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他们跟球混混王力等人面面相觑,皆恨得牙痒痒。
武营他们不屑跟王力等人为伍。
而王力则恨建孟府这群人抢他的风头。
如果不是武营纪元他们断了自己的连胜,他们还会被庆兰府那群人骂的跟孙子一样?
他们在五王爷这边的待遇,肯定会更好。
两方势同水火,可又不得不在一起踢球给王爷们看,面上还不能显露。
总之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如果单是这样,也就罢了。
武营自嘲笑笑:“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我这身本事,竟然只能踢蹴鞠。”
跟仇人一起踢球,只是觉得烦躁跟憋屈。
可好好的武举人只能踢蹴鞠,那就不止憋屈了。
是的,他们三个辛辛苦苦考上了武举。
如今跟球混混王力他们一样,只用来踢蹴鞠给王公贵族们赏玩。
这样的日子,他们真的要过不下去了。
如果知道考武举是这个样子,他们肯定不会过来。
武营精通骑射,苦读兵书,去年秋狩打猎,甚至还赢了不少人。
刘军也是在卫所长大,对练兵极为擅长,本身的枪法也是一流。
而邬人豪,他的天赋跟个性,谁都能看出来,他是天生将才。
可如今都在跟球混混们一起踢蹴鞠。
正式的官职没有,手底下的兵将更是没有,甚至想要去边关驻守,都不能直接开口。
否则就是不给五王爷面子。
三个人越想越憋闷,刘军甚至大早上开了坛酒,要不是武营强硬拦着,刘军早就混成酒蒙子了。
纪元看看外面,京城真的很大,京城也真的很难。
武营拍拍他们肩膀:“朝廷不重武将,却是重文臣的,你好好考,考个好名次,说不定就带我们走了。”
武营是随口说说,但这话到底也带了期盼。
只要纪元能做官。
不对,只要纪元能留在京城,他们的日子一定好起来的。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就是信任纪元!
非常信任!
第92章
第92章
纪元听着武营他们吐槽京城里的事, 也算明白,他们为什么紧闭大门,不跟其他人交际。
他们考上武举之后, 也只领了虚职, 邬人豪从六品的护卫, 另外两个是七品的巡卫。
他们只是陪着五王爷踢蹴鞠, 就能住到善钦街,可见沾上真正的皇亲国戚,地位就有多高。
但这种结交,稍有不慎,就会被牵扯其中。
他们虽是武将,这些事却也懂的, 跟家里通过信之后,让他们该踢球踢球,之后家里想办法让他们出京城。
至于跟其他人打好关系?
那就不用了。
总之,希望五王爷对蹴鞠的兴趣赶紧减退, 否则谁知道他们还要陪王爷玩多久。
纪元也安慰他们:“贵人们多喜新厌旧, 等找到新玩意, 估计就会放下了。”
“希望这样。”
武营又道:“说起来,过完年之后,五王爷好像没找我们踢球了。”
今日二月二十,算下来也快两个月。
难道真的要放他们走了?
想到这,大家莫名有些兴奋。
其他陪着五王爷踢蹴鞠的人,恨不得王爷一直喜欢蹴鞠。
也就他们盼着贵人兴趣赶紧消退, 他们好去自己该去的职位。
纪元心想着, 却没打击他们。
按照朝廷如今位置的空缺,加上朝廷又不重视武举, 要不是怕落个马放南山的名声,武举甚至要十年不开。
合适他们的位置估计会很少。
而且就算有位置出来,估计也有关系先顶上。
就从来的路上,听有些举人讲,吏部分配了教职他们直接不去来看,这里面的活动空间很大。
再者,拿已经距离很远的聂家来看。
聂县令的叔父就在吏部,对方给聂县令安排的位置,那也是恰到好处,可见不是不能活动的。
他们这种,基本要靠边站。
相比来说,文举上来得还好点,现在朝中不乏有科举出来的首辅阁老,也愿意提拔。
可武将这一脉,估计是难了。
如今天下太平,又无军功可拿,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些话纪元不会说出来,先让武营他们有个希望。
而且看他们的样子,约莫想的,也是能出京城,直接戍边也好。
就算不出京城,正儿八经当个巡卫都可以。
但绝不能陪王公贵族踢球,这个是绝对不成的。
他们只是难受,自己学了那么久的武艺,读了那么多的兵书,现在跟一帮球混混们踢球。
球混混们自鸣得意,甚至就住在他们不远的地方,每天寻花问柳,看他们想吐。
纪元安慰道:“暂不逢时而已,天生我材必有用,想来,总会有我们施展才能的时候。”
刘军叹气:“希望如此吧。”
他们来考武举的时候多高兴,现在就有多沮丧。
邬人豪没说什么,他还在锻炼,反正什么时候都要锻炼,什么时候做事都是做事。
武营则道:“算了,不提这些,你们来了就好了,咱们也有人能说说话。”
“至少不会那么憋闷。”
这倒是真的,他乡遇故知,大家都高兴的。
纪元他们也彻底在武营他们的住处安顿下来。
此地是球队的管事帮忙他们寻了好几处院子,算是能用比较便宜的价格租下,武营他们就选了这里。
此地距离会试的贡院要走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算近的了。
武营道:“你们安心备考,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即可,让我们有事可做。”
纪元白和尚高老四再次谢过,算是安顿下来。
没想到他们倒是最快安顿的书生。
其他举子多多少少都遇到些麻烦。
想要找到合适的栖身之地并非易事。
除了就近贡院的旅店之外,就是附近的房舍可以租下。
在府城被嫌弃的寺庙等地,到了京城,同样是抢手的地方,一个是安静,二是附近的寺庙不会太差。
总之出门在外,谁都不容易。
纪元他们一边备考,一边听着外面的动静。
因为他们过来,武营等人也开怀不少,当然也有球队不再找他们的原因。
可能是五王爷真的转性子?不想踢球了?
最近的京城,因为即将要来的春闱更加热闹。
全国各地来的举人,都要准备这次的会试。
还有些人家,已经在相看合适的举人了。
最好是还未婚配,家境尚可,相貌英俊的。
纪元除了家境之外,似乎哪点都很合适。
武营还开玩笑道:“你最近要是出去,肯定会被拉住问个不停。”
“要是再考个进士,肯定更多人想要你当女婿。”刘军也跟着笑。
说到这个,高老四还把纪元进城时的事说了。
纪元刚来,就有小姑娘拿花丢他。
要不是知道纪元年纪小,说不定还真认识。
纪元只当没听到。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备考。
而且还有件事悬在他心头。
那就是出发前,左右训导给他的“建议”。
直接落榜。
等到三年后再考。
他现在有两个选择。
一是,今年全力考试。
考到鸡肋的三甲,那就只能是三甲。
以后的前途自然会有限制。
二是按照左右训导说的,放水落榜。
等到三年后再说。
这三年里,他可以拿着建孟府给的推荐名额,直接去国子监读书。
三年下来,他至少也能上个二甲。
这两种方法,明显后者更稳妥,对以后更有利。
他今年十五,完全有时间再等三年。
但他要等吗?
纪元有些不确定。
说实话,后者是个很好的选择。
便是他自己,都有些心动。
罗博士甚至也想让他在国子监进修,说是很有好处。
可真要他故意考得不好,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哪里怪怪的。
纪元少见拿不定主意。
这事也不好说出去。
他身边的好友高老四也好,白和尚也好,大家关系是好。
但他们都在全力备考,自己却有个备选方案,总觉得会打击大家的士气。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国子监的名额。
一般来说,这推荐名额,大家根本接触不到,普通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
在知府,学政那一层,已经分完了。
他的这个,还是看在他潜力的份上。
不对,也有乌堂先生那两幅画的份上。
到底选哪个,还是要再看看。
其他的不说,先看看其他会试之人的文章好了。
这些文章并不难买,大家的主要竞争对象,除了往年的举人之外,还有新科举人。
新科举人的文章很好买,各地的乡试录基本已经在各大书铺了。
往年的文章倒是要找一找。
不过京城这边,想要看同考学生文章的人很多,甚至有些书铺把重点考生的名单都能拿出来。
按照他们的话说,那就是,今年新科举子好文皆聚于此,方便大家学习。
书铺甚至有个名单。
先把之前有才气但落地的举子名字列出。
接着再把天齐国二十六个府的解元列出。
天齐国的府,相当于许多朝廷的省,不过更为分散,这些解元就是各州府的第一。
这么一看,纪元算是建孟府的第一。
但他这样的第一,还有二十五个。
名单上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京城国子监的才子。
这部分人的名字最靠前,也是各大书铺认为,最有可能考中进士的。
无数建孟府人认为的天才纪元,在京城里面,也只是众多名单之一。
还因为他的年纪跟家世,以及在京城的名气,所以排名很靠后。
纪元,白和尚,高老四他们去买书的时候,去听了听名单,高老四道:“就纪元的名字上榜了,还在五十多名啊。”
五十多名,也就是这些书铺预估,纪元的成绩应该在三甲。
而三甲有多鸡肋,不用过多赘述。
只听旁人有人道:“他们这书铺的名单,每年大差不差,去年二甲三十三人,他们猜中了二十人!”
这比例,着实不小了。
所以只要能在名单上,且靠前的人,心里都会松口气。
或者说,只要能在这个名单上,便会非常高兴,像是已经中进士一般。
纪元看着自己的名字,五十九。
按照对方的预估,自己妥妥在三甲。
纪元道:“先买文章吧。”
“这是他们的文章汇集,一本十五两银子。”伙计眼都不抬。
多少钱?!
高老四震惊:“十五两?!”
别说建孟府了,就算是书籍比较贵的正荣县,也不至于一本十五两啊。
“这是汇集,是我们老板从各省拉的关系,才从各家府学弄来的文章,你以为很简单吗。”伙计直接道,“去去去,不行你们凑凑钱,不要挡我的生意。”
原来是这么来的。
此间书店背后老板神通广大,跟不少府学的人关系好。
靠着这些关系,拿到府学的文章,肯定要出一大笔钱。
故而此书卖得格外贵。
十五两一本,里面是各省第一的文章。
还有国子监学生的文章,还按照所谓的排名,从一到七十装订好。
放到现在,这是不是精选作文集?
白和尚问:“那你们排名的时候,有看过里面的文章吗?”
白和尚心道,若看过纪元的文章,就不会把他排到第五十九吧。
“你们懂什么,这只看文章吗?难道不看出身,不看在哪读书?我告诉你们,国子监读书的,就是比外地的录取率高!”
此话一出,过来买书的不少学子脸色不佳。
纪元笑:“拿一本吧。”
说罢,把十五两掏出来,实在拿的他肉疼。
若不是他卖了幅画,是真的不舍得买啊。
那伙计说的话,应该不是假的。
放在现代来说,应该叫录取率。
不过他记得上辈子看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古代科考。
其中有项排名,就是讲哪些地方的录取率最低,考生考上功名的比例最小。
意外的是,第一并非江浙,也并非闽地,更不是江西。
而是云贵。
当然了,这也并非定数,朝廷会根据情况一一调整,但他们身在其中,感受肯定会更深。
等着朝廷改变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被动接受,并无左右的可能。
纪元忽然想到什么。
政策变化。
此一条也要考虑进去。
如果按照正常来说,他三年后再考,十分稳妥,他也不是自夸,但也能稳进二甲。
可若是政策变化呢?
这有些不好说。
单论去年乡试,突然考了六天五夜,多少考生都承受不住这种压力。
这点也要考虑进去。
买完书跟笔墨纸砚回去,高老四道:“京城的东西也太贵了。”
这些纸张,比他们在府城买的时候要贵很多。
纪元想了想:“或许是我们买的地方不对,明日去外城边上看看那。”
此地学子聚集,可能会涨价的。
三个人随意找了个饭馆,准备吃了饭再回去。
武营他们今日被喊去五王爷府中,估计要晚上才回。
“这也太没意思了,竟然一个云贵学子的名字都没有。”其中一人带着口音道。
纪元看了他们一眼,见他们手里也拿着文章汇集,不过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只翻开排名,不看文章内容。
云贵太远,文章怕是不好弄。
但纪元知道一点,最近几年那边学风兴起,学生也多。
可是朝廷给的举人名额却不多,这也是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
估计近几年那边学生刚刚起来,书店的老板关系却还未打通,所以文章名字都不在其中。
“或许,这东西也做不得数。”白和尚看向纪元,“我不认为你会排第五十几名。”
“想来这汇集看似严谨,实则漏洞百出。”
“天下那么多学子文章,不可能全都汇集在此。”
旁边云贵学生就是个例子,再者:“去年八月乡试,八月底出成绩,文章送到京城,再编成书,我猜测成书之人,根本没看文章,全都按照印象来排。”
白和尚说得清楚,纪元也点头,他买完这书,又听到伙计的话,多半知道这书买的有些亏。
好在文章不能作假,看看他们的文章也行。
而白和尚却是真的在为纪元打抱不平。
经历过青云寺那事之后,白和尚对纪元是真的佩服。
纪元笑:“他们排他们的,我们考我们的。”
纪元心里大概已经有了主意。
他还是决心认真考。
先不说自己本就倾向这个。
再者,控分的没有好下场!
不对,是谁也不知道时局变动,更不知道三年后会如何。
与其等着命运安排,不如自己主动一点。
二甲也好,三甲也罢。
都是他的成绩。
再说了,就算他考上三甲,未必不能做出一番成就出来。
纪元心里豁然开朗,不再思考后面的事。
再者退一万步说。
今年会试人才济济,说不定他认真考了,也还是落榜。
到时候老老实实去国子监读书,也不枉费这次认真努力。
“我们吃饭吧,吃过饭就回去读书,距离会试,也就剩四十五天了。”
四十五天,一个半月。
谁听了不觉得心慌。
考上了,就是进士,就能做官。
考不上,甚至还要“发配”到副榜,送到县学当夫子。
一天一地,云泥之别。
做了举人之后,就有车马仆从环绕。
要是做了进士,其荣耀不必多言。
他们吃饭速度快了些,旁边饭馆的学生们也一样。
就剩一个月半月。
这一个半月里,其他事情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除了读书就是读书。
早上寅时起床,先读文章,再看近几年的时文,多的上千篇,少的上百篇。
分析其他考生怎么写的,再看名家如何说的。
武营他们甚至弄来一份今年科举主考官的名单。
因是在京城考,所以没有监临官,直接从主考官开始算。
这并非作弊,而是备考学子们都会准备的。
今年的主考官人选,大概有两人。
一个是文渊阁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如今正三品的大员楚大学士。
另一个是文渊阁首辅,兼太子太傅,并兼吏部尚书,从二品的李首辅。
这两位都是翰林官,单看品级,就知道其位高权重。
他们之间也有些区别,楚大学士平日交际广泛,与江南一带的官员私交甚好。
今年五十六的他,能坐到这个位置,已经可以说是下任首辅的人选了。
李首辅出身名门,虽也是科举上来,但家学渊源,前朝起便是本地名门望族之一。
六十三的他,也快致仕了。
不过皇上的意思,让他干到七十五再走。
一般来说,到六十五差不多就该走,但李首辅身体还算能硬朗,估计撑到七十没问题。
可皇上却道,等他七十五才放他回乡。
别人怎么想不知道,但楚大学士估计想哭出声。
武营介绍这两位考官的时候,也顺便说了这些八卦。
两位主考官性格不同,出的题目自然也不同。
楚大学士注重人治,强调有才者方能治国。
李首辅看重民生,认为有才者也要有德。
这都是大家私下总结的,具体如何,谁也不知道。
便是武营他们也只见过几次这两位重臣。
还是在去年秋狩上。
当时皇上也在,他们作为武举选出来的举子,自然要前去拜见。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