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安庆战役之后,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在曾国藩辈的心目中自然是“逆都”,其上游失去屏蔽,直接暴露在湘军的攻势之下。不过,用兵以稳慎著称的曾国藩,并没有急不可耐地进军速攻,而是与“东援”结合,统筹布置,以待时机。
李鸿章“东援”建立淮军所谓“用沪平吴”,尽管也是在曾国藩的统一节制之下,但也可以说有了其相对独立的东线战区。而曾国藩最直接操控的,是攻取太平天国都城的战事部署。这一战事中的主力军,便是曾国荃所部。将心思全集中在破“逆都”立“头功”因而推掉“东援”之差的曾国荃,回湖南新募六千勇员扩充他的部队,在李鸿章的东援部队出征前夕,也回到安庆。此时他所直接统带的兵员人数,达到近两万人(后继续扩充);其弟曾国葆所部,也有四五千人。
曾国藩进取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战役方案,基本还想袭用“围点打援”的套路,自然是以曾国荃部为“围点”之军的主力。曾国荃对此役抱有格外急切的心情,因而进军非常迅捷。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下旬,所部自安庆启行,从江北岸挺进,三月末即至和州。其弟曾国葆所部,自江南岸进至南陵。彭玉麟的水师,则由中江而下与两岸陆军呼应。这几支部队合成所谓“直捣金陵之师”。此时与之配合的清方总体军事部署,形势概况是这样的:李鸿章所部佐以黄翼升淮扬水师,“是为援剿苏、沪之师”(在东线战场);大江以北,多隆阿军“为围攻庐州之师”,李续宜“有派援颍州之师”;大江以南,鲍超部“为进攻宁国之师”,张运兰等军“为防剿徽州之师”,左宗棠部“为规复全浙之师”。所谓“十道并出”,皆“受成”于曾国藩,其人在安庆“居中控驭,广辖数千里”。此外还有袁甲三及李世忠的“淮上之师”,都兴阿的“防江北之师”,冯子材、魁玉的“守镇江之师”,或不属湘军,或不归曾国藩节制,但他“均奉旨统筹兼顾”。或评说其势,有谓“军书辐辏,英彦风驱,上而朝端倚畀之隆,下而薄海想望之切,洵千载一时矣”!
四月二十日(5月18日),曾国荃部由西梁山渡江转至南岸。它会合清方的水陆各军,相继攻下太平府城、金柱关、东梁山、芜湖等处,继续东下,一路连捷,至五月初,即进驻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彭玉麟水师则泊于天京护城河口。这样,自江南大营覆灭后,清方的军队再次驻扎于太平天国都城之下。
按照曾国藩的本意,是不想让曾国荃如此急骤进军的,而是要取得各路担任“打援”部队的援应配合,防止孤军深入,虚悬敌腹。当曾国荃军业已进驻雨花台的时候,因为当时的通讯条件,曾国藩尚未及时获知,所得到的还是其进扎“距金陵不满四十里”的周村之消息。他急忙给乃弟写信,表示“既以为慰,又以为惧”(实则“惧”大于“慰”)的心绪,说“金陵地势宏敞,迥非他处可比”,“此次弟不候多(隆阿)军至九洑洲,而孤军独进,余深以为虑”,又对“上游南陵空虚”,曾国葆“不留兵守之,于宁国、芜湖均有妨碍”,表示了担心,要其“暂屯扎周村一带,以待多军之至”。可见身处前敌的两兄弟,与曾国藩的心思大为不同,前者是急功近利,后者是力图稳慎。当曾国藩得知乃弟已进至金陵城下的时候,除了忧急之外,就是催促多隆阿军赶快前来增援,把多军不啻视为救星。然而,此事却窒碍难行。
多隆阿作为胡林翼笼络并驾驭得手的满籍将官,对曾氏兄弟并不诚心驯顺。而他所部,确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军队,四月间攻下重镇庐州,使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败走寿州后,为练总苗沛霖诱捕,遭清方杀害。本来,攻下庐州后多隆阿军从江北一路进逼天京,与曾国荃部配合,不但是既定部署,而且也是“顺势”易行之事。但在此之际,多隆阿却与官文正进行着西上陕西而脱离湘军战区的合计,由头是陕西不但有回民起事,而且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会合捻军张洛行等部正分路趋赴,需要应对,故由官文出奏建议,朝命多隆阿赴陕督办军务。对此事湘人王闾运有这样的叙述:
当是时,多隆阿之名慑惮群寇……国藩飞书约会兵,多隆阿素以文官不可亲,且己不识汉文,而亦恶儒吏,即报国藩,言军事权宜专一,以微示不与曾国荃同处……官文摇多隆阿终不欲东,而四川德安诸余寇俱入陕西,已先奏雷正绾赴援,遂再奏令多隆阿自往。陕抚及京朝官亦日言,关中帝王都,天下最要。朝命属多隆阿。命下,官文亦自喜当上意,决意遣之,合军江宁之谋,不复听矣。
不过,曾国藩还是不放弃争取。他于五月中旬致函官文,申说此次仅以曾国荃部的万余兵力驻于金陵南隅,洪秀全“见惯不惊,了无惧色”,而“自军兴以来”,惟此次“气势最好”,“请多军会剿金陵,合围西北,当可得手”,让其人陕,则“威名太盛,贼知不敌,恐逼窜南山老林之中”,使他“进追则疲于奔命,既有牛刀割鸡之喻;不穷追则未能蒇事,又成进退两难之象”,陷人尴尬,何况,“江南贼数之多,比秦何止百倍;财赋之盛,比秦何止十倍”,若以其军“南渡会剿,纵不能遽克金陵,必可为游击之师,攻克旁近十余州县,明春即可办漕百余万石解京”。总之,是说让多隆阿军“会剿”金陵比入陕西,对军事大势,对济京漕项(隐意是官文可借以更取悦朝廷),对多隆阿本人,都有大益,是为上策。但是官文、多隆阿并不为之所动。六月上旬,曾国藩又致函官文,以请求加奉承的口吻再次争取,说“如秦事果松,或仍请礼帅(指多隆阿,其人字礼堂)东征。阁下智珠在握,想权衡缓急,必能随时斟酌尽善”。写此信时,曾国藩想必不知道多隆阿的具体行踪,随后得知其人尚在皖境而还未行抵湖北,便给官文又急追一函,说“进止似可酌商”,“金陵似有可图”,多军可否“回军东指”?官文、多隆阿意向已决,曾国藩屡函不能奏效,多隆阿终归西上,及至后年春在陕西作战重伤死于军中。
而当下曾国藩部署指挥的会攻天京之役,却因多隆阿军的缺位而大受影响,加之其他各路打援之军也未能全按预定方案理想到位,天京城下湘军一度陷于孤危之境。这从曾国荃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给乃兄信中这样一番乞援的话中就可见其情:
倘再一个月无援兵来助我打,则此军竟有不堪设想者,务求老兄大人原亮(谅)弟从前之错,而拯救弟今日之亟。如能有大军从后打来更好,否则设法添五六千人由大胜关入长濠内,守剿兼施,亦必能分作两三仗打退也。此实确有把握之言,百叩求兄作主,迅赐厚援,以救危局,切勿视为无可如何而不之救也。
曾国荃本来是个颇为刚愎自用的人物,是不容易在人面前低头认错的,这次公开向老兄承认前不听训诫、急功冒进的错误,死乞百赖地乞求增援,危急之下他的焦灼无奈情态显而易见。曾国藩当然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设法尽力增援乃弟,但主要还是靠曾国荃军的力顶苦撑。当时,其军正处于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力图破围的强大攻势之下。
其实,当曾国荃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的时候,太平天国领导人,并不是真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了无惧色”,而是大为惊恐于“其突如其来如是之速”,洪秀全紧急屡催在东线战场的李秀成回援。开始,李秀成与相关将领筹议,认为在曾国荃部湘军一路进军而来势头正锐的情况下迎战不利,决定暂不起兵往救,要待其久拖懈怠之后再寻机回攻。但形势发展根本不容其延宕,在洪秀全的严令之下,他只得作出回兵救援的部署,从八月下旬开始行动。这次回救天京的军事行动规模是颇大的,有所谓“十三王”所率实数大约二十万的兵力。
对双方的这场破围与固守之战,在其结束后的十月间,曾国藩会同官文、李鸿章有一专折上奏,称“金陵各营苦守四十六日,屡获大捷,力解重围”。这显然是一道极力铺陈曾国荃军在艰危境况下,苦战撑持而终获胜的文报,情节具体详细。曾国荃作为前敌统将,自然等于为他表功,并且少不了直接涉及其本人的事迹,故曾国藩拉上官文、李鸿章一同出奏,亦可揣其处心积虑。此折中述及曾国荃在闰八月末战事中的受伤情形,说“濠外开花蹦炮横飞入营,烽燧蔽天,流星匝地。群贼齐声大噪,束草填濠,岌岌欲上”,“曾国荃见事危急”,亲率部将前往策应,“为飞子伤颊,血流交颐,仍裹创上濠,以安军心”。对此整场战事,奏折则这样作结査苏、浙诸贼酋,大举入寇,麇集金陵,意图吞噬我营,合犯上游,计甚狡毒。仰赖圣主威福,将士同心,以病余之孱兵,当非常之凶焰,苦守力战……以寡御众,出死入生,卒能挽回危机,保全大局。可见此战在曾国藩辈心目中的地位。的确,若在曾国荃军初扎于天京城下不数月之际,便被太平军击溃,即不啻又一个“江南大营”的下场,那样,湘军要再缓过劲来重新组织对天京的围攻战役,不知要待何日。而通过此战,天京城下的湘军经历了异常艰危的考验,必然增强了信心。而太平天国方面则等于遭受了一场重挫,这尽管与李秀成在部署、指挥上有些方面的失误有关,但毕竟造成客观战局形势上难以挽回的逆转。
要说,天京城下的湘军挺过此役获得胜利确不容易。不但曾国藩说其“以寡御众”诚不为虚,而且所谓“以病余之屠兵”也事出有因。当时正值瘟疫流行之际,对湘军的兵员和战斗力影响很大。知情者后来忆述我军薄雨花台,未几疾疫大行,兄病而弟染,朝笑而夕僵,十幕而五不常爨。一夫暴毙,数人送葬,比其反而半锫于途(等到返回时有一半倒毙在路上)。可见情况之恶劣。连曾国葆,也是这年十一月间在军中死于瘟疫的。
在极其艰危的条件下,曾国荃的盼援心态也是非常微妙的。能来加人其军和直接隶其属下的嫡系当然是他所欢迎的,而别支部队作外围打援他自亦认可,但对有可能直接染指金陵、与之争功者则仍是极力拒绝。譬如曾国藩与李鸿章商妥拟调程学启部自东线前来参战支援,曾国荃于九月十二日写信给乃兄赶紧阻止,说刻下其军“已添有三千七百人自守,尽可支持”,“程学启守青浦,于沪上大有益,请兄飞函止之,勿来金陵,则于少泉(李鸿章)中丞一局无碍也”。表面上似乎为他人和大局着想,实际上完全是为利己而排他。当然,无论如何,曾国荃军是挺了过来,得以稳扎在太平天国的都城之下。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末,曾国藩从安庆启程,开始东下视察。经池州、芜湖、金柱关、大胜关,在二月初六日抵雨花台大营。早在前一天乃弟曾国荃就到大胜关迎接他了。数月不见,兄弟二人畅谈至二更才睡。想想吧,他们会有多少要说的话呀,国事公务,亲情私话,顺逆得失,苦辣酸甜……在赴雨花台大营的路上,曾国藩坐亮轿,乃弟骑马,从所记“途次尚可共语”,更可见两人此次战地之晤的倾心。到营后曾国藩接见官弁,“念各营官去年辛苦异常,无以劳之,思每人给对联一副”,他的文才书技,在此“武地”也派上了用场。当然,围棋依然是其人每天少不了的“功课”。驻此期间,兄弟俩得到姐姐国兰去世的消息,自然要忧伤一番。念及弟弟国葆刚病亡不久,又有姐姐故去,“两月之内,连遭同气之戚”,“兄弟五人,姊妹四人,从此仅存其四(按:除国藩和国荃外,还有国潢和女辈国蕙)”,使之“抚今思昔,触绪生悲”。十一日,曾国藩登舟回返,仍沿途停驻视察,国荃陪送五日,两人又多番长谈。曾国藩于二十八日回到安庆衙署,结束了整整一个月的外出巡视。
军务之中,饷事是切要的一项,也是令曾国藩最为操心费力的事情之一。尽管有沪上饷源要地的开辟,但多方筹集仍是放松不得。苛征胺民,自不可免。甚至为此事与原朋僚之间引发激烈争执,生嫌交恶。他与江西巡抚沈葆桢之间事情,即颇典型而耐人寻味。
进士出身的福建侯官人氏沈葆桢,咸丰年间由京官简放江西九江知府(后改广信知府),时正值曾国藩在赣省“客寄虚悬”的艰困之时,沈氏却人其幕府,协助筹饷备械,参谋军机,得幕主看重和举荐,获升九江道。后曾一度回籍的他,复因曾国藩奏荐,得以出任江西巡抚。可见,两人间关系本非同一般,沈葆桢在曾国藩困难时出过襄助之力,而曾国藩对沈葆桢更有提携之恩。
可是,在沈葆桢出任赣抚不久,就与曾国藩为饷事发生激烈争执,并持续数年之久,闹得不亦乐乎。这由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间曾国藩向朝廷所告“御状”中陈述,即可见事情的梗概:
(同治)元年八、九月间,臣军疾疫大作,死亡无算,而忠逆大举援救金陵,危险万状,沈葆桢乃于是时截留漕折银四万,既不函商,又不咨商,实属不近人情。二年,浔(九江)关洋税一案,臣奏拨三万两,奉旨先准,沈葆桢旋奏留专供江(忠义)、席(宝田)二军之饷,钦奉寄谕以皖营军饷短绌,饬抚臣妥筹兼顾,如数分拨。逮关道蔡锦青分拨万五千两解至臣营,沈葆桢乃大怒,严札申饬蔡锦青,并移咨责问臣处,但有峻厉之词,绝无婉商之语。此次(按:指出奏当下)截留厘金,亦并未函商、咨商一次,不知臣有何事开罪而不肯一与商酌?以为事势紧急、无暇远商耶?则前年漕折、去年洋税、今年厘金三事中,岂无一事可以先商后奏者?殊不可解。
曾国藩在上奏中责备沈葆桢屡次不与自己商酌而硬行截饷,口气如此严厉显为参劾,当时他心中也不免有内疚之意,在出奏的当天日记中记云:“睡时因本日争厘金疏内,有参沈幼丹(葆桢字)之语,不知果合乎天理人心之公否?悒悒若不自得。”从前述他们的关系渊源体察,其间的饷事之争,出于私人宿怨和派系仇隙的因素几可排除,主要当是为自己直接统属的军队和管辖的地盘计之。曾国藩虽为两江总督,江西亦其辖境,但在灭亡太平天国之前,毕竟是以所部嫡系湘军为尤重,何况该军饷事也确实紧张,上述曾国藩奏折中即有“今日饷需奇绌,朝不谋夕”之言,以往他给沈葆桢的函、咨之件中,更有详细具体的“诉苦”情节。而沈葆桢作为江西巡抚,自有御守和全面施治本省之责,需要养兵供饷,也需要理财,不甘割肉予人,他也向朝廷强调本辖境的军队饷需紧迫,有“今各营枕戈杀贼,悬釜待炊薪桂米珠,深虞哗溃”之言。当然,沈葆桢决没有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向曾国藩军济饷的那般“慷慨无私”,因为曾、沈之间毕竟没有曾、胡两人那等同党“铁哥们”的“金石之谊”。从朝廷对他们相争之事的处置看,似乎没有明显的偏袒,而基本是采取了折中调和抹稀泥的办法。譬如对同治三年春间的这次相争,最后谕旨裁定将江西省牙厘、茶税,由本省提分一半,作为该省防饷,其余一半仍归曾国藩军营,俾得各资接济。这本来就是沈葆桢能够接受并在上奏中明确提出来的,他并不是全然拒绝江西向曾国藩军协济军饷,只是不容曾国藩包揽偌多而巳,似不像故意与昔日的恩主为难,何况,曾国藩势大位高,连他江西巡抚的辖区都在其职权覆盖之下呢!不过,由此事也可见当年总督与巡抚间的微妙关系:尽管总督品级、地位上高于巡抚,但即使是在其辖境内的巡抚,也绝不是总督的属吏,而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若有争议之事由朝廷裁断,这样两相制衡,这也是一种利弊兼具的“治术”吧?
争饷为养兵打仗,不论是对曾国藩还是沈葆桢来说都是如此。自然曾国藩在这方面的权责更重,他毕竟是指挥平定“粤匪”、破其“逆都”的大帅啊!自太平天国“十三王破围天京”之役告败后,曾国藩一方在军事上则迎来了巨大转机,得以一步步扫清外围,给最后拿下天京奠基。
太平天国方面破围天京未成,接着又部署了“进北攻南”的军事行动,即进军江北,欲以扯动围城湘军,使留于南岸的太平军“进攻得以顺手”。按清方人员的说法,这是从截获的太平天国文报中得知的。破围战役失败后的当月(十月)底及次月初,李秀成就从部下相继分兵数万,该军自下关渡江,出浦口,进入安徽东南部。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李秀成等率第二批“进北”之军渡江,随后太平天国天京当局也拟派兵策应(但无大效用)。曾国藩看破了太平军的战略意图,在决不动金陵围兵的前提下,调集军队有的放矢地加强防守。李秀成军流动远程作战,一直进至皖西六安,艰攻该城不下,遂于六月初撤围东返。至此,其“进北”之军又告失败,且随后在回至九洑洲南渡时又遭重创。而担任留守“攻南”任务的侍王李世贤部亦无甚战绩,天京城外太平军各垒很快为曾国荃军扫平。
东线战场上,因李秀成军回救天京,就更给了敌方反攻的大好机会。李鸿章的淮军与英法洋军、“常胜军”联手,采取攻打和诱降相结合的手段,拿下原为太平军所占的一个个据点,特别是在同治二年十月下旬夺回苏州(太平天国苏福省首府),翌年四月间又夺下常州、丹阳。而浙江战场上,清方也连连告捷,在同年二月夺下杭州。
这样,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也就失去了外围的援应据点,成为一座岌岌可危的孤城。曾国藩这位节制四省的钦差大臣,这个时候当会暗中狞笑了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