农民乐观豁达、粗犷开朗的性格,描述了在饱受苦难的压力下依然寻求欢乐的坚强意志。作品表现手法夸张,充满浓郁的风俗气息,诙谐而略带调侃的意味,因此引来对作品内涵多种不同的诠释。正如《背负十字架》所表现的,在勃鲁盖尔的作品中,有一类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这些作品借题发挥,隐晦曲折地表达了对西班牙入侵者的反抗和愤慨,对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反动行径的辛辣鞭挞。他在《滥杀无辜》中,借《圣经》中希律王为捕杀刚出生的小耶稣,而将伯利恒所有婴儿斩尽杀绝的故事,而画面中描绘的却是尼德兰一个普通的村庄,遭受一群强盗洗劫的场景。他惯于运用这种借古讽今,将《圣经》的故事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手法。而另一幅《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在《圣经》中是发生在“滥杀无辜”之前的故事:奥古斯都颁布法令,每个人都要纳税。于是在伯利恒户口调查,不让漏掉一个人。勃鲁盖尔以此来抨击西班牙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盲人的寓言》是勃鲁盖尔《圣经》故事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幅,表现了《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说的话:“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进坑里。”画面上6个不幸的盲人相互扶携,步履蹒跚地向深坑走去,象征着人类命运的变幻莫测,讥讽鬼迷心窍的贪心者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勃鲁盖尔至少画过3幅同一题材的《巴别塔》,这是在《圣经》《创世纪》中讲述人类建造通天之塔渎犯上帝,后因被搅乱语言使建塔半途而废的故事。勃鲁盖尔以宏大的构图和达于极致的细密画的技巧来表现这个事件,画面中逼真的细节描绘在艺术史上是空前的,充分显示了工程的伟大和艰巨,突出表现了人类为自不量力的狂想而付出的悲剧性代价,并且影射针砭了现实世界永无休止的无谓纷争。此外还有《圣母之死》、《雪中的东方三博士礼拜》、《施洗者约翰的讲道》和《圣保罗的皈依》等许多直接表现《圣经》故事的作品,每一幅都发挥了他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并且都透出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寓意。尼德兰谚语是勃鲁盖尔创作灵感的丰富源泉,他从尼德兰当时流行的民间谚语中发掘题材,成为他很重要的一类作品。这些谚语,以机敏睿智的语言,鞭辟入里地描摹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世态。勃鲁盖尔专门以《尼德兰谚语》为题,创作了12幅组画形式构成的作品,分别表现了12个谚语,诸如:“向恶魔忏悔,颠倒的世界”;“不懂未雨绸缪的败家子,财产再多也没用”;“嫉妒邻居幸福,连看见水中的阳光也要不舒服”;“火冒三丈,用头撞墙”;“顽固男人,坚持要到月亮上小便”……他将谚语转换为具体的视觉形象,用被扭曲的人间百态嘲笑挖苦那些鼠目寸光的芸芸众生。在《疯狂玛格》中,按照尼德兰谚语,玛格用来形容蛮横泼辣的女人,她能进入地狱抢夺劫掠,然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勃鲁盖尔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玛格的穷凶极恶和横行霸道,又以此谴责人们贪婪无度的原罪。在《富裕国》中,描绘了在尼德兰谚语中称为“饕餮者的天堂”的富裕国的场景,懒汉们在狂饮暴食之后都僵卧在地上,农民把农活抛到脑后,农具被压在身下,牧师连经文也丢弃在地,忘记了他救赎灵魂的神圣使命。然而,真正使勃鲁盖尔跻身于为数不多的世界艺术大师行列的最高成就,还在于他的风景画。在他早年的意大利之行时,就以阿尔卑斯山为主题创作风景画,而在晚期创作的《暗日》和《雪中猎人》这两幅描绘尼德兰北方寒冷冬天景色的作品,更被认为是勃鲁盖尔对欧洲绘画做出的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它们是勃鲁盖尔为尤盖林克创作的一套12幅“月历画”中的两幅,这套画现在只留存5幅(还有3幅是《收割干草》、《牧归》和《谷物的收获》),但是它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力量至今无人超越。勃鲁盖尔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空间,风景画不仅仅是描绘身外纯粹的山水树林,而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人的风景画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他的风景画中总有人物形象出现。在《暗日》中几个农夫在砍削树枝,另有几个人在吞咽着四旬斋节才能吃的肉饼。斜贯画面的河流波浪翻滚吞噬侧翻的船只,与远处地平线上起伏的群山和奔腾的乌云一起,显示出大自然风云变幻的威力。《雪中猎人》画面左侧,一群猎犬簇拥着几个猎人狩猎归来,远处结冰的湖面上有人在溜冰打球,有人在砸开冰面捕鱼。起伏的远山在阴冷的暮色中隐约可见,空寂和宁静笼罩着冰雪覆盖的大地,似乎一切都将归于沉寂,意境极为深邃幽远。尽管勃鲁盖尔的作品仍保留着写实绘画的基本特征,但他总是将隐秘晦涩的含义巧妙地设置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往往令人在反复赏析后见仁见智,难以解读,不得其详。而这正是他的作品价值和魅力之所在。法国大评论家兼诗人波德莱尔说:“在我们这个世纪,一切都可以解释清楚。而勃鲁盖尔的作品,以其想入非非和幻梦,表现了难以置信和无知这两面,为时代增添了色彩。但在我看来,它们似乎蕴含着特殊的神秘。确实,我怕没有人能够解释勃鲁盖尔的荒诞不经,除非说这是一种独特和恶魔般的魅力。”

从勃鲁盖尔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希罗尼穆斯博斯(1450~1516)对他的影响。他们两人尽管相隔两代,在绘画风格语言上却是一脉相承的。与勃鲁盖尔一样,人们对博斯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在1450年左右出生在尼德兰的赫托亨博斯城,曾受聘做过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博斯和勃鲁盖尔以及凡爱克(1385~1441)、阿希姆帕提尼尔(1480~1525)等,他们的作品都有着中世纪训喻图本的样式特点,绘画技巧扎实而并不张扬,重视线条的运用,着重细节的刻画,其精致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开风气之先的博斯,有着与生俱来的讽刺才能,他的作品通过寓意、象征、隐喻、暗讽等形式,构成了一个个在荒唐谑笑中包含锥心泣血的图景,创造出一个个诡谲离奇、疯狂放荡的场面,与勃鲁盖尔一样,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至今争论不休、无法解读的谜团。生活在15世纪后半叶的博斯,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从思想本质来说,他是个彻底的悲观论者。在他笔下传递出来的,几乎都是无可挽救的黑暗堕落的信息,他无情揭示出人类贪婪凶残、愚昧无知的丑恶一面,把丑陋的人群置于但丁《地狱篇》所描述的可怕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之中。在他的作品《七宗罪》中,以组画的方式表现了人的7大罪恶:愤怒、忌妒、贪婪、馋欲、淫欲、饕餮、懒惰和骄傲,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悲观和绝望。在《愚人船》中,出现了教士和修女的形象,他们和其他愚人一样贪得无厌,揭露了宗教改革之前教会的腐败。在《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圣徒安东尼跪倒在地,被魔鬼撒旦和众多精灵纠缠不休,形象荒诞不经,影射出宗教和社会秩序的黑暗。而在《最后的审判》三联画中,他表现了邪恶侵犯人间,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反叛天使从空中坠落,与罪恶深重的人群一起承受着无休止的酷刑的惩罚和折磨,仿佛是对整个世界进行鞭挞和谴责。与博斯相比,勃鲁盖尔的一些作品尽管也冷讽热嘲,但更多的是在诙谐幽默中的讽刺挖苦。而博斯虽然有时也不乏轻松滑稽,却都包裹着尖酸刻薄的外表。

因此曾有人将他的悲观无情归因于他的“心理变态”和“人格缺失”,这不免失之偏颇。有人将他喻为“黑暗时代毫无情面的镜子”或许是更公允的评价。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曾这样评价博斯:“一个艺术家成功地把曾经萦绕中世纪人们心灵中的那些恐惧,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还是第一次,大概还是唯一的一次。这一项成就大概只能恰恰出现在这一时刻,这时旧的观念仍然强大,而近代精神已经为艺术家提供了把他们所看见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方法。”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唯一的一次”并不准确,因为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至少到勃鲁盖尔的年代还未过去,甚至更为黑暗和充满苦难。勃鲁盖尔也与博斯一样,创作了许多以怪诞诡异、阴森恐惧的寓意隐喻为题材的作品,不同的是,他更多的创作了较为轻松的寓言故事、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和风景画。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见到博斯在绘画语言和技巧上对他的影响。颇有意味的是,博斯与勃鲁盖尔都创作过相同的《背负十字架的行列》。场面同样宏大,人物同样众多,所不同的是,在勃鲁盖尔笔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