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第二章 科学技术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省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市级1995年,县骨髓医院的“圣济茶治疗糖尿病”、县水泵厂的“玻璃酸耐腐蚀泵”、林业局的“稷山板枣丰产技术”、农业局的“粮棉区域开发项目”、电机厂的“局部通风外电子转机”、畜牧局应用中药“激妊散”治疗不妊黄牛怀胎研究,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998年,科委的“稷山板枣归圃育苗”、康益研究所用“康呼散”治疗鸡呼吸道传染病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奖。2002年,人民医院任永康等5人的“多向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应用”,通过市有关部门鉴定并获奖。

管理机构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地址位于后稷西街北侧。1991年内设办公室、业务组、情报组、技术市场办公室,在编人员18名。同年在全县11个乡(镇)政府设科技副乡(镇)长,60%的行政村设科技副村长。2001年7月县级机构改革后,撤销县科委,成立科技局。内设办公室、科技工业股、科技农医股、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市场办公室,在编人员7名。2004年,县科技局被省科技厅授予“农村技术承包组织管理先进单位”。

局长(主任):宁玉柱(1991—2000.12)、晁俊彦(2000.12—2001.12)、邢民选(2001.12—)。

第二节科普活动科普宣传科普下乡1991年起,县科学技术协会每年出动科普大篷车均在100次以上,走乡串村,把老百姓需要的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手中。2007年5月19日-25日,组织开展“携手共建创新型稷山,争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科普活动。至2008年,累计下乡500余次,散发各种宣传资料50余万份。播放科普电影、录像2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0万人。

科技培训1991年起,县科协每年邀请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内容涉及棉花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红枣栽植及管理、苹果剪枝及管理、葡萄种植及管理、家禽饲养技术、温室蔬菜的种植等。2007年7月18日,举办“稷山县农民电脑科普培训”班,为期1个月。采取分片集中培训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使全县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8572名农民接受了培训。至2008年,累计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受训人数3万人,发放各种科技资料及书籍5000余份(本)。

农科知识竞赛1991年,县科协协助城关镇组织“星火杯”农科知识大赛,参赛30个队,90人,听众达万人。1992年,与团委等单位组织全县有关单位在西社、化峪、清河3镇举行“星火杯”农科知识选拔赛,旁听人数达5000余人。同年在运城地区农科大赛中获第三名。1998年协同县妇联等部门组织农业技术知识竞赛和开展百村千名农家妇女致富竞赛活动。2006年与科技部门联合组织农民红枣、红提葡萄管理知识竞赛,参赛7个队,70人,听众达2万余人。

科技示范科普示范基地县科协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先后建立9个科普示范基地,引进栽培适合本地生长,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向广大农民推广。下迪乡的大棚蔬菜基地、城关镇南阳村和西社镇韩家庄村矮化红富士苹果基地、修善乡石佛沟村泉水养鱼基地、翟店镇寺庄养牛示范基地、西社镇养牛基地、路村乡李家庄养牛基地、稷峰镇姚村红枣高产示范基地、下迪蜗牛饲养基地、稷峰镇荆平村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新品种(技术)推广1991年-2008年,科协先后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在全县大力推广。小麦:临汾7203、1187、2354、7059、5235、晋麦47;棉花:抗虫棉3号、4号;苹果:北斗、千秋、短枝红富士、新红星。实用技术主要有快速养猪、防治苹果腐烂病、枣树修剪及防治虫害、小麦根际固氮菌、无公害蔬菜栽培、酸枣接大枣、葡萄套袋、棉铃虫防治等技术。

科普交流科普研讨2002年,县科协与科技部门合作,组织召开纪念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座谈会,组织红枣嫁接、葡萄套袋两次研讨会。2008年组织召开了由50名乡土专家参加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上述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科普咨询1991年后,为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县科协每年在稷峰大街设置咨询台,制作科技宣传版面、挂图等。至2008年,前来咨询的人数达10万余人次,制作科普版面1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播放科技录像片15次,观众达5万人次。

管理机构县科学技术协会在县委大楼办公。1991年有工作人员8名。同年成立咨询服务部。1993年配齐乡镇科协主干,在11个乡镇建立乡镇科普协会,村成立科普分会。科技服务部分成一部、二部。1994年成立农民技术员职称领导组和初评委员会。2008年内设办公室、普及部、咨询中心,有干部职工11人,其中中共党员5人,大专以上学历9人。领导班子成员3人,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纪检组长1人。

主席:姚喜道(1991—1999)、姚临生(1999—2007)、杨丙坤(2007—)。

第三节气象预报气象业务观测时间地面气象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08、14、20时定时观测,每天24次定时向山西省气象局传输观测资料,制作气象月报和年报表。

观测项目观测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天气现象、降水、日照、地温、积雪、雪深、云量、云状、能见度等。

气象电报先后承担小天气图报、气象旬(月)报、防汛报、墒情报、最低温度报、播期温度报、雨情报、重要报、加密报等。

气象报表包括2份全县表—1、4份气报表—21.其中:气表—21向国家、省局、地(市)气象局报送1份,留底本1份。2004年1月通过网络向市局传输原始资料,停止报送纸质报表。

气象设施1991年,使用UHF型高频无线电对讲电话,可进行地区范围内台站之间的对话。使用CE—80型气象传真机,定时接收天气形势图。1996年12月,购置了IBMPC/XT586计算机,用于编制各种气象报表。2002年4月,报文由X·28分组交换网传输。6月开始,通过PC-VSAT单收站,接收卫星云图及各类天气分析图。2003年10月,改为光纤宽带网传输。11月,建成DYYZⅡB型自动气象站,并开始试运行。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等,观测项目全部采用自动采集、记录,替代了人工观测。2006年8月,在张家庄、东蒲、杨赵、佛峪口、太阳建立了DSD9型自动雨量站。2007年8月,在东方公司建立了DZZⅡ型五要素自动气象站。

气象服务公众与决策气象服务1991年始,县气象部门通过县广播站、电视台向公众发布24小时-48小时天气预报。

决策气象服务主要为月初和旬初向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发送旬月天气预报纸质材料,同时将重要天气过程电话报告县领导和有关乡镇。2004年开始使用手机短信发布天气预报。在每次重要天气过程结束或气象灾害发生后,以气象情报或灾情调查等形式向地方领导汇报。

2004年6月25日,通过县电视台发布24小时高温专题预报,提醒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做好防暑工作。第二天,最高气温达40.1℃,由于群众提前做好防暑准备,全县未发生中暑事件。

2007年4月2日,县气象局预报未来24小时-48小时有霜冻,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全县果农、菜农纷纷采取烟熏、草帘覆盖等防冻措施,3日出现的强霜冻天气未造成作物损失。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1997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挂靠气象局。同年5月,运城市气象局给县气象局配备两门“三七”高炮,同年7月配备了“五十铃”人工增雨作业车。1997年9月12日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观摩人工降雨作业。

2004年5月初,正值冬小麦孕穗灌浆期,全县普遍出现旱情,领导和群众盼雨心切,县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并作人工增雨作业准备,于5月10日成功进行增雨作业。

1996年7月,与县邮电部门合作开通“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2002年此项业务收归运城市气象局集约化管理。2005年1月,“121”电话升为“12121”。

气象管理依法行政1998年后,县气象部门先后对各类制度进行补充、修订,主要包括会议制度、业务值班制度、安全制度、财务制度、局务公开制度等。

199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2000年起,县人民政府每年下发通知,对全县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防雷图纸审核及防雷工程竣工验收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04年,县气象局被确定为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全县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对液化气站、加油站、民爆物品存储场所和非煤矿山等的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检查。

2005年5月,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加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通知》,并在气象局大门处悬挂“重点环境保护单位”警示牌。

局务公开2002年起,全面推行局务公开。对于气象行政审批办事程序、气象服务内容、服务承诺、气象行政执法依据、服务收费依据及标准等,采取了公示栏、网上公布、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对于职工晋职、财务收支、目标考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招标等内容采取职工大会或公示栏张榜等方式及时向职工公开。对于台站收支情况一般每半年公示一次,每年年底对单位收支、职工奖金福利发放、劳保、住房公积金等向职工公开。

科普宣传每年都在“3·23”世界气象日,县人大、政协会议及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法律法规宣传。

管理机构1991年,县气象局位于县城丰喜路南、108国道北侧。内设测报股、预报股,有工作人员6人。2003年-2005年,县气象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7年1月,迁址于稷峰镇下柏村南。2008年,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在编职工6人,临时工作人员2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人,技术职称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主要负责县境内天气预报、气象预测、气象卫星应用、气象服务、环境气象预测、气象资料管理等工作。

局长:李海深(1991—1994)、任振江(1994—)。

第四节地震测报地震监测1991年8月20日,下迪乡姚家庄村民在村西浇地时,发现地面裂陷,塌陷面长100米,宽60米-70米,裂缝时续时断,其中心下降达90厘米-100厘米,塌陷面积约2600平方米,裂缝处还出现多处30平方米左右的大坑。地震监测部门接到情报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观测和分析,并将结果及时报上级有关部门。1992年4月14日,清河村水位井发出嘟嘟响声,地震办立即同地、县领导带上技术人员到现场观测,并对周围一带水井异常现象进行考察、监测,作出详细记录。全年共接到各单位及监测点发现的异常报告22次。1994年,在保持清河和蔡村2个水位井观测点基础上,增加化肥厂、热电厂2个深井观测点。购置了1台电磁波监测仪和2台深井水位、水温自动观测仪,增设水质分析项目,有效地监测地下水受地应力作用变化情况。1995年,对清河、蔡村2个深井水位连续10年观测资料,作出系统、全面的观测情况分析报告,送达县政府及有关单位。

1997年,为强化地震监测手段,安装电磁波1台,购置1台深井水位、水温自测记录仪,探头装置在县政府大楼前东侧一眼深井中。县境内宏观监测网络构成点已达240处,遍布全县12个乡镇、200个自然村及县直各单位,不仅有地下水、动物观测点,又有以微观手段观测水位、水温、水质、电磁波观测点。使地震监测工作形成以地震监测部门为主的监测系统和一支由地质、水文、地震、电磁等专业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地震分析预报队伍。每月25日召开一次分析研讨会议,分析、研究全县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与此同时,收集整理出县城范围内的气象、水文、地理、地质等参考资料,为工程地震设防提供了可靠依据。1998年,宏观监测网点有水井5口(清河、蔡村、县地震局、热电厂、化肥厂),狗场1个(公安警犬站),鸡场2个(城关镇下柏村、下迪乡阳史村),马场2个(下费村、路村),鸽场1个(城关),渔场1个(杨赵)等。2000年10月2日,在清河镇与新绛阳王交界之间发生3.9级地震,通过宏观监测网在震后1小时内,详细掌握全县不同程度的有感范围,将震情及时上报地区地震局,为震后会商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1年-2002年,在全县7个乡(镇),分别建立健全高标准地震宏观观测场,全部达到六有(有牌子、有聘书、有记录、有制度、有电话、有报酬)。2003年,新安装1台数字电磁波监测仪,同时建立了无线通信网。利用微观观测手段,坚持每月为全市震情会商提供监测预报数据。

2008年,继续完善地震宏观监测手段,坚持合理布点,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微观监测,做到4个确保:确保电磁波前兆仪器正常运行;确保监测仪器的异常反映及时上报;确保会商会议按时参加;确保会商报告卡、监测数据资料卡认真填写、存档。在“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县所有地震宏观观测场和微观观测点的监测人员,密切关注本场点的水位、动物等异常反映,据一养蛇场和公安局警犬基地监测员报告介绍,在半夜发现蛇、狗分别出现突发性异常反应,接到报告后,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异常现象仔细观察,并对其异常状态加以科学地综合分析,并及时上报市地震局。

地震预防为做好地震防御工作,县地震部门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科普宣传网作用,使之成为强化宣传普及地震知识的主力军。每逢“7·28”唐山地震纪念日,都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开展电视讲座,宣传防震减灾知识。1992年在建立防震指挥部的同时,制定下发《稷山县防震减灾应急对策》。1996年对乡(镇)村地震监测网络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业务技术培训,实行定点、定井、定场、定人、定责任的地震监测工作“五定”责任制。同时成立防震减灾执法队,制定出台《工程防震实施细则》。1998年,设立地震监测室,在全县各乡(镇)、村及县直单位设立宏观监测点,形成宏观监测网,有监测人员319人。同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后,对全县12个乡镇、8大系统、8大生命线工程以及大中型企业和稷山中学、稷山师范等40个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并进行演练。

2004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防震减灾指挥部的“六有”、“四上墙”制度,即有安全帽、指挥旗、袖章、报警信号、发电机、帐篷和机构、法规、制度、疏散图上墙。在落实地震应急队伍上,以武装部、城建局、消防队为主,组建地震应急疏散救援队。与交通、通信、电力、公路等单位组建7支抢修抢险救援队。组建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80人。以发改局牵头,粮食、石油、民政等部门配合,落实地震应急物资、资金储备。同年6月、7月,先后两次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进行演练。2005年,县政府出台《稷山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同时各乡(镇)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大型宾馆、影剧院、大型商场超市等重点单位以及次生灾害源单位,如石油公司、丰喜集团稷山分公司、东方铁合金公司分别制定各自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采取了必要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同年11月15日,运城市在稷山县召开地震应急综合演练现场会。至2008年,全县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配合、专业为主、专群结合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灾情速报网络。

震情记载1992年9月2日早上6时38分,以万荣荣河镇为震中,发生了4.5级地震,涉及县境内汾南5个乡镇。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由于震前刚下过一场暴雨,对一些旧房、危房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1999年10月15日4时48分,临晋、卓里镇交界地带发生3.3级地震。县境河槽以南地区略有震感。

2000年10月2日,新绛县阳王与县境清河之间发生3.9级地震。

2003年12月23日,山西省洪洞甘亭镇发生4.9级地震。全县震感强烈。

2005年3月10日,县境内发生2.6级地震。

2005年11月1日-12月1日,运城市发生4次地震,永济、平陆张店、盐湖区一带震感强烈,影响范围较大,波及夏县、稷山、闻喜等县。

2007年11月1日,县境内发生1.9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ML8.0级特大地震。全县有明显震感。

管理机构县地震局在县政府大楼办公。1991年为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6名,1992年成立以县长担任总指挥的防震减灾指挥部,并充实办公室人员,内设抢险、医疗、交通、供应等组。各乡镇分管科技副乡(镇)长均担任防震指挥部领导成员,增设22名地震专业干部,291名地震科普宣传员。1994年成立地震局,定编5人。1996年成立防震减灾执法队,1998年设震情监测室。2008年内设办公室、宣传股、监测股,有工作人员13名。

局长:任天喜(1994—1998.11)、姚忠保(1998.11—2003.9)、尚智勇(2003.9—2006.10)、杨永昌(2006.10—)。

§§第二十四卷文化体育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