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尾声 身后不寂寞

尾声 身后不寂寞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的确,曾国藩堪称三朝(道光、咸丰、同治)重臣,一代“雄才”!他的死,震动了金陵,震动了大江南北,也震动了两千里外的京都。清廷为之綴朝三曰,并特颁上谕:

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按:指道光帝)特达之知,涪升卿贰。咸丰年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迭著勋劳。文宗显皇帝(按:指咸丰帝)优加摧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按:同治帝自称)御极后,简任纶靡,深资倚任。东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宁之捷,特加恩赏给一等勇毅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惮良深。曾国藩著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发给。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此谕中,“盖棺论定”地评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臣履历和军政功勋,给予了很髙规格的封赐。特别是谥号“文正”,在整个有清一代也只有寥寥数人,这与他生前的破格封侯,同为汉臣所获的最高荣誉。接着,又相继御赐数道祭文,并颁御制碑文。真可谓“哀荣式备”,“恩眷优隆”。

与此相呼应,铺天盖地的挽联、祭词,包围了这位“曾文正公”。从亲眷到乡人,从同僚到下属,从文友到门生,都不惜呕心沥血献上自己的“呜呼”辞章,俨若进行一场志哀文体的创作大赛。几多发自肺腑的哀思?几多形诸笔端的谀颂?

只有大江东去依旧,逝者如斯夫。

只有钟山峻姿不改,冷眼看世情。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曾国藩也不过是早为历史长河荡去的一朵浪花,他并无力扭转历史洪流的趋势。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他曾影响过一个王朝的气数,更牵连着湘系军政集团的兴衰显隐。同时,他所留下的“人文遗产”,也为后世关注。当然,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审视角度,观照者不同的主观条件,使这个本来就“复杂多面”的人物,更容易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成像效果。对其褒贬好恶的聚讼纷纭及反差之大,以章太炎所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句为人熟知的话语来表达,可算到位。如果说,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说浩瀚如海,那么,下面述及的只是其中几朵浪花。

先看较早时候军政人物对其评说的相关事例。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辛亥革命志士们,站在反满倒清的立场上,对曾国藩当然不会看好,多有对他屠戮同种、充当“汉奸”之类的指斥。即使湖南籍的维新志士谭嗣同,都痛斥湘军以“戮民为义”,“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淫戮焚掠,无所不至”,这当然也就意味着向其统帅曾国藩的问责。而以反对帝制为职志的著名军事将领蔡锷,则将曾国藩和胡林翼并称为“中兴名臣中铮皎(佼)者”,称扬其“懿行嘉言,皆足为我师资”,并结合自己的职事所需,特辑以《曾胡治兵语录》。及至后来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还曾对此书亲作改造,定为教材。蒋氏本人不仅仅对曾国藩的军事方面,而更是“全方位”地推崇。与此人有过多年政敌关系的伟人毛泽东,在其早年的时候,则曾留下“愚(按:自我谦称)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言说。

再举晚近学人评说中的“两极”之例。例一:范文澜先生写有《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显然,此标题就为其人作了一个基本“定性”。文中更进而论定,说“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例二: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述中,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则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搞“神权政治”,如果由其“统一了中国,那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西方的中世纪,使中国的近代化推迟几个世纪”,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尽管两人相关著述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条件不同,但作者都是学术名家,各自的态度应该都是认真的,绝非游戏之笔。我们且不去评论个中是非,不过,像这类极端性的分歧,无疑提示我们切实以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来力防偏弊的重要性。顺便说,近年来不是更有人认为太平天国是搞“邪教”吗?如果是这样,那曾国藩对其镇压,岂不就是消除邪门歪道?显然,这个端点跳得就更远了。这还主要是就曾国藩生涯中镇压太平天国这样一个“节点”而言,其人还做过其他诸多方面的有影响的事情,自然都牵涉对他的所谓“评价”。窃以为,淡化此类“评价”,加强具体研究,也许是更好的出路。这也算是对拙著“引言”中有关看法的一个照应。

还不应忽略眼下大众层面的反应。君不见,面向大众的关于曾国藩的读物可谓林林总总(当然优劣不齐),甚至有过随便到那个书摊上都难不见的时候,从市场情况即可感知其接受面的颇为宽泛。联系曾有过的“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坊间传谚来想,并不“从政”的百姓所最关心的,恐怕不在曾国藩的军政史迹本身,而更在其“人生之道”。应时应世,毕竟是谁也要面对的“必修课”。盛世福泽之下,大众也有兴致和余暇兼到前人那里寻摸点资鉴,这本身就不失为和谐文化氛围的一种表现。自然,在大众层面中也会有是取是弃、或热或冷等不同的态度表现,但自难形成“两极”对争的“舆论搏杀”现象。

这样看来,解读曾国藩(且不说解读的差异),也就成为多层面人群的一种历史文化需要,所以,使得下世多年的他一直“寂寞”不了。当然,冲抵其“寂寞”的“进行时态”的“热闹”,只能是“现世”的事情。而曾国藩和他的时代既然早已寿终正寝,那么,也就永久地被包裹在不断“层积”的历史年轮中,永远地享受“寂寞”了。要说其“复活”,只能“复活”于后人审视的目光和体认的意识中。既然如此,那我们不该力求让自己的审视和体认能够较为科学些吗?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