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家事业 > 第48章“梦鸭蛋儿”的“钩沉””

第48章“梦鸭蛋儿”的“钩沉””

作者:静易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这天,“梦鸭蛋儿”在队里的稻田推秧草时,问小荷:“荷姐姐,好久没开展‘钩沉’活动了,我心里痒痒的呢。m.czyefang.com”

小荷说:“也是的,我也这么想。这样吧,我跟艾华社长建议下,然后告诉你。”

没想到,小荷刚一开口,艾华便兴奋地说:“你还以为你们忘了,或者把我撇开,你们几个偷偷去‘钩沉’了呢。”

小荷见艾华满口答应,笑着说:“没你社长参加,那叫什么社,不成乱滩子了?我们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受你的批评么?再说了,你不参与,层次低不说,味道也差些。”

艾华说:“别给我戴高帽子了,今晚再开一社吧。你通知一下她们。”

小荷走后,艾华想,“今晚谁开这社里第三篇呢?”

这天的晚上没有月光,“灯笼花”、“梦鸭蛋儿”、“崖琼花”都手拿电筒往小荷的知青屋赶。艾华也不等小荷喊,听到外面的说话声,立即跑出去,跟着她们进了屋。

“社长今天表现不错,没有那种当领导的总是最后到的架子。不过,谁开这一篇,社长发话呀?”“兰花花”问。

艾华心里早有了谱,便说:“我和琼花两人都讲过了,今天就听‘梦鸭蛋儿’的吧。她年龄最小,上次占了风头,今天该她正式登台表现表现了。讲不好,让她丢一次面子,也算替琼枝出出气,摆平了。”

众人一致称是。

“梦鸭蛋儿”听点了她的将,用手往后拢了一下眼前的几根头发,道:

“上次我原无意的,是情到之处、有感而发的嘛,还批评我。算了,我也计较,听社长的就是了。”

小荷道:“今天千万别讲砸了,我先为你鼓劲儿。”说完,从未鼓掌过的她,今天倒拍手助阵了。

“梦鸭蛋儿”来了些精神,道:“我豁出去了,不顾忌那么多,讲就讲吧。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说‘管闲事,落闲事’。今天是我提议的,社长就让我讲,没办法,只得‘鼻子掉进嘴里’,自落吧。不过,讲点什么呢?我忽然想起来,好久好久以前,跟姑姑一起回省城我家,那去贤城乘火车的一段经历吧,因太让我难忘了。”

大家都不说话了,静静地听。

“那时,我还是个小女孩。”她把长辨稍子放在怀中,然后双手抱住并拢的腿,说:

“姑姑叫孟令珍,生于1934年。她住的那个生产队离游家庄公社所在地的镇上,还有七里路。

我喜欢去她家。因为,可以得到姑姑赶走我同龄的表妹孟小口后,塞给我的一个熟鸡蛋;可以在夏天的夜晚被表哥友华、友景俩,拿绳子系上我的腰,提到架在门前大树间的竹簾子床上睡觉。

姑姑是解放前嫁到了贤城五十里路开外的鲁河大湾去的。

俗话说,“多个姑娘多门亲”。从此,奶奶和父亲便有了亲戚可走。作为女儿,姑姑也常回娘家看看。因我爷爷去世早,她就惦念着她娘。

解放后,尽管家景好了些,但生活仍不宽余。尽管如此,姑姑一到我家,便带着一大包白生生细长个儿的糯米,两条五斤重的肥鲢鱼,还有黑红甜脆、学名为荜芰的‘地梨’。有时,还特意在路过贤城时,花钱买上一包两包的点心糖果。

鲁河大湾在贤城市的东面,一条弯曲的石头子马路连接着她的这个乡。通往城里的路边,有个茶水店,店前有个凉草棚,棚里摆几张矮小木桌。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周围的人称他小苙,所以店名被人称作“小苙茶庄”。

棚子下,一只大铜壶,常年烧得开水冒热气,小笠给来往歇脚的客人往大盖碗里沏茶水。还有一只只透明的白玻璃杯,上面总盖着方形玻璃片,怕落进马路上飘来的灰尘。谁喝这杯,小笠单独往杯里放茶叶,因茶叶好,收费要多些。姑姑好像与小笠很熟悉,到他店里喝茶,只喝便宜的大碗茶,但出的钱比别人要少点。

后来才听说,是姑姑的教学儿子,总带着学生到小店附近树林里,或山坡上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们也有去买茶水喝的,大多是家在街里的孩子,给他增加些收入。小苙可能想拉点回头客吧,也可能看在姑姑儿子的面子上,每次都少收姑姑的钱。看来哪儿都有头脑活络、会做生意的人,无论店大店小。

夏天里,他棚下的桌子上,除茶水外,摆着切成牙状的红瓢西瓜,但姑姑从不买来吃。

沿着那沙土汽车道,我跟在小脚姑姑后面走。路两边有树,甩远了一座座小山之后,月亮升上来时,我们也到了城里。

街市上的灯已亮了,我俩一家家售货门市部看。我知道,姑姑是挑选给我家捎的‘包’(礼物),但姑姑总左挑右选,没一样合意的。

因已走了大半天的路,腿疼了,人困了,不想迈步,但‘包’还没挑好。姑姑就再返回挨铺看,总算买了一斤黑黄色的枕头酥和一包白色的姜糖。

夜深了,我跟着姑姑在街上走,看到那闪着亮光的“胜利澡堂”、“第一理发店”不断有人出入,有的地方还排队等候;

那有着“前进旅社”、“向阳旅社”字样的两层楼房,对我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而姑姑对此不感兴趣,像没看见一样。

她那双尖尖的小脚永远朝着一个方向:贤城火车站。

火车站候车室里有许多长条带靠背的凳子,有人坐着打盹,有人放倒躺着。姑姑想坐,但太闷热,不能呆。

返回到比候车室人还多些的站前广场,微风吹过,稍有点儿凉意。

“杜(就)得(在)诺嗨(这儿)坐吧,等天亮了,咱们好坐票车(客运火车)。”姑姑说着,取下她黑色的粗布包袱,将自己的蓝土布手帕铺在候车室外墙根的地上,“侄女,你坐这呵”。

然后,她打开一个布包,取出两个大馒头,两个菜包子,每样给我一个。

我说:“姑姑,我吃不完。”

她就捌开一小半白馍自己吃,大半给了我。

好在是热天,我不管馍的干硬,吃了下去,还吃了一个菜包子。

困了,我躺了下来,姑姑用一条做顶头用的布巾搭在了我的身上。

姑姑说:“睡吧孩子”。然后又说:“不是姑舍不得,是姑觉得天不冷,咱杜(就)得(在)这呵(这儿)过一夜,等火车算了。”

姑姑不知道听说过没有,那澡堂子每到后半夜,一个睡觉的铺位只要一块钱呢。我想着,但没说出声来。

我还在想,姑姑的大儿子从贤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鲁河中学当老师,每月的三四十元工资大部分交给了姑姑,而姑姑怎么如此节俭呢?

似睡非睡中,天微明了,乘火车还早,姑姑叫起我,一老一少又到了大街上。姑说还想买点什么给奶奶,但没想到,全都关门闭户,冷冷清清的,整个城市似乎还在睡。

‘城里人真享福,不像我们农家人,天天起得早’。姑姑嘟哝着。

我们只好返回候车室,然后乘火车到了省城吉州市我的家。

姑姑的到来,我家比平时热闹了许多。

‘他姥,我昨儿个晚上挑来挑砌(去)还是没买好’。姑姑对我奶奶说,露出了她嘴里分别剩下的上下各一颗门牙:“我真笨,看着鲜亮呢。”

姑姑十分诅丧,后悔那一斤姜糖不好吃,责怪自己不会办事儿。

‘好甜’。我全不在乎姑姑的感受,也不在乎姜味太浓烈。

接着那几天,姑姑白天夜晚与奶奶说话儿,讲着她平日里的生活,讲着生产队里的劳动。欢喜的事,痛苦的事就充斥了我家的空间。

有时听得劲足,我竟半夜没了睡意。

因此缘故,我很小就熟悉姑姑那生活圈子里的 ‘游金哉’、‘沈华耀’等人物事迹,尽管并未见过面。

姑姑带来的故事中,有喜悦,也有痛苦。

每说到高兴事时,姑姑嘿嘿地笑着,露出有特色的牙,说:

‘我那左右儿啊,还算争气,打小在你们家上几年学,除管吃饭外,学费也是你们出。回老家考上了乡里初中,后到城里上学,是我那个大队学问最好的孩子,都说他有出息。’

我早就听说,姑姑的大儿子的名字原先叫左发富,是我爸爸给他改的。

爸爸孟令光说:‘现在解放了,还叫什么财、富的,太俗气。他姓左,名字干脆就叫左右吧,简单好记,又有特点。’

师范毕业后,左右表哥回到老家教书。我家经常能收到他给我父亲写来的信,都是关于农村学校里的事。什么师资队伍啊,学校建设啊,教材课本啊,是他们往来交流的主要内容。

因为一个是管全省教育的政府机关干部。一个是最基层的农村普通教师,心思对路了,自然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

但姑姑也有伤心的事儿。每到这时,姑姑眼角泪汪汪地,一个劲儿用衣襟抹。”

讲到这儿,“梦鸭蛋儿”突然停了下来,说嗓子干,要喝水。

他们几个都知道,女孩子一般不怎么喝水,以前她来这里从没说要水喝过呀?没办法,“兰花花”翠娥只好起身,从开水瓶里倒了半碗,递给这个小调皮鬼。

“我的心情也随着姑姑的情绪变化着。”“梦鸭蛋儿”边等着开水凉,边继续他的“钩沉”。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