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走出抑郁的泥潭 > 十三、社会交往的障碍

十三、社会交往的障碍

作者:木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我们通常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但实际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社会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不良的社会交往不仅是引发抑郁的一个祸根,也会影响抑郁症的治疗及痊愈。

许多抑郁症患者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社交心理障碍,没有建立良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谈论健康,离不开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这个方面;我们走出抑郁,也绕不过社交心理障碍、不良人际关系这个话题。我们就先从社交障碍这个方面谈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在社会交往时感到不适应和困难。比如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调动到新的工作单位,环境是那么陌生,一下子难以适应;比如要当众发言、宣读报告,在聚会中登台表演,会感到紧张。我们忽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是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安之若素做自己的事情,都需要一个调整的过渡时期。

虽然我们感到不适应和紧张,但并未因此临场脱逃、回避交往,就像歌星开演唱会,在后台紧张得要命,但并不会因为紧张就不上台了;我们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心情都是很紧张的,但不会因为紧张就不去上班了。这种不适应是正常而自然的反应,人人都可能遇到,这不是社交障碍,并不需要治疗。

时下的“御宅族”缺乏社会交往,与人交流互动更多依赖电脑在虚拟空间完成,缺乏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会交往,无论从心理、生理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宅生活”都不利于健康。长期独居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寂寞,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作息和饮食无规律,缺乏运动,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身体素质下降;长期脱离与现实社会的真实接触,与社会隔离、与人群疏远,容易造成社交能力减退、人际关系淡漠。

并非所有的“宅男宅女”都存在社交障碍,有的自由职业者选择在家办公,“下班”之后外出活动,社会关系良好,“宅生活”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而不是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离的手段和目的。但如果您只能“宅”,只能适应独居生活和网络交流,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和现实接触,过度依赖电脑、沉溺于网络,在现实交往中感到不适应,这就不是把办公室搬到卧室,而是把监狱搬回家,自我囚禁起来了。这种社交心理障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得到改善,但还没到需要吃药的地步。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在心理上体验到过度强烈的恐惧、焦虑,情绪反应与现实处境不相称,自己也明知这种恐惧是不合理、不必要的,但仍然无法控制;在身体上出现躯体症状,如口干、出汗、面红、结巴、呼吸急促、心跳剧烈、手脚冰冷、想上厕所,甚至惊恐发作,感到窒息、心悸,有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因此回避正常社会交往,不敢单独出门、不敢与人对视、不敢与人交谈,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影响到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这时,就不仅仅是心理障碍或不良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社交恐惧症。

抑郁症患者不见得都有社交恐惧,但大多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

有的人受自卑心理和负性思维的影响,缺乏自信、缺乏社会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想与人交往又怕自己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因而对社会交往顾虑重重。他们自我评价过低,过度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和他人的反应,总感觉自己与人打交道很失败,对社会交往多是不愉快、不成功的体会和想象,在社会交往中容易感到紧张焦虑。

有的人原本就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喜欢独处,加之抑郁状态下兴趣丧失,更加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动力。他们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自我封闭,与人保持距离,与外界隔离。感觉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淡漠而疏远,缺乏交往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难在社会交往中体会到愉快和满足。

有的人曾经在社会交往中遭受过挫折和伤害,比如被最亲的家人虐待、被最好的朋友出卖、被最爱的人欺骗,受这些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对人缺乏信任,有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敢轻易付出感情,也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们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放在心里反复品味,用自己的想象和推断主观设定他人的动机和意图,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再寻找“证据”,将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对人充满敌意,带有攻击性,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

有的人小时候被溺爱娇惯,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对他人有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怨天尤人,总感觉谁都不关心我,总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他们觉得别人应该要对自己好,应该要为自己负责,自己却很少主动关心他人,采取“只进不出”的方式,内心有许多不满和怨恨,很少能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成长经历、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个性缺陷、人格障碍,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等等,都可能造成我们在社会交往上的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自卑、自负、多疑、害羞、忌妒、敌视的心理会妨碍正常社会交往,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论我们是不愿交往、不敢交往还是不会交往,与人交往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和伴随的各种躯体反应,这些不适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消失。我们要克服社交障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前面提到的解决途径一样,同样要从想法和做法上进行调整,从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上着手改善。

消极片面的悲观推断、无根据的盲目臆想会妨碍正常社会交往,让我们顾虑重重。要克服社交障碍,需要我们改变负性思维方式、纠正错误认知、放弃不合理的要求、降低过度的心理防御、树立自信,从心态上做一番调整。

比如我以前曾经被好友欺骗,受到过一些伤害,从而对自己对他人都失去信任,缺乏安全感,总是从恶意的角度去推断他人的企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什么都往自己身上联系,也就真的总感觉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欺骗和伤害,随时随地处于“戒备状态”,言语中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容易与人发生争执。直到我从过往的阴影中走出来,扭转了偏激片面的观念,不再以偏概全、主观臆断,能够从善意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一种解释,感受就不一样了。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的被动、退缩、逃避、回避和攻击行为会妨碍正常社会交往,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比较多见的回避行为,不仅是社交障碍的结果,也是促使社交障碍持续和加重的原因。战胜恐惧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恐惧之中,不能因为不适感和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没有愉快、成功的体验便回避社会交往。越是回避,社交经验越不足,社交障碍越得不到改善。

像我在抑郁时,听到电话响都会吓得发抖,不敢接听电话、不敢外出、不敢与人交往,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就是从简单的做起,循序渐进,不逃避也不回避。我鼓励自己接听电话、鼓励自己外出、鼓励自己参加集体活动、鼓励自己与人交往。随着次数的增多,不断地重复,恐惧感降低、难度减小,社交恐惧也就随之缓解和改善了。

克服社交障碍和走出抑郁的方法在很多方面是共同的:比如不自己吓唬自己,从消极片面的思维当中走出来,不事先做悲观推断和预测,事后也不翻来覆去回忆当时的表现如何,有什么失态的地方;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外界,不管自己的社交表现如何,也不管是否脸红冒汗,不回避正常社会交往;不因为一个人伤害了自己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修复过往创伤,恢复对人的信任,建立自信;等等。

☆内在与外在有时候,我们的社交障碍、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对立所导致的。

我们的内心渴望与人亲近、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我们的行为表现却是在回避社会活动、回避与人交往,这种内心意愿与外在行为的矛盾对立所激发的内心冲突,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压力。

痛苦,就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对立。

内在希望自己与人交谈时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谈笑风生,表现得自然大方、轻松随意;外在表现却是木讷腼腆、笨嘴拙舌、面红耳赤、汗流浃背,紧张、不安,不自然也不放松。想让自己的外在表现符合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却又无法达到这个内在标准,痛苦由此产生。

痛苦,就来自于“想要”和“不能”之间的矛盾。

当这种内在与外在发生冲突时,我们会希望外在表现符合内在标准、外在行为符合内心需求,言行举止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这没错,但在我们努力改善之前,先要看看这个内在标准是否恰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否现实可行。

有社交障碍的人往往是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有着过高的要求,认为仪态万千才是标准、局促不安便是犯错,口若悬河才是成功、口吃语塞就是失败。在这种过高标准的压力下,在社会交往中会过于专注自身的社交表现,由专注引发焦虑,焦虑变为恐惧,反而使社交的“难度系数”更大;带着这种过高标准,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会去观察和检查自己有哪些失败、错误的地方,假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感觉别人都在看自己,自认为别人在嘲笑自己,越紧张越不自然。

这就像我们初学滑冰,越怕摔跤反而越容易跌倒,越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就越紧张,不仅体会不到滑冰的快乐,反而还会因为怕摔倒了“丢脸”,在下一次滑冰时感到更大的压力,更加紧张,甚至因此不再练习,永远都学不会滑冰。我们觉得自己滑冰的样子很笨拙,别人看到了也哈哈大笑,但是,别人笑完就忘了,念念不忘的人是我们自己。

像花样滑冰运动员那样在冰上翩翩起舞,这样的标准对于我们来说未免太高了,我们是游戏娱乐又不是参加奥运会。再说,运动员的熟练和优雅,是在摔过成千上万个跟头的前提下练就的。

在克服社交障碍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在用尽善尽美做标准吗?是在用“完美”当“正常”吗?如果我想要的是人人都对我的言谈举止表示满意,那显然不现实;如果我想达到的是演说家的标准,这个要求就太苛刻了。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标准、追求的目标,究竟是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大方自然地与人交往,还是外在表现讨别人喜欢、吸引他人的注意,成为众人目光聚集的焦点?我们究竟是要表现真实的自我,还是扮演“万人迷”?

有的朋友认为自己的社交障碍来自于不懂得社交技巧、不会与人打交道,于是,给自己制订“训练计划”,买一些训练口才的书,对着镜子练习,做了很多功课、尽了许多努力,但一到社交场合,仍然是控制不住地感到焦虑和恐惧,仍然对自己的表现大失所望。两眼望去,好像每个人都在笑话自己,好像谁都知道我说话是多么乏味无趣、我在公众场合是多么紧张不安。真羡慕那些口齿伶俐、语言流利的幸运儿,自己却是这么无能这么窝囊,连句话都说不好,还谈什么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谈什么亲密关系?不被人耻笑都已经是万幸。

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社交礼仪、社交技巧,但如果我们认为社会交往仅仅需要技巧,如果我们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左右逢源,甚至把那种庸俗的阿谀奉承、夸夸其谈当作社交技巧,那就错了。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聚会,旁边有人在讲故事,说得眉飞色舞,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我侧耳聆听,发现他是讲一个低俗的荤段子,我的兴趣一下子降到海平面以下,对他这个人也厌恶反感起来,走开了不想听。

我换了一个地方坐下。有个人在讲什么事情,他的口音很重,让人听起来有点费力,还有点口吃,吐词不清,表情也很呆板,长得也不讨人喜欢。看见他那样子就让我想起中学数学老师,忍不住打了个哈欠,随手拿一本杂志无所事事地翻阅,不打算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我的耳朵里不时飘进来一些词语,他的话进入我耳中,我渐渐被吸引。我合上书、抬起头,颇有兴趣地聆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一起讨论起来。

前一个人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但很难吸引人的心灵,后一个人没有吸引我的目光,但吸引了我的耳朵,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听他说话的原因很简单,他说的事情我感兴趣;我想与他交流,或是认同他的观点产生了共鸣,或是有不同见解想要表达。

同桌的还有一个人,我们交谈了几个小时,他都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很有兴趣地望着我们,始终笑眯眯地听我们讲。我们问他有什么看法,他说他也不懂,不会讲,也讲不好,只是喜欢听我们说,觉得有意思,他说他只要当听众就好了。

这个人,我们都很喜欢他,以后聚会也都叫他一起参加。虽然他每次都是一言不发,总是当听众,但他专注的态度让我们喜欢,他真诚的态度让我们重视。甚至,我们觉得,有他这样的“热心听众”,更能激发我们的表达欲望,让我们争论得更为激烈、谈得更为深入。

我们觉得自己不善言谈,究竟是需要在交流技巧上改善,把自己训练成一位演说家;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多接触方方面面,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有更多的话题可以与人交换?是把废话说得很漂亮,夸夸其谈吸引人;还是把心里话说得很实在,真情实感打动人?是让交流的外在表现形式更精彩,还是让谈话的内在实质更有深度、更有层次感?

一个人,能把石头说开花、能把死人说活了,他巧言令色,谄媚狡诈;一个人,说话跟挤牙膏似的,他沉默寡言,待人诚恳、为人善良。这两个人,您喜欢和谁交往,愿意与谁打交道?您做选择的时候,是依据他们的口才、样貌、着装,还是说话时谁更轻松自在不紧张?还是谁没有脸红、冒汗?您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交流技巧,还是一个人的内心品质?

既然您看重别人的是内心品质,为何看自己的时候又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既然您看重别人的是内心品质,又怎么会认为别人是否与您交谈和交往,完全取决于您说话是否动听呢?

想一想您追求的是什么?回避的又是什么?

让您痛苦的是什么?是无法真实展示自己,还是无法成为“万人迷”?您所追求的,是保持个人风格、自然与人交往;还是按照自己设想的标准,像外交家那样与人打交道?您追求的,是通过自我心灵的充实、生命体验的加深,有更多的感悟可以与人分享;还是往身上堆砌繁花似锦的笑容、练就一副百灵鸟般悦耳动听的嗓音,讨更多人喜欢?

如果我们对自己完整接纳,喜欢自己、相信自己,还会这么在意自己说话是不是讨人喜欢、是不是惹人注意吗?

我们在回避的,究竟是社会交往,还是自卑心理?我们在回避的,究竟是外部世界,还是自己的内心?

我们回避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我们回避的不是与人交往,而是那个在交往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自己。我们远离的、疏远的、逃避的,不是社会交往、不是人际关系、不是周遭的人群,而是自己的内心。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在的修炼还是外在的粉饰,是内在的充实还是外在的满足,是内在的表达还是外在的演技,是什么,先想好了再开始。

☆内向与外向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得不到外界的认同和关注,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喜爱,我们有社交障碍,是因为我们性格内向。我们不懂得讨好别人、不敢和人说话、不知如何融入环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感到孤单寂寞,感到自卑,是因为我们性格内向。内向,成了社交障碍的罪魁祸首,似乎我们只有改变内向的性格,让自己变得活泼开朗外向起来,主动热情地去与人交往,才会被人喜欢,自己才会找到自信,感到快乐。

我们在集体活动、社交聚会中,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发起组织活动,领导操控一切进展,调动活跃气氛,穿梭于人群中寒暄敬酒,说新闻论时事讲段子,有他在就不会冷场;有的人可能参加可能不参加,来了也只是独坐一角,很少发言,听别人说、看别人笑,一副旁观者的模样,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这两种人,我们很容易知道谁外向、谁内向。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喜欢外向的人,外向的人才能发起活动、组织活动,让场面热闹起来。我们交朋友,也少不了这种活泼开朗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总是能听到笑话,总是能看到热闹。所以,我们会很羡慕这种人,我们觉得如果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就不会对社交感到恐惧,就不会有自卑感,不会不快乐了。

我们理解的这种内向和外向,其实只是我们的言行举止、外部表现,不一定是内心真正的倾向。

看上去内向的人,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不是积极主动型的,这样的人不会成为社团领袖,不会成为关注焦点,他们喜欢独处、喜欢安静,比较沉默寡言、比较文静腼腆。但这样的人,不见得就不快乐不自信,如果他内心的倾向也是如此,如果他喜欢自己,他对自己感到满意,他的内心就能够给他快乐。

外在和内心都是内向的人没有“想要外向而不能外向”的内心冲突矛盾,有自我认同感,能为自己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言论和眼光而大喜大悲,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赞许来获得自信,不需要万众瞩目成为焦点人物,即使独自一人,也仍然能够因为内心的力量而感到充实和满足。

有的朋友,看上去很内向,而心里却是外向。他的快乐来自外部世界,他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需要周围给予关注和赞许,别人喜欢我,我才会喜欢我自己;而自己的外在表现又是内向,不能获取他所需要的关注和赞许,当外界不能给他认同和肯定,就感受不到快乐,而只是自卑和忧伤。

平时和朋友们交流有关社交障碍的问题,我也一直有一个疑团:其实我自己很喜欢独处,喜欢安静,甚至有点离群索居的味道;我不喜欢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也是推脱不掉、不去不行的情况下才参加;我与人交往比较被动,很少主动给人打电话,我的电话大部分是接听,没有接到电话我也不会拨过去;和朋友们一起吃饭聚会,如果不是阳光小组病友聚会需要活跃气氛,我通常都是一言不发静坐一隅……家人和朋友都劝我别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要多出去走走。我知道我的社交恐惧已经没有了,因为我不害怕外出,不害怕与人交往,对于社交没有恐惧也没有障碍,要我侃侃而谈也毫不困难,我只是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在家看书学习,自得其乐——我与人交往被动慢热,也是内向的人,可我没有觉得自卑、孤单、不快乐啊?

以前做销售工作,有很多年差不多天天和朋友们一起玩,下班一起逛街,晚上一起消夜,蹦迪、泡吧、卡拉OK,我能喝酒会唱歌,会摇骰子会说笑话,每次聚会一定要拉着我一起参加,就是因为我玩得疯放得开,少了我就不热闹。但那时我一点都不快乐,夜深人散之后,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中,仍是那浓到化不开的落寞。

抑郁的时候,我也有社交恐惧,电话铃响都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出门,不愿与人交往,当然,我也不快乐。当我开始走出家门,与外界交往,随着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克服了社交恐惧,终于能够自然与人交往了。但是,我并未因此而变得活跃起来,我还是不常出门,还是很少聚会,我只是不害怕社交了,但并未因此而喜欢或依赖上社交生活。

今天,我才明白,我是靠着走出去,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而克服了社交恐惧,不再害怕与外界打交道。社会交往对于我不再是一种障碍,但是我的快乐并非因此而来。我接受了自己,认同了自己,喜欢上自己,所以我不再因为没人关注而感到失落,不再因为受到质疑而感到委屈,不再因为外界舆论而感到伤心难过。

我是因为我喜欢我而快乐,不是因为别人喜欢我才快乐。

其实,有时候,让自己快乐不一定非要把性格改变了,不必采取打压一种提升另一种、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