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五节 惊闻“哀诏”与痛失挚友

第五节 惊闻“哀诏”与痛失挚友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所谓“国丧”是指咸丰皇帝“驾崩”。在那个“家天下”的时代,这可是阖朝臣子的天大之事。这位皇帝“晏驾”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寅刻。地点是在热河避暑山庄行宫。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曾国藩是在二十多天后的八月初十日才得知消息(当时还没有正式接到哀诏,并且他将所谓“龙驭上宾”的时间记为十六日,不确),立时惊呼:“天崩地坼,攀号莫及!多难之秋,四海无主,此中外臣民无福,膺此大变也”!当天夜里,他不能成寐,思虑良多:“新主年仅六岁,敌国外患,纷至迭乘,实不知所以善其后。又思我大行皇帝即位至今,十有二年,无日不在忧危之中。今安庆克复,长发始衰,大局似有转机,而大行皇帝竟不闻此捷报,忧悒终古,为臣子者尤甚感痛!”其多日间所谓“独居惨栗,愁焉如捣”。

曾国藩本来打算回东流“设次行礼”,第二天上午国荃弟将他送至舟次,碰巧有人建议说大丧典礼,应该在安庆省城举行。曾国藩听从了这一建议,安排人在城中设立帐殿,以便百官行礼。同时,也让人打扫公馆,以便他近日移居。因为东流毕竟只是暂住地营地,安庆是传统上安徽的省府所在,既已收复,他作为辖及安徽的两江总督,以此为驻地,自然会“正式”和“郑重”许多。十八日夜,他接奉“哀诏”,遂定于二十一日“成服哭临”。及至这天,曾国藩移寓为之收拾好的公馆,即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此番主人易代,自会在新主人的心中引发诸多感慨。随后几天里,他和属下官员按制行祭,细节就不必说了。需要一提的是,从他获知“圣主驾崩”的噩耗及至行祭期间,他的围棋“功课”几乎一天也没有停过,可见其迷棋成癖。不过此时绝非成心“娱乐”,而是一种身心调节。顺便说,他在祁门最为危困、心绪最为忧郁之际,竟有一日下八九十来局之多围棋的时候,譬如其三月初十日的日记中有载:“(围棋)是日共九局之多,盖天气甚长,心绪郁闷,故为此戏。”三月十四日给国荃、国葆的信中有云看书久荒,下棋则毫无间断,甚至一日八九局之多。由此看来,当下“国丧”期间,曾国藩并不戒棋,亦在情理之中。

而此时,从热河到北京,朝廷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权力之争,一场震惊中外的巨大政治暴风雨即将来临。远在数千里之外曾国藩自然不会及时获知内情,但起码的政治敏感也许会使他嗅出点儿异常的味道。八月初十日的日记里,他就记下,由朝中递回的“夹板”,“面上系用蓝印”。其中有数件,一件便是咸丰帝关于任命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谕令:“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现巳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钦此。”而在发还的曾国藩奏折上,即有“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览奏,均悉”的墨笔批示,证明这班“赞襄政务王大臣”正在行使权力。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内心的种种猜测和思量。当然,对朝局他目前还无法施加影响,出于谨慎也不会说三道四地妄加猜测和议论,既抱着做皇朝“荩臣”的效忠之心,也是为避免祸从口出,这可以说是他秉持的一贯原则和策略。不妨举证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初十日,曾国藩写信给国荃弟口气异常严厉地予以训诫之事。该信中有云: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余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制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而弟屡次信来,皆言宜重用僧邸,不命弟接何处消息,谓僧邸见疏见轻,敝处并未闻此耗也。

曾国荃的原信未能査见,但从曾国藩信中的这番言词,可以推知,曾国荃是道听途说地妄议朝事,不但涉及对奕沂、僧格林沁的臧否,而且涉及皇帝施政用人的不当。曾国藩恐其妄言惹祸,故严加训斥,像这样言词、语气的信函在其兄弟间的通信中实不多见。当时正值“北援筹议”之际,再联系未引及的该信下文,更可知起码在大面上是着力教弟以“忠”,万勿妄疑妄议朝廷。及此皇帝易代、朝局暧昧之际,曾国藩即使心中翻江倒海,表面上也在“平静”地观察、等待。

在此期间,湘系党人中间也发生了一宗哀事,即胡林翼病逝,这令曾国藩更是痛彻心肺。

胡林翼患肺病已有时日,从症状看,很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当年也属“不治之症”)或肺癌之类。胡林翼抱有为君国“平乱”宁愿献身的心志,坚持带病治军理政,不稍歇肩,病情好好坏坏,迁延不愈。出于同党之谊以及湘系军政的大局所关,曾国藩对胡林翼的病况一直是关心备至的。

移营东流之初,曾国藩听到胡林翼病情好转的消息。譬如,彭玉麟的信中说咏公大病垂危,后事均预备,竟积血呕尽大起矣,诚天相吉人也。其他知情朋僚,想必也报来胡林翼病情由危重忽又好转的情况。曾国藩非常高兴,说“润帅病已大愈,此近日第一可喜之事”。可淳等病哪能真愈,不久胡林翼复又大量吐血。曾国藩闻知自然心里着急,可还是给胡氏写信安慰他,说“眠食无损,血多不甚足患”,并举例说曾见骆秉章等人吐血极多,“凡血之无痰者非危道也”。想来,他所说的骆秉章等人的那种吐血,可能是胃部出血,即“血之无痰者”,胡林翼当时似乎也偶有这种征象,但过了一段,不但吐血加重,恐怕也非不与痰混的那种类型了。曾国藩为此又忧急万分,写信细说所见骆氏等人吐血的时间和当时他们的年龄(皆在六十以后),并告“公四月之吐与二月之血似是两途”,建议其“断药旬日,静验病根,却更医之”。不日,他又致书左宗棠说:“润公夏至前后病势不轻,(五月)十五夜吐血极多,十六、七日委顿之至。所幸不烦躁,不出汗,不气满,每食一碗,眠尚成寐,宜无他耳。”勉强的自我宽慰掩不住内心的深忧。随后在给李续宜的信中说贼多不足患,惟润帅病重与大水实深隐忧。在给左宗棠的信中则言日来可虑有三端:一润帅病;二大水;三彗星。未知天意竟复何如耳。

把胡林翼的重病与天灾和不可抗拒的天象(彗星出现)并列起来,并且跟“天意”联系起来,视为比“贼多”都堪忧患的事情,足见其看重程度了。胡林翼病重之下能心绪平和而“神采尚好”,当是其在可能身体条件下的坚强自制的表现,实际病情则是每况愈下,无可救药了。不过同党们还是相互宽慰,也不断想办法,期望奇迹的出现。李续宜说其虽病但“神清而志不懈”;彭玉麟则说“去污(当指吐血)乃能生新,大局似无可碍”;曾国藩觉得“总求早一日止血,乃早一日放心”。当曾氏在久未接到胡氏亲笔之信的焦急之时,忽于七月上旬所接信中见有其“亲笔数行”,便立即回信,告以“曷胜欣慰”之情,并详论医疗之方服冰如(医者)方,而血稍止吐,日来自必接服奏效。此间诸友多以三七、熟地、二冬等药为非宜。特以医理精微难明,且远隔千里,未知近日脉象如何,亦未敢昌言之也。今得来示印证,似无疑义。要之,吐血多者,皆非险症,则闻之稳,见之贯(惯)矣。既宽慰之又认真论医,满怀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就在曾国藩殷切期待胡林翼身体出现转机的时候,他于九月初三曰接到湖北方面的来信,得知胡氏于八月二十六日亥刻去世。不能说没有思想准备,但闻此噩耗曾国藩还是如遭五雷轰顶。他在给朋僚的心中,对胡氏之死表示“痛心之至”,“伤痛不能自已”,甚至以“大星遽霣”来喻指,赞誉他“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察吏之严,理财之精”,“局量之宏”,“待人之厚”,“治事之敏”,“用兵之精”等等,“无美不备,无日不新。同时辈流固无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多得”,“实为当世第一流人”。此等赞誉,当无半点虚情假意,而是发自肺腑。

曾国藩与胡林翼之间的深切同党之谊,主要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京师为官时,他们作为同省籍之人尽管即有交往,但尚难说密切,及至胡林翼自为官之地贵州率勇至楚地参加镇压太平军,阴差阳错地成为曾国藩麾下部将,便备得推重,他很快升为湖北巡抚,自离不开在湘军的本钱,所以湘系党徒王定安说胡林翼之经营湖北,主持东征大计,由曾国藩启之也。胡林翼对此感恩戴德,发迹后仍念念不忘,说自己的“皮匠小店”,“昔年本钱出于老板”,知本图报。当曾氏客寄孤悬江西之时,把握湖北全权的胡林翼对曾氏的帮助和支持不遗余力。他一直把协济曾军作为自己的义务,“馈餫源源不绝”。咸丰九年(1859年)初,有的湖北官员建议将每月协济曾军的饷银由三万两减至二万两,胡林翼坚决不允,指令说此万不可行之事!涤公忠义冠时,斧柯未具,专恃湘、鄂之饷,无论如何亏欠,此三万者,必不可丝毫欠缺。他不但保证湖北的协济,并且还利用自己巡抚的名望、地位、经常出面向四川、陕西、山西等省为曾军催促协饷。胡林翼对曾国藩不获事权的窘迫处境备感激愤,屡屡发出这样的感叹此老有武侯之勋名,而尚未得位;有丙吉之阴德,而尚未即报,“频年作客,仰食于人,金石孤忠,可敬可念”!所以他老是不忘为曾国藩积极谋取疆吏权柄,为其获取地位上的主动创造条件。

及至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胡林翼又极力督劝其包揽把持,这也意味着他主动促使湘系首席地位由自己向曾氏回转。这一举措不仅仅是私人关系上的谦让,更重要的是为湘系大局计:一则,曾氏在湘系中资格更老,向为湘系的灵魂所在,既得握疆吏权柄,对湘系的维系、号召和支配当会超过他胡林翼;二则,吴地比楚地更为广阔、富庶,特别是有太平天国都城所在,最后收取镇压太平天国之功即在此区;三则,其时胡林翼身已染疾,精力大有不支之势,鄂省形势亦不如前。为了促使这种位移,增强曾国藩的权势,胡氏供其所需,应其所求,无所顾惜。曾国藩为益其兵,要胡氏拨付其麾下精锐鲍超部六千人及礼营两千人,获慨然应允。尽管曾、胡两人之间在政务、军事上也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争论,但绝不闹私人意气,而可开诚布公,求同存异。曾国藩曾十分感慨地说:“润帅聪明,本可人霸术一路”,但他“一味讲求平实朴质”,“开口便是正大的话,举笔便是正大之文,不意朋辈中进德之猛有如此者”。其人死后,曾国藩感叹“从此共事之人,无极合心者矣”!再后更位重势隆的曾国藩,追忆起来尚不免感触万端,说靠胡林翼“事事相顾,彼此一家,始得稍自展布以有今日,诚令人念念不忘”。

眼下挚友甫亡,向朝廷奏陈其“忠勤勋绩”,曾国藩自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历时数日,亲自撰就专折,开篇就以胡林翼“忠勤尽瘁,勋绩最多”定下基调。接下来追述了其人“由翰林起家,洊历外任”,主要是其署理及实授湖北巡抚之后的军政历程,以武汉之役、九江之役、三河败后整军、援解湖南宝庆之围、部署围攻安庆之役等事为铺陈的着重点,明里主要是事体叙述,隐意则是证明他公忠无私,坚韧顽强,决策得宜,指挥正确,起了决定性作用。就“安庆之克”事体特别陈说臣前奏推胡林翼为首功,此非微臣私议,盖在事文武所共知,亦大行皇帝所洞鉴也。折中特别将胡林翼在“调护”将士、理财济饷方面的突出作用分别以专门的层次述之。关于前者有云:

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合,动成水火。近世将材,推湖北为最多(按:意指出自胡林翼麾下者)。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都兴阿、多隆阿、李续宜、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胡林翼均以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欢。或分私财以惠其室家,寄珍药以慰其父母。前敌诸军,求饷求援,竭蹶经营,夜以继日,书问馈遗,不绝于道。自七年以来,每遇捷报之摺,胡林翼皆不具奏,恒推官文与臣处主稿。偶一出奏,则盛称诸将之功,而己不与焉。其心兢就以推让僚友、扶植忠良为务。外省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之难继者也。

对其理财济饷方面,揭示与整饬吏治有机结合,收得良效。有谓:“军兴以来,各省皆以饷绌为虑,湖北三次失守,百物荡尽,乙卯、丙辰(按:指咸丰五、六年)之际,穷窘极矣”,而“胡林翼综核之才,冠绝一时,每于理财之中,暗寓察吏之法”。他“创议减漕,严裁冗费”,曾为先帝朱批奖谕,谓其“不顾情面,祛百年之积弊,甚属可嘉”,而此事成效确实显著,“统计湖北减漕一项,每年为民间省钱一百四十余万串,为帑项增银四十二万两,又节省提存银三十一万余两。利国利民,但不利于中饷之蠢”。他对各厘卡之员,“日有训,月有课,批答书函,娓娓千言。以为取民赡军,使商贾皆知同仇而敌忾,是即所以教忠;多入少出,使局员皆知洁已而奉公,是即所以兴廉”。由此偌多举措,使“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疲,吏治日茂”,这是他“精心默运”的结果,“非操切之术所得与也”。

折中最后特别强调,他与胡林翼“共事日久,相知颇深”,前曾“奏推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近年遇事咨询,尤服其进德之猛”,“不敢阿好溢美,亦不敢没其忠勋”,故谨将其“以死勤事大略情形,据实渎陈”。

清廷对曾国藩此折是完全认可的,发布明谕褒扬胡林翼“戮力疆场,勋劳懋著”,“恢复(湖北)本境,援剿邻氛,整军经武,以死勤事”。除了前予追赠总督并人祀贤良祠的赐奖外,又准将其事迹“宣付史馆,以光简册”。

曾国藩与胡林翼的同党之谊,深挚得可谓无以复加矣!他们倾心竭力,相互支持,在湘系势力的维系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可谓在其群体中形成并立的“双峰”。而胡林翼的死去双峰失却其一,当然是他们群体的一大损失。不过,曾国藩这时的地位和权势巳经显赫,作为首席领袖在湘系集团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条件业已成熟。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