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家父刘宏,我躺平了 > 第297章 历法改革

第297章 历法改革

作者:丹千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嘉德殿里,一些往常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嘉德殿的官吏等待着天子的到来,这些人都是各部门选拔出来的官吏,准备派往并州重新确立朝廷在并州的统治。

这个活已经在春节前夕就已经完成,但是朝廷也不能不讲人情,总得让人家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这件事也就拖到了春节过完才完成。刘辩对这一批官吏并不是很看重,但是并州的情况大家也都了解,他也得让这批官吏明白

天子对此事的看重,所以才会在今天举行一场见面会,给这些官吏打打气,免得人家干到半路觉得干不了直接跑路。

官吏都是打工人,人家也有跑路的权利,实在不行人家就来一个病假辞官,朝廷也说不了什么。

刘辩也不觉得这些人都能坚持下去,即便他给的诱惑再大,短时间内这些人能吃到的就只有官升一级,去了并州那片地方,凭借这份热情也是坚持不了多久,肯定会有一大批人辞官。但是只要有人能坚持下去,那派这些人去

并州就有意义,朝廷也能在并州重新建立统治。

并州的局势糜烂不是一天两天,想要修复好这种情况也不是一年两年,而且朝廷也无法在并州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改善这种情况,那刘辩也就只能一波一波的送人过去,大浪淘沙般的进行重整。

“臣等拜见陛下。”刘辩从侧殿走了过来,群臣在司徒刘焉的带领下起身向刘辩行礼。

“免礼。”刘辩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司徒刘焉首先起身陈奏,表示各署已经完成选拔工作,这些人都是各部门挑选出来的精兵良将,必然可以改变并州的局势......

精兵良将?

在座众人有些惊讶,能被选拔出来派往并州已经说明许多,他们的出身,家世都不是很好,真正家世好的那批人根本不在意官升一级的奖励,人家到点就升,没必要冒着这么这么大的风险去搏一个前程。

“朝廷对于并州很是重视,数次派遣能臣干吏,前并州刺史董卓与现并州刺史傅燮精明能干......只是底层虚浮,朝廷思虑良久也决定由京师派遣官吏填补中低层缺口,眼下你们能够被选拔上来......朝廷也不会亏待有功之

臣......”刘辩也画起了大饼,表示只要你们能好好干,朝廷也会优先提拔你们,千石只是起点,两千石也不是梦想。

你们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朝廷就是你们的后盾,朝廷之后也会不断给予并州援助,迁移百姓去并州生活,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并州的局势会变得更好,你们各人的前途也会更远大。

刘辩的话语还是有些效果的,大家眼睛里也燃起了希望的光芒,陛下都这样跟他们说了,他们定然是能够在并州干出一番成绩,不负陛下期待。

打完了鸡血,刘辩又表示你们可有什么生活上的忧虑,只要提出来,朝廷都会尽力解决,绝对不会亏待你们这些人。

谁去并州还带着家眷啊!

自己死了还得把家人也带上是吧?

这些人也只在嘉德殿待了一会儿,便在刘焉的带领下离开此地,这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入嘉德殿的机会,如果有人还能踏入这里,那估计就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出了嘉德殿,许多人都回头看了过去,这是他们第一次踏入这里,若是有朝一日能够堂堂正正在这里参加朝会那又是什么样子?

刘辩并没有那么多想法,他回到偏殿后就接见了终于赶到京城的刘洪。刘洪字元卓,今年六十二岁,泰山郡蒙阴县人,鲁王刘兴后裔,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精于天文历法闻名,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

中,之后多次升迁,直至山阳郡守,眼下被调入京城担当议郎。

刘洪也清楚一点天子诏他入京的原因,他也做好了进行历法改革的准备。

历法改革不是皇帝下一道诏令,让大家以后都用这个历法就可以的,一次新的历法定制,当然不仅是改元年岁首那样简单,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都需要与之配套。

刘辩即位不久就提出的汉历,基本没有任何作用,就是提供了一个纪年原点,都牵扯到了许多部门,更别说刘洪这套具有实际意义的历法。

像孝武皇帝太初历改制时,大汉的象征色由刘邦时代确立的红色改为黄色;以“五”作为祥瑞数字,重要的东西都要五个字,不够五个字的要凑齐,如“宰相印章”要改为“宰相之印章”;重新改定官名,各种礼仪场合用的音乐都

要跟着改,非常繁琐。

历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指导农业生产,若是历法出现问题,农业生产可是会出大乱子的。

当然了,刘辩并没有改正朔、易服色的政治需要,不会像太初历改制那么麻烦,只是眼下的四分历有了明显的疏漏,无法准确预测月食,日食等天象的时间,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疏漏,那朝廷就得改变历法。

刘辩不懂历法,但是朝廷之中懂历法的人不在少数,太史令本人也就是专职负责天文历法方面的官员,自然能够跟刘洪论证,将结果汇报给刘辩。

乾象历确实更好一点,但还是有不足,这毕竟只是刘洪个人完成的历法,出现疏漏也是在所难免。

而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派人去多地持续观测日月运行、节气变化,再根据这些数据对乾时历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这部历法已经可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实测验证新历优于旧历,朝廷才能颁布诏书强制使用,地方官

府需调整户籍、税收等行政记录。

“这件事交由灵台负责,于大汉全境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点,以三年为期限,三年之后,朝廷推行历法改革。”刘辩对着殿内众臣下达了命令,灵台也就是大汉的官方天文观测机构,也是太史令掌管的部门。

“陛下,太常署并未有此预算,若是推行此事,恐怕太常署无能无力。”太常刘弘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去年八月的财政会议上已经确定了各部门预算,现在又要增加额外的开支,先不说灵台本部的问题,光是增加二十七个观

测点,那一年就得增加近千万钱,太常署绝对掏不出这笔钱。

太史令也就是太常的下属,这场会议太常自然得参与。

“之后这件事会交由朝会讨论,给灵台增加新的财政预算,国库还能掏出这笔钱粮。”刘辩直接说道。

这几年的财政预算都是紧着花,国库甚至可以说十分充盈,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维持朝政一年时间,历法改革这样的大事,该花的钱肯定不能省。

“臣遵旨。”刘弘没有再多说什么,只要陛下愿意掏钱就行,他也没有反对的想法。

历法改革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保守派的阻挡,历法只要能用,那大家也不想有什么变化,刘弘并不是那种老顽固,他若是老顽固的话那也不可能负责清查公田侵占一事。

历法改革的事情定了下来,刘弘也就带着其他人离开了,留下了刘洪独自面对天子,这也是天子的要求。

“这件事不让你负责,心中可有怨言?”刘辩问向刘洪,他这么做就相当于派人抢了刘洪的成果,按照惯例应该是刘洪负责此事,即便刘洪不出任太史令,他也应该是主要负责人。

“臣所献之历尚且疏漏,陛下能够采纳并且派人完善此历法已经让臣满足,臣才识浅薄,若是让臣负责此事也是所托非人,怎敢有怨言?”刘洪摇摇头,恭敬说道。

不管怎么说,乾象历都是他的心血,他不怕自己的心血挂别人的名字,毕竟朝野皆知这部历法是他首创,没有人敢这么不要脸,他怕的是自己的心血被埋没,最终只能陪葬在他的坟墓里。

而且陛下突然诏他入京,肯定是另有任用,刘洪不觉得自己会被雪藏。

“朝廷命郑玄等博士?一今古七经之事你可清楚?”既然刘洪这样回答,刘辩也就没有就此事继续讨论的想法,转而问起了不相干的事情。

“此事臣略有耳闻,陛下可是要参与其中。”刘洪拱手说道,经学一道他不是很擅长。

“这个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眼下是有另外一项任务,数算之书杂乱,朕想让你负责此事,修订完成一本数算之经。太学废弃多年,朕欲重振太学,先期打算确立二部,经学部和数学部……………”刘辩将自己的打算娓娓道来。

刚开始肯定不可能那么分明,所有的学子都得学习这两个方向的内容,经学的教材已经有了,数学的教材也得确定好,才能开展印刷。

“修订数经?”刘洪被刘辩的打算吓了一跳,他也能编订一本经书。

“对。”刘辩并没有什么情绪,他的数学知识仅仅局限于加减乘除,最多算一下圆的面积,但是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既然朝廷要培养人才,那数学绝对不能落下。

光靠民间培养这种方式太不靠谱,既然朝廷要自己培养人才,那培养一些数学方面的人才也是顺手的事情。

刘辩并没有兴起科举的想法,也没有确立三省六部制的想法!

考试的确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是科举不是考试的唯一载体,而且科举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官吏分别,不然凭什么让人家寒窗苦读几十年?科举制后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两者泾渭分明,没有一点可以互相转换的空间。

大汉如今的选官方式的确很大的问题,但是确保了官吏一体,毕竟举孝廉的前提就是吏员,大部分官员都是从吏员开始,只不过被举孝廉后才会被授予官身,也就是正式入住,官吏的职业能力还是能够保证下限。

刘辩还要继续推进官吏一体,推进朝廷制度向前发展、推进大汉向前发展,那科举这条路就绝对不能走!

而要改变查举制,也不只有科举一条路,朝廷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才是更好的选择,从孝武皇帝开设太学开始,这条路就已经被打通。只是受限于时代发展,直到大汉崩溃之时,便宜纸张还未走入千家万户,这才让这条路始终

蒙尘,直到一千多年后才重走这条道路。

科举制下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握在私人手里,那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的感叹就只能是一个笑话,更别说还不完善的科举制。朝廷需要自己培养人才,这才能更符合朝廷的需求,而不是让朝廷适应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

当然了,官吏入仕的时候通过考试确定一个人的学识也是必须的,这条孝武皇帝确立下来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乃至后世几千年,刘辩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也就得按照道路继续走下去。科举制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分支,大

汉不需要走这条分支。

皇帝这条道路上的终点就是孝武皇帝,任你是谁,都只能看到孝武皇帝的背影,敬陪下首。

“臣可以吗?”刘洪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大汉天下还有谁在数算一道能超过卿的成就,还有谁能让朕信任?朕与卿都是高皇帝后裔,经学方面已经有了郑玄,宗室总得有一人在教育上能与郑玄交相辉映。”刘辩笑着说道。

鲁王刘兴并不是世祖后裔,这是光武皇帝大伯的后裔,但是不要紧,大家都是高皇帝的后裔,都是汉家血脉,这就已经足够了。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只是数学与经学相提并论......”刘洪显然不觉得自己能与郑玄并驾齐驱,尤其是统一七经的郑玄。

他的确是郑玄在数算之道的老师,但是郑玄在经学方面的成就太大了。

“这就需要卿努力了,反正经学与数学都是一级学部,朕也只能召集数算大家与卿一同推进数算之道的发展,数算一道无穷无尽,总有一日能够推进到与经学相提并论的程度。”刘辩毫不在意地说道,鼓励刘洪继续发展数学。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