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幼儿社会性概述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儿童只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有突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但社会性没有很好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那么他的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在现实生活的适应上感到困难,难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善于用社会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之间就会有一层无形的隔阂,既不了解别人,也难以了解自己,表现为孤独和怪癖,个性和行为都将出现问题。很多家长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关注不够,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受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人生道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但影响着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幼儿个性的最终形成。因为幼儿的个性及其倾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一切实践活动总离不开社会交往。在广泛的、深刻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一切心理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他的各种能力方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性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物质世界,如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另一部分属于社会世界,如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某人行为的对与错等。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有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性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
人的社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们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交往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性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适应周围的环境,越来越能够满足新的交往需求,这一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就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性发展也就是儿童社会性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幼儿从入园时的哭哭啼啼,到后来与同伴和老师的正常交往,再到拥有自己的朋友,形成父母以外的交往圈,这就是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婴儿的微笑、啼哭、认生、模仿等行为的发展,表明他们有和其他人交往的需要和能力,这种交往需要的满足,最初取决于父母,尤其是取决于母亲对他们的关心程度。母亲除了给婴儿喂乳、换尿布、安抚睡觉外,还常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交往性动作。婴儿对这些动作则报以相应的微笑、发声等反应。这样,婴儿逐渐认识到母亲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于是产生了对母亲的信赖,建立了婴儿与母亲之间在情感上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是儿童与父母和其他养育者之间最初的人际关系。由于婴儿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最大关怀,因此,父母成了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及姿势动作等施加影响,赞许或限制他们的行为,而儿童则依从父母的意愿进行活动。这种最初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儿童对成人的尊敬和服从的情感以及道德上的一些特点,都和这种人际关系有一定联系。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增强,他们的活动范围与交往范围都在逐渐扩大,他们开始在父母之外有了另外的人际关系,这是同伴关系,他们开始享受初期的友谊。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开始部分脱离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的交往对象进一步扩大,交往活动多样化,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的人际关系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师幼关系是指进入幼儿园的幼儿与幼儿园保教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与父母之外的成人建立的密切关系,是一种教养关系。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作为—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身的内容。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同情、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相对立,它的最大的特征是使他人或群体受益。亲社会行为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成败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他们的道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不为社会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社会性发展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以前,成人过度关注幼儿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甚至是伤害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独生子女在行为方面表现的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爱惜用品和玩具、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比较自私、不关心别人、胆小、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行为,都与对社会性发展的忽视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内的交往比较单调,父母对幼儿比较溺爱,如果引导不当,极易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幼儿与他人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即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带给幼儿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指导,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补充性,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了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关系,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水平关系则是指幼儿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是幼儿与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自由、平等和互惠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在幼儿前期,幼儿就比较喜欢同伴间的交往,从这时起,水平关系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逐渐发展,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到了小学高年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垂直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并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早期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1~3岁期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往往胆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差,在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多,如独立性差、任性等。这是由于孩子早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的原因造成的。
1.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依恋在婴儿早期情绪与情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形成的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结,是积极性情绪情感得以成长的最初的前提,它为婴儿那些最初的探索行为提供了安全基地。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婴儿期的依恋质量也会影响到以后形成的同伴关系的质量。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他们的朋友多。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大约在第6、7个月里形成。与此同时,对陌生人会开始出现害怕的表现,即俗话所说的“认生”。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1)回避型。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
(2)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
父亲与婴儿之间也存在依恋关系。父亲在与孩子相互作用方式上与母亲有着不同的风格。从交往内容上看,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发生的是游戏中的交往,更多的婴儿是把父亲当作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的;从交往方式看,父亲更多地是以身体运动方式与婴儿交往,如把婴儿高高举起、抛起、悠荡等;从游戏的性质看,父亲与婴儿的游戏主要是触觉的、肢体运动方面的游戏,而且运动过程总是与刺激婴儿、提高婴儿的兴奋性密切相关。从以上这些不同可以看出,父亲与婴儿之间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社会性情感、认知、行为方面,会有重要的、他人无可替代的影响。可以说,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对婴儿的发展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亲子之间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母性敏感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生后3小时起便有定时的母子接触,在开始3天里,每天有5小时让妈妈搂抱孩子。其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孩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会造成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特别是6~8个月后的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第三,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最后,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明确而合理,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自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孩子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钓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孩子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还受下列因素影响:婚姻关系,即父母关系的质量、特点和抚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作用重大。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研究也表明,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适应环境的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幼儿身上看到,这时的幼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幼儿的哭泣作出反应。12~24个月的幼儿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3岁以下的幼儿的同伴关系建立在交换游戏物品的基础上,3~4岁的幼儿的同伴关系更多建立在口头上,而再大一点的幼儿则出现更为复杂的和互惠的游戏。幼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1.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3岁左右,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很好的共同游戏,闹磨擦的多,玩到一起的少。对这时幼儿间的争吵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争吵可以增长幼儿的社会性。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幼儿能够主动寻找游戏的伙伴了,而且也能形成较好的游戏氛围,但争吵更激烈了。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要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如角色游戏、规则游戏等。
2.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幼儿同伴交往一般存在着受欢迎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一般型幼儿四种不同交往类型。
受欢迎型幼儿一般具有友好、外向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他们往往有着更为有效的交往策略。
被拒绝型幼儿一般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表现为拒绝、排斥、争执,采取的行为方式具有攻击性、敌对性,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排斥、拒绝的地位。
被忽视型幼儿一般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常常退缩、回避,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差,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他们既得不到同伴肯定的认可,也得不到同伴否定的批评,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忽视、不受注意的社交地位。
一般型幼儿则处于以上三者的中间,没有更明显的特征。
被拒绝型幼儿和被忽视型幼儿同属于同伴交往不良的幼儿,要尽量帮助这些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
3.幼儿同伴交往的性别差异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选择同性儿童接触的数量从幼儿园小班向大班呈增长趋势。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
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对同伴的反应也比较积极。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4.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幼儿的行为特征影响同伴交往。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的特点有: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被排斥的男孩是攻击性的、过度活跃的;被忽视的男孩则较少攻击性、少言寡语、较为退缩。
外表也会影响同伴交往。在婴儿时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在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影响。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影响到同伴对他的评价,在同伴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强有力的人物。
此外,家庭教养方式、排行、性别、年龄等也会影响同伴关系。
(三)师幼关系的发展师幼关系是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幼儿的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师幼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蕴涵着教育的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关系”。幼儿与教师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与父母之外的成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也是一种垂直关系。不同的幼儿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