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学经典全集 >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30)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30)

作者:杨永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按〕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皆趋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将成之功也。

“译文”

如果力量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可以想法瓦解其气势,这就是《易经履卦》所说的以下克上、以柔克刚的办法。

〔按语〕水的沸腾,是借助于火的力量,这是强大中最强大的力量,是锐不可当的;柴草,是产生火力的源泉,也就是蕴藏火势的所在,这是弱小中最弱小的力量,是可以靠近而不会有害于人的。所以说强大的力量虽然不可阻挡,但它的气势还是可以消除的。《尉缭子》上说:“气势充足或高涨,就投入战斗;气势不足或丧失,就避敌退却。”而消除敌人气势的方法,就在于对敌采取“攻心”战术。东汉初年,吴汉受命为大司马,率军出征,有一次敌人乘黑夜前来袭营,当时军中惊慌混乱,但吴汉却安卧帐中,从容镇定,全军将士听说吴汉如此沉着,不一会儿,也就安定下来了。吴汉于是挑选精兵连夜反击,大破敌军。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的力量,而用计去消除其气势的方法。又如宋朝的薛长儒任汉、湖、滑三州通判时,驻节汉州(今四川广汉)。当地守军数百人发生叛乱,打开营门,诛杀知州和兵马监押,并烧毁营房作乱。有人前来报告,知州和兵马监押都不敢出来。薛长儒挺身走出营门,从毁坏的垣墙进入叛军营中,对叛军晓以祸福利害,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室和儿女,为什么要铤而走险,进行叛乱呢?凡是主谋叛乱者站在左边,胁从参加者站在右边!”于是胁从参加叛乱的几百人都站在了右边,只有主谋叛乱的十三个人冲出营门逃走,分散到各乡村原野躲藏,不久都被捕获归案。当时人都说若没有薛长儒在,那么汉州一城的老百姓都要遭受祸害了。这就是运用攻心战术瓦解敌人士气的结果。也可以说,在敌对双方相持时,捣毁强敌的薄弱部分,可以破坏其即将成就的功业。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按〕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存在混乱的时机,利用其力量削弱,没有主见的态势,逐步将其消灭掉。这就像自然运行的规律,一到晚上就要入室休息那样自然。

〔按语〕在动荡不定的时候,多种力量相互冲突,弱小的力量陷入投靠谁、反对谁无法确定、没有主见的状态之中,这样,敌人处在蒙蔽无知、六神无主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将其攻取。《六韬兵征篇》上说:“如果全军不断地惊慌,队伍混乱,相互以敌人强悍来进行恐怖,相互传播不利的信息,相互咬耳朵、使眼色,谣言纷纷,相互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败的征象啊!”这样的“鱼”,正可以在混乱之际,不失时机地加以猎取。例如汉末刘备夺取荆州、西川,都是用的这一计谋。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按〕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保存原有的状态,完备和壮大原来的声势,使友军不加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隐蔽前进,转移主力,迷惑和消灭敌人。

〔按语〕同友军联合攻击敌人,要冷静地观察敌人的形势。如果发现另有一股敌人,就需要分兵去迎击,但必须保存原有的状态和阵势。这里所说的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之法。因而当我军主力转移时,依然要旌旗招展,金鼓齐鸣,保持原有的阵势,使敌人不敢贸然行动,友军也不生疑心,等到已经摧毁歼灭了另外一股敌人返回之时,友军和敌人才知道,或者仍然不知道。由此可知,金蝉脱壳之计是在对敌作战时,为了抽调精锐部队去袭击它处敌人而采用的一种计谋。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于军中,蜀军退兵,魏国统帅司马懿跟踪追击。蜀将姜维让杨仪率军反打旗帜,敲响战鼓,做出要向司马懿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中计而退,杨仪于是得以全师而归。如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被北魏军队围困,便命令士兵全部身披甲胄,他自己身穿白色衣服,坐着战车,慢慢向外边撤退,魏军害怕他另有伏兵,不敢逼近进攻,他于是得以安然突围南归。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按〕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袅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对于弱小的敌人,可以加以包围歼灭。对付垂死挣扎的敌人,不利于急追远赶。

〔按语〕捉贼之所以必须关上大门,并不是恐怕他逃走,而是害怕他逃跑之后被别人利用。况且对于逃跑的敌人不可急追远赶,也是恐怕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善于奇袭、神出鬼没的敌人,其目的是为了引诱我军疲于奔命,以便达到其目的。《吴子兵法》上说:“如今若有一个亡命之徒隐伏于旷野之中,纵然派一千军士去追杀他,也不免心存忌惮、左顾右盼。什么原因呢?是害怕他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说只要一个人不怕死,就足可以使一千人胆寒惧怕。”追杀盗贼,只要盗贼有逃脱的机会,势必会拼死格斗。如果切断他的逃脱之路,他就一定会被擒获。因此,对于弱小的敌人必须加以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做到,就可以暂时放他逃走,不可急追远赶。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按〕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位置受到局限,形势受到阻碍,利于攻取较近的地方,不利于攻取遥远的地区。火焰向上窜,河水向下流,方向虽不同,也还是可以结合和利用的。

〔按语〕在群雄混战的局面下,在多种力量合纵连横、分合无常、局势变幻之中,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发展而激然争夺,遥远的地方不可攻击,而可以用利益进行结交。邻近的地区不可结交,否则反而会使肘腋之地突发变乱。战国时代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谋,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结交或攻击的原则的,其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按〕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译文”

处在两大敌对国之间的小国,敌方如果用武力胁迫它屈服,我方就要借此形势,表面上去救援它,出兵达到我们的目的。处于这种困境之中的小国,光靠口头空谈是不会取得他人的信任的。

〔按语〕借道出兵的行动,并不是靠花言巧语欺骗所能办到的。必须是这个小国处于不受到一方的威胁,就要受到双方势力的夹击这样的形势之中。在此情况下,敌人必然用武力来威逼他,我方却用不侵害其利益来欺骗他,利用他侥幸图存的心理,迅速使他信赖我方,控制全局。这样,他势必不能自立自保,所以我方可以不经过征战就把他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期,晋侯向虞国借道去进攻虢国。等到灭亡了虢国之后,虢公逃奔到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乘虞国不备,突然袭击,灭亡了虞国。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按〕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译文”

频繁地变动敌方的阵势,调开他们的精锐主力,等待其内部空虚,自行败阵,然后乘机攻取它。如同拖住车轮,整个车子也就无法运行了。

〔按语〕军阵有东西南北纵横方位,天衡是前后相对的部位,是军阵的大梁,地轴是贯于中央的部位,是军阵的支柱。大梁、支柱的部位都以精锐兵力防守。因此只要观察敌方的阵势,就可以知道敌方精锐兵力所在的地方。如果与友军共同对敌作战,可以相互配合,利用计谋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势,从而暗中抽调变换他们的精锐兵力,或者派自己的部队完全替代其大梁、支柱部位的兵力,这样使敌方阵势失去梁柱而坍塌,从而击败和兼并其军队。这是兼并这支敌人再去攻击其他敌人的首要计策。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按〕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译文”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方式来诱导和制服它。刚健威严就会使上下服从,使用险计、行于险地就可以使对方顺从。

〔按语〕统率一向不服从命令的军队对敌作战,如果你调动他,他不服从调遣,违抗军令,如果你要用利益来引诱他,反而会引起他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故意制造事故和失误,责罚别人的过失,用来警告不服从命令的人。所谓警告,就是从反面来诱导和制服他。这种计谋就是运用刚健威严和险诈的方法来驱使对方服从命令,也可以说是一种调遣部将的方法。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按〕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之,加以青沙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译文”

宁可假装不知道而无所作为,也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沉着宁静,不露声色,就如同云雷入冬隐没不见一样。

〔按语〕假装不知道的,而实际上非常清楚,假装无所作为的,实际上是不能有所行动,或者要等待时机再有所行动。三国时代,曹操大将司马懿假装病重昏昧,迷惑权臣曹爽,而出其不意地发动兵变杀掉他。接受蜀相诸葛亮送来的用以激将的妇女首饰衣物,假意上表请战,却坚守不战,借以疲劳蜀军,因而能够获得成功。蜀将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明知不可能有所作为却偏要坚持这样做,就像是个傻子,所以最终还是遭到惨败。《孙子兵法》上说:“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智谋之名,也没有勇武之功。”当作战的时机不成熟时,要沉着冷静,像个傻子。如果假癫狂,就不仅会暴露机密,而且会因狂乱行动而引起众人的猜疑。所以假装痴傻的人能够取得胜利,而假装癫狂的人则会招致失败。有人说:假装痴傻既可以用来对付敌方,也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军队。在北宋时代,南方有崇拜鬼神的习俗。大将狄青在征讨侬智高时,大军刚刚来到桂林以南地区,他就假装祝拜鬼神,说:“这次征战胜败还没有把握。”于是取出一百文钱拿在手中,向鬼神许愿说:“如果能够大胜,请让投在地下的钱钱面均向上!”左右随从和部将都劝他停止,说:“如果结果不能如意,恐怕会影响士气。”狄青不听劝阻,在千万将士的注视之下,挥手把铜钱都投在地下,一百文钱竟然均是钱面向上。当时全军上下举手欢呼,声音响彻山林和原野。狄青也大喜过望,示意左右拿一百个钉子来,按着铜钱散落分布的疏密,用钉子钉好,用青纱布盖好,然后狄青亲手封好,说:“等到凯旋归来,一定要好好酬谢鬼神,收回制钱。”后来平定了邕州(今广西邕宁),率军得胜而归,按原先所说的那样,取回制钱,他的幕僚随从一看,原来那些铜钱两面都是一样的。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按〕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译文”

故意显露出破绽,引诱敌人进入绝境,然后切断其增援接应的通道,使之完全陷入死地。之所以得到这种下场,是因为敌人贪得无厌,到了不适当甚至危险的地步,所以必然招致祸患。

〔按语〕所谓“唆”,就是用利益来引诱。如果仅仅用利益引诱敌人,而没有预先为之大开方便之门,敌人还可能会犹豫不前。所以,采用上屋抽梯之计谋,必须首先设置好梯子。或者已经有了梯子,要暗示敌人知道。例如南北朝时期,慕容垂、姚苌等人都怂恿前秦皇帝苻坚侵略东晋,而他们却乘机割据自立,并扩充势力地盘,就是用的此计。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按〕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采粘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译文”

借助别人的兵力来布成自己威武的阵势,虽然自己的实际力量很弱小,也可以显示出强大。鸿雁在陆地上空飞进,其羽毛可以用作跳舞的道具,以显示华丽的仪表。

〔按语〕这棵树上本来没有绽开花朵,但可以人为地使它上面开花。用彩色绸绢剪成花朵粘在枝上,如果不仔细观察就不容易觉察出来。让美丽的花朵和树木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一个巧妙而逼真的完整的新局面。这里是指把精锐的兵力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从而给不够强大的友军造成宏大、完善的局势,以威慑敌人。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按〕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成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祖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浸其势,至垓下一役,一举亡之。

“译文”

一有空隙就插足进去,抓住主动权,逐步循序渐进。

〔按语〕被人驱使的是奴隶,受人尊敬的是宾客。宾客中不能站稳脚跟的是暂时的客人,而能站稳脚跟的是长久的客人。长久宾客之中,久为宾客而不能参与机要的是卑贱的客人,而能够参与大事并逐渐掌握主权的,就变成了主人。因此,反客为主的局势,第一步要争得宾客的身份,第二步要善于发现空隙,第三步要乘机插足进去,第四步要掌握主动权,第五步才变成为主人。变成主人,也就自然兼并了他的军队。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计谋。例如唐高祖李渊在取得天下之前,信函中对李密极为尊崇,但李密最终被灭亡了。汉高祖刘邦在其实力不能与项羽抗衡之时,对项羽恭敬谄媚,取得了项羽的信任,便逐步削弱瓦解项羽的军力,最后到了垓下之战,便一举消灭了项羽。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按〕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强,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逸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吴王夫差,乃可转败为胜。

“译文”

兵力强盛的敌人,就要攻击其将帅。如果敌人将帅足智多谋,就要设法瓦解其斗志。将帅的斗志瓦解,军队的士气颓丧,那么敌人的气势必然自行萎靡不振,利用敌方内部的弱点进行瓦解分化,可以控制敌人,进而保全自已。

〔按语〕敌人兵力强大,将帅明智,不可以与之正面冲突,形势决定了必须向敌人表示顺从屈服。如果用割让土地的办法来侍奉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力量,就像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侍奉秦国那样,这是最下等的计策。如果拿金钱、绸缎去讨好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财富,就像宋朝对待辽、金那样,也是下等的计策。只有进献美女去侍奉他,迷惑他,消磨他的意志,削弱他的体力,并进而加重他的部属、人民对他的怨愤,就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亡国之后,进献美女西施以及珍珠宝货,以取悦于吴王夫差那样,从而乘机出兵伐吴,转败为胜,一举灭掉了吴国。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按〕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忷惧。以张守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栽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登时走散。

“译文”

空虚的就让他空虚,就会使敌人疑中生疑。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只有运用这种奇中有奇的计谋才可以保全自己。

〔按语〕用兵之道就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空虚的就让他空虚的代表作空城计,自诸葛亮之后,运用此计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唐代开元年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今甘肃安西),守将王君焕力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