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阳光生活 禅意心态——生活、职场中的智慧禅 > 二 面壁十年

二 面壁十年

作者:王超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于是把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般若多罗又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据说,当时般若多罗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普利众生。

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520),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乘一只商船,远涉重洋,航海东来。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广州刺吏萧昂上表奏禀梁武帝萧衍。武帝笃信佛教,看了奏章,立刻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达摩到达首都金陵(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开示主要是指对于佛法的正确解释,开示的目的在于断除疑惑)。下面是达摩大师和梁武帝的经典对话。

武帝问:“朕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答:“并没有功德。”

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非实有。”

武帝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好大喜功的武帝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武帝再问:“那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尘世俗人所能追求的。”

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什么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

达摩说:“廓然无圣(宇宙辽阔、虚净,空无一气)!”

武帝又问:“回答朕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皇帝,善书法、长文学、通音律,文治武功,并有很深佛学造诣,这也是他出名之处。但他还是没有领悟达摩大师的直心之言,一头雾水的武帝龙颜不悦,达摩见彼此的心思没有契合,悄悄回到长江北岸,转往河南洛阳,在嵩山少林寺的一个山洞里,面壁十年,深入禅定。

有时我们帮助别人,只是出于非常世俗的功利目的,一种社交或某种回报,比如获得精神上的感恩戴德或物质上的报恩回馈,或许还有某种虚荣心在作祟。当然,你绝不会承认,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只是希望借此增加自信(强有力)或自我肯定(一种优越感)。在潜意识里,是为了满足那份心底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施舍,因为人人生而平等。尽管你显得很热诚,许多助人行为不是为了别人,其实却是为了自己。那些行为全都是以“我念”为出发点的,而并非发自慈悲心的善。慈善不应该是交易,它不是一笔买卖,真正发自慈悲心的善,是与“我念”无关的。但是,那些伪善者似乎对你的悲惨更感兴趣,如果你不开心,他可以安慰你;如果你不幸,他会同情你;如果你贫穷,他能资助你;如果你健康又快乐,那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妒嫉了。

像梁武帝一样,世人建筑寺庙,烧香拜佛,即便乐善好施,小恩小惠,也不过是出于一种功利目的,有所求,别有用心,充其量不过是叶公好龙,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所以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在禅师的眼里,与开悟的道是无关的,有为之因,不得无为之果,所以达摩回答:“并没有功德。”做好事以求功德是伪善,不是慈善。

发自慈悲心的助人行善,不含自我的色彩。“知善者心能行善”,行善只是本心的自然流露,不但不求别人知道,连自己也不会记挂在心上。别人需要帮助,就尽力帮助,事情完了,便告终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种无执无求的德行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功用行”。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春秋时期,有个人自称叶公,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如此酷爱龙,非常感动,从天而降,特意来拜访叶公。天龙将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见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魄散,脸色都变得苍白了,急忙躲藏起来。天龙非常失望,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据传,叶公见过真龙后,从此自命不凡,自称为真龙天子,那些虚伪的皇帝不正是如此吗?

武帝又问:“回答朕问话的人是谁?”

我是谁?怎么可能知道呢?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你是一个梦,“自我”只是一种幻觉,空无是生命的本相,诸法无我,岂是世俗的头脑所能理解。比如在房屋里放一面镜子,当你走到镜前,镜中就有你的影像,你走了,影子也就消失了;当猫走到镜前,镜中就有猫的影像,猫走了,影子也就消失了。其实,镜中的影像只是一种错觉,镜子里其实什么也没有,甚至连影子都没有,因为影像是光从镜表面反射到眼睛里。镜子里没有实体,无形无相,其性本空。

“心似明镜台”,头脑就像一面镜子,它的本质是空无的,这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生活是一出心理剧,头脑的世界是一个不断上演的影子戏,不论那影子怎样变来换去,唯有空白的银幕才是真实的。“本来无一物”,凡人的头脑执迷于影像——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佛的头脑是一面空空的镜子——明镜亦非台。

佛陀告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空无是宇宙的本质,空无是光,空无是喜悦、是极乐,空无是生命的真谛,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度。

佛祖又告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有形的必然会消失,空无被留下来,那最终的真实将在无为中显现。

金钱、权力、名望、成就、功德,一切的欲念以及感官的表象,都是头脑的幻影。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禅是实相无相之微妙法门。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