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二节 闻捷巡阅百感集

第二节 闻捷巡阅百感集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战局形势巳非常明朗: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天京孤城为其所据守的最后一个主要据点,城陷即告国亡。这种危急形势已非一日,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曾提出“让城别走”,即主动进行战略转移的正确建议,但遭洪秀全拒绝。这位老天王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做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城中兵力单薄吗?他说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城中粮食匮乏吗?他下令阖城俱食“甜露”。“甜露”,怪好听的名字,何许物也?野草团而巳。这种宗教迷狂的呓语当然不能挽救他的太平天国,也救不了他老天王自己。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四月初,这位曾叱咤风云、翻倒乾坤的英雄,便末路“归天”,他十五岁的儿子洪天贵福(福瑱)继位。听听城外那一声紧似一声的炮吼,还容得这位幼天王的臀温把御座暖热吗?

围城湘军正加紧进攻。自本年正月间湘军攻破钟山顶上太平军的防御工事“天堡城”之后,实现了对天京城的全面合围。五月底。又攻下太平军设在离外城根不远的坚垒“地堡城”,围军紧缩直逼城下。湘军一面在山岭设置多门重炮昼夜轰击城墙,一面又在城下堆积起与城墙齐平的柴垛,摆出借此逾城的架势。在此掩饰下,加紧开挖通至城下的地道,用以从地下轰炸城墙。

最后的时刻到了。六月十六日(7月19日),湘军在开挖成功的地道里装好炸药与火线,攻城部队作好一旦轰塌城墙便向里冲杀的准备。中午时分,曾国荃一声令下,点燃了导火索。霎时,一声巨响,城墙被轰塌二十余丈,烟焰冲天而起,所临最近的准备入城的头队数百人纷纷葬身烟焰之中,后面的队伍高声呐喊着踏尸而过,发疯般地向城内冲去。在粮饷断绝下坚守城池而饥疲不堪的太平军将士们,尽管不无顽强抵抗,但显然已无力回天,仅几个小时之后所有的城门都被攻破。这座太平天国都城,在经历了十一载的辉煌之后,此时此刻又返归大清王朝了。太平天国写完了它十四年多的历史,至此画下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这座易主的城池顿时成了血的深渊、火的海洋。湘军这时的屠城,已不是为了争取战斗胜利的需要,而是胜利后的蓄意肆虐,是发泄仇恨的报复,是恶魔杀人的游戏,是为方便于这千载难逢的抢掠!

屠夫们当然不会对任何一个太平军战士手软。不过,这时城中的太平军已经不多,大约只有万把人,其中多半还是老弱病残者,青壮年不过三四千人,还有一些突围出去。另有一些人充当了抢掠者搜寻财物的向导或役夫。被屠杀的大部分是平民百姓,特别是老幼之人。让我们看看亲眼目睹屠城惨况的湘军人员的记述吧:

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截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作此言者是做过曾国藩和曾国垄兄弟机要幕僚的赵烈文。连他这类人物都觉得“可为发指”,屠戮之惨,可想而知。多少天后,城中还是“尸骸塞路,臭不可闻”。至于城中的大火,连绵不息竟至旬日,烟焰升腾在天空聚成黑绛交织的云团,遮天蔽日。这时湘军放火,不单单是与杀人并举的一种肆虐手段,也是为掩盖其恣意抢掠罪行的灭迹伎俩。

他们抢财抢物。从王府殿堂到一般民居,上至棚顶梁檩,下及地窖洞窟,如篦梳过发,搜寻无遗。凡可取者,恣意尽取,竞相夸比,以为能事。他们抢人宣淫。赵烈文说“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主要便是被湘军糟踏掳掠的结果。暴徒们竟然可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行乐,有的湘军军官竟因奸淫无度而致病毙命。大批妇女不光被就地糟踏,还被作为掠获物,与其他财物一同运往湖南。据说,湘军攻陷天京后多日之间,长江上千船百舸,联樯而上,满载的是包括妇女在内的“战利品”。

这就是湘军,这就是曾氏兄弟的嫡系部队,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忠义之师”!又何止这一场战事,哪一战,哪一役,不伴随血雨腥风!而暴屠天京,应该说是湘军特别是曾部湘军战史上的一次总结性的“杰作”。对于这场骇人听闻的浩劫,曾国荃就是现场坐镇的指挥官。而乃兄曾国藩作为最高统帅,他起码也对湘军的奸淫掳掠是采取了默许和蓄意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尽可不屑于亲躬这种卑鄙龌龊的勾当,他有着更高远的追求意境。可多年间出生入死的官弁士卒们为了什么呢?在取得最后胜利的这一天借此“犒劳”一下他们,满足一下他们的私欲,也不失为以小利来笼络他们的手段吧?当曾国藩心中的小算盘打到这里,肯定会三分得意七分嘲讽地暗笑了。

曾国藩的同党挚友、同样由词臣文官转作“职业杀手”的胡林翼,有一次给曾国荃写信,戏言“我辈走错路了”,说“若昔年闭户著书”如何如何,让收信者“阅此当一喷饭”,语境是那么轻松潇洒,大有走带兵打仗之路舍我其谁的意态,这也等于向同党群体抒发胸臆。而当年的曾国藩,则是有怨无悔地坚持干了下来,他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早早看到这一天吗?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又如何?乃弟率军攻破天京城池之时,曾国藩还在安庆两江总督的临时衙署里。是在六月十八日的三更三点,他接到曾国荃的报告,得知天京在两天前被攻破的消息,禁不住“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这是他本人日记中所记,可见其当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后世有人评及曾国藩“治军以后”的情形,言其“意志坚强,态度沉着,虽屡经败衄,仍能本其‘屡败屡战’之精神,贯彻始终”。不管是否真能说得上如此,反正眼下这场战役的胜利,对曾国藩统兵与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历程,是一个归结。这也必定是他为之激动的第一感触。

向清廷报捷,由曾国荃处急不可耐地作了。十六日当天连夜由赵烈文等人拟稿,曾国荃改定,不过,这并不能替代随后由曾国藩主稿的更为详细和正式的奏报。为拟此奏,曾国藩颇费斟酌。除根据曾国荃的咨报,详细铺陈作战情节之外,关于战果,是这样奏陈的:“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除死于乱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三日夜火光不息。”显然,为了炫耀其战功,是把所谓“毙贼”人数成倍地夸大了。不过,这中间也流露出其不掩残酷的习与性成。同时,曾国藩还陈述了整个战役中湘军方面付出的惨重代价,并极力烘托此次“粤匪之变”的“古今罕见”:

窃念金陵一军围攻二载有奇,前后死于疾疫者万余人,死于战阵者八九千人,令人悲涕,不堪回首,仰赖皇上福威,迄今乃得收寸效等情,由曾国荃咨报前来。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踞金陵亦十二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盛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编。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此次金陵破城,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

从中,我们岂不也能看到太平天国军民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坚韧顽强?曾国藩主稿的这一奏折中,对洪秀全、幼天王以及忠王李秀成等人的情况,是这样奏报的据城内各贼供称,逆首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瘗于伪宫院内,立幼主洪福瑱重袭伪号。城破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等语。应俟伪宫火熄,挖出洪秀全逆尸,査明自焚确据,续行具奏。至伪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并搜擒王次兄洪仁达。二十日,曾国荃亲讯,供认不讳。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洪秀全实系四月间病死,而被曾国藩辈说成“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其用意不言自明。所说李秀成、洪仁达的被捕情节与事实或亦有出入,不过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是真的落入敌手,更要紧的事情在于曾国藩辈对李秀成“供词”及乃辈人身的处置,这待稍后再说。其所述最为暧昧的是关于幼天王之事,言其在宫殿“举火自焚”,同时又将消息来源归于“据城内各贼供称”之列,此伪做得颇有“艺术性”,因为城破之后有太平天国方面的人马突围出去,幼天王在其中的可能当是他们估计到的,但若是这样将是他们的一大失误,“战功”会大打折扣,故千方百计地掩饰,但又预留退步。但即使如此,此事还是也不免成为了曾国藩辈遭“揭发”和攻讦的口实(详后)。

要说,按照通常的情况,曾国藩关于军情战事的奏报,还算是比较靠谱的,较少有意欺饰。他曾经向朝廷特别说明也是承诺:一是“不轻奏谣传之言”,不仅凭探报人奏,以免以不实之词而“渚朝廷之耳目”;二是“不轻奏未定之事”,以免以“未定之状”而“增朝廷之忧虑”;三是“不轻奏预计之说”,这不但是“虑大言之难践”,也是恐“纷乱朝廷之规划”。这倒不是以假话来“忽悠”朝廷,而应该说基本是出于他以“忠信”和“谨慎”自诫的真诚。而眼下此折,毕竟是他“军兴”以来十多年最终胜利结局的一次特别奏报,不光关乎他本人,更关乎“效命疆场”出生入死的部下,故也不免有尽量张扬“战功”和弥缝缺失之处。此折是由他和官文会衔,将杨岳斌(原名载福)、彭玉麟、李鸿章、曾国荃的衔名附后“集体”出奏的,这也能体现主稿者的一番深意。

此折发出的二十三日,当天夜间曾国藩就登轮宿住,他是要亲赴金陵视察,可见日程安排之紧。次日未明船便启行,本来打算一日间即赶到,但没有能够,途中停宿,曾国藩感到急切难耐,有谓“念沅弟功在社稷,而劳苦太久,急思一见,乃不能如愿,为之怅然”。次日,兄弟相见后的万般感慨自不待言,不由得“叙谈甚久”。随后曾国藩又忙不迭地接见军官,抚慰部下。他见乃弟面颜憔悴,诸将身体枯瘠,神色非人,想见其“盛夏苦攻,昼夜暴露城下,半月而未息”,所谓“惊痛而抚慰之”。几天里,他到各营垒视察,遍看所开地道,观览战争遗迹,曾国荃和参战的各主要将领,作为向导和陪同,前呼后拥,指指点点,讲述战斗历程。几年之后,曾国藩为“金陵陆师昭忠祠”书写碑记,关于此之役的情况,就是以引录这次实地视察听取介绍的形式写成,最后系以曾国藩所作诗章,其中有云:

六朝旧京,逆竖所都。濯征十载,莫竟天诛。嗟我湘人,锐师东讨;非秘非奇,忠义是宝。下誓同胞,上盟有昊;昊天藐藐,成务实难。祚我百顺,厄我千艰。狂寇所噬,刈人如菅;沴厉乘之,积骴若山。伟哉多士,夷险一节;万死靡地,心坚屈铁。鉴彼巧偷,守兹贞拙;缕血所藏,后土长热。卒收名城,获丑擒王……

而眼下,在这硝烟余味尚存的战场实地,曾国藩体察认定,“此次地道破城,一在炮火极多,猛攻极久,使城贼立脚不住;二在附城极近,掘洞极速,仅五日而成功,出于贼所不意;三在沅弟精诚所格,五万人并力用命。是以知人力可夺造化之权,凡事不得尽诿诸气数”。平时对天命造化不失从信几分的他,这时强调“人力”,也就是其湘军之力,其兄弟之力,当然也就是自我“功业”的张扬。而在其阵营中,也有为之涂抹“神异”色彩者。譬如有说:六月十五日夜二鼓,“有人狂突至”曾国荃面前,说是“有红须人、白须人令我来销差,言委办之事已做到”云云,众人“以为奸细,曳之出,犹嚷此二语不止”。炸药点火后,“官军方欲驰人,倏钟山上有云如山,压官军阵上,拥护而进,一时若有神助”。而在火药爆炸前半刻,“不云而雷者三”。破城后,天王府“有烟焰起,忽见金光一道”,“直窜入半空而没”,一会儿,“城南复有白光如之”。作此记者特别强调,“此皆众耳众目所共睹闻,爰志其异”。这当然不是有意要以神异来冲抵“人力”作用,无非是再为之添加“顺应天意”的神圣而已。对这种“言之凿凿”的神异之说,曾氏听了不管是疑是信,反正不会反感吧?

曾国藩在金陵除了视察、犒军之外,还有许多要事要做。他心目中的“逆首”洪秀全虽然死已有日,但对这样的人物“死须见尸”也是不能含糊的。他二十八日的日记中有载:“熊登武挖出洪秀全之尸,扛来一验,胡须微白可数,头秃无发,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黄缎绣龙包裹。验毕,大风雨约半时许。旋有一伪宫女,呼之质询。据称道州人,十七岁掳人城中,今三十矣,充当伪女侍之婢,黄姓。洪秀全于四月廿日死,实时宪书之廿七日也(按:时间上与前奏中的‘五月’之说不同)。黄氏女亲埋洪秀全于殿内,故知之最详。”死者毕竟永逝,戮尸、辱尸便成了敌人发泄其切齿仇恨的唯一手段,而对还活着的李秀成等人,曾国藩兄弟又会如何处置?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领袖中的杰出人物,曾为挽救他们的“天国”不但英勇率军奋战,也曾提出过一些正确可行的建议,但不为“老天王”采纳。可他依旧忠心耿耿,不管是对“老天王”,还是对继位的“幼天王”,都是如此,不愧被封冠于“王”前的那个“忠”字。在天京陷落当天,他保护幼天王突围了出去,并将自己的好马让给他骑,结果因为换乘之“马不能行”,与幼主离散,先为民众掩护下来,后落人敌手。天京城破后当月的二十日这天,曾国荃将俘获的李秀成提到面前审问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赵烈文认为李乃朝廷重视的要犯,若草草要了其性命不好交代,便赶忙到曾国荃近前耳语止之,不想盛怒之下的曾国荃于座上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岂欲献俘耶?”说着就喝令兵勇“割其臂股”,致“皆流血”,而李秀成竟镇定自若,丝毫不动。随后,又带来洪秀全的次兄洪仁达,也照样用刑,他也是闭口不语。赵烈文见劝不住曾国荃,遂退了下去。一会儿,稍稍冷静下来的曾国荃似有所悟,发令先将他李、洪两人收禁,召来赵烈文询问该如何处置。赵烈文说此系巨酋,既是生擒,理当请上裁决。曾国荃遂命先具文咨请乃兄曾国藩。

而曾国藩到金陵巡阅期间,自然要把李秀成事作为一大要端处理。他亲自审讯,并令其自写供词。曾国藩对李秀成的态度起码在表面上不像曾国荃那样暴虐,能比较“儒雅”地行施诱骗,这可能成为赢得李秀成好感,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并有乞活幻想的原因之一。其《自述》中有如此之语我见老中堂(指曾国藩)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当然,他也有对曾国荃“恩给饭足食”,“情厚难酬”之类的奉承话。表示“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

李秀成的“供呈”也就是通常所谓“自述”,经过了曾国藩的“修改”,这可不是为使它文通字顺的形式上的“润色”,而是内容上的某些改窜,或使之与自己前所上奏中的说法吻合,或避免因对自己的谀辞过分而致清廷疑忌。经曾国藩改定后文本让人另行抄写呈报朝廷,并曾公开刊行,而原本则自行秘藏。民国年间,有人在曾国藩后人家中借得选拍了部分页幅的照片公诸于世。后来原本由曾国藩的重孙曾约农携至台湾,1962年由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出版。

《李秀成自述》于今成为珍贵史料,而当年那可是重要证物。据知情人赵烈文说,曾国藩对李秀成亦“甚怜惜”,之于他的“乞恩之意”,答以“听旨”,甚至连日为此事而“踟蹰”。实际上,曾国藩并没有真的等朝命下达,并且,他可能估计到朝命必要求解京,顾虑那样的话会夜长梦多,不消说途中的监押安全问题,即使押抵京师,谁知道李秀成又会讲些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故与乃弟商定将其尽快就地正法。七月初六日这天,打发人告明“国法难逭,不能开脱”,李秀成听罢还作了“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的表示。临刑他作有绝命词十句,尽管在赵烈文辈看来“无韵而俚鄙可笑”,但毕竟能反映其人是一副慨然无惧的意态。曾国藩对他还算“照顾”,“令免凌迟”(尽管奏报说“凌迟处死”),而“棺殓其躯”。而此前两天,先已处死了洪仁达。行刑后数日,曾国藩接到上谕,命将李秀成、洪仁达解京。而此前他即已出奏就地正法之事,接谕后复又奏报说明。反正生米业巳做成熟饭,脑袋割掉了再也接不起来。有意思的是,清廷接报后,还又专门补发了一道明谕,改令对“李秀成、洪仁达两犯”,“毋庸派员解京”,“即于江宁省城将该二犯凌迟处死”。是认可曾国藩兄弟先斩后奏的既定事实?还是以掩朝野视听?

曾国藩此次巡阅金陵期间,还专到太平天国各王府查看,选定陈玉成的英王府为其迁南京后的衙署驻所。想必是此府破坏稍轻,修缮省工,而像天王府,被湘军将领为掩其掘宝掠财之迹,已放火焚烧得一塌糊涂。

七月二十日,曾国藩离开刚刚回到他们手中月余、还是疮痍满目的金陵,结束了为时二十六天的这次不寻常的战后巡阅。回程已没有来时的那般急切,停停走走,一路巡游,二十八日回到安庆。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