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考科举 > 150-160

150-160

作者:桃花白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151章

第151章

宁安州的一千多亩占城稻, 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www.baihecz.me

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这东西有多重要。

说它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都不为过。

都说橡胶买卖如今遍布天齐国。

但吃饭这种事,可以遍布整个世界。

就拿河辉国来说, 对天齐国简直又爱又恨。

觉得他们好, 是因为天齐国培育出良种。

恨是因为, 这东西应该自己独自享有的。

不过即使不承认, 他们自己也把占辉稻跟占城稻区分开。

产量高的是占城稻,是天齐国的命名方法,产量低的是占辉稻,河辉国的命名方法。

景国则直接联系天齐国朝廷,显然想要拜见天齐国国君,请求赐予良种。

天齐国的人则单纯多了。

他们不用担心良种不给他们, 要担心的,只是这良种到底能种多少斤的粮食。

正月稻子抽穗,便让大家兴奋异常。

一直到二月份,这稻子成熟的速度, 几乎肉眼可见。

等到二月十七, 各方检查过后, 确定一件事,可以收获了。

是的,可以收获了。

从种下去到收获,仅仅用七十五天,就可以陆陆续续收获。

这个数据,也接近纪元记忆里的占城稻成熟周期。

在六十到八十天之间, 都是正常的。

看来, 现在的培育的占城稻,会逐渐接近他印象里的形态。

也就是说, 他有生之年,或许能看到亩产八九百斤的稻子?

种一亩田地,就收获以前两亩地的稻子,想想都激动啊。

在万分期待下。

纪元走之前最后一茬稻子终于收割了。

无数人期盼着这个结果。

本地官吏也没有卖关子,以最快的速度统计出来。

一共一千一百亩田地。

一共产了五十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一斤稻米。

也就是说,均产四百六十五斤左右。

亩产,在四百六十五斤?!

这个数字出来,纪元甚至还核查一遍。

在所有人瞩目下,粮食重新称重。

没有错。

确实是这个重量。

最厉害的一家,一亩地竟然有五百七十斤的产量。

五百七十斤。

用了七十五天。

纪元都被狠狠震撼。

原来他们做得都是对的。

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汗水,都是有结果的。

从最开始的一百多斤产量。

到如今四五百斤的产量。

翻了三四倍。

纪元深吸口气,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他倒是想到很多人,上辈子的很多人。

自己做一个初级的培育都那样艰难,现代的农业科学家们,又是付出多少努力。

为的,就是让大家吃饱,让百姓们吃饱。

宁安州所有村寨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自发地上街庆祝,唱歌的,跳舞的,还有放鞭炮的,甚至在家门前扎彩带的。

几乎一夜之间,宁安州上下都装点起来。

二月下旬的时间,又是当地鲜花盛开的时节,各色鲜花被摆放出来,被扎成花环,送官府门口,送到官田里,还送给辛苦种田的那一百多户人家手中。

因为是在二月二十三完成的称重。

许多人自然自发把这日称之为丰收节,成为当地的一个节日。

滇州府各地官府闻风而动。

省会滇州城,副省会武新城,以及周围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国,都在请求良种。

因为这次的种植证明了占城稻的好处,证明了七九三号种子是多么的优秀。

不少人埋在稻子里喜极而泣。

以后,他们都能种这种稻子吧?

田地的收获会更多吧?

会的,都会的。

这是所有辛苦种田人应得的。

至少他们可以好好吃饭了。

在这样的雀跃中,纪元更加坚定他的想法。

田地是增产了,可怎么保证大家的田地,保证大家种的粮食留在自己手中,却比培育良种还要复杂。

化远四十三年,三月初一,纪元背着包裹,跟程家人,衙门的人告别。

他是清晨离开的,也不许任何人透露他什么时候走。

为的就是低调离开。

宁安州没有他,依旧能过得很好,他相信。

安大海那边早早告别,几个养殖户都舍不得他,徒弟们更是哭个不停。

但安大海同样没有说出去,也就最亲近的几个徒弟跟着,有两个徒弟甚至说,回头要去建孟府找他。

纪元回头又看了一眼,跟程亦珊招招手,程亦珊身边的程大人似乎也在看他,但很快又恢复往日的神情。

是时候离开了。

程教谕也朝他点头。

这一路回去可不简单,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租来的马匹虽然没那样好,却也足够代替脚力了,加上宁安州到永临县的道路很好,不多时,已经看不到纪元的背影。

程家人看着纪元,已经是刘知州的刘同知此刻也是忍不住掩面。

黄同知则安慰身边人,小吏柴烽更是哭得不行,邬人豪也差不多,眼圈都是红的。

他们这辈子,还能看到纪元吗?

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答案。

程教谕心里叹气。

纪元不回京城是最好的,可他还是要回去。

若只为程家的事,他还能劝阻。

可他要回京,也不止为了程家。

希望他这次回京,还能顺利脱身出来。

纪元跟安大海一起往永临县方向走,安大海如今骑术也还可以,跟着不算吃力。

一直到永临县住了一晚,等到第二日继续出发。

再往永临县北面走,便是治南渡了,此地也是一个小县,听名字就知道,此地有一个渡口,也因此得名。

这里的渡口可不是江南中原大部分地方平静的渡口。

而是水流湍急,没点技术,都不能在这驾船。

所以上船的时候,也要乘船的客人们手疾眼快,否则晃晃悠悠,怎么都上不去。

纪元跟安大海好说,两个人都年轻,纪元个子又高,随便就跨过去了。

倒是身后几个人有些为难,一个胖胖的,看着就不怎么活动,另外大爷大娘年纪大。

纪元跟着搭把手,这才把三人弄到船上。

这船可容三四十人,船底放货物,船舱搭载乘客。

很多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催促着船家赶紧走。

只听其中一位船夫道:“都坐稳了,尽量坐到船的两侧。”

说罢,跟岸边打了招呼,船只固定的绳子被解开。

众人只觉得原本就不稳当的船,变得更不稳了。

好在船只开起来就好了。

纪元看着这段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水流往南顺着走,可以直通孟加拉湾,也就是直通大海。

再加上这里地势特殊,水流一会急一会缓,那是正常的。

但他到底没坐过几次船,要不是体质好,只怕要吐个七荤八素。

船上许多人都受不了,跑到船边去吐了。

特别是那个胖客人,他说话口音像是苏杭那边的,被纪元扶着坐回来,又漱漱口,感激道:“多谢你小伙子。”

胖客人原本想说,给你些赏钱。

可眼前的年轻人衣着虽然朴素,但气质不俗,他哪敢说这话。

闲聊之中才知道,胖客人是过来做买卖的,他身边原本带着仆从,可那些仆从们坐的是前面的船。

那船跑得很快,竟然把他给拉下了。

天知道,他只是在后面点了点盘缠,人就留下了啊。

这也只好坐后面的船只,可他这个船都险些没上来。

众人忍不住都笑。

他们这里的船是这样的。

“也幸好如今商贸做得好,否则一日一趟船,你就要等到明天才能走呢。”

“是啊,以前这里一天也就一趟船,宁安州的买卖做起来之后,现在至少一天五趟呢。”

“五趟?等到内里的天气好一些,一天十趟都有的。”

说着说着,话题便到了宁安州那边。

说到宁安州,提到的事情大家都不陌生。

特别是纪知州,人人都要说一句这是青天大老爷。

听得纪元很不自在,只好闭目养神。

不过人群里倒是有人偷偷在看纪元。

等到纪元身边没什么人的时候,对方才偷偷过来,低声道:“这位仁兄。”

纪元睁眼,对方下意识后退,忍不住道:“您就是纪大人吧?”

安大海下意识过来,就听给对方道:“小的是永临县的小吏,跟兄弟们出门办差的。”

说着,又有两个人过来。

他们三个显然早就认出来纪元。

只是纪大人太过温和,一会帮人上船,一会扶着难受的人去船边。

虽然对他来说都是举手之劳,根本不用多说。

但还是让永临县小吏们暗中嘀咕。

哪家的官员这样平易近人?

或许是两人长得像?

这话一出,自己都要给自己一巴掌。

像纪大人生的这样好的人,也没几个。

所以鼓起勇气过来搭话。

纪大人一睁眼,这三个小吏便确定了,肯定是他!

不过三人有点太过激动,附近还在因为晕船难受的胖商贾都听到了。

纪元赶紧道:“坐下来慢慢说。”

“不要声张。”

这,这真的是他!

几个人流露出不同的兴奋。

纪元心道,他偷偷溜走,本就是不让人知道,没想到本地人不知晓,外地人先看到了。

这会再听周围对纪知州的夸赞,纪元更是不好意思。

那位苏杭的胖商贾更是激动,低声道:“您在我们那,就是财神爷啊。”

纪元后仰,怎么就财神爷了。

胖商贾细数许多事情。

总之,很多人靠着纪元捣鼓出来的东西发财了。

特别是设计橡胶用途的一些匠人。

他们没事就研究怎么用好橡胶,然后卖给商会,挣了很多钱呢!

都说如今的宁安州有赚钱的机会,否则他也不会亲自跑一趟啊。

“真没想到,会遇到您啊。”

纪元笑,不过有些好奇那些匠人们,都研究出什么好东西了。

如今说是匠人,放在后世,都是发明家?

纪元橡胶的使用很广泛,却不知道甚至已经形成新的产业链了。

看来橡胶买卖,比他想象中要好得多。

这样的话,他手里的筹码也更多了。

到了目的地,原本一个月的路程,船只十天便到了,只是船上的人脸色都不太好,确实太颠簸了。

可他们下了船之后,还要继续坐船,这次的船只更快,因为是顺流,稍微有点风,那速度简直没得说。

一直到了巴蜀深处,就必须下船走路。

好在只要过了巴蜀,就到汉中,到汉中再租马,一路直接回建孟府。

纪元也可以直接去京城,但难得回来一趟,顺路去看看吧。

说起来,纪元也算知道,为什么古代人都是赴任离任的时间访亲走友。

其他时候,真的没时间啊。

但建孟府,他必须去。

建孟府内里关于蒸汽机的研究,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步。

之前写信,他们觉得容器的密封性不够,而且钢铁不够好,还要重新炼钢。

再之后也是各种问题。

总之一句话,理论很好,但真正实现并运用,却是很难的。

纪元肯定是要看看的。

蒸汽机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些东西,必须狠狠往前跨越一步才行。

不过这次,他只能去建孟府,正荣县是不能回了。

纪元本就推迟了回京的时间,再回去一趟,没半个月绝对下不来。

但纪元写了信件,到时候让大海帮忙带回去。

估计是回家的路支撑,安大海一路上都兴致勃勃,快四年没回家了,这是他离家最久的时间了?

不过想到纪元,他很小就出来读书,在外面也不止四年,实在是太辛苦。

终于到汉中。

汉中内里也有橡胶买卖。

不过重点还在马车上的橡胶,这地方马匹好,镖局多,道路四通八达,橡胶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直到租的马匹,甚至还有橡胶做的马具垫,说是更舒适透气,让纪元大为震撼。

看来外面真的把橡胶玩到极致啊。

三月初一出发,四月二十,终于踏入建孟府的地界。

马匹一路狂奔,四月二十三,终于到地方了。

四年没回来的建孟府。

他终于回来了。

还是熟悉的建孟府,还是熟悉的乡音,还是热闹的人群。

安大海忍不住道:“终于回来了!”

周围不少人看过来,见他们风尘仆仆,笑着道:“回家了?”

“嗯,回家了。”纪元笑着道。

他们两个都没去还马匹,便去找殷掌印。

殷掌印还在此地做事,官学的官职没那么容易变动,只能慢慢熬出头。

否则为何许多人都不愿意来做学官。

殷掌印却觉得还不错,在这里他家里安稳,还能陪着家人,把亏欠补给妻子儿子。

还有刚刚两岁的小女儿,她那么小,不好跟着自己东奔西走。

其他的,则是跟着府学的数科高夫子一起研究蒸汽机。

虽说蒸汽机没研究出来,但炼了不错钢材,还做了几个不错的手炉。

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

就连京城的纷争都离他很远。

最近几日,殷家则在门口等着。

纪元最近要回来,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反正等着就行。

特别是殷小一殷茂,他今年二十二,之前考上了秀才,早就不像之前那般幼稚,可动作却一点也不稳重。

“纪元,不对,纪大人什么时候到啊。”

两岁的殷二妹道:“哥哥,你怎么一直夸纪元,他很好吗。”

殷茂听到这语气就想笑:“三妹,之前你哥我也是这样讲的,后来就认他当弟弟了。”

“我不是三妹,我是二妹。”

殷夫人无奈:“纪元可是从四品的官职,比你爹官职都高,不该那么喊。”

殷茂心里清楚,他也只在背后过过嘴瘾啊,而且只在家里说的。

院子里在躺椅上研究设计图的殷博士放下手里的书,今年四十五的殷博士不见老态,估计是这些年日子安稳,反而富态了些。

殷博士道:“要不再去看看,依照纪元的性子,他肯定不愿意在路上耽误时间。”

正说着,风尘仆仆的两个人便到了。

殷茂大喊道:“纪元!”

纪元笑着看着熟悉的老师,师娘,大哥?还有个不认识的小妹妹。

“是我,我回来了。”

“学生纪元,见过夫子,见过师娘。”

第152章

第152章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凉。

建孟府一处小院里,纪元吹着凉爽的晚风,吃着井里冰过的新鲜瓜果。

早夏的暑气渐渐散去, 安大海跟纪元两个的奔波辛苦也被抚平。

还是家里好啊。

两人发出同样的感慨。

洗过澡, 吃过饭, 再吃个瓜果消消食。

纪元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殷茂讲着滇州府的事, 从当地的风俗讲到当地的方言,还有梯田的壮美,茂密的森林,再有鱼虾环绕的环境。

听得殷茂两眼放光,恨不得自己都去一趟。

但再说到那里山高路远,又有多少凶险, 山上的狼群多得吓人,高耸的山崖稍不注意便会直接坠落而亡,尸首都找不到。

以及当地的蚊虫蛇蚁,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程教谕的侄女, 还特制了驱蚊粉, 雄黄粉, 但蚊虫依旧恶劣。

这又听得人胆战心惊。

安大海还说:“那边的牲畜别的还好,吃喝是不愁的,就是怕毒虫毒蚊子,有时候咬上去,不到片刻牛羊就会咽气。”

这种情况当然不算多,可若那虫子过大, 小牛犊确实经不住。

总之, 那是个好地方,也是个需要人力改造的地方。

而当地人, 世世代代都在改造当地的地貌。

这些说完,殷博士听得也是津津有味,随后道:“这些先放放,那个占城稻,是怎么回事?”

殷博士还未听到回答,门口就来了几个人。

准确说,两家人。

李锦带着他的妻儿过来。

还有当地东市第一街最大的书坊少东家,二东家。

也就是周家兄妹俩。

他们听到消息之后,立刻就要过来,但还是沐浴更衣,又亲自备下礼物,这才过来。

众人看到纪元,只觉得几年不见,他已经是青年人的模样,但眼神的锐气依在,只是他惯爱笑,把这股锐气给藏了起来。

“四年不见,你可终于回来了。”李锦上前,他娘子则拘谨得很。

对方到底是状元,如今还是从四品的官员,这次调任,说不得还会升迁。

哪能这样随意啊。

纪元自然不是计较这个的,甚至还给他家小孩准备了个红封。

红包一发,气氛就更好了。

蔡丰岚没来的原因也简单。

他考中进士之后,一直留在翰林院做事。

从化远四十二年考中,距离现在,也一年了,估计也在等待外派。

纪元当时也是这个流程。

蔡丰岚今年二十九岁,化远四十一年第二次参加乡试,不仅成绩优异,第二年的会试还考中了二甲。

这让岳家周家,不知道有多开心。

当年蔡丰岚第一次会试没中,不少人还在背后笑他们压错宝了。

但这两年情况完全不同。

蔡丰岚也是够争气的。

而且他在二十八岁考上进士,已经很好了。

李锦则不同,他连考两次乡试不过,确实有些灰心丧气。

但他家底厚,可以供他继续再考,他跟妻儿在这也算悠闲,他年纪也不算大,还可以继续考。

科举这事,本就不简单。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