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2016--2017宇宙学哲学手稿 > 物质“分崩离析”会动摇唯物主义的大厦吗?

物质“分崩离析”会动摇唯物主义的大厦吗?

作者:邓如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唯物主义倾向实证,但是实证主义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导向信仰,但是,信仰主义不是唯心主义。唯心论者可以进行实证的研究,唯物论者可以追索信仰的价值。因此,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往往与唯物和唯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无关,有些科学家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一定做出伟大的科学发现;而有些科学家是忠实的唯心主义者,却获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中信奉唯物主义,而在“终极科学”的思考中信仰唯心主义。物质概念始终是科学家感到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科学问题。在广义相对论拉开了物质和意识距离,量子力学似乎又拉近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本作者在昨天撰写的文章中将“人择原理”中的人类意识作用从量子态的双缝实验中“定点清除”了,在今天撰写的文章中准备“一鼓作气”,将“神择原理”中的诸神作用从物质转换中“定向清除”,还科学以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

本作者在宇宙哲学的探索中虽然提出了“转换原理”,但是,在各们具体科学的研究中,人们没有了解所有转换过程的细节和全貌,本作者准备在下一篇的文章中更为详细地讨论具体科学中的“转换原理”,比如:只有人脑在神经细胞生理的、物理和化学的反应中触发了人类意识,这种脑电波和意识的“转换”在其它动物的头脑中不可能发生;只有类人猿在长期活动的进化中变成了能够使用生产工具的人,类人猿和人的“转换”在其它动物身上不可能实现。爱因斯坦和修炼禅宗者的大脑可能有所不同,脑容量和脑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异,因此,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相对论,修炼禅宗者对神性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识。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和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朱清时教授声称自己修炼禅宗已有十多年,我们希望看到他的大脑发生“禅变”,在科学思想的探索中斩获新的成果。

虽然提出过“转换原理”,但是本作者认为在科学和宗教之间不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不存在“等效原理”,基本的原因是科学属于实证研究,而宗教属于信仰领域。朱清时教授立足于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将物理学与佛教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在2009年3月8日,2013年11月9日的公开演讲中将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物质粒子之间的转换和佛学的“空”、“虚无”、“无意义”等概念联系起来,于是,无论物质粒子怎样变化无穷,万法怎样花样多端,最终的归属指向佛学的“涅槃”境界。他在演讲和谈话中谈及到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爱因斯坦在说明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科学家后来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证明了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朱清时教授认为,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于是可以用佛学的“空“来解释物质的虚无。

不仅物质转换为能量为“物质虚无化”找到了依据,而且朱清时教授在物质粒子之间的转换中也发现了“去物质化”的理由。比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的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的负8次方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短得多,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负16次方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的负19次方秒,比起π±介子,它们的寿命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数量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只能用间接地推算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存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寿命大致是10的负29次方秒。既然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是瞬息即逝的,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于是可以用佛学的“虚无”来说明物质粒子的归属。

朱清时教授“及时”地给出科学与佛学的“等效原理”,不是在物质和基本粒子层面发生的“等效关系”,而是在物质转换为能量、物质粒子自行衰变和湮灭的“自性本空”境界上发生的“等效关系”。根据朱清时“科学佛学化”的逻辑,人们不难理解“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句经典名句的含义。根据“科学佛学一家亲”的逻辑,可以推断:强的人择原理高于弱的人择原理,弱的人择原理高于物择原理,而神择原理高于强的人择原理,简单说来,人的理念高于自然选择;神的意志高于人的理念,我们似乎回到了古代哲学家柏拉图“理念高于现实”的思想体系中。根据“佛学是科学的归属”的思想逻辑,人们也不难理解朱清时教授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认为两者相识相通,他在演讲和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到,“佛陀和许多高僧在甚深禅定中,直接悟到宇宙万事万物的本体是虚空。在宇宙未生之前,既没有时空,也没有物质。但虚空并非顽空,它可以演化出“邻虚尘”,即尺寸趋近于零的微粒,由此微粒反复聚集,产生了宇宙及生命。因此人生如梦,身心如幻,万法皆空。”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证伪佛学和科学存在“等效关系”的科学定律。质量守恒或物质不灭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指的是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公认的定律是18世纪时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上推翻燃素说之后提出的。20世纪初以来,人们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速度而变化,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需要按质能关系式设定场的质量。质量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个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160;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物质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物质会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现。物质不灭与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转换原理”的本质,因此,“去物质”的能量转换,物质粒子快速的转换和“湮灭”,宇宙诞生前的“无时间、无空间”状态,量子化的“能量弦”和真空涨落尽管与佛教概念中的“空”、虚无”、“禅境”、“缘分”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含义完全不同。需要修正物理哲学的“实体”概念,而不是在佛学教义中发现“去物质化”的缘由。

懂得了“万法皆空”、“缘起性空”违背了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定律,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创立一门科学与佛学的“比较科学”,只要不把佛学教义当成科学真理既可。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港澳台地区获得更大的反响,朱清时教授的这种对比研究在大陆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本作者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如果月球突然消失了,对我们的地球意味着什么?答案有很多,比如:地球旋转轴的偏转,由于转轴的偏离,地球上的春夏秋冬也许不存在了。月球突然消失只是一种科学的假设,我们没有必要把假设当真,即使月球真的突然消失,只是发生了物质形态的变化,“迷失的月球”可以气体和尘埃的物质态“飘散”在宇宙中。我们也可以从文化上构想突然消失的月球被某种神明的力量“收纳”了,没有必要把“海纳百川”的神明当成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好像在物质演变和科学研究的尽头有一种神明的力量在召唤我们,就像一首歌词唱的那样,“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

(邓如山20-16-11-24)

(Materialeternalwisthebasisofmaterialismphilosophy)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