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考科举 > 130-140

130-140

作者:桃花白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131章

第131章

纪元如今是两个地方的知州。www.jingmeng.me

宁安州这边, 春耕不用操心,各地村寨村长都很积极,毕竟尝过去年增产的甜头。

稻鸭鱼的模式也已经熟悉, 甚至不少人家的稻香鸭还被提前预订, 谁让这里的鸭子确实肥美。

橡胶染布也趋于平稳, 只是纪元要抽调一部分人送到镇南关。

等镇南关那边春耕结束, 镇南关的橡胶产业同样要发展起来。

这些都在原计划当中。

除此之外,那就是道路的建设,以及官学的建设。

一个是物理意义通往外面的路,另一个是一条通往更远世界的路。

前者还要等等,修路不是个简单的事,既要人力, 也要财力。

虽说宁安州本地商税积攒了些,可到底家底单薄,而且今年田税到底要不要交,还要等朝廷的通知。

官学倒是好说。

有程小姐在, 问题应该不大。

而且程大人不糊涂的时候, 也能给不少建议。

说起这个, 程大人的眼睛,程夫人的身体,同样记在纪元的心上。

不过纪元跟程亦珊讨论起官学的时候,同样提到大海所教的兽医学。

纪元道:“我是想把官学大致分为三个科目。”

“一类专心科考,这部分不用讲,就是从小学起。”

“一类是兽医学科, 大海在本地基础打的很好, 想来这一科并入官学问题也不大。”

“最后一种是成人学科。”

不止小孩子要识字。

大人也不能当睁眼瞎。

宁安州的情况不用多说,放在其他地方, 兽医学科并入官学,或许还会引起争论。

可在本地,纪元说要并入,那就没人会反对。

而且这也是确确实实非常实际的。

对本地的发展很有好处。

只有最后一项,大人识字,纪元道:“我想称之为扫盲。”

“学字不光是学问,也能方便生活。”

“本地商业刚刚兴起,以后跟外面必然有更多往来,识字,就能少被蒙骗。”

这一项,则像是“吃力不讨好”。

毕竟科举学科,可以培养读书人做官。

兽医学科,能帮助本地发展畜牧业。

只有成人扫盲,显得只有利他属性。

程亦珊却快速理解了:“成人确实是本地的中流砥柱,他们若识字,不管是教化,还是日常生活,确实有益。”

“只是这样的话,便不能用蒙童书籍了。”

“多半要编一套专供成人的书籍。”

不要求读懂什么四书五经,只要学会常用字,学会买卖租赁这些文书的写法,最好还要学写自己的名字。

认字了,那些地主豪绅,就不能骗他们随便签什么契约,也少被蒙骗。

程亦珊说着,心里已经有谱。

纪元只听,等程亦珊说完才笑:“你说的很对。”

程亦珊颇有些不好意思:“你是纪状元,我在你面前班门弄斧。”

“怎么会,你说的很多地方,我都没想到。”

程亦珊自家里出了变故之后,就不再只是闺阁女儿。

她读书本就多,在这一两年的变故里,更是历经不少事,所以她说的,基本都很贴合实际。

两人在小院商议官学的事情。

官学的三个学科,全都交给程亦珊一个人。

程亦珊的弟弟在旁边歪头听着,不时给两人倒茶。

说到科举,程家也是读书的门第。

程亦珊的弟弟作为犯官后人,读书是可以的,科举别想了。

除非某一天可以平反。

一直在旁边的程大人双手颤抖,不知道想到什么,精神又不好了。

纪元先一步去照顾程大人,帮着程大人顺气,又道:“那官学需要书籍,只是书难买,程大人,您觉得官学应该先买什么样的书?”

作为科举过的读书人。

纪元太明白一个读书人的想法。

他们这辈子最单纯的时光,可能就是读书那会。

读书科举。

其他的都不用想。

那段时间,甚至是程家还未出事之前,他们最快乐最平和的日子。

程大人安静下来,嘴里念叨着什么。

程亦珊也蹲着安抚父亲:“爹,您说,我记,就跟小时候一样。”

程亦淮端过来安神的茶水,房间里还传来程夫人温柔的声音。

这一切让程大人情绪慢慢平稳,握住纪元的手:“不要回京。”

“都不要回去。”

旁边的婆子小厮瞧着,怎么觉得他们纪大人,好像已经融入程家了?

纪元安抚道:“不回去,不回去。”

“宁安州很好。”

程大人在京城监狱里遭受酷刑,身上的伤痕至今还未好,精神更是崩溃。

这种崩溃只能让时间来抚平。

官学的事情定下来,纪元还带着程亦珊去了附近早就建好的官署。

里面的打扫收拾,以及买书招生,都要由程亦珊来做。

好在几个小吏已经在等着了,为了方便,纪元还让柴烽的娘子跟着。

柴烽的娘子虽不识字,做事却利落,也代表了是纪元这边的人,很能给外来的程亦珊撑腰。

柴娘子看到程亦珊时候,下意识道:“你们京城人都这般高挑吗?”

纪状元个子已经不矮了,这位程小娘子在女子当中,身量也是出挑的。

就是太瘦了,瘦得像一阵风就能刮倒。

纪元没说话,只笑着看程亦珊。

他可不是什么京城人,他是建孟府人士。

程小姐倒真的是京城人。

程亦珊则道:“爹娘给的,倒也不是京城不京城的。”

程亦珊跟着纪元学了些当地话,她本就聪明,多说几遍也像回事了。

眼看程亦珊已经开始做事,纪元也不多打扰,只道:“过几日我要去镇南关,那边春耕比这边早一些,而且头一年恢复,必须要看着。”

说罢,纪元又道:“若有什么事,尽管差人去寻我,本地的刘同知也可以去找。安大海更是我好友,大事小情都能找他。”

似乎觉得还不够,纪元想了想道:“一会我把小黄牵过来,留给你家用,你来回办公,也有个交通工具。”

小黄?

程亦珊罕见疑惑。

纪元道:“是陪我一起长大的耕牛,平日闲着也是闲着。”

“回头若合适,我给你寻匹马来,做事更为方便。”

柴娘子看看纪大人,又看看程小娘子。

啊?

之前柴烽不是说,纪知州话不多吗。

这怎么事无巨细的。

纪元说罢,似乎又觉得有什么没说完,可也不知道讲什么。

程亦珊那边记得清楚,她有事肯定会找人帮忙的。

等到小黄被送过来的时候,倒也不是纪元自己送的,镇南关那边突然有事,他需要过去处理。

不过跟小黄一起来的,还有二十余蛋挞。

程亦珊已经许久未见这样精细的吃食,在知道是纪状元做的后,还是带了诧异。

她知道纪状元会做点心,更知道蛋挞,冰皮月饼这种吃食,都是他最先做的。

但真正看到实物,才知道纪状元的手艺这般好。

“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吗。”

程亦珊吃到久违的蛋挞,似乎有一瞬间回到平静的生活当中。

“帮我这些吃食送到家里吧。”

程亦珊留了两个,刚说完,跟小黄大眼对小眼。

小黄十分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女孩子,往前走了走,主动低下头。

“好乖。”

“你是纪状元的朋友吗。”

小黄高兴地喘气,它喜欢眼前的姐姐!

纪元此刻已经在去往镇南关的路上。

镇南关一切都刚刚重整起来,他还需要时时刻刻盯着。

要说镇南关的事,虽然有宁安州旧例可循,但该有的问题还是不少。

比如这次清查出来的人口,要比实际上多了七八万。

整个镇南关真实人口在四十三万左右。

多是些地主瞒报,这么多年的人头税都没给,这些陈年旧账,都要一一清理。

使劲追吧,这些账目肯定会落在佃户头上。

不追吧,那些地主们肯定不舍得。

还有人口买卖,一些女子被拐卖过来,现在再被救出,可女子的家里却不打算要。

再有的是从小就被买卖,早就记不清家里在什么地方

安置她们也是问题。

再有镇南关的牢房也有些人满为患。

纪元之前清理得太狠,监狱都要装不下犯人了。

这些事情都耽误不得。

好在镇南关的大方面没有问题。

春耕也在如期进行,虽说水渠修得没有宁安州完善,但给他们时间,慢慢 修补即可。

已经在镇南关知州的纪元听到这话,直接道:“监狱的犯人呢?让他们去修。”

啊?

这,这也行吧?

之前有过这样的先例。

可大批量地拉过去,还是头一次见。

而且这次被关进去的犯人,要么是穷凶极恶的,要么是平时欺压百姓的,让他们去给百姓们修水渠?

纪元直言道:“废物利用,有什么不好。”

“让当地人看管,若真想跑到深山里,那就随他们便。”

纪元对这些人堪称冷酷无情。

但想来想去,确实能解决大部分麻烦。

甚至修水渠的事,跟监牢人满为患的事都解决了。

甚至还能杀鸡儆猴,让那些不补上人头税的地主们看看。

那些地主自家多半没犯什么事,所以有恃无恐。

还抓他们?

那就有点过分了。

此时纪元却道:“镇南关四月底才春耕,趁着这段时间,把橡胶作坊建起来吧。”!!!

橡胶作坊?!

当真?

纪元之前就提过橡胶作坊的事,可大家都以为,那是宁安州的买卖,总不好抢了去。

就算做,也只是做些人家宁安州不要的订单。

而现在,纪知州说,让镇南关这边也做?

虽说镇南关的同知各司等人,大多并非镇南关人士,可在他们任地建作坊这种事情,谁不想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要这作坊建起来,便是数不清的税收。

对他们来说,都非常有利。

纪元道:“不过这作坊也有要求。”

“先安排回不去家的女子,把她们组织起来。”

镇南关如今有不少犯人家的宅院,里面的东西已经查封,只剩一座空宅子。

这种地方,非常适合改建成作坊,前面能做事,后面能住人。

组织这些名声脏了身体也脏了的女人?

让她们去做橡胶的活计?

纪元不抬眼,就知道这些人的想法,直接道:“本官让本地学习橡胶的制法,就是给无家可归的人生计。”

“里面非老弱不能去。”

说白了,虽说做橡胶买卖是为了税收,但更重要的是就业。

古代的女子,别说做橡胶了,放牛耕田她们同样会做,只是她们到底不是在自己家乡,随意安排到村寨里,可能会有危险。

那这种手工业便非常适合她们了。

橡胶行业,绝对能帮她们在镇南城里立足。

纪元干脆道:“橡胶行业,有三种人提前选入,一,兵士们的妻儿,因为他们戍守边关辛苦。”

“二,无家可归的妇孺,她们本就是被抢过来,拐过来的,既然不能回家,就给她们在本地安家。”

“三,年老无可依者,不论男女,年过六十以上,家中没有子女孙辈,可以来这里找个轻便的活计。”

所以在纪元这,稍微升级一点的手工业,是为了老弱病残准备的。

总不能一群身强力壮的人通吃吧。

既分了田地,又得了橡胶产业。

赢家通吃弱肉强食,只会让局面更加混乱。

手工业的升级,既要创造收益,也要创造更多的岗位。

纪元的态度,可不像在宁安州那般温和,颇有些一言堂的意思。

而这种态度,对付这里复杂的局势,却是十分合适。

说白了,这项技术在他手中,也在宁安州手中。

只有纪元说了算。

镇南关同知从未见过这样的人。

若说想要快速发展本地,想要让本地富裕起来,有实打实的功绩,难道不应该直接加快橡胶的生产进度吗?

如此行事,倒是扶弱了,但效率会慢。

一直要求效率的纪知州,竟然在这种事上放慢脚步,也是稀奇。

纪元知道手底下的人想要政绩,想快点离开镇南关,乃至快点离开滇州府。

纪元神秘一笑,指了条明路。

“先做吧,手头的事情做完,还有另一件极为重要的差事等着。”

“那件事做好了,本官保证大家平步青云。”

纪知州是个从不夸口的。

别说百姓信他,就算这些官员们,早就潜移默化相信他了。

同知立刻道:“纪大人,您说的什么?”

“春耕之后修路吗?还是您要扶持本地的官学。”

“那些水渠也能修得很好,或者说把橡胶买卖做好了,咱们就成了?”

等会儿,事情怎么这样多?!

他们什么时候也卷起来了?

纪元好笑,抬头道:“比这些事更好。”

纪元看着远方:“等朝廷的人下来,咱们就去做。”

自然是等朝廷武将下来,他跟邬人豪就可以腾出手,去南边找占城稻了。

但占城稻这种,说起来太为神奇,还是等见到东西再讲。

手头要办的,就是方才镇南关同知说的。

修水渠,春耕,修路,同时整顿本地官学。

一件件的,似乎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

就算是本地的户均耕牛量,都要往后排一排。

本地人没有银钱,如今提这个没什么作用。

还是先好好耕种,休养生息,总会得来的。

毕竟隔壁就有养殖场,他们缺的就是银子。

纪元在这边忙得飞起,隔壁宁安州的官学也办起来了。

纪知州直接指派的人,还是个女子,更是流放过来的,自然引人注目。

特别是衙门里的李知事。

这位李知事虽是举人出身,却一贯爱酒,被分到这么远的地方之后,更是酗酒成性。

再早之前,纪元曾经想让他把官学办起来。

可那官署刚打开,李知事听说纪元是被贬过来的,一下子炸锅,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做,觉得跟着纪元做事没前途。

纪元给过一次机会,便不会给第二次。

等纪元成为本地知州,李知事更是直接被边缘化,甚至也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

他是真的怕纪元报复。

宁安州发展得越好,他心里越不爽。

如今看着一个流放过来的犯官家眷,竟然要接管本州的官学?

凭什么?

州学哪是一个女子可以管的!

程亦珊对此倒是早有准备。

她的身份确实不合适。

但她的学识合适。

不说眼前早就酗酒的举人,便是一般的进士,她都不怕的。

宁安州的州学还未发展起来,她来做,足够了。

刘同知赶来的时候,本来是想帮忙的。

可眼看着程小姐引经据典,把对方说得辩无可辩,忍不住给纪元写信。

信里一直在说,这位程小姐不仅学识了得,口才也了得。

那李知事被说得羞愧不已。

还讲,自己已经让这位李知事滚蛋了,虽说他有举人的官身,不能直接革职,但这次是真的不会再有任何机会,让他跟着去宁安州边界驻守算了。

信里最后还说什么,程小姐办事利落,州学的地方已经收拾出来,她拟定了三门学科的教学模式,估计很快会送过来云云。

看来,宁安州的官学比他想象中还要顺利。

纪元抬笔,给刘同知草草回了几句,随后铺开纸张写给程亦珊。

他信里没提官学的事,只是讲了镇南关的风土人情,还讲了镇南关的趣事。

随后又说:“滇州府这边有种红豆饭,吃着很是不错,可以尝尝。”

说着,让人把武新府过来的两位大夫,以及又送了几本闲书,都让人带回宁安州。

大夫不用讲,一位专门治疗眼疾,另一位是懂妇人病。

对程亦珊爹娘都有帮助。

那闲书则是纪元看着有趣的,是滇州府一些奇志怪谈,想来她也会喜欢看。

三月下旬,宁安州官学分的三个学科,以及招生计划,教学内容等等,确实送到纪元手中。

程亦珊也提了一句,说红豆饭确实好吃,又感谢纪元,说大夫很厉害,他爹娘情况好多了。

宁安州的官学肉眼可见地建设起来。

后续虽然还需要一定的调整,但最迟五月,一定会开课。

首先开课的是成人课,程亦珊跟伐木会的骆姐联系上,伐木会那边,也确实更容易说动。

九月份再开始童蒙的课程,同样是按照科举的规矩,以后出去考学,说起来也更规范。

兽医课程则又选了两个初级课程的老师,帮大海分担。

纪元忍不住道:“如果大家做事,都跟程小姐这般,那就好了。”

说归说,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

纪元也并不客气,若有什么不合适的,肯定会直接提出。

只是在信件后面,会多问几句,最近过得如何,或者分享自己这边的事。

虽然寥寥几笔,程亦珊那边倒也每次都回复。

两人有来有回,镇南关这边,也真的要春耕了。

镇南关最近的气氛是有些古怪的。

为什么?

因为情况真的很怪啊。

当地甚至有了个歌谣。

大概是什么。

地主在锄地,农奴在休息。

豪绅汗水滴,百姓拿脚踢。

听着有些像颠倒歌,原本应该是底层百姓干活锄地,现在变成地主豪绅们了。

三月四月,甚至接下来很多日子。

都是这些戴着脚铐的地主豪绅们挖水渠。

刚开始他们还不适应,如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