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如何看待压力
还记得那段曾经轰动一时的“有压力,未解决”的视频吗?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很多人都像那位巴士阿叔一样,有压力,未解决。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
我们可能会认为压力就是那些让我们精神紧张、心情沉重、难以适应的事件或环境,但这些外部环境、客观事件,只是压力的一个来源,只是产生压力的条件。那些事件本身并不是压力,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客观条件引发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
那么,是不是有事发生就会产生压力呢?是不是事情有多严重,压力就有多大?也不是。
这些压力的来源和条件与我们产生的压力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有事发生就一定会产生压力。如果您都不知道这事,或者知道了也满不在乎,那还有什么压力可言?同样的一件事发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脆弱,有的人觉得麻烦、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可见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这些事的态度不同,自身所感受到的压力也不同,并不是发生多大的事就产生多大的压力。
其实这个事到底有多大,在于我们个人的看法;这个事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来自于我们的评价。我们觉得这事严重,压力就大;我们觉得这事不严重,压力就小。我们内心对事件的评估会增强或减弱压力的大小。除了对外部事件的评估,还有一个对内部实力的评估。要是对自己有把握、有信心,知道该如何应对,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那么压力自然没多大;要是对自己没信心,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那么压力自然很大。
我们对压力产生的原因如何看待和评价也会影响到压力的大小,压力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外部环境还是主观因素?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还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没有办法改善现状或避免今后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压力的感受有所不同。
有的人觉得什么事都是别人造成的、社会造成的、环境造成的,原因都在外部,一切是因为客观条件引起的,自己无能为力也无法改变,只能听天由命等待时来运转。是由不得自己的,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事,心里没底气,怎么会有信心、怎么没压力呢?那面对压力,当然感觉很强烈了。
有的人觉得根源在自身,出了问题先从主观上找原因,既然是自己的原因让这件事变成这样,那自己也有能力让这件事变成那样;既然自己能把事情办砸,一件事的成败取决于自己,那反过来当然也能办好了。事态的发展与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有关,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自己把握命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会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改善,那压力当然就小多了。
有事发生,是不是坏事?到底有多严重?自己能否应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在亡羊补牢是为时已晚还是为时未晚?这些问题,给出什么答案,就会得出“压力=?”的不同结果。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不要一味埋怨环境。环境只是一道菜的素材,这道菜最后是生是熟、是老是嫩、是咸是淡、是甜是酸,在于我们这个掌勺的大厨子。我们越是把一切都推到环境的因素上,越是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自己越感受不到那种自身的力量、那种把握掌控的能力,越没信心,压力越大。我们不妨冷静、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事是不是有我想的那么可怕?后果真的有我估计的那么严重?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另外,亲密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越孤单的人越无助,越没人支持压力越大,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来自外界的强有力的支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抵抗压力,减少甚至避免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反应。
就好像我们遇到急事要借钱,没地方筹款压力肯定大;如果失业以后,有朋友帮忙介绍工作就感觉压力小点了。就是上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回家说说,家里人能安慰几句,都觉得舒服一些;或是和几个朋友一起钓鱼、下棋,哪怕什么都不说,也能缓解一点压力。提出一个方案,都说行不通,没人支持;推行一项新的政策,大部分人都表示不满,那自己的压力肯定很大;如果有几个人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表示看好,会协助自己完成任务,那压力就小多了。
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并不仅仅限于物质上的、经济上的援助或出人出力的实质性帮助,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也能够帮我们缓解压力。就好像我们要是遭到什么打击,哪怕只是几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怀抱,都能让我们觉得好受一些。尤其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状态下那种强烈的无助感,使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情感上的支持。很多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一句暖心的话就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一个及时的电话或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轻轻推一把,他就有了动力和自信;而冷漠、歧视,那种作壁上观的态度,则会让他比常人感受到更强烈的刺激,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缓解压力的,有可能是我们缺乏这种支持和帮助,有可能是我们不善于利用外界力量。比如自己与周围的人关系疏远,不够亲密,泛泛之交自然不会鼎力相助,别人就是有这个力也没这个心来帮忙;或是并不乏亲朋好友,但自己有事瞒着不说,没给别人帮助自己的机会,别人是有这个心却不知道力要往哪儿使。
面对压力,我们要正确客观地看待。下岗、离婚、考试不及格……是够难受的,可这就是世界末日了?真的就两眼一抹黑没路可走了?自己客观看待问题,对压力有个正确的评估,就不会自己给自己增加那些不必要的压力。说白了,就是别把什么事都看那么重,没您想得那么严重,别自己吓唬自己。
面对压力,捶胸顿足也无法改变事实,我们要去适应。适应压力不是死撑硬扛,而是把心放宽,不因为压力而影响正常生活,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把这些压力转移、减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压力才会消除;问题不解决,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面对压力,一个人应付不了就找人帮忙,哪怕只是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也能缓解部分压力。何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问题解决起来也容易。快乐有人分享会加倍,痛苦有人分担会减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维护好社会支持系统,很多人都可以帮助我们排忧解难。
最后要说的一点,压力不是坏事,“零重力”空间可不适合人类居住。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完全没有压力的生活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也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压力人人有,只看您如何看待、如何应对。我们不要让压力成为精神的枷锁,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压力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成长的基石。
☆想要的生活有人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痛苦,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有人满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常听人说:“我也不知道我要怎样的生活。”的确,当我们小时候和兄弟姐妹挤在一张大床上,想要的就是一张小小的单人床;当我们有了一张床,就想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当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却又想要找个人来挤这张双人床……我们有太多愿望、太多欲求,也有太多困惑、太多迷茫,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要什么。
很多人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也是,若生活真是万事顺意,若需求全部得到满足,还会有什么期望,还会有什么快乐?生活让人感到不满的地方太多,对生活感到不满的人太多。
还听过不少“我想要……的生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简单、快乐、宁静、轻松、没有压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让我想起海子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起没有重力的外太空。
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答案只能自己慢慢去寻找,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找到,可能是碰壁碰得太少。如果连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呢?
知道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或者接受,把“想要”改成“需要”;或者改变,从不想要的生活中脱身。或者为需要而生存,或者为想要而生活;或者放弃梦想安于现状,或者努力奋斗实现理想——不管怎样,都好过只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
有很多想要的生活,描绘得跟田园诗一般。
想过田园生活,简单,我们中国有9亿农民都在过着田园生活,回老家种地不就天天田园生活了。想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诗意,也得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也得“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躬耕自资”,哪怕“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仍有“把酒话桑麻”的心境。
既忍受不了清贫简陋的生活,又没有那份高洁脱俗的心性,不要田园光要诗,那不就是想要不劳而获的生活吗?
再者,诗意的生活不在幽雅宜人的环境,不需衣食无忧的基础,诗意的生活来自诗意的内心。路边现成的一朵小花都视而不见,即便扔到张艺谋的菊花台上也诗意不起来。
每个人都有各自想要的生活,可能已经知道,可能还不清楚,或许已经找到,或许还在路上。
每个人都有各自想要的生活,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您羡慕的人不见得就没有烦恼,每个人的幸福都不相同。
☆比较的痛苦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往往是比较的结果,来自比较所带来的痛苦。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经历不同,际遇处境不同,生活现状不同;有的人白手起家、有的人功亏一篑,有的人事业爱情双丰收、有的人失业又失恋,有的人健康快乐、有的人抑郁而终。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同,脾气性格有差异、生活状态有差异,经济收入有多少、社会地位有高下,连幸福快乐、悲哀痛苦也各自有各自的不同。
有差异自然有比较,比较本身并不是坏事,比较本身并不会带来痛苦。自己和自己比,发现进步或退步,有所对比从而有所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自己和别人比,发现优势或缺陷,有所对比从而有所警醒,不会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他人为偶像通过学习模仿使自己有所提高,以他人为反面教材可以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避免犯错;自己和集体比,发现小我和大我,有所对比有所感悟,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心胸更为广阔。
比较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前进的动力,有了比较对象作为榜样,可以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潜能,更加趋于完善。这就像赛跑的时候,前面有个追赶的对手,反而比自己一个人跑的时候速度更快。我们都体会过那种赶超对手时“提速”的感觉,正是因为我们与对手之间的差距,激发了我们的能量,让我们的速度得以提升,跑得更快。
不甘于人后,才能让我们有遥遥领先的可能,比较本身并不是坏事,比较本身并不会带来痛苦。让我们痛苦的是盲目的比较、不切实际的比较、胡乱比较、不正确的比较。
比较的对象不合理,所产生的差距自然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的,不客观的结果产生不必要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压力。蹬三轮和开宝马的比谁车子好,家庭主妇和超级名模比身材样貌,普通大众和名人明星比名比利,相比之下肯定自惭形秽。先想想有没有可比性再哀叹,想想到底该比什么再伤感。
比较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比较本身,而是那些不良情绪的反应。
有的人比较之后欣赏、羡慕、向往,有所收获和感悟。看到明星,欣赏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还热心公益,既看到他们耀眼的光芒,更看到他们成名前是如何坚持走过坎坷辛酸路,懂得要成功就不能怕吃苦,遇到困难不能轻易认输;看到康复的抑郁症病友,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希望,动力更足,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从中借鉴,为自己铺一条康复之路。这种比较之后产生的心理反应,不仅不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还能帮我们感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有的人比较之后自卑、自怜。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否定自己的价值,感到处处不如人,悲观失望。有的人比较之后嫉妒、怨恨,感到不满和愤怒,因此诋毁、攻击嫉妒的对象,以此获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这种比较之后产生的心理反应,才会令我们感到痛苦,不仅无助于我们前进,还会让我们甘于人后或者拖别人的后腿。
欣赏、羡慕、向往是一种既认可他人又认可自己的比较,你优秀,我也不差,你过得好,我也要向你学习和你一样,让比较的对象成为自己的榜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自卑自怜是一种抬升他人贬低自己的比较,你优秀、我没救,你命好、我背时,你过得好,我一辈子都赶不上你,把差距人为地扩大,沉溺在差距中悲伤哭泣,却没想到去缩小这种差距。嫉妒是一种既不接纳自己的处境又要破坏他人优势地位的比较,你优秀,凭什么?你好过,我让你好过不起来,自己不想着怎么前进,只想着怎么把别人拽下来,怎么使绊子让别人前进不了。
要让比较的结果不是侵蚀心灵的毒药,而是成为推动我们上升的动力,不妨用欣赏的眼光和接纳的态度来对待。懂得欣赏对方,也懂得自我欣赏;接纳他人的优势,也接纳自身的不足。能看到与人比较的差距,却不会有不满和悲哀,注意力放在如何缩小差距、如何赶超对手,精力放在自身的提高和成长,这种比较的态度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若您安贫乐道、知足常乐,那自然是更加没有比较的烦恼了。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