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胡迪菁忽然想起很小的时候,过年在公用灶间做蛋饺的情景,一家一个小姑娘,一边做蛋饺一边叽叽喳喳,直到午夜。 第二天大家起来时,赵志国已经走了。这一天,大家都在计算赵志国到了哪里,还有多久可见到张思叶,又想象张思叶的样子,胖了还是瘦了。赵志国走的上午天还好好的,下午就阴了,傍晚时分,下起了雪珠。张思蕊听雪珠沙沙地打在窗户上,眼前出现一列火车走在冰天雪地的旷野里。她忽然生出一个奇怪的幻觉,乘在火车上行驶于冰天雪地之间的不是赵志国,而是她张思蕊。她张思蕊乘在火车上,将许多亲人留在身后,这些亲人哭泣着,眼看她越离越远,其中就有一个赵志国。她想决然离去是哀情的一笔,痛心的一笔,留下天长地久的绵绵爱恨。张思蕊为自己的想象感动得潮了眼睛。她想,上山下乡什么都不好,只有这一笔是好的,浪漫的,艳情的。送别的一幕是收获感情的一幕。天色渐暗,张思蕊看见窗户上的面影,她心里柔和地疼痛着。她想她这十七年来,什么也没有收获到,时间就这么白白地流逝。这十七岁是不会再来了,这真是无可挽回的失去。她顿时非常想走,她想,走的那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呢?这成了一个极富诱惑的悬想。这其实是她最后的争取,她一无所有,只有一个诀别的场面,供她去作牺牲。这里面还有一种自虐的心理,她好像要以迫害自己,来向人们报复。报复什么呢?她也说不清楚,但这正是她心中最为隐痛的东西。张思蕊独自坐在雪天的暮色中,雪珠已变成轻飘的落地就化的雪片,天地间充满了这种白色的冰凉的细屑,什么都撕碎了似的。 十火车向前行驶,景色越来越荒凉,后来又下起雪,赵志国就有被抛弃在空廓天地之间的心情。火车每停靠一站,他就要想一想,是到了什么地方。他从车窗望出去,满目陌生,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车厢摇摇晃晃,催人入睡,然后到了接轨处,又“当”地将人震醒。赵志国一会儿觉得走在人民大道,风迎面吹来,意气风发的样子;一会儿又到了外滩,风也是迎面吹来,还有轮船的汽笛,身后殖民地时期的巨大建筑,就像是一出外国戏剧的布景;他还来到锦江饭店前的林荫道,夏季的阳光从梧桐树叶里洒落在地;再后来,他走过一家熟食店,好像就是淮海路常熟路口的那一家,有熏烤的气息扑鼻而来。他忽然睁开眼睛,看见车厢里开了灯,窗户一片漆黑,同座的人正在吃一只烧鸡。他嘴里有一股寡淡的感觉,心里也有股寡淡的感觉。有一串灯穿过车窗的黑暗,不露痕迹地过去了。他心里忽然清朗起来,甚至明亮起来。他想起了张思叶,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却是张思蕊。可无论张思叶还是张思蕊,都离他远去了,在世界另一端似的。火车,还有旅途,就好像是一个真空管。它将人从现实中提出来,密封起来。赵志国现在就在这个真空管里,可他好像不再是他,换了个人似的。它将原来的他,消化掉了似的。可是,什么才是他呢?赵志国的思想玄妙起来,一些很空阔、大而无当的念头在脑子里东飘西荡,这也是一种真空现象吧。他想,做人到底是为什么呢?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昏然的睡意再一次袭来,赵志国又打起了瞌睡。这一回他没有回上海,而是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这城市的街道和上海的街道一模一样,可他知道这肯定不是上海;这城市也有黄浦江那样的江,跑着轮船,却是另一条江;他在街上走着,想买一点吃的,饭店和商店都关着门;他又渴又饿,还非常累,就想赶紧回上海去,可是火车站在哪里呢?赵志国这一次醒来,车正停在一个小站,有人敲着玻璃窗说什么,一句听不见,估计是问有没有空位。赵志国想沿途有多少小站啊!人们过着各自的生活,永远不会见面。火车开过去,将这些分散的小站连系成一条旅途。火车又开了,这世界简直无边无际。旅途将时间放大,时间也是无穷无尽。赵志国就好像在接受一种真空考验,这种考验的内容是将一切具体可感的东西抽去,只剩下时间和空间,使你与时空单独相处。这时候,人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抽象的思想。这是一个抽象思想的好机会。人生实在是太具体了,它那样忙碌纷繁,充满细节。所有的细节又都尖锐地起着冲突,围剿着我们。我们无法逃遁,苦恼得要命,苦恼又来谋杀我们。上海这城市的细节又是格外地繁多,它们是一日三顿之外再多加出的那一餐午点和夜宵;它们是衣服领口和袖口上增添的花边与褶皱;它们是公共汽车或者电影院里一触即发然后转瞬即逝的邂逅,就像爱情和婚姻的边角料或者碎屑;它们还是许许多多的客套话和闲话,充塞在言归正传的冗长序曲,幕间,还有尾声。它们是那种装饰性、点缀性、累赘性质的细节,它们具有繁殖的功能,它们的增长是什么力量也遏止不了的。它们就像汛期里突然增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赵志国是凭细节支持人生的现实中人,他还是那种很会制造细节的人,细节将他淹没,使他陷于危险。赵志国这一趟出行,其实是他求生本能所匆匆选择的一条逃遁之路。他并不清楚他在逃什么,也不清楚他所去之处是否安全。这时候他有点像生活在原始山林里的一只警觉的兔子,听见风吹草动,慌不择路,拔腿就跑。他是灵敏度极高的那类人,有着过人的嗅觉,可辨别危险的气息。但他缺乏判断力,他永远发现不了危险的根源。他被太多太具体的细节迷住了视线,陷住了身体,他无法作一个全局性的俯瞰性的观望与了解,他就如古诗里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他走上旅途,苍茫之感从中生起,他好像自己将自己放逐了。 十一张思叶就像变了一个人,她头发在脑后用橡皮筋扎了两把,棉袄外面罩了件男式学生装,套着袖套,脚上穿一双军用胶鞋,看上去像一个女中学生。她把赵志国安排住在男生宿舍,白天出工,晚上学习,八点以后才能在一起,九点却就熄灯了。农场是劳改农场,管理干部全是些没有文化或犯了错误从部队上下来的退役军人,资历老却不得意,怀了复杂的心情。他们将大学生当成了劳改犯,纪律极其严格。赵志国是农场唯一的闲人,一清早,人们都出工去了,便剩下他自己。他拿张板凳,坐在宿舍门前的太阳地里,冬日的太阳照着他,骨头里都感到了倦意。不能和张思叶在一起,并没叫他感到多么沮丧。不必长时间地与张思叶单独相处,反使他有微妙的轻松之感。虽然这事细想起来有点残酷,也有点悲惨。张思叶每天学习完和他到了一起,说不出几句话就掉眼泪,眼泪无声地落在膝间的地上,也没使赵志国有太大的触动。有时他觉得,张思叶不像张思叶,他也不像他,两个人似乎成了陌生人。坐在一起,并没有太多的话说,无非是告诉张思叶些上海家中的情形,可说着说着又觉不好细说,便止了话头。待要问张思叶这边的情形,张思叶只一句话,你不是都看到了?倒是和张思叶的同学在一起,还热闹快活。他们是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感兴趣,每日的天气,马路上的行人,“哈尔滨”的蛋糕,“稻香村”的鸭肫肝,一边询问一边回忆,温故而知新似的。赵志国好像给他们带来上海的活的景观,他们看见赵志国就很兴奋,也很亲切。他们说长道短的,说到后来,言语就不知道轻重,开始打趣赵志国和张思叶,并且愈见放肆。车间里混过的赵志国倒没什么,只是担心张思叶受不了,可偷眼望去,却见她不惊不跳,安之若素。赵志国便不由得感叹起来,他想唯这稳重大方才见得是真正的高贵和文雅,心里触动了一下,但很快就过去了。这类玩笑开多了,同学们自己就觉着了不妥,心里都说赵志国千里迢迢来看张思叶,却不得不住男生宿舍里,其中的辛酸是无法言说的,开这样的玩笑,倒像是在嘲笑他们。于是便自觉地住嘴,不再说了。 农场的生活,艰苦还在其次,最不可忍受的是枯燥和纪律。赵志国呆了两天便感到了窒息。早上他在睡梦里,耳边就传来出操的声音,口令一声一声,粗暴,冷淡,专横,像在吆喝什么。夜晚熄灯以后,真是叫作伸手不见五指。赵志国从来没有领略过这样彻头彻尾密不透风的黑暗,他经过的黑暗都是有灯影和纱窗帘作装饰的。白天睡多晚上就睡不着的赵志国,在这种浓度很高的黑暗里头翻来侧去,听着辛苦一天的学生们的鼾声。黑暗就像一条被子,压着他。他想,这才叫非人的生活呢!可张思叶却也一天一天过了下来,并且保留住身心深处的高贵和文雅。他带给张思叶的肉酱和熏鱼,一餐就叫大家分食了。赵志国现在忽有些懊恼,后悔没有悄悄留出一点给张思叶。他没有想到张思叶竟能经得起这些,言语间也没太多的流露,她在想什么呢?赵志国第一次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张思叶在想什么”。张思叶生活在梦里,那梦其实是像核桃的壳一样的东西,如今这壳敲开了,仁儿蹦出来了,这仁儿是什么样的仁儿呢? 农场的干部还很有灵感,经常产生出奇制胜的念头。这是在赵志国临走前的一天夜里,不知是几点了,总之连赵志国都已进入梦乡,一声尖锐的紧急集合号响起。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听起来简直有点恐怖。赵志国几乎是从床上跳了起来,灯光刺着眼睛,他看见人们都无声迅速地穿衣起床,并且打起了背包。显然他们对这种夜间突然袭击已经相当习惯。几乎是在转眼之间,宿舍里的人鱼贯而出,一整个砖墙茅草顶的房子只剩下赵志国。电灯静静地亮着,所有床板都光着,被褥都打成背包给主人带走了。赵志国就好像睡在一个荒弃的兵营,军队早已开拔。他再也睡不着了,就坐起来,几十张双层床向他投下栅栏般的影子,风在门外吹着。他忽然有点害怕,心跳着,他也开始迅速无声地穿衣服,但不是被号声催促,而是被他自己催促着。他想,他要去找他们,他们去了哪里呢?他走出门外,一股风吹进他的脖颈,他不由得缩了一下。风是从脚底刮起的,有碎石、枯枝打着他的身子。他看见了月亮,在很高很高的天空,他想:月亮真是亮啊!他觉得人变小了,也很轻,稍不留意就会丢失的样子。他走出宿舍区,来到大路上。这时候他看见越过田垄的前面,有一块亮处,并且传来隐约的歌声。他向那里走去,他听见头顶上电流从高压电线嗞嗞通过的声音,田里不知什么庄稼的收割过的枯秆儿在无声地摇动。他很好奇地想,他们在干什么呢?这样一片荒郊野地,夜半时分,黑压压的一片人。他向前走去,手脚和脸颊都已麻木,风从四面八方卷裹着他,将他吹得摇摇晃晃。有一只小动物突然从他脚下钻出来,使他差点儿绊了一跤。这时候他看见田里站立着的枯秆下面,有很多小动物奔跑着。夜晚的景色竟是这样的!赵志国的夜晚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器皿,只不过这只玻璃器皿如今暗淡了,毛糙了,有了裂纹和缺口。这里的夜晚是块石头,结实,坚硬,粗粝,落地有声,永远不会变形,永远这样。赵志国朝那亮着的方块走去,渐渐走近,他听见一阵耳熟的乐曲,并且看见了那亮块上活动的人形。 夜间紧急集合,人们背着背包跑步来到田里的晒场上,然后席地而坐观看黑白片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风把幕布吹得像一面海上的帆,人物便在上面扭曲着腰身,一律显出很痛苦的样子。赵志国是从幕布后边走向前去的,他首先看见第一排的学生,他们把背包当板凳,坐在风中,脸色黧黑,神情严肃。赵志国不由受了震动,他停在那里,站了有一分钟的样子,然后慢慢地走去。学生们横竖成行,坐成一个方阵,屏幕上反射出的光影在他们脸上移动,他们看上去都有些相像,显得严峻,庄重,受苦受难。赵志国想:张思叶在哪里呢?这时就有个人过来,问他是谁,哪个连队的。他茫然地看他,不知该怎么回答,那人就有些恼怒,叫他过去,他便跟了过去。这时,又出来一个人,向先前那人解释,说他是一名探队的家属。那人就叫他找个地方坐下,不要干扰行动。赵志国在场边上坐下,就直接坐在了地上,并没觉出凉意。屏幕上的人物动作都过分地夸张,尤其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有些怪诞。乐曲声在旷野里没传多远便被吞没,风声却无时不在,灌满在天地之间。赵志国抬起头,看见满天的寒星,它们是细小的,却尖锐地发着光。在这一时刻,赵志国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人,他所有的历史都退隐在这黑夜和旷野之处,他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他一个人离开方阵十来米,坐在冰凉的地上,心里空空荡荡。 不知多少时间过去,简直一整夜都已经过去,前面的方阵突然唰地升起,好像平地而出。屏幕暗了,乐曲停了,却听口令声响起。方阵开始变化形状,走成数人一排的队伍。赵志国赶紧站起来,脚已经麻了。他一拐一拐走着,队伍小跑着从他身边过去。他的脚恢复了知觉,却酸痛得支持不住,他扭歪着脸走到队伍的旁边。许多陌生的脸从他面前过去,还有些熟悉的脸也从他面前过去。他忽然想哭,心被什么打击着似的发痛。他想,这真是一个悲惨的夜晚,这一个夜晚真是惨得没法说。赵志国几次被后面的学生推下路,他的一只脚落到田里,被什么扎了一下。他一会儿走到路上,一会儿走到路下,耳边全是沓沓的脚步声,还有粗暴的口令声。他觉得他好像不是走在天地之间,而是走在地狱里,他们都是一群罪人,正在受罚的历程。这时候,他忽然看见队伍里的张思叶,她和所有人一样,背着四方四正的背包,和着口令迈动脚步,她的脚步声融入了大家的脚步声。月光下她的脸色很宁静。赵志国的喉头哽住了,口令声在无边无际的夜空一下子消散,脚步声也消散,赵志国的灵魂好像出窍了,在旷野中随风游荡。 第二天,张思叶请了一天假送赵志国去县城搭车。进城的路有四十里,走也走不完似的。途中,没有人的地方,张思叶将手伸进赵志国的臂弯,这样挽着走路使他们觉着又回到了上海的街道。他还嗅到她头发上的檀香皂气息,这也使他恍惚间回到上海。田野上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立着孤零零的柏树,在空无一物的天幕之前。他们一路无话,眼睛看着脚底走路,尘土将他们的鞋染成黄色的。他们有几次在路边歇脚,找一块石头,或者就坐在赵志国的旅行袋上。赶集的乡下人从他们面前过去,拉着车或挑着担,脚步急促地走远,走远,然后陡地消失,好像陷到地底下去了。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下午才进城。县城的长途车站充满肩挑手提神色紧张的乡下人,受着呵斥,拥来挤去地寻找要搭乘的车。所有的车都像是刚从前线回来,伤痕累累,风尘仆仆。临上车时,张思叶对赵志国说了一句,这里的事情回去不要对姆妈讲。赵志国有点鼻酸,他想起了上海,还有上海的亭子间,心里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痛惜之感,他由衷地对张思叶说:张思叶,你真是太苦了。原以为张思叶会哭,不想她却低头笑了,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了一个大人的夸奖和激赏。她忽然抬起头,表情认真地说:赵志国,你真是太好了!这句话说得赵志国眼泪都要出来了,他支吾几句赶紧挤上车。张思叶对他本来就近似盲目崇拜,这一回他来探望,又在她的崇拜上添加了分量。车开出很远,赵志国还看见张思叶站在那里,她的脸庞模糊了,整个身体却依然流露着虔诚的感激。最后,一阵尘土涌起,将她的身影淹没了。 十二亭子间的午后使赵志国有一种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他坐在那里,手中捧一杯茶,张思叶的农场就变成一个非现实的存在。可是,上海的亭子间也不像是现实。他竟不知道什么才是现实了。他时常有恍惚之感,和家里人说话,心却在很远的未名的地方。他还多出一种对什么都好像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衣着修饰都有些马虎,显出点邋遢。张思蕊和胡迪菁心中暗暗地不满。他去安徽的那些日子,她们生活的目的好像只剩下一个,就是等他回来。她们百无聊赖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她们之间还出现一种暂时的和谐,她们一起剪布裁衣,说东道西。寒流南下,天气爆冷,她们就说:安徽那边不知怎么样呢。她们有时候还说:也不晓得赵志国有没有找着张思叶。她们人没出家门,心却早已飞了出去。赵志国走了不到一个星期,她们的等待倒要比一个星期还要长。而她们怎么也没料到等回来的是一个无喜亦无悲的赵志国,好像是个人壳,里面七魂六魄都没了。她们心中的失望与不满,是以嘲笑的口气表示的。她们说,赵志国就好像丢了通灵宝石的贾宝玉,说罢,就笑。她们又说,安徽那地方真是去不得,一个赵志国去了一星期变成这样,张思叶回来不知要变成什么样了。她们有时候还当面逗赵志国开心,赵志国不知是真听不懂,还是假听不懂,并不太理会,平日里的如簧巧舌这会儿全没了。后来,她们认为赵志国是有意对她们冷淡,便感到了气愤。她们俩就像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傲慢,赵志国从鼻子前经过当作看不见,径直走过去,赵志国有时要问她们什么也爱理不理。而赵志国似乎也无所知觉,依然故我。过了那么几天,她们不由都泄了气,自己也觉出没意思,就又开始搭理赵志国,并且问长问短的。 上海的亭子间里的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它是那种渗透肌肤的生活,它慢慢地,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你。亭子间里的生活是具体的生活,吃饭,穿衣,睡觉,再有几个暧昧不明的小手势。它是可视可听可触可感日常化的生活,它们具有无限膨胀的特性,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不留一丝缝隙。它们带有一种霸权主义,垄断一整个人生,一点不好商量。赵志国在这亭子间里,就好像在走一条看不见的隧道,他的灵魂正在从无边的旷野往回赶,要赶到这个有四面墙有灯亮的房间里来,与他的身躯作汇合。上海的生活在对他作耐心的,温存的,一点一滴的召唤,将他抛空了的心再一点点地填满。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富于情调,富于人生的涵义:一盘切成细丝的萝卜丝,再放上一撮葱的细末,浇上一勺热油,便有轻而热烈的声响嗞啦啦地升起。即便是一块最粗俗的红腐乳,都要撒上白糖,滴上麻油。油条是剪碎在细瓷碗里,有调稀的花生酱作佐料。它把人生的日常需求雕琢到精妙的极处,使它变成一个艺术。主妇们择菜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尤其是择那种名叫“草头”的蔬菜,那样细碎如羊齿的草叶,一株一株地摘去老叶,留下嫩叶,这带有修身养性的意味。上海的生活就是这样将人生、艺术、修养全都日常化,具体化,它笼罩了你,使你走不出去。赵志国在亭子间里茫然许久,一切都起心的熟悉,又起心的陌生。每一件小事都在他心里敲击一下,响起回声。像赵志国这样领略上海生活精髓的人,他对每一个召唤都本能地起着反应。当他有一天就像梦游者一样走上晒台,他穿过薄薄的夜幕,看见远处俄式建筑顶上的红星,他忽然间热泪盈眶。他想起那里原是哈同花园的旧址,“哈同”这名字带有上海这城市起源的味道,还带有上海传奇的味道。他想这城市衰败到了这样,却还那么情意绵绵,空气都令人销魂。他这会儿看见了这城市上方浮动着微明的市光,这是不夜之城最后的微弱的余光,是光的余烬飘散在空中。他就像一个大梦初醒的人,睡意还未过去,却头脑清明,样样觉得新鲜和亲切。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最好是有一个契机,最后地敲击他一下,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临了,是张思蕊一手创造的。 张思蕊再次发难地,宣布她要去东北的吉林省插队。她这一回是真要走了,已经去学校正式报名,在她宣布的第二天,学校里敲锣打鼓上门贴了喜报。张思蕊等这一天其实已等了许久,她本想等赵志国一回来就行动起来,好像要送他一个礼物,这礼物的名字叫作“打击”。可赵志国回来时那样心不在焉,什么事都注意不到,她生怕糟蹋了这件好礼物,好礼物应当在好时候送上。她按捺下来等待着赵志国睡醒。这段日子她心里止不住地又失望又恼怒,还有一种前功尽弃的心情。她没少在赵志国面前冷嘲热讽,也给过他几个钉子碰,可后来她只得依赖时间。她耐心下来,还有点庆幸不必这样快地宣布决定。她知道这决定不是玩的,说走就真的要走。想到走她心里又激动又伤感,还有点恐惧。设想诀别的过程越长越好,诀别真的来临便转瞬即逝,不可逆转。这时候,张思蕊就好像用自己的人生作代价去设计一出戏剧。她的牺牲越是惨重,她越是如愿以偿。这几日,她表现得很克制,家里也很平静,时间像河水一样流淌过去。张思蕊沉下心,便看出赵志国魂兮归来。她看见他对生活又有了兴致,衣着整洁,自行车擦得锃亮,饭桌上也渐渐话多。他曾带大妹小妹去了一次城隍庙,大妹小妹是亭子间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她们去过回来说的亲闻历见,简直笑死人。赵志国谈笑风生,往日的意趣又回到眼前。这一天夜里,她听见他在晒台上吹口哨,吹一支旧歌。那口哨声在静夜里,有点快乐,有点忧伤,还有点跃跃然。她站在楼梯口,眼睛里噙着泪,心里说:这才是赵志国啊!这就是赵志国啊!她不知道她为什么那样难过,难过得就像刀绞一样。她这个十七岁的年月,怎么总也过不完,人已经过老了却还没有过完。这时候,她决定要走的念头里还带有一层亮相的意思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