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王安忆自选集 > “文革”轶事

“文革”轶事

作者:王安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但这亮相不是在上场的时候,而是在下场的时候,其中不无悲凉之处。女校出来的学生都有些疯狂,在异性的问题上她们容易孤注一掷,因为她们机会不多。对赵志国,张思蕊时常有痛彻心扉的感觉,她真是日里想夜里也想,这且又是不能说不能讲的事情,只有两心相知,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的一喜一嗔,其实全是因为赵志国,可赵志国知道多少呢?她想着这些便黯然神伤,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光荣喜报贴在了门上,这事便铁板钉钉,改变不了似的。大家只当是赵志国不在的几日里,学校又对张思蕊施加了压力,只能报名了。这个家庭因为屡受打击而有点麻木了,并没有为张思蕊的走引起太大的震动。哭一场是难免的,但立即从伤感的气氛中摆脱出来,积极为张思蕊操办行装,并且四处打听吉林究竟是个什么地方,赵志国自然又是主力军。张思蕊的走对赵志国确实是当头一棒,他猛醒到事情还没完,要完还早得很呢。他知道这不会出于学校的压力,学校那头他自信疏通得还可以,不至于在他离开仅仅一周内发生大变故。他只需想想上一次张思蕊闹着要走的前因后果,便可推出这次走的原委。他只是没想到她说走就真的走了。他不知道是这家女儿的任性,还是魄力,这两样他都佩服。他无话可说,只有埋头做事。于是他就分外卖力,自行车满街转,买东西,办手续,迁户口,最后托运行李。运行李这天,是张思蕊和赵志国一起去的,将行李卸在货站台一个临时搭的大棚里,两人就一同回去了。张思蕊坐在黄鱼车上,赵志国则在前边踏车。车骑上共和新路的旱桥,天似乎陡地升高了,空旷旷的,赵志国生出一点苍凉的心情。他奋力踩着车子,觉着了做人的艰难。骑了一会儿,张思蕊在身后忽然说:赵志国,我都要走了,你还不对我说几句话吗?赵志国强笑一下说:没有把你留住在上海,是我做得不够。张思蕊笑着问:你哪一点做得不够呢?赵志国停了一会回答:我没有把你们工宣队的工作做到家。张思蕊便冷笑一声:做到家怎么,不做到家又怎么?赵志国感到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就不说话。张思蕊却声音尖锐地叫起来:你说呀!赵志国恼怒地想,自己倒真成她的什么人了,就越加不理睬她。张思蕊跺着车板一定要他回答,一路的人都在看,张思蕊已经豁出去了。赵志国跳下车座,回过身子,说:你要我说什么?张思蕊倒不由得一怔,然后,双手蒙脸哭了。赵志国重又翻身上车,一脚一脚向家骑去。张思蕊的哭泣声传进他的耳朵,他不劝她也不回头,心里可怜她,也可怜自己,迎面过来的路人,也个个可怜。他骑了一阵,等身后的抽泣渐渐平息,才郑重其事地说:出门在外,样样事情要三思而行,好自为之,这就是你走,我要对你说的话。张思蕊听了这话,眼泪又下来了。  现在,张思蕊将自己的前程赔进去而换来的戏剧,还剩最后的压轴的一幕了,那就是车站的分别。车站总是演出人间哀情的好地方,有好莱坞的味道。张思蕊渴望做一回悲剧里的女主角,眼看着就要实现。这一日逐渐近来,张思蕊的紧张和激动掩盖了即将离家、去处茫茫的恐惧担忧。她无数次地在心里预演这一幕,男主角就是赵志国。越临近这日子,她越是焦躁不安,她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者出奇地亢奋。她无数遍地问自己:赵志国会怎么样?赵志国会伤心落泪吗?她想,告别时人人都要握手,赵志国至少要与她握一握手。握手这事情严肃又庄重,却是真正的肌肤之亲。她这十七年里没有和任何人握过手,更何况一个异性,手贴手就像是心贴心。张思蕊想象这一个握手运用了她所有的哀情故事,她想,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下,就好像咫尺天涯,手拉手转瞬却天各一方。张思蕊想象这分别心都想痛几回,她想有了这一个握手,她可说是青春无悔。走的前一天夜晚,她久久睡不着,她悄悄来到亭子间,拉亮了灯。烂熟于心的景物扑向眼前,她忽然感到往事如烟,惆怅满怀。亭子间里的午后历历经过,她好像又看到落日的光辉越过墙头到了那边空地,空地上长了马兰头。惜别之情这时候汹涌而起,使她忘记了明天将来临的握别时刻。她回想起这一个亭子间原先是堆放杂物的一间,从来不进去;后来作了灶间和客堂,一天来几回。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多少时光,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有怨艾的也有不怨艾的。她在门口站着,手里拽着开关的拉线,就这样静默了一刻,又拉灭了灯,一切尽都消失。  第二天,从早上就开始忙乱,为张思蕊准备一顿送行的午餐,并且要提早开饭。张思蕊十二点就要去学校集合,开欢送大会,戴光荣花,然后坐车游街。火车是五点离站,但送行的家属则须早早出发,赶在交通管制之前到车站。游街一旦开始,交通便逐段逐片地停止。这些日子是交通时断时续的日子,街上经常走过歌声飞扬的彩车,一经过去,那寂静便是加倍的。饭烧好,菜烧好,大家围了桌子坐下,却谁也吃不下,象征性地填上几口,张思蕊就要走了。她背一个黄书包,脖子上系一顶草帽,就这样出了家门。家里人要送她去学校,她却不让,说还是准备准备去车站,然后一个人走进了后弄。全家人都站在门口目送她,她走几步还回过头微笑了一下说道:你们快去车站。她脚步轻松,心情愉快,好像不是去吉林插队,而是去赴约会。背上的草帽随了她的步履一荡一荡,好像一个跳“丰收舞”的小女孩。赵志国和胡迪菁看着她的背影在拐弯处倏忽消失,不觉生出愧疚般的心情。他们互相有点不敢对视,莫名地感到自惭形秽。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地安排筹措去车站送行。赵志国和老大骑自行车去,胡迪菁领着大妹小妹乘坐公共汽车。他们各自都在路上买了零食、点心和水果,怀了补偿什么的心情。火车站人山人海的,每个站台上都是人,喇叭里放着豪迈的歌曲,震耳欲聋。有一列火车就要开了,车上的人朝车下伸着手,车下的人朝车上伸着手,两边互相喊着,不停地拉手。虽然知道张思蕊是五点时分发车,可看到这情景却止不住地有点着急,好像张思蕊马上要走了似的。赵志国他们顾不上在说好的地方等着和胡迪菁母女碰头,在人群里挤来挤去问是哪个学校的,又是去哪里。人们的回答奇怪地千差万别,对此局面连社会经验丰富的赵志国都有些束手无策,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找到一个车站的工人打听,那师傅说,五点钟的车还早着呢,在此之前站台还要发好几列其他车次才可轮到。他们这才略略放下心来,回头去找胡迪菁。胡迪菁她们三个正踮起脚伸长脖子四处张望,脸上的表情也是焦急难耐。待到看见他们,先是大松一口气,然后就开始埋怨。他们看看时间还不到两点,除了等待也别无他法。时间就这么一点一点过去。赵志国的眼睛盯住一个方向,长久不动。胡迪菁对自己说:他在想什么呢?她想,他还真是难过了不成?于是便不由冷笑了。心里原有的一股莫名的歉疚,这时候就像退潮一样退去。她想:这么多人都在走,难道唯独一个张思蕊不能走?她明知不是却故意地这样想:张思叶走他都不难过,张思蕊走他倒难过!由于负气,也由于无聊,她也开始和大妹小妹一起分食买给张思蕊的东西。时间已到了四点,却还听不见去吉林的车次广播进站。车站上的混乱是一阵阵的,平息一阵又掀起一阵。这时候,最为汹涌的一阵来临了,一眼望过去,好像万头攒动。他们派大妹小妹去打听,也没打听到什么。就只得亲自出去,问来的消息却叫他们出了一头冷汗,说是去吉林的车并不在这里发车。他们实在不知道除了从这里发车以外还能到什么地方发车,他们也弄不懂这里有这么多火车出发为什么偏偏没有一列去吉林的。后来有一个旅客提醒他们,也许吉林并不是所发车的终点,只是经过的一个中途站,比如去三棵树的,大约就是这个时间发车。他们听了恍然大悟,赶紧谢过那人去找开往三棵树的火车。去往三棵树的站台却出奇地安静,旅客们坐在车上,与车下寥寥几个送行的平静地说话。他们茫然地站在那里,只听一声哨响,火车动了。这时他们全乱了方寸,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从这条站台走向那条站台,在铺天盖地的人群中漫无目的地挤来挤去,甚至还大声喊着张思蕊的名字。大妹小妹哭了。这场景有种特别悲惨的味道,首先震动了孩子的心。她们一边哭一边喊着“小娘娘”,她们忽然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绝望。这半天所有的热闹和快乐全消散得无影无踪。她们手拉着手,唯恐被人群挤散,她们哭着喊着就像两个迷路的孩子,胡迪菁也流下了眼泪。  张思蕊坐在火车上,看着车下送行的人们哭着喊着。这是在上海北郊的货车站,没有站台,人们站在碎石路基上,与车上的人相隔很远。没有高音喇叭播放歌曲,就显得有点寂寥,连哭喊的人都没了情绪。火车开动的一瞬也很平静,没有掀起山呼海啸的热潮。火车开过一排排灰色的水泥货仓,远处的市区已亮起星星点点灯光,然后就驶上郊外的田野。  十三这段日子里,赵志国和胡迪菁不大说话,他们有点难堪似的,互相回避照面。张思蕊不在却比在还影响强大,处处有她的影子。这时节,赵志国已经回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大妹小妹也回学校去响应复课闹革命。姆妈总是不出房门,家里似乎只有胡迪菁一个人了。她走上走下,有一种飞鸟各奔林的感觉,还有不堪回首的感觉。她觉得不堪回首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做人就好像在积累起不堪回首。可是不回首又怎么样?将来没有,现在是琐琐细细,点点滴滴,只有过去是组织成章,有头有尾,成其为故事的。她想过日子好像不是为了过的,而专为了回头去看的。这使胡迪菁悲伤,人生变成一场漫长的凭吊似的。胡迪菁不是梦幻中人,她既不像张思叶生活在梦里,也不像张思蕊会去牺牲自己创造梦幻,她是要创造现实的人。做梦和回首只是她人生的佐餐之物,她的正餐是不折不扣的现实。当正餐吃不饱的时候,她也可以聊胜于无地吃些别的,可终究是蒙混不过去的。胡迪菁做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正是为了培养迎接现实的勇气,带有休养生息的味道。她将在现实中碰碎碰散的信心勇气一点一点聚拢来,凝固成形。胡迪菁还和赵志国不同。虽然都是现实中人,都有创造现实的理想,可赵志国的勇气和信心是易碎的,是像玻璃那样,硬度很高,可是很脆,经不起打击。而且还是钢化玻璃,要么不碎,碎就是粉碎,没有一块还可以重新裁齐了凑合用的。胡迪菁的勇气和信心却是像蒲草那样,貌似软弱,却极其柔韧,可屈可伸,百折不挠。在这些别人上班上学、胡迪菁一人在家的日子里,胡迪菁回忆着往事,沉浸在过往的岁月里。过往的岁月就像一味甘苦俱全的良药,修补着她身心的亏损。那些最不堪的情状,也为她一个个地攻克,而最终平息。  胡迪菁平静下来,她开始过一种很有规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她每天清早去买菜,然后用饭盒买三分钱豆浆,回到家时,大人孩子差不多都走了,她热过豆浆慢慢地喝了。这时候太阳很清新地照进朝南的房间,她就干一些家务。中午,两个男人都不回家,就她和婆婆,两个孩子,将前一天的剩菜热了吃。下午三点钟,她开始择菜淘米,切的切,洗的洗,下班的人一进门,她就开了油锅,这边,饭锅也煮沸了。日常的劳动,也是可以修补身心的东西。它是那种煨药的细火,渐渐地药香满屋,沁入肺腑,疮痍渐平,元气渐复。她甚至又有了做女红的兴趣,从箱底翻出两条旧西装裤,调头翻身,给大妹小妹各改一条。听着剪刀清脆地剪响,胡迪菁心里几乎是快乐的了。这是一个平静的时期,没有好消息,也没有坏消息,生活凭借惯性向前滑行。有的晚上,胡迪菁在亭子间里做女红,人们也会聚拢来说一些闲话,然后再散去。连赵志国也恢复了常态,有说也有笑的。只是在张思蕊第一封信到的时候,他尴尬地沉默了一下。等大妹念给祖母听,他装作干别的,其实却竖起了耳朵。信里只说了一般的情况,多少人一个集体户,住什么样的房子,做什么样的劳动,还有吃的睡的一些琐事,最后问候了家中所有人,唯独没问赵志国。赵志国心里松了一口气,好像一件难以过关的事终于过去了。但当听大妹说,这封信从寄出至收到一共用了八天的时候,又陡地沉重起来。之后,只要岳母嘱他为张思蕊办事,比如买什么寄什么,他都很积极地去办,从不说一句推辞的话。  有一天晚上,胡迪菁洗了些东西,拿到晒台上去晾,见黑影地里站着赵志国,就问他怎么不睡,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赵志国说屋里有点气闷,出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两人就没再说话。胡迪菁一件一件地晾着东西,再用木夹子夹好。一切完毕,她正要走,却听赵志国说了句:这上海的夜晚也是漆黑一片了。胡迪菁倒好笑起来,问道:哪里的夜晚是一片明亮的?赵志国叹了口气说:你不明白我的意思。胡迪菁冷笑一声:我很明白你的意思。这回轮到赵志国问了:大嫂嫂你说我是什么意思?胡迪菁又一声冷笑:我说出来怕你不敢听。赵志国不由得心虚起来,就有点往回缩,嘴上还硬着:我有什么不敢听?胡迪菁就逼上一句:那我说了!赵志国不出声了,胡迪菁才不说,停了一会儿,则叹口气道:我说赵志国,这世间的事情有许多是阴差阳错,不是件件都可以追溯责任的,眼开眼闭地过去就算了,何必苦恼自己?这话说到赵志国心里去了,他感激地回过头来,看着黑暗中的胡迪菁,微微颤抖了声音:大嫂嫂,你真是理解我的。胡迪菁也不由受了感动,她想说些推辞的话,一想又不知该推辞些什么,就什么也没说。两人静静地站着,彼此忽然觉着很了解,也很信赖,心里有一种轻松和愉悦,这是一种从肩上卸下重负的心情,微微还有点鼻酸。  十四赵志国再没想到,胡迪菁能看透他的心,并且为他开脱。他想起过去对胡迪菁曾有过的敌意,全是小肚鸡肠。亭子间就像一个缩小的世界,经历沧海桑田。赵志国已有了创伤,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解。理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它意味着同情和同感的建立,可使人免受自我谴责的煎熬。晒台上,胡迪菁的话几乎使赵志国感激涕零,他没有发现胡迪菁为他开脱的时候也为自己做了开脱。但那晚上理解与同情的气氛确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片刻之一。赵志国从此就与胡迪菁和睦起来,这是真正的和睦,它看上去很平淡,也很朴素,没有什么热闹场面,可它却流动着真实的情感。晚上,大家聚首在亭子间的灯下,谈些最琐细平常的话题,没有人企图作危言耸听,也没有人企图充当主角,没有刻意的努力,有时却能产生出真正的风趣,大家便会意地出自内心地笑了。这种气氛甚至有时候吸引姆妈下来,也来说点陈年老事。那是像封缸多年的老酒似的话题,有醇厚和安宁的气息。它和那些浮华往事不同,它不会叫人心绪骚动,感时伤怀,它含有旷达与认知的平和宽容。这种气氛真是好,就好像要有喜事来临。这些夜晚还带有相濡以沫的哀婉温情,就好像劫后余生的几个人,不由得抱成了一团。  赵志国每天傍晚,骑着自行车接近这弄堂的时候,心里有温暖的感情生起。这弄堂不再像他初来时那么荒芜和凄凉。他知道在这些紧闭的窗帘后面,有着一些小心翼翼如惊弓之鸟却不乏兴味的人生。有时他驶进后弄时故意弄出点铃声,铃声打破寂静。赵志国走近家门,还会有点感动,那扇紧闭的后门好像对他流露出等待的神情。他止不住三步并作两步地上楼,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大妹小妹正摆碗筷,见他进来就叫“赵志国回来了”。胡迪菁则说一句,洗手吃饭,这话使赵志国顿时成了个小男孩,在大人的呵护下。煤气灶前忙碌的胡迪菁有亲近之感,饭菜的热气罩着她,她看上去很柔和,经她摆弄过的一切都那么妥帖和舒服。赵志国想:这个家没有张思叶、张思蕊都行,却不能没有胡迪菁。他这么想,完全没有一点不好的念头,心底里很纯净。有时,他无所顾忌地在亭子间停留很晚,和胡迪菁说东道西。  有一次,他说起了他的童年时代。他说他和父亲去大舞台看海派京剧《七侠五义》,机关布景令他瞠目结舌,侠士们在舞台上空飞来飞去,像鸟儿一样。他激动难耐,到学校里说个不休。其时班上有个同学,是个机器厂老板的儿子,也是那天去看的《七侠五义》。两人就互问坐在几排几座,怎么没有碰面。那孩子说是坐在前三排正中,他却坐十八排靠边。那孩子就“哎哟”一声叫道,坐这样后边能看出什么!他先是不作声,然后才说,坐前边有坐前边的缺点,比如说那吊人的铁索看得一清二楚,人岂不就不像在飞了吗?那飞行侠还叫什么飞行侠呢?这话把那孩子说得一怔,可再一想,发现了这话里的破绽,就颇为得意地说:你既是知道有那吊人的铁索,不就是说在十八排也看得见吗?你的飞行侠不也是个冒牌货了?这故事说完,赵志国和胡迪菁都笑了。胡迪菁便也说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说的是和女同学冒雨在舞台后台口,等看越剧明星戚雅仙。等了半天也没见她出来,后来才知她是化了男装出来,这时候早到家吃夜宵了。这些杂事是他们从未提起过的,这是小家小户的往事,属于这城市石库门弄堂或沿街房屋里的往事,带有香烟牌子和月份牌上美人的气息,还有双妹牌生发油和花露水的味道。这也是往事一种,并且是更有人情味也更性感的往事,它有一种贴肤的感觉,它是剥了壳吹去了衣肉仁似的往事,是有烟火气有刷洗油腻的碱水痕迹有灭白蚁的六六粉气味的往事。沉浸在这样的往事里,赵志国和胡迪菁都有回家的心情,他们轻松、快乐,还隐隐作痛。他们笑着,对视着,渐渐地眼睛里都有了层泪光般蒙蒙发亮的东西。这本是他们互为防范的一道堤坝,如今堤坝推平了。从此,他们反倒变得无话可说,他们不需说太多的话,一切就都尽可了解似的。他们各自都有要忙的事情,甚至见面也少了。有时候,赵志国打个传呼电话说要加班,就不回来吃晚饭了。饭桌上少一个人,也并没什么。而在他连续加班几日以后再准时到家,大人孩子却都加倍地高兴,互相告诉:赵志国回来了。胡迪菁也说:赵志国回来了。他坐在饭桌前,心里暖融融的。  十五有时候,和睦的日常空气也会欺骗我们自己,它掩饰了一些真相。它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很对头。它是很有滋养的润湿的空气,在培育秧苗的同时,有毒的野草也蔓生漫长起来。  后来有一日,赵志国生病了,病毒性感冒,每日高烧,早上退一点,中午又起来了。大家都嘱他不要起床,饭就送到他房间吃。中午,胡迪菁先和婆婆、大妹小妹吃了饭,然后再另外给他烧了粥,剥了皮蛋,再切些榨菜,放一个托盘送上去。赵志国一觉还没醒,轻轻打着鼾。胡迪菁想叫醒他却有点不忍,要退出去却又站住了。她看着他侧着的轮廓,“马龙·白兰度”这名字又涌上心头。她轻轻退出房间,回到亭子间,将托盘放下,然后坐在旁边。她看着那碗粥渐渐结起透明的膜,还看出皮蛋里冰霜般的松花。她听见有人叫她“大嫂嫂”,一抬头,赵志国站在门口,头发有点蓬乱,有几绺垂在额上,棉袄只纽了三个扣子,领口敞着。他说,大嫂嫂,你们吃过饭了吗?胡迪菁赶紧让他回房间,她这就把粥热一热。赵志国没回去,在桌边坐下来,看她热粥。胡迪菁把粥倒回锅里,点了火,粥却焦了底,赶紧把火关小,已有了一股焦煳味。粥热毕,她就坐在一边看赵志国吃饭。赵志国有点絮叨地说,今天觉得好些了,头不那么痛,鼻不那么塞,还想吃东西,想必就要好了。他吃完粥,胡迪菁让他回房间睡觉,他还不去,说想坐坐,就坐在那里看胡迪菁用滚水烫了花生,一个个地去衣。这天的阳光特别充足,它好像能够穿透障碍物,使朝北的房间都充满明朗的光线。这是初春里典型的午后,暖洋洋的,阳光像水银一样在空气中流淌,也是感冒流行的季节。他们各自在心里搜寻话题,一时搜寻不到就有些着急,越急越搜寻不到,好不容易搜到一句,却又是同时张嘴,等他们相互谦让过后,又忘了方才要说的是什么。空气有点凝结,有一股紧张不安的情绪在搅拌,将空气搅得黏稠起来。  过了一会儿,胡迪菁说:不晓得张思叶什么时候回来。赵志国没说话。胡迪菁就又说:你们夫妻虽说做了一年,在一起却是一个月也没有呢!她满心想表示同情,可话里却透露出一种试探的味道,连她自己都有些不自然。这回,赵志国说话了,他说:世道如此,夫妻之道又如何呢?这话听起来有点深刻,还有点怀抱,实际上只是含糊其辞、蒙混过关的说法。胡迪菁当然听出来了,笑而不语。赵志国问她笑什么,她不说,赵志国再问,她就说是笑他装假,其实是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这话说罢,胡迪菁就有点红脸,自觉轻薄了。赵志国却万分认真地辩解道:没有这样的事,他甚至坦白说他去安徽农场,都是与张思叶各住男女宿舍。他这话也说得露骨了,胡迪菁愠怒道:我管你们这些事!停了一会儿,她说:张思叶却不知道是在怎么样想你呢。赵志国听了就好像来不及要撇清什么似的,说:这我就不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