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县地处山西台背斜,吕梁隆褶带南侧汾河地堑之中。县境北为吕梁山尾脉,南有稷王山,汾河从中穿过。其地貌为中间低、南北两边高马鞍形状态。
全县国土面积为686.28平方公里(102.94万亩)。以平原、丘陵为主,山地不到20%。全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春干燥雨稀。夏多东南风,炎热,降水不足。秋凉爽,雨较多。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十年九旱。汾河自东向西流经清河、稷峰、蔡村3个乡镇,35个自然村,为农业提水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县境内地下无煤,矿藏主要有铁矿、白云岩、石灰岩、辉绿岩等。山西式铁矿位于陈家山一带,储量为55万吨。白云岩属大型矿床,矿体层位稳定,规模大,质量好,储量7400万吨。石灰岩矿层厚数百米,绵延10公里,是制氧化铝、电石、玻璃、水泥等产品的主要原料。石英石储量在20万吨以上。石英砂储量150万吨以上。
第一节地质构造稷山县地处山西台背斜,吕梁隆褶带南侧汾河地堑之中。区内以吕梁复背斜及南北两条深大断裂,构成稷山现今地质地貌特征。
吕梁复背斜吕梁复背斜构造的轴部,贯穿稷山境内。轴向及位置与现今汾河走向基本一致。轴面向西南方向倾没。轴部地层为前震旦古老变质岩系。两翼分别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等地层。由于多次构造运动影响,两翼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形成吕梁复背斜构造。又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复背斜轴部应力集中的地带发生深大断裂,破坏复背斜原有形态,在其轴部形成汾河地堑,致使汾河沿地堑流经县境。
断层罗云山断层:位于县北吕梁山前沿地带,从新绛经稷山县延伸至河津境内。在稷山境内断层标志明显。断层走向近似东西,倾向南,为高角度正断层。据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和所见地层资料推测相对断距约1千米,为张性深大断裂。峨嵋断层:位于县南稷王山前地带。近似东西走向,倾向北,为高角度正断层。据有关资料推测相对断距约800米左右,亦为张性深大断裂。隐覆断层:在汾河地堑之中、南北两大断层之间,仍存在着数条隐覆断层。据有关资料证实均为高角度正断层,与南北两大断层形成阶地状断裂。其相对断距约在200米-300米之间,具体位置难予确定,但均是喜山期第四纪地质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比较明显的一条位于七级村——小阳村——仁和村一线的断层。从七级、仁和一带的热水存在,证实此断层存在,而且正处于活动状态,对稷山地震和经济建设将发生深远的影响。有些断层虽地表未见异常,但其确实存在。
地层境内地层出露以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主,基岩次之,具体为:
前震旦系(AnZ)出露较广泛,分布在峨嵋岭北侧、吕梁山山麓一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岩性为一套古老变质岩系,具混合岩化的混合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母角闪片麻岩、花岗伟晶岩、花岗岩、石英脉岩等。在片麻岩中有磷矿、磁铁矿脉存在。出露宽度约200米左右。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构造复杂、产状混乱,与上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震旦系(Z)出露在稷王、吕梁山山麓一带。岩性为一套紫红色浅变质的石英碎屑岩系、致密坚硬、厚层状构造、硅质胶结,局部为钙质铁质胶结。厚度为60米-200米。岩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
寒武系(t)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和峨嵋岭中上部。多呈长条状展布。据其岩性特征及生物化石,将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下统(馒头统)(t1):岩性在其下部为棕黄色致密块状白云岩。中部黄绿及黄褐色厚层状泥灰岩及灰岩。上部为暗紫色页岩及薄层灰岩。厚度为82.53米。
中统(张夏统)(t2):以深灰色鲕状灰岩为主。上部夹有薄层的竹叶灰岩,厚232米。
上统(t3):是由浅灰色竹叶状灰岩及结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其下部以竹叶状灰岩为主。上部则以中厚层细结晶的白云岩为主,夹有竹叶状白云岩。顶部有厚约30公分-50公分的砾状白云岩。本层厚约156.25米。与上复奥陶系地层成平行不整合接触。
奥陶系(O)地表出露较少,仅在北部的陈家山和稷王山顶有零星出露。按其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统(O1)冶里群:岩性由灰白色、微黄色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在上部往往夹有灰黑色燧石条带,硬度很大。顶部为黄色或灰色泥质细晶质中厚层状白云岩。本层厚度52.82米。中统(O2)马家沟群:岩性以深灰色致密块状灰岩为主,其质纯荣称豹皮灰岩,其中夹石膏层、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等分布于陈家山一带。本层厚约337.39米。与上复地层呈假整合接触。石炭系(C):中石炭本溪群(C2),由砂岩、粉砂岩并夹有数条煤线。分布于陈家山一带,厚度20米左右。
第四系(Q)在县域分布很广,占境域面积的90%以上。但下更新统地层并未出露。而据区域地质资料得知,本统地层厚约230米。岩性在其下部以河湖相粗砂、砾石以及砂砾石为主,上部则以细砂、粉砂、暗褐色粘土、亚粘土为主。
中更新统(Q2):本统地层出露呈现东西向条带状分布,而且多在汾河二级阶地前沿及边山地带。但由于分布位置上的差异,表明了在成因上就有所不同。在其汾河二级阶地前沿出露的地层是以灰色、棕红色以及暗褐色的粉细砂、粘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中含有小砾石(少量),而且磨圆良好,层理清楚。显然属河湖相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局部地段砂层被泥质或钙质所胶结,形成“砂锈”。而分布在吕梁山及稷王山边沿地带的中更新统地层,岩性则是:淡红色粘土、亚粘土夹磨圆不好的砾石和碎石块,层理很差,显然为坡洪积所形成。在其红色土中往往还含有较多的颗粒较小的钙质结核。本统岩层厚度变化较大,自32米-96米。
上更新统(Q3):该层分布的面积较广泛,但由于成因,外力地质作用的不同,则地层的岩性也有所差异。分布在汾河南北黄土高原上的Q3地层则是由黄色亚砂土夹粉细砂所组成。在其中上部夹有厚约0.5米的淡红色粘土层。下部以一层厚约3米-5米的中细砂含小砾石与下复Q2地层整合。为河湖相沉积而分布在汾北山前倾斜平原上的本统地区,岩性是由卵砾石、灰黄色亚粘土、粘土、亚砂土所组成。厚度变化较大,分选较差,应属洪积相。除此之外,分布在峨嵋台地边沿地带的本统地层,岩性是以黄色亚砂土、沙土为主,应属风积成因。总之,该地层成因较多,变化较大。厚度为45米-108米。
全新统(Q4):本统为晚期沉积,地层最新。它覆盖在任一较老地层之上。生成原因有二:其一分布在汾河河谷,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以及一级阶地的本统地层为河流沉积而成。岩性以亚粘土、亚砂土、砂土、粉砂以及中砂夹砾石组成。岩性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大。其二是分布在山间河谷及山前洪积扇裙中局部地层,是属洪积相。岩性以砂砾为主。沉积厚度不大。一般只有5米-15米。本统地层厚度一般为25米-33米。
第二节地貌县境北为吕梁山尾脉,南有稷王山,汾河从中穿过。其地貌为中间低、两边高马鞍形状态。可划为四个区域。
基岩中低山区分布于稷王山区和吕梁山南端山麓地带。主要岩性是寒武-奥陶系灰岩,震旦系石英岩和前震旦系变质岩。因其两者的硬度不同,前者形成山坡陡峻、雄伟壮观的中山地形,而后者则形成山顶圆滑、山坡较缓、山谷较宽的地貌景观。一般相对高差在200米-1000米,海拔标高在500米-1600米以上。
黄土丘陵区分布在石佛沟、峨嵋、东大有及太宁坡一线。是由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及中更新统坡洪积淡红色粘土含碎石所组成。一般海拔标高在500米-900米,相对高差在300米-500米。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受暂时性水流的侵蚀作用和剥蚀作用,使得地形支离破碎,“V”形谷发育,山坡陡峻,山顶较平坦。
冲湖积平原区由于汾河的侵蚀切割作用,把一个冲积而成的完整平原分隔南北两部分,形成了黄土塬状地形,具有略向河谷倾斜的平面。在近河岸一带的河谷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黄土塬在暂时性水流的侵蚀作用下,把平坦的地面切割成块状或长条状。一般冲沟切割深度在30米-90米。冲沟多“V”形,最大的冲沟是县境东部边沿的由武城村直通稷王山的冲沟,长达27公里。其它冲沟多发育在近河谷地带,一般长度在2公里-3公里。但在汾北的冲沟中有较新地层沉积,沟谷较宽。
由于汾河携带的大量泥沙缓慢沉积,构成了河谷平原。岩性多为粉细砂、亚砂土及亚粘土。地面比较平坦,两边面向汾河中心略有倾斜。在全新统中期,汾河曾经一度停止过沉积,而且走向其反面,这就形成了河床两边现已保存的一级阶地。此后汾河地堑中心继续下沉,汾河又开始新的沉积,形成了高河漫滩地形。一级阶地坡高2米-5米,阶面宽度1公里-2公里,高河漫滩高出现代河床1米-2.5米左右。
山前倾斜平原区在汾北山前一带分布着宽约3公里-5公里的倾斜度在3-5度的较平坦地形。它是由数个洪积扇连接起来的扇裙状地形。但地形也有起伏,往往在洪积扇的轴部位置较高,在两个洪积扇衔接的地方,位置较低,即称扇间洼地。轴部与洼地之间相对高差约在10米-20米。整个地形自北而南向汾河倾斜。此类地形是由中上更新统及其全新统的地层组成。岩性多为砂砾石层及亚砂土、亚粘土之类。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