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学经典全集 >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2)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2)

作者:杨永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文字。譬如雨水并不是从天上来的,而是龙王兴风降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感知和无感知的生物,都受到滋润。然后汇成百川,流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的般若之智,也是这个道理。悟性差的人,与大智之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本性是没有差别的。那为何他们听讲佛法,不能自行解悟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被重重邪念阻碍,烦恼根深蒂固。好像乌云遮盖了太阳,自己的心智有迷惑或醒悟的不同。心念被外在事物所惑,修行并寻觅佛在何处,却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悟性差的人。如从学顿教教义开始,不学旁门左道,只从自己的本心中产生正确的认识,时刻不被任何烦恼尘劳所干扰,那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善知识,如能对内在的心念和外在的事物都不挂牵,让心念随意流淌,来去自由,除掉执著于内心外境的杂念,使心念畅达无阻,能这样修行,与《般若经》的经义没有什么差别了。”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既)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无自性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译文”

善知识,一切佛经教义,大小二乘的教义,一切佛教经典,都是根据众生而设的,因为有智慧的本性,才能建立。如没有世人,一切佛法,本也不会有的,所以你们应明白,所有的佛法原本都是由人兴起的;所有经书,也都是因人讲说才有的。因人有愚、智之别,愚者是悟性差的人,智者是悟性高的人。愚者向智者请教,智者给愚者讲说佛法。愚人忽然解悟,茅塞顿开,就和智者没有差别了。

“善知识,不悟时佛也是众生,一念悟得,那么众生也成了佛,所以,要知道万种佛法都在自己的心里。何不从自己的心里认识佛性呢?《菩萨戒经》中说:‘自我的本性先天就是纯真洁净的。’如能识得自心,见得自性,就可以成佛。《净名经》也说:‘瞬间的领悟,还是来自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欢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填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之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译文”

善知识,我在弘忍大师处,一听他宣讲教法,马上就理解领悟了,认识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我现在将此佛法传给你们,让学习佛道的人都能顿时觉悟。各自观照自己的本心,各自认识自己的本性。如自己无能解悟,就必须寻找悟性更高的善知识请教,请能悟解他们最上乘佛法之人,指示正道。这些善知识与佛法有大因缘,他们的教化引导会令众生认识自己的本性。所有的佛法,都是因这些善知识的启发而出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佛教的一切经典,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是本来就具有的。如自己不能解悟,必须向悟性更高的善知识请教,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如自己能解悟,则不需求助于外界了。如固执地认为必须依赖于其他的善知识才能解脱,是没道理的。什么原因呢?自己内心本来就有佛性,如自己起了邪念,迷失本心,妄想颠倒,在外虽有善知识指教,也是不可得救的。如能真正产生般若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念,那就可在一刹那间使虚妄的心念全都消灭,若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立刻解悟,达到佛陀的境地。

“善知识,智慧的观照,能使人的内外明亮透彻,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是彻底的解脱。如得到了解脱,那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无念?如对于所接触到的一切,没有欲望心念,即为无念。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一切事物、环境,同时又不被外界的一切所搅扰。应用时就能认识一切,可又对一切都不执著,那就清净了自己的本心,就可使”六识“从”六门“中出来,就可身在”六尘“之中而不受其干扰,来去自由,畅通无阻,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己解脱,亦叫做‘无念行’。如有意识地什么都不想,消除一切心念,那就是被观念束缚了,就是错误的见解。善知识,领悟了无念的佛法,那就无论什么佛法都一通百通;解悟了无念的佛法,就可以达到佛陀的境界;解悟了无念的佛法,就可成为佛陀。”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被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偈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整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正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也,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译文”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教法的人,应该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修行,立下誓愿,遵循和维护此法,像对佛一样对待这种教法。终身不放弃信仰,定能成佛。必须要像历代佛祖那样代代以心传心,不能隐藏而不授其教法真谛。如非志同道合者,而是信仰其他教法的人,就不要传授这种顿教教法,以免有损于先圣,终究没有什么好处。最可怕的是愚昧无知之人不能理解此法,就会诽谤佛法,经过千百次生死轮回,就会断绝佛性。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诸位必须诵读记住。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都得依此《无相颁》来修行。如不亲自修行,只是记住了我的话,那就不会有什么收益。请听我的偈语:

说法通及自心通,好像大日悬虚空。

唯有传授见性法,出世度众破邪宗。

法本无须分顿渐,迷蒙解悟有快慢。

唯此见民性法门,愚昧人却不能知。

说法虽然万般异,合得理体仍归一。

烦恼黑暗住宅中,常须慧日来当空。

邪念生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

邪正二相都不用,自心清净无余境。

菩提原本自性觉,若起心念即为妄。

净心处于妄念中,心正即能除三障。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

时常自己省己过,与道即就能相当。

众生各自俱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离其道觅别道,终生无法得见道。

仆仆风尘了一生,最终落得自悔懊。

要想得见真正道,行为端正即是道。

自身如果无道心,暗中行走不见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人之非过。

如是只见他人非,实为自己犯了错。

只要己止非人心,就能来把烦恼破。

憎怒喜爱不关心,舒伸两脚自在卧。

要想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有所疑,才是自性的显现。

佛法常住在世间,并不能离脱世俗。

离开世间求菩提,恰如寻觅兔子角。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

邪正两见尽扫净,菩提自性分明现。

此颂是为顿教法,其名也作大法船。

迷闻不悟经累劫,顿悟只在刹那间。

慧能大师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宣讲顿教教义,望所有的人听后,都能立刻认识自己的本性,觉悟成佛。”当时,韦使君、众僚属和僧俗弟子,听了六祖的法后,没有不自省领悟的。大家都向慧能大师行礼致谢,慨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竟然有佛出世!”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善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