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二章 县城乡镇村

第二章 县城乡镇村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县城

稷山县城位于汾河北岸的稷峰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0″,北纬35°36′25″。

南北称路,东西称街。1991年县城街道格局为:振兴路(西环城路)北自西北街小学向南至稷峰二中;大佛南路(东环城路)北自稷峰镇政府向南至运管所;自稷峰镇政府向北到大佛寺为大佛北路;稷峰街自稷峰镇向西至西北街小学;城南街(南环城路)自运管所向西至稷峰二中。城中的东西和南北两条十字大街主要为商业区,县政府驻原十字街口处北街西侧,县委招待所驻原十字街口处南街东侧。1992年2月,县政府办公大楼(稷峰街北侧)竣工并投入使用。1996年3月,县委办公大楼(原县委大院)投入使用。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框架日趋扩大,功能日臻完善。2001年,投资279万元的稷圣路、投资65万元的丰喜路相继竣工。2002年,后稷街拆迁硬化工程竣工,县城西部的丰喜工业园建设工程启动,南大门形象工程剪彩。2003年,县城民乐住宅小区开工奠基,稷峰街西段700米铺油通车。2004年,稷峰街改扩建工程、稷王庙扩建工程、大佛寺修复工程,大红楼宾馆相继竣工。2005年,稷峰东街拓通硬化。2006年,108国道城南段扩建工程、城东新区规划建设工程相继竣工。2007年,稷王中学建设工程、运稷一级路过城段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城南街建设工程竣工。2008年,城中村改造及育英街拓通建设工程、建设路工程、民乐园工程相继投入使用。至2008年底,县城8纵6横的城市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自东向西纵向有运稷路、稷圣路、建设路、大佛路、稷王路、振兴路、劳动路、丰喜路;自北向南横向有育英街、稷峰街、康复街、后稷街、城南街、稷南街(108国道)。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办公楼位于稷峰街北。县红楼宾馆位于稷峰街南。新建的稷王中学位于县城东北稷峰街东端北侧。稷圣路北端为稷山火车站,稷王路南端为稷山汽车站,后稷街为主要商贸区。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乡镇1991年,全县有城关、西社、化峪、翟店、清河5个镇,管村、路村、下迪、蔡村、太阳、修善6个乡。1994年10月,杨赵村改为杨赵镇,全县为12个乡镇。2001年撤并乡镇后,原城关镇更名为稷峰镇,下迪乡、管村乡、杨赵镇合并到稷峰镇。路村乡合并到化峪镇。修善合并到太阳乡。西社镇、蔡村乡、翟店镇、清河镇区划未变。2002年增设社区办事处。至2008年底,全县为5镇2乡1社区。

稷峰镇稷峰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51.61平方公里,辖52个村委会,90603人,9200公顷耕地。汾河、108国道、侯西铁路、侯禹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境内主产小麦、棉花、玉米、蔬菜等,进入21世纪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驰名全国的陶梁、姚村万亩优质板枣基地和享誉三晋的葡萄村——荆平村400公顷优质红提葡萄基地均在其境内,是稷山县“两红”主产区。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太杜村为主的煤焦化工,以南阳村为主的造纸,以城郊为主的轻纺,以崔村、下庄、武城为主的金刚石加工,以杨赵为主的铝制品加工,以陶梁、姚村、平陇为主的蜜枣加工,以杨赵、王村为主的灯笼、苇箔编织,以管村为主的废品收购,以荆平为主的葡萄种植及贮藏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小区。另外,彪炳华夏文明的稷王庙、大佛寺、青龙寺、宋金墓群均位于稷峰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稷山县经济强镇、运城市人口大镇、山西省文明乡镇。2004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镇。

西社镇西社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全镇共有25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28176人,国土面积133.26平方公里。省道台运线、县道管化线纵横交叉,侯禹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这里自古民风淳朴,人文厚重,“姑射晴岚”,“羲陵晚照”2个自然景观,历史上曾分别被称为“稷山八景”之一。李牧寨、藏孤村史传佳话,晋家峪水库避暑胜地、三界庄北山侧柏林基地全省闻名。1938年抗日县政府驻扎马家沟。改革开放后,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近临乡宁县优质煤田的优势,强镇富民,已形成煤焦、冶炼、化工、建材、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年上缴税金近亿元,全镇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均占全县三分之一。被表彰为运城市明星乡镇,确定为农业部乡镇企业中西部示范区。

化峪镇化峪镇位于县境西北部,是一个半山区农业乡镇。辖29个村委会,40675人,5000余公顷耕地。矿产资源丰富,巍巍吕梁山蕴藏着品质极高的石英、铁、铜、锰、磷、石灰石等矿产;旅游景点有历史上被列入稷山八景的“文洞飞云”、“仙掌擎月”等。2001年后,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枣粮间作2700余公顷;加大改善交通条件力度,水泥硬化街巷道路里程达138公里;突出民营企业发展,初步形成煤焦、水泥、金属镁、选矿、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化峪镇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乡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网络先进单位、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蔡村乡蔡村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全乡共有20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30381人,耕地面积3200公顷。拥有深浅井238眼,水利条件优越。省道台运线、闻苍线、县道西环路、环乡路纵横交错,全乡村村通油路,村村街道硬化,村村通客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到2008年,已初步形成种植、养殖、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纸业包装五大支柱产业。全乡红枣面积470公顷;葡萄、苹果、桃、杏等经济林木670公顷;糯玉米、芦笋等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鸡存栏l0万只;猪存栏2万头。胃乐食品有限公司年上缴利税200万元,裕泰镁业公司年上缴利税150万元,10余个纸业包装企业年上缴利税80万元。蔡村乡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乡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翟店镇翟店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古名石龙镇,又称石龙街,是全省35个中心镇之一,全国重点镇。全镇共有23个村委会,128个居民组,38456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0公顷。运稷一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活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素有“小天津”、“旱码头”之称。进入21世纪后,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占地5公顷的世纪明星广场初具规模,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主导产业纸箱包装业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杨文水制药厂、骨髓炎医院驰名中外。风味小吃翟店饼子、麻花、卷子享誉三晋。

太阳乡太阳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77.79平方公里,辖31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50696人。耕地面积7580公顷,主产小麦、玉米和棉花。境内坞堆村系清末探花王文在故里。乡治驻地太阳村,系20世纪50年-60年代全国卫生模范村,1958年获周恩来签发的国务院奖状,1959年全国在稷山召开以太阳村为参观重点的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又以太阳村卫生作了《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1965年5月13日,胡耀邦到太阳村视察并题词。1985年8月,胡耀邦又给太阳村赠送彩电和礼品。2000年以后,乡政府加大招商力度,兴建了华宇镁厂等一大批企业。到2008年,已成为镁加工重点基地。

清河镇清河镇位于县境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共有20个村委会,116个居民组,32231人,耕地面积5133公顷。2001年后,该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2008年,农经比例接近4:6.其中有苹果树733公顷,桃树800公顷,梨树200公顷,红枣200公顷,葡萄130公顷,药材370公顷,其它经济作物330余公顷。有上规模企业6家:后稷食品厂、红枣果脯加工厂、蓝天包装有限公司、怡心诚镁业有限公司、长兴化工厂和占林耐热钢厂。该镇是县境内玻璃切割工具的主要产地,主要分布在段壁、荆庄、北辛庄和南北阳城一带,加工户达400余户,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该镇的七级村周围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打出来深井水温度在48℃左右,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治疗各种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社区办事处社区办事处位于县城稷王路北端东侧。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设社会事务科、综合科、综合服务中心3个科室,共有干部21人。下设4个党支部,3个居委会,即社区机关党支部、东城区党支部、中城区党支部、西城区党支部;东城居委会、中城居委会、西城居委会。辖区总人口13189人,划分为142个居民小区,驻区单位137个。为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创建新型社区,共硬化大街、小巷13处,8.14公里,使5千余户居民得到了实惠。

第三节村庄全县有200个行政村,227个自然村。1991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各村根据本地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一村一业的生产格局,农业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南阳、桐下、高渠、沙沟、宁翟堡、上李、南梁、三堡、吴壁9个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马村、马家巷、小杜、西社、仁义、邢堡、化峪镇村、邢家庄、东柏、蔡村、翟东、太阳、均和、小阳、南辛庄15个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08年,贾峪、东北街、东渠、范家庄、中社、西段、程杜、西埝、段家堡、寺庄、古路岔、白家庄、白池、晋村14个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试点村、推进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领头雁,经济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稷山县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情况简介稷峰镇南阳村位于县城西郊,108国道北侧。全村16个居民组,923户,4260人,耕地391公顷。2006年被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村支部、村委会科学决策,超前规划,扶持发展二、三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至2008年,全村已建成大、中、小型企业68个,涉及造纸、饮料、纺织、矿泉水等多个产业,解决1500余名闲散劳力再就业。商贸流通繁荣,从事服务业的劳力达300余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5%以上。投资近500万元,硬化大街小巷38公里,绿化街道6.6公里,栽植花木20多种、6000余株。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行定点定时投放,专人负责定时清理。推广“一池三改”,发展沼气用户260户。在村中心建设和建立综合办公、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场所,其中有花园式广场、支村委办公楼、舞台、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幼儿园、体育健身器材、购物小超市等。改造了全村闭路电视,使群众能够免费收看到电视节目。新建教学大楼,并配备了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初步建成1座园林式标准化学校。如今的南阳村已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稷峰镇桐下村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处,全村3个居民组,182户,869人。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投资80余万元,沥青硬化了进村路,水泥硬化了村大街小巷;投资10余万元,完成了环村路、铁路桥洞、接村路300米的水泥硬化;投资2万元,铺油硬化与甘泉村之间的通村路260米;投资10余万元,水泥硬化村南大街及连接两街的主巷道,总长600米;投资20万元,对北大街重新铺油,并配套水泥排水沟及绿化带;投资25万余元,硬化了全村所有巷道,总长400余米,在全镇率先实现了整体硬化,成为全镇、全县样板工程;投资6万元,在村外大道和村内南、北两条大街及所有巷道,都栽上了雪松、国槐、女贞、冬青球、榆叶梅等风景树;投资2万元,在全村街道、巷道安装了路灯,经绿化、净化、亮化、硬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投资4万元,建造村门楼1座;并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集办公楼、舞台、广场、花园等为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已发展红枣900余亩,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并成立了桐下村养鸡生产合作社,使养殖业在科学管理下健康发展。桐下村先后获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运城市文明村和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

西社镇高渠村位于西社镇北,有6个居民组,445户,1998人,耕地面积253公顷。煤焦化、运输业是村主导产业,现有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6家,全村在企业打工人数500余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120万元硬化全村大小街道12公里;投资8万元修复田间路11公里;投资3.6万元安装98盏路灯;投资8万元建成大型停车场,解决了大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投资22万元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2007年投资6.5万元对全村大小街道和学校进行高标准绿化;投资8万余元着力解决村环境卫生问题,并投资9万元购买1辆专用垃圾车,成立垃圾清扫队,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投资26万元修建大型综合体育城,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了图书馆、棋牌室;投资6万余元在广场西北角修建1座6角凉亭;并在老年活动中心前投资7万元建造蘑菇亭,安装喷泉并进行了大面积绿化,不仅优化了人居环境,还提高了生活水平。2006年-2008年,在稳步发展煤焦业与运输业的同时,积极进行农业调产,发展养殖业,建成53座高标准猪舍,年出栏收入5万余元,带动73户群众走向致富道路。全村人均年收入4607元。

西社镇沙沟村位于西社镇北侧6公里,三面环山,一面靠川,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全村102户人家,耕种着50余公顷脊薄旱地,分布在七岭八沟12个洼坡上。改革开放前,沙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居全县三类村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村支部、村委会引导群众利用优势发展运输业,使运输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006年被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2007年,该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2008年扶持村民养殖资金贷款278万元,发展养殖户52户,蛋鸡存栏7万余只,猪存栏1200余头。养殖业成为主导产业。同年,全村大街小巷全都硬化,园林村初具规模,村中心建有3600平方米和谐公园1处,各种活动设施齐全。并建有村文化大院,设有支、村委办公场所,封闭式舞台,村卫生所,文体健身器材。村建起敬老院1所。全村人都用上了自来水。村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至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8668元,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化峪镇宁翟堡村位于化峪镇西北部吕梁山前沿,全村共有79户,385人,75.5公顷耕地。2006年后,投资80万元铺油硬化通村路650米,铺油、水泥硬化7条大街及各小巷共计4500米,建教学楼1座;筹资30余万元新建村门楼、高标准舞台、文化活动广场,购置安装了群众健身体育器材,配套了图书室、廉政文化室等附属设施,并实施了园林村绿化工程,通村路两侧金丝柳、桧柏搭配栽植,村内7条主街道全部进行绿化。与此同时,发展沼气工程进户,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实现了村庄、学校的硬化、绿化、美化和香化,人居环境优美。村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共发展红枣23.33公顷、其它经济林13.33公顷,养殖猪、羊、鸡等畜禽5000余只(头),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蔡村乡上李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有3个居民组,147户,618人。2006年后,先后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村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场所、图书室、计生服务室及集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并配以高标准绿化;对村小学校进行标准化翻新;硬化绿化全村大街小巷及环村路,并安装路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翻新部分老化输水管道;在市县广播局的支持下,在全乡率先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结合沼气入户工程,大搞“一池三改”,改善了全村群众人居环境。着力抓好蔬菜大棚生产,2008年全村共建蔬菜大棚70余座,种植大田蔬菜30余亩,每年为群众带来100余万元的收入。并成立以种植、养殖、仓储、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康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了全村农业发展,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至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余元,沼气入户率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各项工作均走在全乡前列。

翟店镇南梁村位于翟店镇北2公里处,有4个居民组,336户,1450人,38名党员,30余家民营企业。2006年,全村硬化道路1.5公里,并在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标语牌;2007年,投资30万元,建成13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所和1座标准化学校,为村民就医和学生上学提供了便利。2008年新打深井1眼,改善了村民的吃水条件。投资近50万元,新建1个图书馆,1个娱乐场所3个标志性村门楼,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发展养殖户20户,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17元。

§§第二卷自然环境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