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 Chapter36幸福的“心计”

Chapter36幸福的“心计”

作者:蓝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比尔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中世纪的一个监狱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被蒙上眼睛,医生在他旁边说:“你将被割开动脉,你的血将慢慢流尽而死。”说着,医生用一钝器刺了一下犯人手腕处,又悄悄打开身边的一个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落。不久,那犯人就瘫软下来,竟昏死过去。

医生什么都没做,但犯人却吓得昏死过去,这是心理因素起了作用,而这心理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

暗示在心理学上及精神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受到暗示的巨大影响。良好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天堂”,消极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地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自己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星期天,你本来约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下雨了。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下雨了,今天可以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了。而不是:糟糕,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了,闷在家里真没劲!

暗示可以来自自我,也可以来自他人。外界的暗示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正面、积极地利用它,这样结果就是美好的;反之,如果我们消极、恶意地利用它,那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一个人驾皮划艇逆流而上,正当他奋力向前划的时候,另一个顺流而下的驾皮划艇者把他撞到了岸边。他对那个人大声咒骂:“你为什么不看着点!”他愤怒地回到河流中继续逆流而上,此时又一个顺流而下的皮划艇把他撞得离开了自己的路线,他又骂道:“你这个白痴,没有看到我向上逆流划行有多么艰难吗?”正当他怒气冲冲地继续向上划时,又一只往下来的皮划艇把他撞离了航线,他张开嘴正想大骂时,才发现这个皮划艇是空的。

没有人会浪费时间骂一个空皮划艇,他把自己的皮划艇拨正了方向又继续向上了。这个人为什么会在别人撞了他的皮划艇以后既受到撞击之苦又受到了情绪之累呢?如果一开始那些皮划艇就是空的又会怎么样?如果他假设那些皮划艇是空的,结果又会如何?他就不会额外增加那么多无端的烦恼了。

心理学理论认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决定了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取决于他对当前事情怎么去理解或解释。

所以,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用正面的暗示来调节自己,让积极的自我暗示带你走出阴影与困境。

警惕“配套效应”,别让他人的“睡袍”左右你的幸福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丹尼斯·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上睡袍在家中反复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与睡袍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了。书房的摆设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他觉得“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20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据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

现实生活中,“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所参照的“睡袍”的价值。有价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反之,劣质的“睡袍”却可以使我们走向烦恼。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诸多“睡袍”所胁迫呢?大多数人都有个很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听到别人发出“她的发型可真难看”、“衣服是那么的土气”、“鞋子真大,像条船”类的“睡袍”时,他们就开始烦恼,开始怀疑自己的发型、衣服,更甚者把原本大小合适的鞋子脱掉……

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跟着他人的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失去自我。

西莉亚自幼学习艺术体操,她身段匀称灵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的一条腿严重受伤,并留下后遗症,走路有一点儿跛。为此,她十分沮丧,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为一种逃避,西莉亚搬到了约克郡乡下。

一天,小镇上的雷诺兹老师领着一个女孩来向西莉亚学跳苏格兰舞。在他们诚恳的请求下,西莉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为了不让他们察觉到自己残疾的腿,西莉亚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个女孩偏偏天生笨拙,连起码的乐感和节奏感都没有。

当那个女孩再一次跳错时,西莉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给对方示范。西莉亚一转身,便敏感地看见那个女孩正盯着自己的腿,一副惊讶的神情。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刻意掩盖的残疾在刚才的瞬间已暴露无遗。这时,一种强烈的自卑让她无端地恼怒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西莉亚的行为伤害了那个女孩的自尊心,那个女孩难过地跑开了。

事后,西莉亚深感歉疚。过了两天,西莉亚亲自来到学校,和雷诺兹老师一起等候那个女孩。西莉亚对那个女孩说:“如果把你训练成一名专业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领舞者。”

这一次,她们就在学校操场上跳,有不少学生好奇地围观。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舞姿不时招来同学的嘲笑,她满脸通红,不断犯错,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西莉亚看在眼里,深深理解那种无奈的自卑感。她走过去,轻声对那个女孩说:“假如一个舞者只盯着自己的脚,就无法享受跳舞的快乐,而且别人也会跟着注意你的脚,发现你的错误。现在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跳完这支舞曲,别管步伐是不是错了。”

说完,西莉亚和那个女孩面对面站好,朝雷诺兹老师示意了一下。悠扬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她们踏着拍子,欢快起舞。虽然那个女孩的步伐还有些错误,而且动作不是很和谐。但意外的效果出现了—那些旁观的学生被她们脸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关注舞蹈细节上的错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大家尽情地跳啊跳啊,直到太阳下山。

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路。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倘若你今天为某个人换衣服,明天为另一个人换发型,后天又为另一个人去换鞋,那么还是自己吗?如此下去,还有幸福可言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要想活得幸福,就不要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坚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

“幸福递减定律”,莫让内心失去对幸福的敏感“幸福递减定律”,是指人们从获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的增多而减少。这与前面讲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在很穷的时候,总觉得有钱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的时候,再被问及什么是幸福,他往往会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不再是金钱。

事实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减少了,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起了变化。正如“幸福递减定律”所阐释的:人在处于“较差”的状态下,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兴奋不已;而当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要求、欲望等就会随之提升。

所以,当你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围,只是你的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敏感。

一个国王带领军队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他为了躲追兵而与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期间粒米未食、滴水未进。后来,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见他可怜,就送给他一个用玉米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饿得头昏眼花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团子吃光了,当时他觉得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他问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么,老人说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王宫,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饥饿”,可是怎么做也没有当时的味道。为此,他派人千方百计找来了那个会做“饥饿”的老人。谁料,当老人给他带来一篮子“饥饿”时,他同样找不到当初的那种“好吃的感觉”。

不难看出,国王回宫后,尽管菜团子还是当时的“饥饿”,但因为顿顿都是山珍海味,饱食终日,令其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饥饿”的美味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幸福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幸福随着追求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它又像过客一样,不会永远停留在某时、某处。既然如此,那不断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学会用心体会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点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礼物,如果你抱怨食物不够美味,请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工作不顺、乏味,请想想那些仍为寻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求职者,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爱人不够浪漫,请想想那些还在为没有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祷告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请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却不能生育的人们,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

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让我们的内心麻痹,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让心灵响应潜意识的召唤你睡着的时候,你的心脏会继续有节奏地跳动,你的呼吸不会停下,一呼一吸,让你的血液吸取新鲜的空气,你的消化系统、腺体分泌……都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你皮肤上的毛发继续生长。科学家们说,人在睡眠状态下,皮肤排汗更多,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都不休息,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睡梦中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潜意识不但一刻不停地运行着,还对我们大有帮助。

但人们却经常有意识地去干涉潜意识的正常运行。担忧、焦虑、恐慌、消沉等情绪干扰潜意识的同时,身体也受到了扰乱。因此,当精神上不愉快的时候,就让事情随风而去,让心灵彻底放松,让思维的转轮停下来。跟潜意识说,一切都好。你会发现你身体的一切“功能”都恢复正常了。

每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压力太大时,男性会产生喝酒狂欢的冲动,女性会找知己的朋友聊天、看电影、逛街来解决。这样的冲动由潜意识发动,其目的在于暂时维持住我们身心的平衡。就像一根竹子,当细的尖端被拉弯时,粗的一端就会产生一股“反弹”的力量,以将弯曲的“身躯”扳直。

当你身体极度劳累、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学会在一些场合,如家中、办公室等地方闭目养神一会儿,只要几分钟就会给精神充足电。紧闭双眼,用手指尖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同一方向旋转。跳出常规,经常试用各种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你不常做的事,比如,双脚蹦着上下楼梯;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哼唱自己喜爱的歌,让心灵在音乐中松弛下来;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坚持下来,在精神紧张时,以运动放松自己;舒适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双目紧闭,放松紧张的肌肉,感觉身边最新鲜的氧气。

工作与生活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潜意识精神疗法,可以让身体自由舒展,让心灵彻底放松,把潜意识中的压抑释放出来。

生活中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你每时每刻向你的心中注入的想法。你心中的语言是无声的,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担忧、焦急或匮乏感;如果你变得沮丧、疑虑、不安,那么,你在心里所编织的“精神织物”就以苦难、担心、紧张、焦虑以及各种压迫你的形式出现。

因此,如果你将想法传达给潜意识,相信它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它就无所不能。当你这样做时,心中的恐惧就开始消退了,并且能够战胜许多错误的想法。你如果感谢将要产生的美好结果,心里不断地排除消极的东西,就能感受到潜意识的引领,而这实质上是潜意识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潜能在被逐步唤醒。

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不在自然科学领域,而是人们的潜意识在信仰的触动下所产生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它可以战胜世上任何困难。

布洛克是一位销售人员,过去年收入有两万多英磅,但在最近的三个月中,所有的幸运之门似乎都向他关闭了。他煞费苦心地与客户谈判,总是在最后要签字的一瞬间失败,他说好像有鬼在跟着他,阻碍他。从这位销售人员的倾诉中,可以得知,三个月前,他开始变得很暴躁。他痛恨一个医生,因为这位医生许诺要同他签一项协议,但在最后的时刻却不守诺言。这使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其他客户也会这样做。逐渐地,他的心态变得扭曲起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总是认为,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后来意识到,问题出在他的心病上,他要改变这种心态才行。

“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障碍和困难。我生活在对最美好事物的快乐的期待中,我内心深处就是我思想的反应,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无所不知,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提供最佳服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会产生最美好的结果。”每天早晨在工作之前,以及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他都坚持这样想。不久,他的潜意识中就建立了这种新的习惯模式。他又开始像以前一样,痛痛快快地做起生意,后来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人的情绪既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当恐惧不知不觉地渗入潜意识中,心里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心魔。

要勇于面对内心的恐惧,主动、积极地去接触恐惧的东西,打开心结,释放出潜意识中压抑的情绪,让心灵自在坦荡。

幸福,需要保持一点“酸葡萄”心理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葡萄园时,发现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然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让它摆脱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即使没吃到想要的葡萄也很开心,这就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读过鲁迅先生著作的人,对于“酸葡萄”心理,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众所周知,阿Q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即所谓的“阿Q精神胜利法”。例如,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无奈之余,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以此来自我安慰一番,也就心平气和了。

虽然阿Q的自欺欺人心理过去一直成为人们的笑谈,遭到否定、批判,然而,不少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懂得合理运用“阿Q精神胜利法”,就会让自己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得到心理的平衡。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愉快之事,而且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或改变的。也许你要问,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要为此一味地痛苦、哀伤吗?在这时候,我们不妨使用一下“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一下自己,这对心理调节非常有效。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