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政事颇繁难,家事亦多忧,雪上加霜,霜上加雪,老病日侵,每况愈下,曾国藩的桑榆暮景应该说是比较惨苦的。
他来直隶之初,未带家眷,享受不到天伦之乐,又加公务繁多,整日困于簿书之中,萧然寡欢,便开始考虑接来眷属的事情,不过也颇费踌踏:自己若不会长呆畿辅,何苦让眷属跟着自己来回折腾担险受罪呢,何况夫人又有病在身?让家眷回湖南老家吧,一则那样还是两处分居,无团聚之乐,二则纪泽要专管家务,恐荒了他的学业,而纪鸿也难免得南北奔波,很是麻烦。但是,与家眷两处分居相互没个照应到底不便啊,思来想去,曾国藩还是打算把眷属接来,于是写信和纪泽商量。同时,他还打算买个小妾伺候自己。听说北地的女子“性情多半乖戾”,他便嘱儿子“备银三百两”,托人在南方购买,并特别嘱咐,“言明系六十老人买妾,余死即行遣嫁”,至于条件也决不苛刻,“但取性情和柔,心窍不甚蠢者,他无所择也”。但此事没有落实,而眷属倒是很快接来了。
其实,以前曾国藩曾有过一次买妾之事。那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移驻安庆临时衙署后,那时家眷尚在老家没有接来。曾国藩此番买妾,倒未必是“花心”作祟,而主要是为找一个照顾他病体的女子。“蟒蛇投胎”的他患顽固癣疾,痒得时常抓挠,甚至影响晚上睡眠。因当时身边无人照顾不少人即劝他纳一小妾,晚上同眠可为之挠痒。据说,欧阳夫人在这件事情上很是开通,毫无妒忌之意。曾国藩的弟弟们更是着力撺掇,其时尚在世的国葆亲自为乃兄择人,曾买下一位詹姓女子,让国藩相看。曾国藩在日记中留下了“因往一看视,体貌颇重厚,特近痴肥”的记述。不知是总督大人没有相中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此亲未成。不日,曾国藩即另行纳了一个陈姓女子做如夫人。此番是由曾国藩亲军中一个叫韩正国的营官做媒。这位女子刚刚二十一岁,整整小曾国藩三十岁。她是湖北人,还能识读习字。至于长相,曾国藩在日记中留下“貌尚庄重”的评语,想必是比前番相看的女子中意。十月二十四日,陈氏女子被接人曾国藩公馆。中午饭后,人室向曾国藩行礼。仪式简简单单,这位如夫人便算是纳成了。
陈妾的父亲为乡村塾师兼行医,母亲为家庭妇女。她自己性情温和,在督署中能谨守规矩,除日常居所外,只到过署内后院数次,而前院终未一至,足迹仅至厅堂帘前为止。她尽心尽力地服侍曾国藩。曾国藩睡前有洗脚的习惯,陈氏便总是事先备好热水,到时帮他洗搓,睡下后则为他细心挠痒。日常的家务事,也操持得井井有条。
陈妾患有肺病,这是曾国藩事先所不知道的。刚纳人督署时症状还较轻,几个月后便严重起来,开始吐血,最后卧床连饭也吃不得了。懂医的父亲知道她得的是不治之症,曾国藩不惜花费,还是让她服药治病。不过,与她同寝是不合适了,便由其母亲陪伴照顾她。这天,曾国藩与人谈话到深夜,感到很疲倦,躺下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过了好一会儿,刚刚蒙昽睡去,忽然又被号哭声惊醒。原来是陈妾死了,她的母亲大放悲声。曾国藩起来到陈妾的寝室看视,见人确是死而无救了。这时是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一日凌晨。算来,陈妾纳进大约十九个月的时间。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可怜女子,就这样命归黄泉了。曾国藩还是正正规规地为其办理了丧葬事宜。五月三日辰刻出殡,先暂厝于龙王庙,到五月二十一日葬于安庆城西十余里茅岭冲山中。
曾国藩对陈妾的印象还算不错,但对陈母十分讨厌,曾在家书中这样说:“此女性情尚属平和,惟其母贪而且很(狠)。因女病常住此间,(其女)若渐染母教太久,亦必变成很(狠)性,殆非吾家之福。今女既物故,母之技亦无所施矣。”在陈妾安葬之后,其母也就被打发了出去。从此,这门亲事就算告结。
尽管这段“姻缘”不长,但却颇为舆论垢病,倒不是因为纳妾之事本身,那个年代像他这样人物纳妾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主要是因为那是在“国丧”(咸丰帝死)期间,官员婚娶是违大禁的,也有悖于名教要求。曾国藩这个以崇奉理学、注重修身、笃行忠义相标榜的人物,竟然在国丧期间秘密纳妾,所以有人指责他说“违制失德莫过于此,实名教罪人之尤”。
数年之后,曾国藩来做直隶总督的这时,买妾之事却有议无成。顺便交代,及至他回任两江总督后,于同治十年(1871年)秋间,又有人为他买下一婢,欲让其纳为小妾。曾国藩再三考虑最后还是作罢。他主要是觉得自己“精力太衰,理不久于人世,不欲误人子女”,故不受纳,请媒人“为之另行择配”。这样看来,曾国藩倒是做了件有德行的事。当时,连曾国荃都极力怂恿乃兄收纳此婢作妾,说什么“耄耋期颐,乃兄固有之寿,倘得少阴以扶助老阳之气,益觉恬适有余味矣”。意思是采阴补阳对身体和精神无害有益。他还竟以自己纳妾之事现身说法地劝导乃兄,说“弟妇去年曾将其婢女纳为弟之侧室,弟比未允,今年秋冬,竟不能不挽回其初意,以就弟妇之意。此固无关一生之大者,随其心之所安而已”。到底,曾国藩没有听乃弟之劝。果真,他不久就撒手尘寰,若是生前再纳一小妾,岂不真误了人家女孩的一生?当然,像这种事情在若辈中有些人根本是不会去想的。
关于曾国藩纳妾之事的前后情事大概如此。毕竟原配欧阳夫人和儿女们,才是他的嫡亲。原留金陵的眷属,于同治七年(1868年)初夏来到保定督署。这时老夫人双目已近失明,孙儿孙女也正患病。不日,纪泽、纪鸿也双双染疾,曾国藩“既喜室家之团聚”,又为家人多病而忧伤,在日记中记下“满室呻吟,殊觉愁闷”,“家人多病,焦灼之至”的无奈之语。甚至只好以“天命”来聊以安慰自己,说“每以家中人口为虑,又惦念南中诸弟各家,竟日营营扰扰”,偶思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扶乩,“即预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败、温甫(国华)之变”,“天下万事皆有前定,丝豪(毫)不能以人力强求。纷纷思虑,亦何补耶?以后每日当从‘乐天从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纯任天命。两者兼图,终吾之身而已”。
及至曾国藩陷人天津教案难局之年,对其家事来说更是一个多事之秋!案发前夕,在保定衙署的他,病症实际已呈相当严重的程度。多时的眼疾愈发加重,右眼基本失明。其二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记曰:“眼蒙殊甚,令纪泽视吾目,右眼黑珠,其色巳坏,因以手遮蔽左眼,则右眼已无光,茫无所见矣。纪泽言瞳人尚好,可望复明,恐未必然。”更要命的是,前边已述及的中风症候。总之,他的身体是够糟糕了。
要说,曾国藩可是一直很讲究养生保健之道的。早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三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就作有这样的《养身要言》:
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右(按:系按竖行位置)仁所以养肝也。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右礼所以养心也。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右信所以养脾也。
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右义所以养肺也。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右智所以养肾也。
从所涉事项看,不但养身,而且养心,身心结合,当不无道理。不过如此与仁、义、礼、智、信连结,未免牵强,这与当时曾国藩迷恋的理学修身不无关系。其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十四日的日记里,则记下所归纳的“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诀,说“念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此。显然,也颇合科学原则。到晚年的时候,他讲究得更朴实具体。譬如有谓“保身莫大于眠食二字”,效法祖父“每夜用极热水洗脚,颇有效验”;又总结出“养生六事”:“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原注: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并说“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其中有些事项,也是曾国藩自己坚持较好的。然而,讲究养生的他,身体状况却并不好,最终也算不上高寿,除了当时医疗保健水平的限制外,与他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自有密切关系。及至在直隶这时,曾国藩反正已是多病缠身,老衰严重了。并且,家中的变故也不断打击着他。
就在他被命回任两江请先入都觐见之时,其长女纪静在湘潭婆家亡故。当时,曾国藩未能及时获知,是他在十月间启程南下,走到山东境内的东阿县境时,接到由李鸿章转来的信函,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这对于曾国藩的恶劣心绪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在日记中记曰:“不料儿女中有袁氏女之变,老境颓唐,不堪伤慼!”
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一。曾国藩的这个女儿,在人世间还不满三十春秋。她自二十岁上出嫁后,一直是在悒郁愁苦中度日的。她六岁那年由父亲做主,与湘潭人氏袁漱六家订婚,袁漱六当时也在京城做官,与曾国藩是湖南老乡兼朋友,纪静即许配他的儿子袁榆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完婚时,公爹已于两年前去世,而曾国藩当时已任两江总督。如此高官之家,妆奁仍守不过二百两银的定规,纪静幼承庭训,力持节俭,不以奁资多少为意。过门后她严守“勤、敬”二字,颇得族中邻里夸赞。但丈夫却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懒散怠惰,放荡无羁,甚至尚未与纪静结婚就先纳妾。与纪静结婚之后,不但不听妻子劝告,而且恶习愈演愈烈。曾国藩为了教育女婿,曾让他们夫妇随居署衙,并安排袁婿在粮台供职,但袁榆生胡作非为,封民房,夺娼妓,带人打保甲局,俨然当地一害。有人向曾国藩告发,袁闻讯后吞服鸦片自杀未遂。事后还是恶习不改,行事益加荒唐。曾国藩一气之下与之断绝关系,但还是将纪静送到湘潭袁宅,让她恪尽妇道。这种生活境况下,纪静能有好心情吗?像她这样一个侯门之女,到头来也无奈地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曾国藩的女儿中,婚后境遇不好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不止纪静一人。三女纪琛也有类似长姊的遭遇。纪琛在咸丰六年(1856年)十三岁时被许配罗泽南次子罗兆升,同治元年(1862年)十九岁上成婚。纪琛到罗家后勤劳节俭,孝敬长辈。但罗兆升性情暴戾,其家人对纪琛也越来越不加善待。曾国藩虽对此深感忧虑,但还是坚持用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训诫女儿逆来顺受。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他在写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这样说:
罗婿性情乖戾,与袁婿同为可虑,然此无可如何之事……尔当谨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尔当告诫大妹、三妹忍耐顺受。吾于诸女妆奁甚薄,然使女果贫困,吾亦必周济而覆育之。目下陈家(按:指次女纪耀的婆家,湖南茶陵人氏)微窘,袁家、罗家并不忧贫。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
我们今天看来,曾国藩这个做父亲的,贵至封侯,权倾一方,却竟连自己的女儿也保护不得,岂不是太窝囊,也太残酷了吗?可有什么办法呢?纲常名教这套东西在曾国藩身上是沧肌浃髓的啊!
长女先他而去,他只有徒悲而已。三女纪深在婆家的苦况继续着,他依然无能为力。其实,即使纪耀也不只是婆家“微窘”的不足,她的丈夫陈松生也是个“生性偏执”的人,以致纪耀“亦无生人之欢”。还有做了郭嵩焘儿媳的纪纯,亦备受郭嵩焘侧室的虐待,好在夫妇感情尚好,但结婚仅三年多,丈夫郭依永(刚基)就亡故,时在同治八年的十二月,可怜纪纯年纪轻轻巳成了寡妇。这一切,都令曾国藩挂心而又无奈。像他家这样门第的女儿,绝不能违忤姑翁和丈夫,更不用说有悖从一而终而改嫁了。
不只儿辈,其孙辈也接连有不幸之事发生。在眷属于金陵尚未北上的时候,曾国藩在保定得知三孙女乾秀(纪泽女)殇亡的消息,在“殊为感脑”之下,他还得劝慰纪泽夫妇俩,有道:
知尔夫妇尤伤怀也。然吾观儿女多少成否,丝毫皆有前定,绝非人力所可强求。故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尔之天分甚高,胸襟颇广,而于儿女一事不免沾滞之象。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容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爪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谓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冢妇宜深晓此意。
这种教训性的中劝慰当中,曾国藩掩藏了自己多大的伤痛!他正当含怡弄孙的年龄,对孙辈又何尝不从内心爱怜有加呢?平时,不管是儿辈还是孙辈有人染灾害病,他也总是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呀!儿女情长,人之常情,若心中失此,那倒是有悖人伦、反乎其常了。而不多日,就在眷属北上的途中,携带随行的纪鸿幼子(乳名亨三)又病亡,并且“酷似乾秀瀕死之状”。曾国藩自刚刚开府直隶,就连遭如此之多家事变故的打击,而眷属到后,又是上面述及的那等多灾多病的情况,他的心情等好得了吗?
总之,己身老衰,家事多戚,政路维艰,在百般无奈之中,曾国藩艰难地打发着时日。
§§第十章回督两江后的短时苟延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