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NO。1肯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情绪波动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绪被认可了,他们才听得进去。
4岁的小明和小小在客厅玩游戏,小小从地上站起来时没有站稳,摔倒在地上,同时把小明的积木撞倒了,小明很生气,又推了小小一把,小小很生气:“我又不是故意的,你真小气。”小明很生气:“你真可恶,你应该向我道歉。”小小:“那你也应该向我道歉,是你推了我。”小明:“你先道歉,我再道歉。”小小:“我就不,你真野蛮。”小明:“我去告诉妈妈。”小小:“你就会打小报告。”小明到厨房找妈妈过来评理。
是这样?
妈妈:“谁先引起的?”
小明:“是小小,他先把我的积木撞倒的,而且还不道歉。”
妈妈:“小小,是这样吗?”
小小:“我不是故意的,但是小明不分青红皂白,还动手打了我一下。”
妈妈:“小明,是你先动手的?”
小明:“我没有打他,只是轻轻推了他一下。”
妈妈:“小明,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小小,你也不对,应该跟哥哥道歉。”
小明:“为什么总让我让着小小。”(小小也赌气不理妈妈。)妈妈:“不许再吵了,如果还不认错,都去墙角罚站,好好想想自己错了没有?”
直到吃饭,小小和小明一直都没有说话,谁都觉得自己委屈。
还是这样?
妈妈同情地对小明说:“哦,那你一定非常生气了。”
小明:“我是很生气。”
然后小明就回去继续玩了。
在下面展示一句安慰的神奇魔力。
7岁的真真不想去打针,他很生气,激怒了他的姐姐小玲,小玲对他说:“真真,懂事点!”真真更生气,行为更加放肆了,他把沙发套扯了下来,把垃圾桶打翻了,还把电话本撕坏了。
妈妈对小玲说:“真真今天很苦恼,他害怕去打针。现在他需要我们所有人的体谅。”真真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马上安静下来,他和妈妈一起去打了针,也没有再大闹。妈妈的回应是针对真真烦躁的心情,而不是他让人讨厌的行为,这使得真真感到放松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么讨厌了。
家庭琐事里,面对孩子的怒气和挫折的方法,我们的解决方法要么是使怒火更盛,要么是消除怒气。
3岁的小志在玩玩具车。突然小志的玩具车坏了,生气地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警告他说:“你没有理由大哭大闹的,我不会给你修玩具的,除非你停止尖叫。”小志继续哭闹,于是他的妈妈拿走了玩具。这一下,小志大发脾气,把所有的玩具都扔在地上,还不停地拍桌子表示抗议。
这时候妈妈对他说:“你哭是因为玩具坏了,我们需要修好它。”哭声停止了。现在,无论什么时候玩具坏了,小志都不会再哭,而是拿过去让妈妈修理。
小志的妈妈刚开始用的方法是谩骂、威胁、责备和惩罚,而后来妈妈用的方法则是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我们何不在孩子哭闹前就试试第二种方法呢?
菲菲今年12岁,第一次去听演唱会,她觉得非常兴奋,让妈妈帮自己挑了件最喜欢的衣服,但是等菲菲回到家的时候却满脸愁容,显得非常生气。
妈妈:“你好像很不高兴。”
菲菲:“我很生气!我的座位很靠后,什么也看不到就回来了。”
妈妈:“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菲菲:“无聊透了。而且,前面的人挡着我,我站起来看,后面的人又说我。”
妈妈:“那更是难受了,本来看不到就够着急了!没有比这更糟的了!”
菲菲:“的确糟透了。”
菲菲妈妈的回答中,生效的是她没有向菲菲提意见,只是接受女儿的情绪。她并没有问很多问题,例如“你要是早点去是不是就能占个好位子?”或者“你没试过别的方法跟前面的人换一下位子吗?”她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女儿消除愤怒的情绪。
父母作出对孩子不安情绪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于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是很有效的。
在发完脾气之后,写在纸上的话也可以成为修复受伤情感的有力工具。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想法写下来。
一天晚上,15岁的小磊很晚才回到家,回到房间发现自己的抽屉被打开过,而且日记本也被翻开过,他立刻找到妈妈,与妈妈争论起来,指责妈妈不该进入他的房间,看他的日记。
小磊:“妈,你进过我的房间吗?”
妈妈:“我要打扫卫生,当然要进去。”
小磊:“那也没必要翻我的日记吧,你上回不是说再也不翻了吗?”
妈妈:“你没有做错事,干嘛怕我看。”
小磊:“这是我的隐私,你应该尊重我。”
妈妈:“你才多大啊?就有隐私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你这么晚回来我还没说你呢。你和谁出去玩了?这么晚也不打电话回来,不知道家里担心你吗?你要是说清楚了我能翻你日记吗?”
小磊:“怎么什么事情都和我的学习有关系呢?你说话不算数是不是就没关系了?我以后再也不写日记,行了吧?”
妈妈看到这么吵下去又要成僵局了,她想到一个新方法,于是向小磊提出来:“要不我们分别把自己的愿望都写下来,然后一起商量把不合理的要求删除,最后按照剩下的几条办,怎么样?”小磊同意了。
母子两个人坐下来,认真地写了自己的愿望,小磊列了以下几条:
“不许随便进我的房间。”
“不许看我的日记。”
“我可以自己选择朋友。”
“我不想什么事情都汇报。”
“我自己安排时间,如果学习累了就可以和朋友出去玩一会。”
“我想有自己的空间。”
妈妈也列了几条:
“不能耽误学习出去玩。”
“告诉妈妈和谁交朋友。”
“可以请朋友到家里玩,没必要出去玩。”
“不许晚回家。”
“晚回家就要接受惩罚,罚一个星期不能出去玩。”
“定期检查日记。”
两个人写好之后一起商量该保留哪几条?妈妈说:“我必须进房间打扫,除非你自己每天都打扫,所以这一条删掉。”小磊:“那只能进我的房间,不能看我的日记。”妈妈:“好吧,我看你日记也是因为你回来太晚了,怕你出事才看的。第二条保留,但是你不能晚回家。”小磊:“可是我有权力交朋友,出去玩,你不能限制我的自由。”妈妈:“可是你太晚回家我们会担心的,这样吧,晚自习到九点结束,最晚不能超过9点半。”小磊:“10点半。”妈妈:“不行,10点半太晚了不安全,9点45,我会等你到家再睡的,你不回来既影响我第二天的工作,也影响你第二天的学习。”小磊:“好吧,把这条写上。”妈妈补充了一条,然后说:“看看第三条,你可以选择你认为不错的朋友,但是要和妈妈分享,所以第四条划掉。这样第五条要修改一下:不许逃课出去玩。第六条可以保留。”小磊:“我不可能逃课,放心吧。现在让我看看你的。第一条和刚才说的重复了。”妈妈:“好的,删掉。”小磊:“第二条我会遵守的。可是妈妈,我不能天天带朋友来家里玩,我们要打篮球,总不能在家打球吧。”妈妈:“好吧,既然你说会按时回家,那么这条划掉,第四条也可以划掉。”小磊:“妈妈,真的不能晚一点回家吗?”妈妈:“不可以,你是要9点半就回家吗?”小磊:“不是,我们说好9点45的。那惩罚能不能换掉?”妈妈:“你想怎么样惩罚?”小磊:“一个星期不能写作业。”说完小磊自己也笑了:“好吧,如果我回家晚了,我接受惩罚。按照刚才说好的,最后一条也删掉。”妈妈:“好吧,看看我们剩下几条?我要把它贴在墙上,咱们一起遵守。”
小磊和妈妈一起制定“规矩”,一起遵守,避免了一场长久而痛苦的“冷战”。
NO。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父母与孩子的战争中,孩子是永远的赢家。”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因教育孩子而与孩子发生的“战争”;更难以避免利用“特权”取得一时的胜利,巩固我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然而,之后漫长的共同生活中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胜算反抗我们;他们可能会用忧郁、散漫、极端或沮丧使我们投降,这比其他任何报复都要有效。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和孩子达成联盟。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想尽办法要让他们站在我们这一方。具体方案是什么呢?只要我们采取肯定孩子的观点,倾听那些引发他们不端行为的情绪,就有可能让孩子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
通过敏感的聆听,父母可以造成孩子令人欣喜的改变。
小亚今天领回来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回家后她高兴地走到爸爸跟前,将成绩单交给爸爸,然后期待地看着爸爸。
爸爸正在看报纸,转过身看了看上面的成绩,数学和外语考了85分,物理考了61分,其他科目都在70分左右,爸爸认为考得既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所以只是很平淡地说:“噢,我知道了,你把成绩单放在桌子上吧,等你妈妈回来再给她看看。”说完继续看报纸。
小亚很不开心,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晚上吃饭时都没有和爸爸说话,爸爸感到很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小亚持续两个星期没有和爸爸说话,而且学习上也不起劲,早上起床慢腾腾的,总是差点迟到;放假也不愿意在家呆着,老往外跑。起初爸爸以为小亚学习压力太大了,于是想到去和小亚打保龄球调解一下,因为小亚和爸爸一样最喜欢打保龄球了,每次和小亚玩保龄球爸爸都被小亚的高兴劲感染了。可是这次小亚从头至尾一直都闷闷不乐,最后爸爸觉得打保龄球再也没意思了。
爸爸终于忍不住问小亚:“小亚,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啊?看起来你很不高兴,也不爱说话了。每天家里的气氛都好像特别沉闷,我和你妈妈也因此感到压抑。”
小亚很小声地告诉爸爸:“爸爸,我这个学期很努力了,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可是在你看来我做得还是不够好,我觉得我再努力也考不好。”
爸爸听了很着急:“我从来没说过你考得不好啊。”
小亚:“我把成绩单拿回来那天,你不是看了一眼就什么都没有说吗?如果我考得很好你会说真不错啊,可是那天你什么都没有说,肯定是很失望。现在连我在家都让你们感到压抑,我什么都做不好。”
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冷淡反应让小亚感到父母不关心她的感受,小亚因此觉得自己想要努力学习的想法是愚蠢的,不值得关注,小亚认为自己学习也不好,也没有特别的地方让父母骄傲。于是采取了“自暴自弃”的方法,而小亚的爸爸妈妈也因为小亚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而受到影响。
于是爸爸马上说:“小亚,对不起。那天是爸爸心情不太好,所以就没有关心你的成绩,我其实一直想和你谈谈你的成绩,也想听听你对学习的想法。咱们现在说说怎么样?”小亚因此很高兴,又变成了快乐的小亚了。
如果爸爸留神倾听小亚说话,不仅听并且体谅小亚强烈情感的话,会给小亚传达一个信息:你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
我们要知道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NO。3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失落和记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不要错过机会告诉他们——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观察是对的。我们既不愿把自己的问题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愿让孩子误认为大千世界简单而美好。当然,人都有难挨的时候。比如,爷爷奶奶会变得年老体衰,有时我们会和兄弟姐妹、姑嫂叔侄甚至自己的父母闹别扭。总有一天,孩子喜欢的狗会离他们而去。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思索的过程,是内心不断探索和揣摩的时候。刚开始他们会觉得学校是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而老师简直就像异类。他们胡思乱想,老师突然变得无事生非,总是找他们的碴儿,稍有不公他们就恼羞成怒,世界处处是陷阱。“不公平!”会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失落的感觉和记忆会让他们刻骨铭心。他们的白日梦和自我反省让他们似乎脱离了家庭,当然也完全不同于刚刚过去的六岁或更小的时候,那时只要脑子里闪过的念头他们都会跟我们说。
令我们难以消化和品评的,是孩子在幼年就已经看到了令人颤栗的死亡的影子。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死亡的新知可能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或一部电影传达的。而另一些孩子,可能是因为一位亲属的过世(例如,到了七岁,他们的认知能力加上自己家庭中的变故或同龄人的经历,足以让他们推断出年纪大的人更容易死亡),还有一些孩子则很可能就是失去家庭、宠物让他们知道了死亡。
我们当然希望保护孩子免受不必要的惊吓和悲哀,但孩子们已经意识到生活并非永恒的道理。他们一方面无法完全接受生活的现实(又有谁最终能呢?),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知道他们对现实的认识未被误导。
从死亡的悲伤中恢复过来,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我们身体创伤的复原过程。假如一个人身上有伤口,必须经过一些步骤才能完全康复:服药、清洗以免感染、减少活动让伤口愈合、换绷带、耐心等待时间过去。失落和死亡带来的心灵创伤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现在需要的是探究各种情感的空间和勇气、相互交谈、彼此关怀、共同追忆故去的亲人或宠物、一起或独自静默,并让时间、大段的时间慢慢过去。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比方深入下去。如果我们曾经历过类似的伤痛,前一次痛苦的记忆会再次闪现。我们对那痛楚、康复的过程和愈合时的欢欣都记忆犹新。在情感上,每一起新的失落都会叠加到过去的旧伤上去。
失去宠物和失去亲人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可以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受到打击,同样会带来许多沉默、哀痛、伤心和相互诉说的时光。失去宠物我们伤心的时间可能不会持续很久,但如果爱自己的宠物,一开始的打击必定是沉重的,我们会感到难以招架。而这种失落很可能令我们回忆起既往的失落,让人禁不住回想起死去的亲人,于是我们的悲伤又不只是为了宠物了。伤心归伤心,失落归失落,但伤心和失落却为我们开启了大门,让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进入自己的过去。
正视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因此,当死亡降临之时,我们应该给自己也给孩子时间和机会,整理一时间涌来的各种情感和记忆:悲伤、气愤、悔恨、沮丧、恐惧。或者如托马斯·刘易斯、法利·阿米尼和理查德·拉农在其合著的《爱的普遍原理》一书中所说:“曾经为死亡悲伤过的人都懂得什么是内心的绝望:身体如注了铅一般沉重、除了眼前的失落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厌食、失眠、想让自己与世隔绝、整个世界灰暗无情。”
如果在悲伤中正视现实,我们首先会将每个人的异常感受视为正常,对失去宠物的孩子说“我们为××的死感到悲伤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不喜欢它,也不会这么伤心了”、“你一定非常想念它”、“你一定希望它和我们在一起”。
宠物的死会让孩子用各种方式伤心一阵子。因此,在孩子努力接受宠物之死的时候,可能会无端地为其他事情感到悲哀。这些都是痛苦中的正常和健康的现象,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波动,给予支持。如果能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情绪波动就更好了。比如,在宠物死后,孩子很伤心,妈妈总想安慰孩子,很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每每提起此事,孩子总是闭口不提,对谁也不谈论此事。后来,妈妈不再问孩子的感受,而是有时提起自己对宠物的思念,和孩子一起回忆和宠物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孩子反倒一下子开口了,分担妈妈的痛苦,自己也不再那么忧郁了。
在孩子面对痛苦和困惑的时刻,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孩子们认为我们觉得死亡不是什么伤痛的话,就无以审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的无法排解的复杂情感。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不动感情,然而掩盖内心痛苦的自制和与死亡斗争的自制是有微妙区别的。我们常听人说要把烦恼丢在脑后,就是心肠软的人也会觉得伤心也有个完结。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伤心的方式,如果我们期冀复原完整的个性,就必须在内心为自己找到平静。
我们帮助孩子,就要让他们明白失落是生活的现实,是成长和阅历的痛苦的钥匙。这样做不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但向他们承认他们和我们的生活将从此不再一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的失望。这也不是消极沉郁,听天由命。恰恰相反,我们在失落中表现出坚韧,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人生尽管无常,却是有意义的。此外,我们对宠物也表示了敬意,因为我们庄重地承认他们生前和死后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的位置。
由于死亡是那么凶猛、那么不可捉摸,孩子(和成年人)都会在一定的方式中寻求到安慰。这种方式可以是:
可以把孩子叫到一边,表示了解失去宠物对孩子的打击,甚至可以跟她讲讲自己类似的经历:“就在两年前,我那只十六岁的猫死了,所以我知道你有多难受。”事后,还可以让孩子回忆、讲述宠物的故事。或者从相册里抽出几张照片,从记忆中找寻过去的故事,让悲伤和快乐的眼泪汇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宠物的死给家庭带来的空虚会被对它的回忆所代替。这种对它生命的纪念,是可以想到的对它的去世的最好了结。
不少还在上学的孩子会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悲痛和纪念的历程与孩子和宠物的经历是相似的。
因此,假如一个孩子亲近的人去世了,就应该问他(她)想不想参加葬礼。换言之,我们要给他们发言权。死亡降临的时候,他们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要向他们详细讲解葬礼的每一个步骤:棺材是打开的还是合上的、火化还是土葬、什么是招待会。我们还得让他们为可能出现的激动场面,比如大人们的哭泣做好准备。孩子们需要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如果孩子决定参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有可信的成年人在场,关照孩子的举动。如果觉得气氛对于孩子过于凝重,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带他(她)出去玩一会儿,或建议提前回家。或者跟孩子事先约定用某种表示(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来告诉我们葬礼不像他(她)料想的那样接受得了,也是至关重要的。
NO。4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内疚我们所希望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真实的我们总会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理想形象对我们有所帮助,它会激励我们,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但是,不幸的是,当一些人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难以逾越时,不必要的负疚、羞耻感就可能应运而生。
孩子也经历同样的心理历程。因为在孩子的世界中通常存在两种负疚感: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不健康的。内疚感可以促使孩子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但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感到焦虑和痛苦。
健康的负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灵报警器”,它提示孩子:“我犯了错,有心或无意伤害了别人。我不能再重蹈覆辙。”
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当局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事,没有必要为之所苦。通常孩子的内疚感源于童年的不自觉的受父母影响形成的习惯,有些时候孩子会“无端”地产生一些无必要的内疚感,使得孩子不能快乐。
不健康的负疚感往往源起于童年,那些朦胧缤纷的日子也是孩子最孱弱无力的日子,年幼的孩子无能和无助。这时候负疚感仿佛救命稻草,尽管它也让孩子不好受,而孩子也没有理由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与空洞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相比,至少它让孩子感觉有所依托。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病重的母亲,往往会为母亲的状况责备自己,“都是我不乖”——将自己放在责任承担者的位置上,自我谴责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