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后稷故里,文人辈出。明代书法家“神笔”梁纲、清代钦点“探花”王文在,多以著书或教育,各领风骚,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县城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80%的农村有文化室。阳城走兽、西社狮子、三界庄焰火等民间社火闻名遐迩。文化工作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各文艺团体经常演出,大大丰富了全县人民文化生活,电影、广播、图书、报刊等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长足发展。广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人民体质,而且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1991年后,稷山县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以县文化部门为主,组织举办的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直接推动了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五个一工程”紧密配合和服务于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树为全市先进典型。民间社火表演精彩纷呈,稷山高台花鼓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场外表演,黄河拨浪鼓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演出,阳城高跷走兽、高台花鼓、高跷八抬等21项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仿古工艺、灯笼加工、印刷包装、文艺演出为主的四大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广播电视已实现乡镇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8%。体育设施增加,全民健身效果显著。县体育代表队多次代表运城市,在摔跤、武术、散打等方面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图书、档案等工作健康发展,成绩斐然。文化市场管理方面,以“扫黄打非”和“整顿网吧”为重点,措施得力,行动果断,效果明显。
第一节文化场所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影剧院110个,其中:县城有南关影剧院1个,农村露天剧院109个。有文化室182个,其中:农村15个,厂矿企业167个。歌舞厅娱乐场所始于1996年,1998年初具规模,全县有歌舞厅15家,其中,县城10家,分布于县城主要街道。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场所逐年增加,文化娱乐项目更为丰富。2004年有网吧25家,游戏厅7家,音像市场8家,图书市场6家。2005年后,县文体部门着力实施农村民办文化“五个一”(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一部好的图书、一部好的理论文章、一首好歌)工程,当年发展农村文化大院35个,农民书屋30个,捐赠图书3万余册。2006年,为改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充实农民的精神食粮,县文体部门先后给马村、上李、桐下等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送去图书3万余册,各种健身器材100余套。当年,在全市农村图书室星级评选中,稷山县获一星级图书室5个,二星级8个,三星级23个。2007年,全县农村图书室发展到50个,其中,5000册以上5个,3000册以上13个。
2008年,全县有影剧院186个,县城电影院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农村有露天剧院185个。有文化室376个,其中:农村190个,厂矿企业186个。歌舞厅10个,规模较大的有民乐园舞厅、红楼宾馆歌舞厅、同一首歌舞厅、和泰歌舞厅、大家乐歌舞厅。有乡镇文化站7个,网吧18家,音像市场4家,图书市场8家。
第二节文艺演出1991年,县文化管理部门共举办、协办各种文艺演出21场(次)。其中“稷山县首届农民家庭演唱会”、“社会主义好主题教育演唱会”参加演出3500人次,观众达2万人,收到良好的宣传效应。1992年,与县洗煤厂联合举办“洗煤之光”文艺晚会。1993年,举办文艺晚会42次,其中“工运之光”、“全县青年歌手卡拉OK大赛”反映良好。1994年春节期间,举办城关、翟店、西社3个亿元乡镇专场文艺晚会。4月19日,举办迎接省委书记来稷考察工作时的专场文艺晚会。均起到服务中心工作、鼓舞干部群众的效果。1995年春节期间,与财政、经委等7个单位联合举办两场文艺晚会,协助化肥厂和西街村举办元宵节大型灯展。协助县水利局编排小品《三仙借水》获地区“生命之源”文艺调演一等奖;在全区“小康之歌”文艺汇演活动中,县文化局选送的《八女选婿》和《咱屋也有电话了》两个节目获五项大奖。
1996年春节期间,县文化管理部门组织两场新春晚会。4月配合县粮食局排演8个节目,获地区第二届“粮食之声”文艺调演一、二、三等奖。8月排演的《花鼓舞》独家代表地区赴省参加“三民杯”调演,获二等奖,并代表山西参加全国“群星奖”文艺调演,获铜牌奖。9月组织创作《县太爷卖轿》、《葡萄熟了的时候》两个小剧,在地区纪检系统“中行杯”文艺调演中均获一等奖、编剧奖和组织奖。1997年先后与有关单位协作组织了13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其中“纺织之春”、“戏曲之春”、“天使之春”三场晚会,和庆七一迎国庆大型文艺晚会。1998年与信用联社协作,组织县剧团到全县各乡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演出40余场,观众达20万人次。与纺织厂、化肥厂分别合办“迎国庆文艺晚会”,活跃了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同时,配合全县治汾中心工作,根据治汾英雄姚富成先进事迹而创作的《迎来春色换新天》、《八句话给咱浑身添力量》等歌曲,组织文艺小分队上汾河大坝演出,受到来稷视察工作的省领导的高度评价。1999年元宵节、国庆节在电影院举办“祖国万岁”大型歌舞晚会。12月协助县医院举办院庆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全区“民营之声”和“光彩之星”两次文艺调演中,稷山县选送的《多彩的世界》、《撑起一片天空》等节目,获2个金奖、1个节目优秀奖、3个优秀表演奖和1个特别奖。2000年春节期间,组织“新春新人新世纪歌手大奖赛”。与化峪镇政府联合举办“兴农富民”文艺调演。与县妇联、公安局、电信局联合举办“健美操大赛”、“迎国庆颂祖国歌咏大赛”、“电信潮文艺晚会”等。
2001年元宵节前夕,县文体管理部门在粮食局灯光剧场举办“新世纪文明之春”文艺晚会,“五一”前夕在县电影院举办“五一大型文艺晚会”,“六一”前夕举办稷山县首届“安福杯”少儿歌曲卡拉OK大赛。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在稷峰文化广场举办庆“七一”大型文艺晚会。2002年,县文化馆史建芳、李芳、鲍丽娜在参加省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中分别获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文化馆获组织奖。2003年,配合抗击“非典”,编创、排演节目,慰问演出。2004年-2005年,举办“稷山县首届飞龙杯蒲剧唱腔大赛”、“稷山县戏迷献艺联谊晚会”、“高义民族管乐独奏音乐会”,并且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指导县电视台创办“移动天地”,集中展播全县群众文化活动优秀节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歌咏比赛、大型文艺晚会等,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2006年,县文体管理部门重点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入西社、翟店、太阳等乡镇进行慰问演出。
2007年,为迎接中共十七大召开,配合县委宣传部举办“喜迎十七大、放歌新稷山”大型文艺晚会,“六一”儿童节举办“金茂杯”少儿歌舞大赛。“八一”建军节,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军营,和驻稷武警、消防队官兵进行联欢演出。
2008年,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先后组织稷峰镇“和谐之春”迎新春联欢晚会,民政局、老干部局联欢晚会,并组织专业合唱团参加丰喜纯碱合唱比赛;在县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组织演职人员为代表、委员进行慰问演出等。上述文艺演出活动,传播了先进文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锻炼提高了文艺骨干的水平,为锤炼文化队伍、培养文艺人才搭建了平台。
第三节民间艺术1992年,县文化管理部门选送60多件民间艺人创作的剪纸、布贴画、面塑等工艺品赴太原参加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2002年,县安福艺校校长苏安福,创造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多的唢呐表演绝活,在全县“两红”展销会和运城市十三届关公文化节演出成功,《中国新闻》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日本NHK记者来县作了专访。2003年,苏安福又带着这一民间绝活,应邀参加山东电视台“阳光快车道”栏目表演,台湾电视台“中华一绝”栏目组来县作了专题报道。县青年农民雕塑家梁鸿志创作的雕塑工艺品,参加了山西省民间工艺品展览并获金奖。2004年,高台花鼓应邀参加全省各地市文艺汇演,4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民族民间鼓舞大赛中获金奖,并作为山西省唯一广场舞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9月赴杭州参加中国艺术节,获“群星奖”。
2006年,县文体管理部门在汾南、汾北两片进行民间表演艺术选拔赛,经过两天角逐,决出一、二、三等奖选手。在全市民间表演艺术大赛中,县代表队获一等奖1名和团体组织奖。
2007年5月31日,稷山高台花鼓应邀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家八部委举办的“和谐中国、畅响奥运”全国青少年文化活动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引起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和北京奥运组委会的关注。稷山县黄河艺校在民间鼓舞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升华,创作编排的黄河拨浪鼓节目,应邀到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进行表演,获得好评。螺钿工艺品参加了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
2008年,安福艺校的“稷山高台花鼓”,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场外表演,是稷山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后稷大地民间艺术风采。高台花鼓赴奥运会载誉归来后,即被确定为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节目。稷山方古旅游工艺厂的“嵌螺钿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先后入选“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厂获“运城市文化产业十大品牌企业”等。其中“嵌螺钿漆器”传承人李爱珍的作品在第一届中国(山西)特色农博会“民间手工艺”组获银奖;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铜奖和优秀奖;在第45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多件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平遥)漆艺术文化节作品展出行列,并参加中日韩漆艺论坛大会。坞堆仿古工艺参加了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太阳乡坞堆村从事仿古工艺加工户达100余家,形成规模生产的有15户,仅仿古工艺一项,就占全村人均收入的33%以上。稷峰镇杨赵村发展灯笼加工户100余家,技术人员600人以上,年生产灯笼总量20余万对。至年底,全县共有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民营企业346户,从业人员共1256人。
第四节民间社火稷山县民间社火,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县宣传、文化部门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使民间社火赋予时代特色,丰富人文内涵,增添生活气息,更具有亮点和看点。1991年后,几乎每年元宵节前(农历正月十二或十三),都要组织全县民间社火进县城游行表演,第二天晚上还要举办灯展活动。从2003年开始,按汾南、汾北分两片组织各乡镇民间社火,每年一片进城游行表演。除此之外,各乡镇、各村庄也在春节期间自发举行各种形式的民间社火活动,如抬阁、耍龙灯、舞狮子、高跷、跑鼓车、跑旱船、打花鼓、扭秧歌、锣鼓队等,县直各单位及一些企业也在节日期间精心创作各种彩车,和民间社火游行队伍融为一体,宣传时事政策,展示部门风采,烘托喜庆气氛。
1991年,县文化管理部门组织“青龙锣鼓”、“高跷走兽”赴地区表演。1992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十二日,在县委广场举行各乡镇民间鼓乐、音乐、唢呐擂台大赛,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灯展。1994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汾北各乡镇和县直四大系统的民间社火进城表演,正月二十日在县城大佛寺举行民间登高节活动。1995年,举行元宵节民间社火进城表演活动,并组织民间艺人、锣鼓、花鼓等参加农历正月二十大佛寺登高节活动。1996年10月,组织辅导西位村排练10架抬阁,参加运城地区关公文化节,获金牌奖和组织奖。1998年,组织万盏灯火闹元宵活动,以县城稷王路、稷峰街为中心,纵横交叉,灯火辉煌,各呈异彩,引人入胜。2000年春节期间,举行了大型迎春焰火晚会。2002年,稷山高台花鼓代表运城市赴长治参加“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演出,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鼓艺表演,获节目最高奖。2005年春节期间,举办“文化之春社火表演”和“文化之春焰火晚会”,活跃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2006年-2008年,稷山阳城高跷走兽接连在韩城、永济、新绛、万荣等地巡回表演,受到各界群众广泛赞誉。西位村十二生肖花鼓、张公背张婆节目,东蒲村得胜花鼓,化峪、姚村、西王、桐下等村庄的花鼓队、锣鼓队,蔡村的抬阁等,也多次应邀出外表演,受到各界群众广泛好评。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