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在有情众生心中播下成佛的种子,成佛之种会在众生心中萌生,结出佛果;
无情众生因为无情也无佛种,没有佛性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我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我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我言:‘请和尚坐,弟子会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我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我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信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译文”
“五祖又说:‘当年达摩大师从印度刚来这里传播佛法,没有人相信他。所以要把袈裟作为真传的信物,一代代承袭下来。佛法则以心传心,让人们自己去悟,去理解。自古以来,诸佛都是这样暗传本性,历代祖师也都这样暗传本心。所传袈裟是争端的根源,因此传到你就不要再传下去了。如再传此衣,你的生命时刻都有危险。你须马上离开这里,恐怕有人要加害于你。’慧能问:‘往哪里去呢?’五祖说:‘逢怀就止,遇会则藏。’我三更接受了衣钵,说:‘慧能我本是岭南人,平素不熟悉这儿的山路,怎么才能走出大山到江边呢?’五祖说:‘你不必担忧,我会亲自送你。’五祖将我送到九江驿。五祖让我上船后,亲自摇橹。我说:‘师父请坐,该由弟子来摇桨才是。’五祖说:‘当然应该我渡你过去。’我说:弟子未悟道时,是师父度我,弟子悟了就该自己度了。虽然”度“这个名称是一样的,但用法却不同。我是南方人,语音不纯正,承蒙师父传给佛法,现在已经悟道,当然只能由弟子来修行度自己了。‘五祖说:’说得很对,以后的佛法要靠你来发扬光大,推行于世了。你走后,再过三年,我才会圆寂。你现在要多保重,一直向南走。不要马上向人们说法,佛法的兴起是很难的啊。”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半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解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坐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念。’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译文”
“我辞别了五祖,快步向南走。过了两个多月,到达大庾岭。这时,后面追来了数百人,欲夺衣钵。有一姓陈名慧明的僧人,出家前是四品将军,性情粗暴,极力想找到我。他抢在众人前面,赶上了我。我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传法的信物,怎么能凭武力来抢夺呢?’然后隐藏在草丛中。慧明赶到了,却拿不动法衣。于是他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求佛法而来,不是为抢夺法衣而来。’我就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慧明行礼后说:‘望行者能为我说说佛法。’我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那你就摒弃一切俗念,不要有任何念头,我为你说法。’慧明静坐了好久,我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正在这个时候就是你慧明的本性。’慧明听了,顿时大悟,又问道:‘除了刚才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其他的密意吗?’我说:‘既然对你讲了,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你能用我讲的这个道理观照自己,那么秘密就在你那里了。’慧明说:‘慧明我虽然长期身在黄梅,可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教,感觉就如同人饮水一样,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我慧明的师父了!’我说:‘你如能这样想,那我就和你同以黄梅五祖弘忍为师,好好维护佛法。’慧明又问:‘我今后应往哪里去呢?’我答道:‘碰到带袁字的地方就停留下来,遇着带蒙字的地方就居住下来。’慧明向慧能行礼,辞别而去。”
“明回五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慧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宣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朱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合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译文”
“慧明回到岭下,对别的追我的人说:‘我已到过山顶,没发现慧能的踪迹,应到别的路上去找他。’众人都以为他说得对。慧明后来改名道明,是为了避讳我的法号。我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赶搜寻。于是就在四会的猎人中避难,过了十五年,我也有时向猎人说法。猎人常让我守网。我每见到猎物,全部放走。每至吃饭时,我都将素菜放到煮肉锅内,有人问,就回答说:‘我只吃肉边的菜。’一天我心想:‘现在应当出来弘扬本教教义了,不能这样藏匿一辈子!’于是我离开四会到了广州法性寺。当时正逢印宗法师讲说《涅经》,忽然有风吹得旗幡飘动起来,有位僧人说:‘是风在动。’有位僧人说:‘是幡在动。’大家对此议论不休。我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心在动。’大家听了惊讶不已。印宗法师请我到上座,求问深奥的义理。听我言辞简洁,意义精当,不受佛经字面所束缚。印宗法师说:行者一定非凡之人。我久闻禅宗衣钵、佛法的传人已到南方来了,莫非就是行者您?‘我说:’不敢当。‘印宗法师马上向我行礼,并请求我把所传承的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印宗法师又问:’五祖在黄梅传给你衣钵时,有何指示和传授?‘我说:’没有什么指授,只是论及如何认识自己的本性,却不谈禅定解脱这些修行方法。‘印宗说:’为何不论及禅定、解脱呢?‘我说:’因那只是两种修行方法,而不是佛法。佛法是一种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我说:’法师您讲说《涅经》,知道佛的本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例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曾问佛祖:犯过四重禁的人,犯过五重罪的人,不信佛法之人,是否就此断绝了自身的善根佛性?”佛祖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佛性即非常,也非无常,所以佛性是不会断绝的,这就是不二的佛法。人的行为一种为善,一种为不善,佛性即非善,也非不善,这就是不二的佛法。五蕴与十八界,凡夫俗子看来是两种概念,而解悟佛性之人认为这两者无原则区别。这种无别之性,就为佛性。‘印宗听了这番解说,非常欢喜,合掌行礼说:’我讲经,犹如瓦砾;而你论佛性,却如真金。于是替我落发,并拜我为师。我就在菩提树下,宣讲禅宗教义。我从东山禅寺得到佛法后,受尽磨难,命如悬丝般危险。今日能与韦刺史及诸位官僚、僧尼、道俗在此一聚,如非许多劫中修来的缘分,也是过去世中供奉诸佛,共同修得善根,这才得以闻到以上顿教,修得佛法。这些教义是祖师所传下来的,并非慧能自己的创造。如果希望聆听祖师之教诲,希望大家先要清静心念。听了之后,大家自己消除疑惑,就和佛无甚区别了。大家听我讲了得到佛法的经过,十分高兴,行礼而退下。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速,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速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请慧能大师继续说法。慧能大师就座后,对大家说:“请大家摒弃一切杂念,念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又接着说:“善知识,解悟佛法的般若智慧,世人天生都已具有,只是由于人们的心念被他物所迷惑,所以不能自己解悟,才需要借助悟性更高的人来启发、指导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我们应该知道,愚人智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佛性本无差别,只是他们的悟性高低不同,所以才有愚有智。我现在向诸位宣讲摩诃般若波罗密的教义,使大家都获得真正的智慧。大家专心地听,我给你们讲说。善知识,世人整日口念般若,却不知道自己本性中的般若,就像整天念食物名称而不能充饥饱腹一样。如只是口头上空念诵,即使花上一万劫的时间,也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性,终究毫无益处的。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意思是说凭借大智慧到彼岸。要想有大智慧,到达苦海彼岸,就必须用心修行,不在乎靠嘴来念。如只是口里念诵,内心并不领悟,那就是梦幻虚妄的,如同朝露、闪电很快就消失了。如果嘴里念诵,又能用心修行,那么心念、口念就相互契合了。人的本性即佛,离开人的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了。什么是摩诃?摩诃就是大,人的心胸非常大,如同广阔的空间,无边无际。既没有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形状,也没有或青或黄、或红或白的颜色,也没有或上或下的方位,或长或短的尺度,也没有或怒或喜的情感,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净土,就如这虚空境界一样。世人先天具有的灵妙本性本来也是空的,佛性除了自身再无他法可得到了。自我本性是真正的空寂,也就是这个意思。善知识,不要听我讲虚空,你们便执著地追求虚空的境界。修行佛道,首先就是不要执著地追求虚空的境界,如为追求虚空境界而坐禅,那就会落入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虚妄的无迹空境界。善知识,世界是空的,却能包蕴万事万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像须弥一类的高山,都包蕴在虚空中。世人本性的虚空,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何。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译文”
“各位善知识,人的本性能够包含万种佛法,这就大,万种佛法都在每个人的本性中。如果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人,不管善恶,都不亲近也不远离,也不受之影响,自己的心念仍如虚空,这就是心胸宽大,所以说是摩诃。善知识,愚昧之人学佛只在口上,智者学佛却在心中。还有些糊涂人,整日静坐,追求虚空,其他什么也不思考,自称这就是大。这样的人,别和他们谈论,因为他们的见解是错误的。善知识,心胸宽广,能包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心的功能就是用来洞察一切的。运用本心来观察就能理解一切。所谓一切,就是一,一,也就是一切。能做到这样,就能来去自由,毫无阻碍,这就是般若。善知识,所有般若智慧,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本性中,而不是来自外界。不要想错了,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真实的本性要由自己来修行得道。只要一个真,那么一切就都真。修行心性是件大事,不能走捷径。不要只将‘空’字终日挂在嘴上,而心中却不修此行,这就好比凡夫俗子自称是皇帝,可永远也当不了。这种人不配当我的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故号波罗密。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速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译文”
“善知识,什么叫做般若?般若,汉文就是智慧。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每一念中都不糊涂,都能运用智慧,这就是修行般若。出现一个愚蠢的念头,般若就消失了;出现一个智慧的念头,般若就产生了。世人愚迷蒙昧,看不见智慧。口里念着般若,心中却总是愚昧。常自称:要修行般若教义。心中每个念头都说是空,却不知何为真正的般若空。般若本无形,人们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能这样来理解,就叫做有般若智慧。‘波罗密’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到达彼岸,它表达的教义是离开生,离开死,达到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追求尘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产生了人的生死轮回,如同水必然会起波浪,这种有生有死的处所叫做彼岸;如离开尘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脱离了生和死,就像水畅行无阻,这种无生死的境界就叫做彼岸,所以叫波罗密。善知识,愚昧的人总是口里念诵,而心里却总有妄想和是非之念。如果每个念头与行为都能一致,这就叫做修得真正本性。明白这个道理,说是般若法;对自己的本性进行修行,才是修般若行。不这样修行就是凡夫俗子,如每个心念都认真修行,自身也就与己脱离生死苦海的佛相同了。善知识,凡夫俗子只要修行即可成佛,烦恼除掉就可以觉悟。如前一个念头是愚昧的,那就是凡夫俗子,如后一个念头是智慧的,那就是超脱生死轮回的佛。前念执著于境就起烦恼,后念离于所执之境即现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最尊贵,最高,最是第一的佛法。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法,都是从般若法中出来的。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行烦恼尘劳。如能这样修行,定能成就佛道,变贪、痴三毒为戒、定、慧三学。”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无来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能,亦复如是。无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隆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译文”
善知识,我这法门,从一个般若可生成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如没有烦恼,那么智慧就能经常出现,自己的本性就不会迷失。能悟出这一点,就是没有妄念。不迷恋不追求,不产生狂妄荒诞的念头,运用自己先天具有的佛性,用智慧观察审视,对所有事物和现象,既不喜好贪求,也不厌恶舍弃,就是认识了自我的本性和成就了佛道。
“善知识,如想修行佛道和般若三昧并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修习般若行,诵念、修持《金刚般若经》,这样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应当知道,这部经的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这一点经中已清楚地赞叹过,不必一一细说了。此法是最上乘智慧的人对悟性极高的人说的,悟性差的人听了,会不相信它的道理。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譬如天龙降雨到阎浮提,城镇村落都被冲掉,像小草、树叶那样到处漂浮;如雨下到大海里,海水则不增不减。同样道理,如大乘人、最上乘人,听了《金刚经》就会立刻悟解,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中自有般若智慧,经常反观自己的本性,所以不需凭借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