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 第二章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感情

第二章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感情

作者:白媛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似乎这样总比陷入绝望要好些。

随着慢慢长大,一触即发的不健康负疚感会将孩子耗得精疲力竭。日复一日,它可能把孩子塑造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焦虑、沮丧。

不健康的负疚感有害无益。因为它毫无根据,它并不是由实质性的错误所引发的,自然也就不构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体验这种负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有什么裨益。

小鹏6岁,由于父母都要出差,又不放心他一个人独自在家,就托付退休邻居林大妈照看小鹏。然而第三天妈妈接小鹏回家时看到林大妈正在收拾盘子的碎片,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小鹏玩耍时碰碎的。小鹏的父母为表示对林大妈的歉意,提出要赔偿,却被林大妈友善地拒绝了,妈妈很不好意思,对小鹏说:“小鹏,妈妈不是说过了在林奶奶家要听话的吗?快跟林奶奶道歉,林奶奶都不怪你,应该谢谢林奶奶。爸爸妈妈上班忙,多亏了有林奶奶照顾小鹏,爸爸妈妈才能放心工作,还不快谢谢林奶奶。”可是小鹏只是低着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林奶奶。”

这之后小鹏的父母常常很担心小鹏,因为小鹏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就没有以前好动、开朗了。爸爸妈妈决定问小鹏怎么回事。

爸爸:“小鹏,你好像很不高兴。”

小鹏:“嗯。我讨厌我自己。”

爸爸:“你这么想?”

小鹏:“是啊。我在林奶奶家打碎盘子,让爸爸妈妈心里不好受了。本来爸爸妈妈上班很累,回到家还要为我的事情道歉。所以我讨厌我自己,我能做得更好的,可是我没有做到。”

爸爸:“看,你已经会为我们考虑了。在我眼里,没有比这更让我高兴的了,只是你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我不同。既然盘子已经收拾干净了,也许你可以和林奶奶一起买菜,然后帮林奶奶拎回来,这样能让你心里好受些。”

大部分犯了错误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且心中感觉内疚。适当处理和化解孩子的内疚心理是改善他们行为的关键。

高纯今年高考,成绩一直很优秀,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的骄傲,但是考试成绩公布后并不理想。查到分数后的那几天,她根本不敢接电话,就怕同学来问她的分数,后来干脆连家门都不出了,整天躲在房间里发呆,她的爸爸妈妈都担心得不得了。

父母的消极反应会增加孩子的内疚感,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失望情绪传递给孩子,此外也不要刻意安慰孩子说“不行再来”,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宣泄情绪。

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做法,给予孩子感情上的支持,帮孩子寻找合理的宣泄途径,比如找父母、朋友、心理医生等把烦恼说出来,或者通过户外运动、旅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肌肉运动带来的疲劳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放松。然后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主动把孩子带到亲戚、朋友们面前,与孩子一起坦然面对这一事实,更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以下是化解的方法:

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是不要伤害性地指出错误。

有些父母协助孩子否认错处,甚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做法并不能教育孩子,只会令他黑白不分,泥足深陷。父母应该以诚恳、认真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她)容易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处。这时父母需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当他(她)觉得很内疚的时候千万不要继续严逼,反而应该把他(她)扶起来。

帮助孩子把内疚的心情表达出来。

这是释放孩子内疚的关键步骤。严厉和持久的指责使孩子的内疚不能化解,也摧残他(她)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结果指责成为“自我满足预言”;不断地指责孩子是“坏孩子”、“偷东西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只会使他(她)继续沦落下去,不能自拔。

告诉孩子如何做出适当的弥补。

化解内疚的第三个步骤是对错误作出适当的弥补。孩子因发脾气破坏了别人的东西,可以让他(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相同或类似的东西赔偿给别人。即使是孩子无心之失,也应该教导孩子诚恳地对别人说:“对不起。”

NO。5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嫉妒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很早之前嫉妒就被定义为一种心理活动。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昵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嫉妒感。不过,绝大多数10岁以下的儿童仍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嫉妒情绪,尽管深知这并不光彩。不难发现:有的孩子会因为邻桌赢得了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表扬而闷闷不乐;或对小伙伴在游戏时投中了球感到不快;或对自己最好的朋友穿上好看的新衣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这时候家长说“你不应该……”、“别这样,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等语言毫无益处,不如及时倾听孩子说话,更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感情疏导,让孩子的情绪正常地表达出来。

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乐乐1岁左右时,假如妈妈抱起邻居家的小宝宝,乐乐就会用还不太清楚的语言大声地喊叫,而且上前去拉妈妈。如果妈妈对此没有反应,乐乐可就不干了,她的小脸会憋得通红,大哭起来,妈妈只好赶紧放下别人家的宝宝,抱起乐乐。

记得刚刚入园那一阵,乐乐同别的孩子一样,天天哭天抹泪地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都找出很多理由央求妈妈把她留在家里。妈妈只是认为她与别的孩子一样有分离焦虑,过段时间就没事了。可没想到乐乐的入园适应期过了1个多月还没有过去,妈妈有些着急,找到老师,老师说:“我挺喜欢乐乐的,很聪明,也尊重老师,每次看见我都特别亲,看得出来她也挺喜欢我,但就有一点,只要我一关注别的孩子,她就受不了,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似乎非常嫉妒别的小朋友跟她一起分享老师的爱。当老师夸奖某个小朋友时,她也会显得特别不开心,甚至拒绝和老师刚刚夸过的孩子一起玩儿。”妈妈这才明白,尽管孩子很喜欢老师,却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

乐乐甚至不能容忍爸爸和妈妈接近。假如爸爸妈妈在一起探讨问题,或一起商量些家事,乐乐总是在旁边做出各种怪异的声响打扰父母的谈话,或者干脆拉着妈妈到一边去陪她做游戏、讲故事。尤其是当她发现爸爸妈妈有拉手、搂肩等亲近行为时,乐乐就威胁爸爸说:“你再和妈妈在一起我就不理你。”最近几个月,妈妈也采用了一些办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但收效始终不大。

这时家长让孩子自己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很重要。有些父母在用这种方法时会有所顾虑,他们担心会把“危险”的观念输入孩子的脑中,这些父母可以放心,这些想法对孩子来说不算新奇。我们的话表现出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它能消除孩子的罪恶感。

6岁的天天一回到家里就不高兴了,大喊大叫,不吃饭也不睡觉。因为他觉得妈妈给表哥买了新滑板,而从没有给自己买过,是因为妈妈偏向表哥。

天天:“我讨厌表哥。”

妈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要知道,今年你表哥考进了重点小学,多不容易啊,妈妈奖励一下是应该的。等你考上小学时妈妈也给你买。”

天天:“我就是讨厌他,还讨厌你们所有人。”

想必这场对话会不愉快地结束。其实,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嫉妒年长孩子的权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处理这种情绪,不要解释事实,而是要理解他们的情绪。虽然“你向我显示了你多么生气”、“你不高兴就来告诉我”等简短的话语不能完全消除孩子内心的愤怒和无助,但是会让孩子心里好受一点。

有个独生男孩的母亲去世了,来了个继母,生了小妹妹,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小妹妹身上,无意中还和这男孩开玩笑说:“小妹妹多可爱,爸妈不喜欢你了!”孩子信以为真,开始嫉妒小妹妹,偷偷地打小妹妹。这是因为他感到失去了父母的爱,而产生的嫉妒心。

最好的方法是要让孩子能够不受拘束地、公开地表达出苦恼,而不要让他们暗地里闷闷不乐。不理会孩子这种情绪,孩子可能会古怪、多疑、粗暴、自卑、执拗或自暴自弃。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所以当孩子显露出其“丑陋”的嫉妒心时,作为家长不要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要冷嘲热讽,因为这只能使孩子更多地丧失自尊,最后更严重地身陷嫉妒的苦海之中难以自拔。不如鼓励孩子说出来,然后家长认真地听引起他嫉妒的“背景”,语气平和,且面带微笑。

不妨把孩子抱在怀中,然后安静地倾听他的感觉。他也许会描绘说,他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甚至愤怒,而这种敌对情绪的起因仅是由于他的一位小伙伴刚获得了一辆崭新的玩具自行车,此时你不要劝慰说“那我也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自行车”,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糟糕地诱发他的贪欲和攀比欲。其实,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体谅他。

NO。6情绪测试下面这项练习是在面对孩子各种激烈情绪的反应。它也提供给你一个练习如何对孩子消极的感受做辅导式反应的机会。

在每一个项目里,提供了一个父母反应。然后要求你在这种情况下,猜测孩子的感受及讨论父母的处理方式。最后,要求你提供一个新的、确认孩子情绪的做法。

举例:孩子在一家大的百货公司里走失了,家长十分担忧,过了一会儿,一名店员寻获一个明显不安的孩子,并帮他找到父母。

大众反应:“你到哪去了,我找你找得都快发疯了。我以后不会再带你逛公司了。”

家长的想法:家长吓坏了,处理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安全,同时是为了防止同样的情形发生。

孩子的感受:恐惧。

适度反应:“你一定是吓坏了吧,我也被吓坏了。来吧,先回家,等会再谈谈发生的事情。”

例题:

(1)孩子放学回家后:“我永远不再去那所学校上课!老师在我的朋友面前向我吼叫。”

大众反应:“你做了什么事才叫老师向你吼叫?”

家长的想法:

孩子感受:

适度反应:

(2)在浴盆里,你的孩子说:“我恨我的伙伴。我希望他去死。”

大众反应:“这话太吓人了。你这样不对,不管你的朋友做了什么,也不至于让你这么恨他。你不是恨他,你是喜欢他的。以后不能这么说话了。”

家长的想法:

孩子的感受:

适度反应:

(3)晚餐时,你的孩子说:“哎呀,我讨厌这道菜,我不吃。”

大众反应:“你有得吃就吃,不准挑食!”

家长的想法:

孩子的感受:

适度反应:

(4)你的孩子外出回来说:“我恨那些小孩。他们不跟我玩,他们对我真小气!”

大众反应:“假如你不是一个胆小鬼,他们会愿意跟你玩耍的。不要小题大做。你要起来反击。”

家长的想法:

孩子的感受:

适度反应:

(5)你的孩子说:“我希望今晚不是你来陪我,我希望×××来陪我。”

大众反应:“你一点也不体谅别人。”

家长的想法:

孩子的感受:

适度反应:

(6)你孩子的朋友来访,你的孩子说:“我不想跟你一块儿玩这个玩具。你不准玩它!”

大众反应:“你是个自私的小孩,你应该学习去与别人分享。”

家长的想法:

孩子的感受:

适度反应:

参考答案(1)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有杰出的表现,并且得到老师的喜欢。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犯错,引起老师的不满。

孩子的感受:难受。

适度反应:“那一定让你很难受。”

(2)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他和伙伴和睦相处。

孩子的感受:愤怒。

适度反应:“我知道你的伙伴有时候确实让你气愤和烦燥。发生了什么事情?”

(3)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孩子喜欢已准备的食物,同时家长不希望再下厨。

孩子的感受:厌恶。

适度反应:“今天的菜似乎不对你的口味。你想吃些什么?”

(4)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与其他小孩愉快相处,同时不要使他或她的感情那么容易被伤害。

孩子的感受:忧伤。

适度反应:“那一定伤透你的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5)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孩子对父母今晚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有所感激。

孩子的感受:忧伤。

适度反应:“我能够了解你确实想念×××,我也想念着×××。”

(6)家长的想法:家长希望孩子与访客可以共同分享乐趣,并且表现大方。

孩子的感受:愤怒。

适度反应:“有时候要分享一件心爱的玩具是很困难的。让我们把这个玩具收起来,拿别的你愿意与别人一块儿玩的玩具吧。”

帮助孩子面对感情的6种方法:

△肯定孩子的感受,“你太可怜了……”“你肯定很高兴……”

△站在同一立场,“大多数人都会这样……”

△把想法写下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是不要伤害性地指出错误△帮助孩子把内疚的感情表达出来△告诉孩子如何做出适当的弥补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