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曾国藩在祁门历经了非同寻常的艰难险阻,也有过“北援筹议”这样的事情,出此“绝地”之后,他于四月初一日抵东流驻地。他的这一移动,既脱离了祁门地理条件上的被动,也得以就近更方便地指挥安庆战役。
安庆,不管是对于太平天国和清方来说,都是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就说:“安庆者,金陵之门户也。”自从太平天国建都金陵(天京),安庆遂成为从上游屏蔽其都城的一大关键性锁钥,故着力在此据守,迫使清方将其安徽省城他移多年。这时湘军正在部署进行的安庆战役,就是为了拿下这一战略要地,从上游打通逼攻天京的门户,此为实施其以上制下战略方针的重要步骤。所谓“贼以全力救安庆,我亦以全力争安庆”,乃曾国藩与胡林翼等人经“熟商”制定的作战方针。曾国藩进驻东流的第二天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初二日,他在奏片中言及于此,并陈述了当时的具体军务布置:“以多隆阿、鲍超两军会剿集贤关(按:在安庆北面偏西)之贼,李续宜亦派十营回皖协剿。必须攻破狗逆(按:清方对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诬称为‘四眼狗’),迅克安庆,大局乃有挽回之日,金陵乃有恢复之望。”
此时太平天国在安庆的守将为叶芸来等人,守军两万余。陈玉成部并非守军而是援军。他所部本来是与李秀成配合“合取湖北”(也为使湘军回援以解安庆之围)的一路大军,在曾国藩移驻东流的前夕,曾出湖北英山,破蕲水、黄州,又分兵攻麻城、黄安、孝感、黄陂等地。“时湖北各军集皖疆,省城空虚,仅存标兵两千,鄂中大震,官民逃避一空,宦橐商赀,多被游兵攘掠”。知其详情的彭玉麟曾写信向曾国藩这样报告:
贼破黄州时,武昌人民一空,不堪笔述。各粮台、军火总局闻警散尽。阎丹初(按:即阎敬铭,总办后路粮台兼办营务)呼唤不灵,愤极自尽,几断气,为朋友所救下,两时始醒,可悲可叹。咏公(按:指胡林翼)夫人执不肯出署,言必须兵临城下,再定行止。诸当事力劝两日,始行听劝,携幼子下河,是可敬也。
不知胡林翼对心腹自杀(未遂)夫人亦终出逃省城有何感慨,反正出境在安徽太湖就近指挥“图皖”战事的他,面对湖北的危机形势,曾引咎自责“笨人下棋,死不顾家”。陈玉成军向上游又攻克云梦,陷德安、随州。但其所占湖北之地并不能维持,在安庆危急的情况下,遂率精锐直接回援,成为曾国藩所谓“必须攻破”的力敌。
太平天国方面本来是有乘虚攻占武汉的大好机会。但一方面,陈玉成听信外国人的讹诈:当时,英国海军中将何伯察看约开商埠行至武汉,闻知太平军攻占黄州,急忙派员会见陈玉成,以维护其国商业利益为借口,反对太平军进取武汉;再一方面,也没有能得李秀成部的及时配合(该部较晚进入湖北,前锋曾近逼武昌,但亦很快退兵),故而原“合取湖北”的方略未得很好实施。这不能不说是太平天国的战略失误。试想,如果它按照原订方案力争武汉、湖北,起码胡林翼得从安徽战场撤回他所部兵马,总不会放弃老巢而不顾。当陈玉成逼近武汉之时,他就急调李续宜自青草塥回援,舒保马队继之,又令彭玉麟水师驰至。其后李秀成突人湖北,胡林翼先则调成大吉部由安庆前线回援,继而自行率部由太湖沿江西返,即可证明胡氏坚决保鄂的意图。一旦在安徽战场担任打援主力的胡部湘军撤离,曾国荃所部的围城之军独立支持亦难,那样安庆之围便有不打自解的可能,而要先到湖北战场见个分晓。这样的格局,无论对于太平军还是湘军,从战略的角度说都是正确的。假如说到时曾国藩仍然固执己见,不撤安庆之围(且不说是否行得通),那他的安庆围兵就不免将陷人被上下、内外夹击的被动境地。
因为当时的情况,决不像曾国藩所估计的,太平军“纵有破鄂之势,断无守鄂之力”。按照太平天国方面所拟定的二次西征进军方针,除了陈玉成、李秀成两路主力之外,还有分别由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率领的三路配合之师(旨在牵制皖南和江西的湘军),如此五路大军,每部“多者十余万,少者亦八九万”,总兵力不下几十万人,数倍于湘军。试想,当时湘军主力皆集中在安徽战场,如果不撤围西顾,太平军夺占并保守湖北和武汉不是很有可能的吗?在这种情势之下,若湘军滞留安庆,上承湖北的泰山压顶之势,下临天京的锋镝刺背之险,中有安庆守军的振势突袭之虞,那可真是“内外主客,形势全失”了。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方面的战略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湘军在“安庆之役”中的战略主动。
无论如何,曾国藩兄弟不撤安庆围兵的主意是坚决的。曾国藩在祁门最危急的时候,有人劝曾国荃撤安庆围往救,国荃曰:“贼正欲牵我军耳,奈何为所误?”他坚决不撤,曾国藩也切诫他勿撤。不过,曾国藩对胡林翼出湖北辖境坐镇安徽太湖,也觉得他不免有顾此失彼的冒险。他写信这样说:
公(按:指胡林翼)赴上游,似不宜身临行间。应请即驻省城,以保省垣及筹饷二事自任。目下鄂中所患者,不仅在外寇,而在省城,条理颇纷,用人稍杂。公回省,则武汉固于金汤,而饷项亦必有起色。
在同一封信中,他还这样分析当时除安庆这个最重要的战略着重点外,江西、湖北乃至安徽要顾及的重点:
肢体虽大,针灸不过数穴;疆土虽广,力争不过数处。目下江(西)所争者省会也,九江也,湖口也,广信也,赣州也。鄂所争者省会也,二汉(按:指汉口、汉阳)也,荆(州)、襄(阳)也,黄州也。江、鄂及东南所共争者,怀(宁)、桐(城)也。自此以外,不必处处兼顾。忠逆(按:诬指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如果由义宁窜入鄂境,如崇(阳)、通(城)、兴(国)、(大)冶等处。似不必一一顾全,且可度外置之。
曾国藩这种把握重点,以利集中兵力、防止散乱的战略思想原则,显然是可取的。不过,他的眼光还是最集中地死盯在安庆战事上。在他的心目中,“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这时曾国荃部湘军进围安庆已约一年,其间尽管事变多有,但它坚持不摇不动。就此役部署的方针而言,湘军是典型地是采取“围点打援”。“围点(安庆)”之军便主要是曾国荃部,参战的清方其他各军,主要任务则是外围“打援”,即对付前来援应的各路太平军,使之无法破解安庆之围并有效地援助城内太平军。“打援”的战事或亦艰危异常,但最终收取头功的自然还是“围点”部队。当然,“围点”与“打援”不会是绝对分割的,譬如曾国荃部湘军,在就近打援的战事中也不失为中坚。
太平天国的陈玉成军从湖北撤出后于三月间进至集贤关,与安庆城内守将叶芸来分别率部扎营于城东北的菱湖南北两岸,连夜筑垒十八座(北岸十三,南岸五),并以小艇沟通两岸联系。干王洪仁圩、章王林绍璋则自天京率兵前来救援安庆,定南主将黄文金也率部自芜湖西援。三月下旬,洪仁讦、林绍璋等会和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共两万余人,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三十余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围。此外,还有叶芸来先已联络的淮北捻军二十余万人渡淮前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曾国藩抵东流就近指挥安庆战役,双方决战性的一系列激烈战事展开了。
在曾国藩抵达东流前夕,就有胡林翼指挥的多隆阿等部分别在新安渡、挂车河对来援太平军黄文金部的截击获胜,使之未能与陈玉成部“合势”。这期间屯驻在集贤关内外的陈玉成部,与城内守军配合夹攻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除“经曾国藩暗调”的鲍超部合成大吉之军由集贤关西北进攻外,多隆阿军在截击黄文金部太平军成功后,遂由集贤关东北方向进攻。陈玉成在知道外援已绝而处被敌军夹击之势的情况下,于四月初十日自率马步五六千人,连夜转移,又遭多隆阿派兵截击。尽管遭受损失,陈玉成还是谋图与林绍璋、洪仁讦、黄文金以及捻军将领孙葵心等部联合,发起反攻。而其布置未定,多隆阿先发制人,遣将应对,经过激烈战斗,太平军方面复又失利。胡林翼等向清廷总结性地奏报此阶段的战事情形说:
查此次逆首伪英王陈玉成,由怀(宁)而桐(城),复纠下游(林绍)璋、(洪仁)矸、黄(文金)、孙(葵心)等众,并捻逆大股上犯,希解皖围。我军屡次移营迎击追杀,五获大胜。踏平贼垒八座,前后焚破散营及贼馆百余处。夺获伪印自安福以下至指挥止二百余颗,其余总制、监军、通传等伪印不计其数。五次共杀贼不下两万余人。实足以寒贼胆而伸天讨。
这中间的讳败夸胜必不可免,对太平军的仇恨情绪更是溢于言表,不过,对于了解双方的战况形势来说,其可参考价值还是有的。总体看来,在曾国藩移营东流前后,以湘军为主力的清军在江北的外围打援战场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为最后夺取安庆,创造了重要条件。
五月中旬,胡林翼离开太湖返回省城,六月三日抵达。这固然与接收此前教训要亲临保守省垣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所患已久的病症更形加重,没有了在外指挥的身体支撑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对安庆战役的统筹和指挥的重要性,自然就更加凸显出来。五月下旬,由苏北来援的太平军平西主将吴定彩,率部从菱湖北面向湘军发动进攻,为曾国藩的季弟曾国葆(贞干)所部击败。五月底六月初,曾国荃督军对菱湖南北两岸的十八座太平军营垒发起攻击,迅速得胜。曾国藩说,对此各垒“一律荡平”,“人垒歼毙之贼与投诚骈诛之贼,实数八千,颇为痛快”!对“投诚”的太平军也一并杀掉,还情不自禁地言称“颇为痛快”,曾国藩对太平军的仇恨之深以及湘军杀降之惯,于此又得一典型例证。
贴近安庆的菱湖南北两岸太平军十八垒被破后,安庆就成为被湘军禁锢的一座孤城,形势非常危急,但太平天国方面并未放弃最后的救援。陈玉成、杨辅清等部约四五万人,于七月中旬陆续进抵集贤关内,扎营四十余座,安庆城内的太平军也列阵于西门一带,遥相呼应。此后,陈、杨所部太平军向曾国荃部湘军后濠不断轮番发起进攻。所谓“后濠”,是曾国荃对安庆的围困工事中主要用来防御所谓“援贼”的外层壕沟,另有较贴近城池的“前濠”主要是用来围困城中太平军。为此等工事曾国荃部不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实践证明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来援太平军与曾国荃军的战斗是非常激烈的。湘军方面有知情者记述,来援太平军为越濠突进,“人持束草,蜂拥而至,掷草添濠,顷刻即满”曾国荃军则“开炮轰击,每炮决血衢一道”,但太平军“进如故,前者僵仆,后者乘之”,“死无算而进不已”。甚至发生这样的情况:激战之中,一个湘军兵勇投掷火药包,因导火索未燃及的部分太长,被太平军回掷过来,并引发了湘军守濠内的火药,“守者皆溃,奔退十余丈”,太平军乘机突越壕沟,已有七八个人过来。在场的曾国荃“见事急”,亲自出马砍倒数名太平军,“溃卒见统领自战,皆复返,枪炮复续”,终于逼退了太平军。这样苦战一昼夜间,曾国荃军竟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
尽管救援的太平军竭力奋战,但终究没法突破湘军对安庆的围困圈。城中断绝接济,维持困难,军心涣散,围城湘军乘机发动最后的总攻。八月一曰(9月5日)凌晨,曾国荃军用炸药轰塌北门城墙,突入城内,城中太平军将士疲敝得战斗力已经很差,城池迅即失陷。曾国荃放纵其军大肆烧杀淫掠。“男子髫龀以上皆死”,以致“阴惨之气”,“凝结不散”,“尸腐秽臭,不可向迩”。被杀者当是不分军民,也不分是抗还是降者,估算此役“共死三万余人”。城中“妇女万余俱为兵(湘军)掠出”,而其所略财物更是“不可胜计”,“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因为长时间被湘军围困城中断粮,以至于曾出现买卖和煮食人肉的惨相人肉价至五十文一两,割新死者肉亦四十文一两,在城中太平军居所内,也可见“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余人指”。清方作此记述者感叹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是之酷者矣,“嗟乎!无边浩劫,谁实酿成,闻之非痛非悲,但觉胸中嘈杂难忍而已”。
安庆屠城和洗劫,说得上湘军战史上残酷肆虐的又一次典型记录,它可能是空前的,但没有绝后,千日后在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作为,将更是登峰造极。眼下的安庆之捷,已足以让湘系要员们庆幸他们的阶段性胜利了。曾国藩在闻知其嫡系部队的安庆捷音后,向多人致函,表达他所谓“克复安庆”,“如庆更生”,“上游大局,似有转机”之类欣喜和乐观情绪。还特别有谓“城贼诛戮净尽,无一名漏网,差快人心”。他不但不觉得有丝毫悲情和痛心,而且感到是“差快人心”之事,足见对“造反”者的仇恨之深。在战役进行当中,乃弟曾国荃、曾国葆辈似乎有过因杀人过多而略有“悔”意的流露,曾国藩则这样写信训诫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多杀,流毒南纪,“虽使周(公)、孔(子)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可见,这时的曾国藩,不啻以心安理得的职业杀手自居了。
曾国藩辈自然要尽快向朝廷“报捷”,不过曾国藩本人在此事上非但未有抢功之嫌,而且极尽推让之能事。他在八月二日只以附片形式简短奏报了“克复安庆省城”的消息,并谓:“安庆省城,咸丰三年被贼陷据。九载以来,根深蒂固。自去冬合围至今……我军苦守猛战,卒得克此坚城,围杀净尽。军兴十载,惟五年之冯官屯(按:指最后镇压下北伐太平军之役),八年之九江,此次安庆之贼,实无一人漏网,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又特别说明,“楚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画图决策,商于官文与臣,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故详细情形,“另有官文、胡林翼、李续宜(按:因胡林翼病假署理湖北巡抚)会衔具奏”。
当然,曾国藩一定会去实地领略胜利的滋味。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当月的初七日抵达安庆城外营地,与国荃、国葆两弟相见长谈,又接见军官,在城西北察看后濠、前濠工事,感叹“壕沟之深,地段之广,援贼之焊,知成功良不易易也”!第二天,他们兄弟“连舆人城”,见迎接他们的队伍排列整齐,说是感到“备极尊荣”,“自问何修得此,用为愧悚”。不知这中间有几分真意,几分矫情?
无论如何,朝廷对安庆战役的“功臣”们自然是要奖赏和褒扬的。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曾国荃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曾国葆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尽先选用,并赏戴花翎。而病危中的胡林翼,被赏加太子太保衔(先此他已有太子少保衔)。不过,对如此一场攸关镇压太平天国全局的重大战役的胜利,清廷的反应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激奋”,因为它正遭逢“国丧”的“哀痛”事件。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