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湘军取得安庆战役的胜利之前,尽管曾国藩、胡林翼辈商酌战略即曾议及“平吴”,但实际军事行动上未能顾及。该役取胜后,所谓“东援”已成必行之势。对此,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心里清楚。在安庆战役结束不日的八月初五,他给江苏江阴籍人士的信中有言:“自承乏两江,久无一旅人吴,众议相訾,内省亦疚,实力之有不逮,非志之敢或遗也。一俟江西、湖北各股稍清,即当力谋东征”。而因为沪上官绅的“乞师”,此番“东援”的筹议和实施,要比曾国藩原想的更要快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四日,金匮知县华翼纶等一行三人,从上海来到曾国藩的驻地安庆,说下游盼望湘军,“情甚迫切”,“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之多”,“绅民愿助此间饷项”,总之,是“冀上游之兵早赴江东”。该月十六日,有户部主事职衔的钱鼎铭和候补知县厉学潮,亦专程从上海赶到请兵。他们的到来,更是上海官绅认真集议的结果。有研究者勾勒出这样一个梗概:上海当局对湘军的到来,本不表欢迎,但又无善策以解救江南,避乱居于上海的绅士们不能忍耐,适湖北盐法道顾文斌自鄂抵沪,倡乞师安庆之说,得到沪上有关绅士们的赞同,并由其出面游说江苏巡抚薛焕,薛氏终于认可,由当地团练大臣庞钟璐等六人出名,备具公启,代表沪绅的请求,派钱鼎铭持启前往,薛焕又特派厉学潮持其专函偕行。
“公启”是出自在中国近世思想史上颇为出名的人物冯桂芬的手笔,曾国藩说此“书辞深婉切至”,看来是切实打动了他,在钱鼎铭一行来到当天的日记中,他还特意记下了“公启”的内容大略:吴中有可以乘机利用但无援军依恃便不能持久的三种势力,“曰乡团,曰枪船,曰内应”;有仅剩的未被敌人占领而无援军支撑也不能持久的三处地方,“曰镇江,曰湖州,曰上海”。并且记下,“钱君在坐次哭泣,真不异包胥秦庭之请矣”。这是用典故比喻钱氏其人哭求的痛切: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时代楚国大夫。其国为吴攻破,他到秦国求救,在人家对是否应允举棋不定的情况下,他在秦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秦国发兵往救。看来,此时这个钱鼎铭不啻要做申包胥第二了,曾国藩能不为之哭动?
东援事情紧迫地提上了筹商日程。曾国藩与身边的人员商讨,李鸿章便是主要的一个。此人不是在曾国藩入驻祁门期间负气离开了吗?不错,但这时已经返回一些时日了。李鸿章离开曾幕后,并没有膺任其他职事,基本处于“赋闲”状态,并且与曾国藩处未断绝通信联系。也有朋友这样劝他:“此时崛起草茅必有因依。试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谁可因依者?既有拂意,终须赖之以立功名。”李鸿章自己何尝不明白这个“玄机”,只是要找个台阶下而巳。这个台阶自然还是由幕主来铺合适。这不,在安庆之役得见分晓前两个半月的五月中旬,曾国藩就写信给李鸿章,明确邀他“速来相助”了,从相关话语中,也可以有助于了解两人心中的微妙:
阁下久不来营,颇不可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水师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故弃去,起灭不测?以私情论,去年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春祁门危险,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间东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热毒,内外交病,诸事废阁,不奏事者五十日矣。如无穆生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相助为理。
其中所说“淮扬水师”,是曾国藩人驻祁门前夕,即在胡林翼的建议和督促下,开始议办的,在祁门期间实际布置筹办,到移营东流前后成军,该军由黄翼升统带,而李鸿章曾参与其事,因为所用洋炮是从广东运至湖口,在江西的他曾就便为之分配有此瓜葛而已,他并非该军的“编内”将官(即使后来他建起淮军,与淮扬水师亦无特别密切关系)。曾国藩信中的所谓“堂属”之说,是召李的一个由头而已。至于说其人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但也无“必”来之约啊!祁门危险时李鸿章出而“避险”,如果说幕主能表示理解的话,那么,移出祁门处境“稍安”后李鸿章还迟迟不来,曾国藩因以“穆生去楚”、“穆生醴酒”的典故来说话,在用以激将李鸿章的同时,岂不是也反映出他自己的一种揣度?穆生,汉朝鲁人,曾与楚元王刘交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后在该王府内做官。他不喜欢喝辣酒,元王每次置酒设宴,都专为他备醴(甜酒)。元王死后,其子嗣位,开始还沿袭父亲的做法,后来就不再专为穆生设醴了。穆生因此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于是,称病离开了这个新王。后来曹植的《酒赋》中,因有“穆生以醴而辞楚”句。事实证明,穆生由设醴与否的细节而觉察到的新楚王对他的态度变化,并非无谓猜疑,老楚王的另一个“同学”名叫申生的,没有离开新王,终于因为进谏而被刑。这时,曾国藩是真借以责李鸿章多疑呢(如果这样,首先是他自己疑人),抑或压根儿就是个文雅的玩笑?
无论如何,李鸿章接信后是来了。他于六月六日赶到东流。起码半年多的分别,使得这对昔年师生、今日主幕关系的人儿之间,肯定要有满腹的话要说。所以,当日曾国藩的日记里,就有“李少莶自江西来,与之久谈”的记载。作为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的薛福成,所留下的笔记材料中,说李鸿章辞幕后“往江西,闲居一年”,在“官军克复安庆”后,他“驰书往贺”,曾国藩复书相约,李“乃束装赴安庆”。关于李鸿章复人曾幕的时间、地点,恐怕都说得不准确了(当然,曾国藩开府安庆李鸿章也是跟随的)。至于说曾国藩将李鸿章“复延人幕,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这倒是可信的。
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东援事,此路的统帅起初并不是要让他来做,而是属意于乃弟曾国荃。当时国荃已暂时回湘,曾国藩于十月二十四日写家信商议:
上海富甲天下,现派人两次前来请兵,许每月以银十万济我,用火轮船解至九江,四日可到。余必须设法保全上海,意欲沅弟率万人以去。已与请兵之官商订,定渠买洋人夹板船数号,每号可装三千人。现已放二号来汉口,不过放五号来皖,即可将沅弟全部载去。目下专主防守上海一隅,待多(隆阿)破庐州、鲍(超)破宁国后,渠两军会攻金陵,沅弟即可由上海进攻苏、常。不知沅弟肯辛苦远行否?如慨然远征,务祈于正月内赶到安庆,迟则恐上海先陷。如沅弟不愿远征,即望代我谋一保上海之法,迅速回信……至要至要。
尽管是商量的口气,但可见这时曾国藩处的计划已颇具体了。似乎尚未及等到乃弟的回信,在十一月十四日,给国潢和国荃两弟又发一信,说“前许令沅弟带八千人往救(上海),正月由湘至皖,二月由皖至沪,实属万不得已之举”,“吾家一门受国厚恩,不能不力保上海重地。上海为苏、杭及外国财货所聚,每月可得厘捐六十万金,实为天下膏谀。吾今冬派人去取二十万金,当可得也”。可见,除了图报“国恩”的冠冕堂皇之说外,曾国藩更看重的还是那里的丰厚财源。然而,曾国荃的兴趣却不在此,他的追求是担当攻取太平天国都城的主力,来场比安庆之役更“漂亮”的最终收功之战。当然,他不会不知道这并不是眼下唾手可得的,只是一旦东援,也许就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所以,他回信谢绝了乃兄的一番“美意”。十二月初一日,曾国藩接到乃弟的回信,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是日接沅弟信,不愿往上海,恐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从违两难”。其实,曾国荃针对乃兄的沪地富说,也是“高调谢绝”,有记曰:“时朝廷以杭州陷,松、沪岌岌可危,议令公(按:指曾国荃)率师出上海,规苏、常……公答曰:‘松、沪财富甲天下,筹饷易,然贼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后苏、杭可图。愿任其难者’”。全然一副舍易取难、勇当艰危的姿态了。
东援必行,而自家老弟又不去,那统将就得另行选人了。不过此事未费什么周折,统将人选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李鸿章的头上。因为在酝酿安排曾国荃的时候,就已有让李鸿章辅助的动议,曾明确说要让“少荃、昌岐(黄翼升字)同去”。黄翼升已是淮扬水师将领,而更主要的当是新建陆师,这一使命即非李鸿章莫属了。这当然也是其人巴不得的事情,无论与曾国藩的私人关系如何,作为一个幕僚,在湘系集团中也难有出人头地的地位,他不能不渴望寻机自立山头,独树一帜。眼下出任东援统将,不就是此途的一个绝好台阶吗?
李鸿章在曾国藩、胡林翼辈的心目中,早就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主做文案类事情,委实屈才。咸丰九年(1859年)夏间,曾国藩就对李鸿章说:“阁下闳才远志,自是匡济令器,然大易之道,重时与位,皆有大力者冥冥主持,毫不得以人力与于其间”。当时,李鸿章被安排协助曾国荃带兵助攻江西景德镇,曾国藩怕引动他急于统兵的奢望,便写信如此劝慰。而胡林翼生前则督促曾国藩举荐其人“治淮上之师”,说“少荃如许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大局安危,只看丈(按:称曾国藩)之放手放胆耳”。稍后,又致函曾国藩说少荃带勇多年,中道自画。若一劲到底,必有可观。兵事尚早,毋即厌苦也。眼下面临东援之局,李鸿章被“放飞”的良机终于到来了。这也就是他组建淮军之始,即所谓“淮由湘出”的契机。
李鸿章这时组织东援陆勇进行得颇为迅速和顺利,从着手到初步成军只用了两个来月,在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间就基本成军集训于安庆,并制定营制。最初的淮军营号,计有亲兵营、济字营、开字营、熊字营(稍后到)、树字营、铭字营、春字营、林字营、垣字营(稍后到)等名目,共六千五百之众,是为淮军建立之始基。其中亲兵营为原属曾国藩的亲兵两营,由韩正国统带;开字两营,借自曾国荃,由程学启统带,程氏系陈玉成部太平军叛将,其部下多籍隶两淮;林字两营,由滕嗣林、滕嗣武统带,乃系江苏巡抚薛焕使之在湖南招募而来,原为四千人,经曾国藩裁汰至千人,编人淮军;熊字营由陈飞熊统带,垣字营由马先槐统带,均系奉曾氏之命在湖南所招,原备湘军部将陈士杰率领,随同鸿章援沪,因陈氏不愿前往,遂直接拨归淮军;春子营早有,由张遇春统带,他原为李鸿章在皖北办团练时的嫡系部属,后当由李氏引介而归属湘军副将唐义训部;济字营亦早有,由李济元统带,此李本在太平军,咸丰八年(1858年)降于湘将杨载福。剩下的树字营、铭字营、鼎字营、庆字营,分别由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统领,是在原安徽地方团练(或“民团”或“官团”)的基础上改编成军。
可见,李鸿章淮军的最初班底,相当一部分来自曾国藩的湘军(当然其官弁兵勇除湘籍者外,更多为皖籍者,其本根上系由“淮”出),这算是所谓“赠嫁之资”吧。由安徽新招募的部分则多源于原有团练。这样,比完全新招自然会迅捷。更重要的因素是,曾国藩总督两江,皖地亦其辖境,具有地方实权,可无掣肘之患,成军自能迅速。而从淮军这最初班底的情况看,不管是军官还是兵勇,成分上比湘军则要杂沓得多。所谓“选士人,领山农”的组织原则,在淮军这里已基本不复存在。这绝非细枝末节,而是关乎淮军素质条件和人事发展状况的一个基点,也是“湘淮异流”表现的重要方面之一。当然,在勇营性质和组织形式等一些基本面,淮军与湘军还是大致仿同的。
经过在安庆一段时间的集训,接受了曾国藩的检阅,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八日,李鸿章先带陆勇两千人,乘轮舟从安庆出发,初十日即抵达上海。余部陆续开到,到四月初四日,到沪者计有五千五百人(尚有两营未到),暂扎驻在上海城南,由李鸿章亲督操演,进行作战准备。在该月十二日,李鸿章就接知朝廷于三月二十七日发布的谕旨,令其署理江苏巡抚(很快,又让他署理通商大臣,至该年十月间,两职便获实授)。看,从李鸿章成为淮军统帅,到获得疆吏权柄,得以军政结合,是一个多么迅捷的过程,这又是他发展的一个多么关键的节点!有军又有地方事权,就意味着成为一方的实力派主人,免遭“客寄虚悬”的被动、难堪和窘困。试想,曾国藩达到这一地步,经历了数年之久,受过多少磨难,而这在李鸿章身上没再重演。与其说这是他本人的幸运,不如说是基于曾国藩及其湘系集团所创造的保障性条件,是群体盛势的烘托,并且与曾国藩的举荐直接相关。就在让李鸿章准备带兵东援之际,曾国藩奏荐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说“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便可驰赴下游,保卫一方”。显然,曾国藩之所以当时就为其谋取巡抚权柄,就是为了让他尽快实现军政结合,好在吴地立稳脚跟,有所作为。李鸿章对此自然心知肚明,知恩图报,在他获实授苏抚后,写信向曾国藩这样表7K:
奉旨补授苏抚,恩纶奖勖,非分宠荣。自顾何人,愧悚无地。此皆由我中堂夫子积年训植,随事裁成,俾治军临政、修己治人得以稍有涂辙,不速颠覆,而一旦叨窃禄位,仰蒙朝廷不次之摧,遂至于是。夙夜循省,惧弗克胜,震惊惶汗,实不知所以为报。伏乞远賜箴砭,免丛愆咎,曷任企幸。
李鸿章如此表示饮水思源,不忘并感戴曾国藩的造就提携之恩,并要对他继续依赖顺从,这中间几分客套、几分真挚,也许难以精细量化。而从派系群体意义上说,李鸿章到沪后很快获取巡抚之职而得以军政结合,有了自己的集团性班底,自应该作为淮系势力从湘系分化出来而正式形成的标志。
在李鸿章获苏抚权柄之前,湘系要员左宗棠已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下旬(1862年1月下旬)被授浙江巡抚(他在翌年正月十七日接到谕旨),连署理的过渡都没有。先前他已受命督办该省军务,及获巡抚,军政结合,成为一方诸侯,同是既为时势造就,又直接得助于曾国藩的不断举荐。同年四月间,曾国藩即奏请将左宗棠由“襄办军务”改为“帮办军务”,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得朝廷允准后,左氏便名正言顺地成为曾国藩统理军务上的副手,地位提高不少。随后左氏又获晋升太常寺卿,成为正三品的官员。十一月间,曾国藩先是奏请让左氏就近节制江西广信、饶州和安徽徽州诸军,并由他自行奏报军情,已們然以一方统帅看待。接着,又密请朝廷授他浙江巡抚。他写信这样告知左氏二十五日复奏统辖浙江军务,已附片密请简阁下为浙江巡抚。无论是否俞允,目下经营浙事,全仗大力,责无旁贷。可知,清廷授左宗棠浙江巡抚,正是依从了曾国藩的建议。此前还有湘系要员李续宜出任湖北巡抚,彭玉麟擢安徽巡抚(辞免未任);与李鸿章署理苏抚同月,则有曾国藩属下的福建籍人士沈葆桢获擢江西巡抚,这也都与曾国藩辈的举荐密不可分。
可见,在李鸿章东援出任江苏巡抚之时,正值曾国藩集团在湖广、两江以及赣省等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迅猛拓展势力之际。而李鸿章淮系集团的分化形成,则是很醒目的一大军政景观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