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李宗仁寻祖归根回到中国,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直接震撼了顽固的蒋介石。
在台北蒋介石官邸餐室,蒋介石对蒋经国说:“让李德邻先走了一步,共产党比我高一筹……经儿,曹聚仁是不是在香港?”
蒋经国说:“是的,他还在香港。阿爸,是不是要跟他联系?”
蒋介石老态龙钟地站起来,蒋经国去扶他。蒋介石说:“他是跟两边有瓜葛的人,你亲自去一趟,把他接到台湾来。”
蒋经国说:“是!我明天就出发。”
蒋介石叮嘱:“要秘密,你不要上岸!”
蒋经国说:“是。”
惊叹于“反攻大陆”已毫无希望的蒋介石父子,获悉李宗仁将回归祖国的情报后就立即展开了行动。1965年,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台北负责联络工作的使者、蒋经国的亲信王济慈,奉命去找曹聚仁。
这一天,曹聚仁正在香港寓所伏案奋笔疾书,国民党派出在香港负责与台北联络的王济慈敲门进来,说:“曹先生,经国先生近期将亲临香港,接你去台湾商谈,你千万别离开。”
曹聚仁高兴地说:“好好,我等着!”
喜出望外的曹聚仁送走王济慈后,打个“的士”,直奔香港启德机场。他急忙直飞北京,与中共领导人商讨谈判的大纲要目。
周恩来、李维汉、罗青长、童小鹏等人在西花厅接待了曹聚仁。周恩来托曹聚仁转交蒋介石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纲四目”。信中,还附有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内中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表明毛泽东期待蒋介石归来。
周恩来在与曹聚仁的谈话中除了再次强调“一纲四目”的内容外,还强调:“过去我们谈的意见,不是我们个人的,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意见,是官方的,请蒋介石放心。”周恩来还提到:“蒋介石有什么条件,有什么意见,可以提,我们一定认真考虑。”
谈得差不多了,周恩来说:“与蒋氏父子和谈的大纲要目,都商谈好了,曹先生是秘密来的,不便露面,请你在家吃顿便饭吧。”
曹聚仁说:“多谢总理,我吃过饭就回香港,等候蒋经国来。”
周恩来拉着他的手说:“好,我们去饭厅吧!”
北京火车站,贵宾室。来为曹聚仁送行的张治中,握着他的手深情地说:“聚仁兄,好自为之!”
曹聚仁感动地说:“聚仁决不考虑个人出处问题。弟只是个海外哨兵,义无反顾,总希望在生前能完成这件不小不大的事。”
张治中说:“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曹兄现在与两边都能接触,这边的政策你很清楚,正可施展哟!”
曹聚仁说:“这边没有障碍。你知道,弟在蒋家,只能算亲而有信的人。在老人眼中,弟只是他的子侄辈,肯与我畅谈,已经是纡尊。”
张治中关切地问:“蒋先生我是太了解了,他还是那么顽固吗?”
曹聚仁点头:“人老了,更顽固了。他多次表示,生前要他做‘李后主’是不可能的了。且看最近这一幕怎么演下去吧!”
张治中说,多与经国兄谈谈,披肝沥胆,多为他着想。
曹聚仁说,难啊!当惯了婆婆的人,要他做媳妇不容易啊。我只是做媒的人,总不能拖人家上轿的。我的任务是拖住那边,不让他们乱动,就问心无愧了!
张治中说,这个作用你已经起到了,周总理对你评价很高。
曹聚仁信心不足地说,我这个灯台守,只是痴汉等婆娘似的,等那边送媚眼来。尽人事以听天命吧!
1965年7月18日,曹聚仁正在寓所午睡,突然响起了门铃声,他急忙开门,王济慈气喘吁吁地进来说,经国来了,不方便上岸,在海上等你。
曹聚仁急忙拎起早已准备好的行李,随王济慈出来,由一辆小车将他们送到码头,然后登上小快艇,再由小快艇将他们送到一艘大轮船边。
曹聚仁登上轮船,立即被人引进一间豪华客舱,一个西装笔挺、打扮成商人模样的人连忙迎上来和他握手,这就是蒋经国。
蒋经国和曹聚仁寒暄叙旧后,便斥退左右随从,关起舱门,进入实质性的交谈。
蒋经国告诉曹聚仁:台湾想和北京方面谈判,但不知北京方面的具体意向,希望曹先生多介绍些北京的情况。
曹聚仁说,中共方面关于谈判的条件是……
王济慈等人在舱门外把守着。
蒋经国说,听了你详细介绍中共的条件,我父亲关于国共谈判的一些想法也告诉你了。希望曹先生将双方情况吃透,以便你与父亲见面谈话时做到时间短,效率高,这样也可以使你秘密赴台不至走漏消息,为外界所洞悉。
曹聚仁说,经国兄,这没问题,我烂熟在胸了。
蒋经国说,好,我们出发吧!
轮船在茫茫大海行驶着。
早晨,轮船秘密地在台湾一个偏僻小港停泊。曹聚仁即随蒋经国上岸登机,飞往台中日月潭蒋介石的官邸。
在日月潭涵碧楼蒋介石官邸,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阿爸,我已经把曹聚仁接来了。
嗯。蒋介石说,我不急着见他,让他先观赏秀丽的日月潭风景,尽兴游玩。
蒋经国陪曹聚仁游赏日月潭。
到了第三天7月20日,也正是李宗仁到达北京的这一天,蒋介石在日月潭涵碧楼,由蒋经国陪同,接见了曹聚仁,在极秘密的状态下开始了商谈。
曹聚仁出示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其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句,道出毛泽东“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
蒋介石十分感谢毛泽东的好意,对曹聚仁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蒋经国对曹聚仁说,今后还要仰仗。
曹聚仁对着笔记本说,我带来中共方面的和谈条件,经过这几天与经国兄不断交换意见,归纳了几条主要内容。
蒋介石目示他念下去。
整个商谈自始至终只有他们三个人。开始由曹聚仁介绍中共方面的条件,然后便逐条讨论、商谈,蒋介石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很快达成了六项条件。这六条,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对峙十六年来历史性的突破。
本来,这些商谈内容属高度机密,蒋、曹当时约定不得泄露一个字。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六条的内容还是渐为世人所知,其大意为:
(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二十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
(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
(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当时蒋介石特别嘱咐,这些内容属高度机密,对外不得泄露一个字!
蒋经国说,这些条件待北京方面认可后,台湾方面将派人赴大陆作最后商定。
曹聚仁说,聚仁一定遵守、照办!
曹聚仁到台北后,向蒋氏父子讲了毛泽东、周恩来要他们提出建议的意见。蒋介石、蒋经国、陈诚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经过一番研究,决定提出他们的一些条件。他们的这些条件,有与毛泽东想法一样的,也有与毛泽东的想法不太一样的。曹聚仁带着这些意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沟通。经过一番努力,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纲四目”中没有提到让蒋介石回住庐山的问题,而在1965年7月蒋氏父子商量条件时,却特意把“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即封地)”写入六条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蒋介石对庐山情有独钟。他喜欢庐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宜人的气候。在大陆时,他曾经有十三年是住在庐山的。他在30年代初期,在庐山办过军官训练团。之后,他经常在庐山办公,在那里接见各方面政客和外国使节,还经常在那里召开有国民党要员参加的小型会议。1933年蒋介石出钱买下了原为英国西伊勋爵的别墅,并且对之进行了改造,增建了别墅西边的联体副房。购买庐山房屋后,蒋介石每年中大部分时间是住在庐山的。1948年8月,蒋介石在庐山他的住所一块巨大石碑上题写了“美庐”两个字。蒋介石逃台后,整个庐山上的建筑均为国家没收,包括“美庐”,改建成中共中央的招待机关,后来中共中央又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
1956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曹聚仁时对他说:我知道蒋介石很惦记他的家乡和他在大陆的一些房产,你可以到处走一走,顺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这样,曹聚仁就在当年10月先上了庐山,在庐山住了一个星期,还专门拍摄了“美庐”的照片。他对“美庐”管理得很好表示高兴。之后,曹聚仁又去了蒋介石的老家奉化,看到蒋家祖坟保护得也很好。他回到香港后,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介绍了他到庐山、奉化、萧山、宁波、杭州游历的情况,同时附上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三张是“美庐”的。曹聚仁在信中详细介绍了“美庐”受到保护的情况,说:那里面的珍贵物品一样都没有少,都放在原来位置,连宋美龄用过的钢琴也放在原来的位置,餐厅里的银制餐具一样也没有少,蒋介石用过的轿子还摆在原来的房子里。当然,曹聚仁在信中也讲道,现在庐山已经归中共中央庐山管理局所有了,剧院等的名称也改了。曹聚仁怕蒋介石对此不高兴,在信的最后写道:“聚仁私见,认为庐山胜景,与人民共享,也是天下为公之至意。最高方面,当不至有介于怀?”曹聚仁在信中还说:“前年宋庆龄先生上山,曾在庐中小住。近又在整理。这些都是中共方面期待你能回到大陆,到时好请你去游山的意思。那时,你原来的别墅,正好准备你来居住。这个意思,我不能不告诉你。”曹聚仁还给蒋介石出主意说:如果能够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你回大陆的主要居住地应该是庐山。“唯情势未定,留奉化不如留庐山,请仔细酌定。”他还说,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他与中共高层共同的意思。没有想到,蒋介石看了这封信后,不仅没有介怀庐山归中共中央管理局所有,而且十分高兴。他仔细看了三张照片,感慨万千。他让曹聚仁向毛泽东表达他的感激之意。不久,曹聚仁把蒋介石的态度回复给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大方地表示,如果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回大陆,庐山可以作为蒋介石养老的地方。毛泽东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1959年他上庐山开会时,发现工作人员正欲凿除蒋介石在石碑上写的“美庐”二字,连忙制止,让蒋介石题写的这两个字保留了下来。
蒋介石听到曹聚仁向他转达的毛泽东的这个意思,更加感激毛泽东,同时也把这件事情记住了。在1965年拟定条件时,他特意把庐山要作为自己住所一事写了上去。
这些条件,实际上是蒋介石通过曹聚仁和毛泽东多次交涉后形成的,应该说,对双方都有利。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由于毛泽东过去有过让国民党保留一点军队的意见,双方在这一问题上能达成统一认识,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日月潭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十分兴奋,他回香港后,就将谈判情况及六项条件报告给中共中央。他想得挺好,只等北京方面同意后,台湾方面将派代表与中共代表作进一步谈判,如此,祖国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此事正在缓慢进行之时,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的风浪也波及了台湾,蒋介石对国共重开谈判和中共的统战政策又产生了疑虑并改变了主意。
在台北阳明山官邸,蒋介石对蒋经国说,那边那么乱,也不知道毛泽东又要干什么?那些投靠他们的人都挨了整,恐怕后悔了。
蒋经国问,父亲的意思是……
蒋介石说,国共重开谈判的事先搁下吧,通知曹聚仁,那些条件作废!
蒋经国说,好,我就去办!
蒋氏父子否定了与曹聚仁商妥的六项条件。这样,挺有希望的国共两党重开谈判一事就此又搁浅了!
关于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接见曹聚仁商定“和平统一中国的六条谈判条款”的惊天秘密,最早曝光于1978年4月21日的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的《记一次中国统一的秘密谈判》。文章的作者是王方,他曾与曹聚仁有交往。他在文章中披露,1965年,蒋经国在极神秘的情况下,派了一条小船,专程来香港迎接曹聚仁前去台湾。曹聚仁登岸以后,立刻坐直升机前往南投日月潭的蒋氏官邸。蒋氏父子听取曹聚仁密访北京报告,经几次商谈,在曹“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劝说下,达成一个“与中共关于和平统一中国”的六条谈判条款。
王方爆的“猛料”,一度十分轰动,但是遭到台湾方面矢口否认。但是台湾日月潭涵碧楼纪念馆里收藏的蒋介石史料,却印证了“关于一次中国统一的秘密谈判”确有其事,真实无虚。
在专门收藏蒋介石史料的纪念馆的说明词中,有这样明白无误的记载:
民国五十四年七月二十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聚仁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即为蒋介石仍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可携旧部回大陆,也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北京当时建议以江西庐山作为蒋介石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中国内地的起居与办公之地。
热心为两岸谈判搭桥的曹聚仁,再也没有回大陆,但他仍然为海峡两岸的统一而奔波,国民党和共产党都需要他为两党重开谈判而尽力。
台湾对重开国共和谈既不让曹聚仁撒手,也不作具体的表态,这样就拖下来了,一直拖到曹聚仁离世,再没有捡起“和平谈判”的话题。
曹聚仁是在澳门镜湖医院离世的。去世前,他躺在病床上悬腕写家书:“……本来,我应该回国去了,但此事体大。北京和那边都不让我放手。前几年,我把局面拖住,可说是对得起国家了……这两年,我一直向北京请求回国去,但北京为了那件事,非叫我留在香港不可……”
他放下笔,两眼流泪,喃喃说:“我有很多话要向毛主席、周总理说啊!”
但他来不及说了,曹聚仁于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镜湖医院含憾病逝。周恩来亲自安排澳门为其举行公祭,并盖棺论定为“爱国人士”,周恩来亲拟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1998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的骨灰安葬于上海青浦福寿园。
曹聚仁奔走于海峡两岸,最终未能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责任不在他,他是尽了心的。当年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曾公正地说:“台湾当局一方面想摸清共产党的底,另一方面又怕被别人知道。当时不是曹聚仁的原因,而是蒋氏父子不可能让曹聚仁,也不可能让任何人公开插手,不留文字,这种心理状态是可以肯定的,蒋氏父子心胸很狭窄。曹聚仁作为为两岸和平统一奔波的爱国人士,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