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幼儿心理学 > 第十二章 幼儿的自我意识

第十二章 幼儿的自我意识

作者:王保林,窦广采主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幼儿这样说:“我是最棒的”、“我有点不高兴了”、“我觉得我行”。这种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认识的对象,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是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是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有了自我意识,婴儿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相互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出生后逐步形成的。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有了自我意识,个体能了解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而且也形成了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爱、自怜。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自我意识把个体区分为两个自我:客体我与主体我。客体我是被认识的对象,即作为客体的自我,同时也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和;主体我是认识的主体,即作为主体的自我,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客体我为主体我的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幼儿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班里的小朋友谁最喜欢自己,这一过程中,幼儿与老师、同伴交往时,同时对自己进行观察判断的就是主体我,而作为观察对象的就是客体我,在交往过程中,这两种角色是交替甚至是同时出现,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这种生理的自我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出生以后第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每个人总是避免它受到伤害,力求使它更具吸引力,也非常小心地保护它、发展它。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基础,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都会受到生理自我的影响。幼儿向成人诉说自己的身体感受就是生理自我起作用的。

社会自我就是大家扮演的一系列社会角色。自我是由标签构成的,其中有别人指定的,也有自己贴的。如果社会环境中的人改变了给一个人贴的标签和改变了对他的反应方式,他的身份也就改变了。社会自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包含坚持性和自制力。有的家长经常当面说自己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这个时候孩子往往表现出类似的特点,这就是他的社会自我在起作用。

心理自我是指信念、态度、人格特征、目的和需要的集合,它构成了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心理自我的发展是同个体的生理、情绪、思维的发展相联系的,主要表现在自我体验、成人感、性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等方面。幼儿虽小,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比如“我是一个好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等,就是心理自我的体现。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这是人的自我意识中的认识成分。人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基础,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保障。人们能够通过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分析,通过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分析来认识自己,进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为原则、社会规范、理想化的自我与自己的个性加以比较,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就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有目的地、能动地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并不断地根据社会的要求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幼儿能从老师和同伴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他的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是指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常见的有自尊与自卑等。自我体验的基础是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成分。自我体验使得人的自我意识带上了浓厚了情绪色彩,正是由于自我体验的性质不同,才使得个体有了改变自我控制的动力。但也正是由于自我体验的性质不同,也同时决定了他们自我控制的方式和效果。如果一个人自我体验是负面的,比较自卑,感觉到自己对自己不够满意,他就想更多的改变自己,以使自己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一个人的自我体验的性质与他的自我差异有关。自我差异就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当这种差异无法减少时,个体就会产生一些沮丧的情绪,如失望;差异无法调和时,会有一些焦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等。有的孩子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很不开心。”

自我调控指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与调节,通过这种控制使自己更符合自己的预期。自我控制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这是自我意识中的行为成分。自我控制的依据是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主要是看他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都是通过自我控制体现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控制往往是与自我观察共同起作用的,这就是自我监控。不同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是不同的,高自我监控者,对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及自我表现非常敏感。他们会以他人的行为表现作为线索来调节自我表现。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变通性,适应性强;低自我监控的人不注意别人的行为表现,其自我表现也发展得不完善。这一类人对别人总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态度。自我监控水平高者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自我监控水平低者,外显行为与内部态度更一致,不太受情境的影响。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基本面貌。如果一个人自我认识比较正确,他的自我评价就会比较适当,也就会有合适的自我体验,相应的自我调控也就会更合理一些,他的自我意识水平就比较高。如果相反,他的自我意识水平就比较低。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序列,一般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其顺序为:一体化自我——冲动性自我——唯我性自我——人际性自我——法规性自我——个人间自我。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一个幼儿,如果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比较融洽地和同伴相处,心情愉快,给别人的印象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一个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负和自卑,就会影响他与老师和同伴的交往,整天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这样的人给别人的感觉就不好。他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自我意识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自我意识会影响个体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关注自我并因此而影响实际行为,如一名幼儿新换了一个花裙子,到幼儿园后,老师和同学都夸她漂亮了,小朋友也愿意跟她玩了,第二天选衣服的时候她就更愿意穿这一件。如果穿新衣服老师和同学都说不好,那她就更有可能不再穿这件衣服。幼儿正是如此,他们总是选择那些更有利于展示自己优势的活动,而通过少参与相关活动把自己认识到的劣势隐蔽起来。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会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选择行为方式时,也往往要受到影响。比如,一个自己认为自己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外向,而一个自己认为自己外向的人也羞于表现出内向的行为。而一个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往往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易于给自己提出高目标、高要求,并努力工作以达到此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幼儿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可如果这种相对刻板的认识是负面的话,将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第二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很长的过程,幼儿期只是开始。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交往,其认知能力,特别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社会比较能力不断发展,儿童的自我系统也会不断发展完善。

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2岁以后,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自我评价发生于3~4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于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则开始于4~5岁之间。一般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4个标准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儿童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如婴儿从抓自己的脸与抓其他物体没有区别,逐渐发展到能够有目的地抓握物体,产生初级的自我意识。

(2)儿童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3)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产生了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关于动作表象的“自我感觉”。

(4)儿童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这说明儿童已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即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在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一般的发展趋势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首先是生理的自我,就是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会自我,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

(2)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的发展与融合。

(3)自我评价从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有自己的自我评价。

(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二、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一)自我认识的发生自我意识的发生是自我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认识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自我认识的发生一般用照镜子的方法来研究。就是让婴儿照镜子,观察他们对镜中映像的反应。国外的研究表明,一般24个月的婴儿,一见到镜中的映像立即去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去碰镜中映像的鼻子。国内的研究表明,婴儿的自我认识的发生表现也是这样一些特点。

1.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1~24个月间。

2.婴儿自我认识发生呈下列趋势:

(1)戏物(镜子)。9~10个月的婴儿中有60%对镜子很感兴趣。他们见到镜子,又是摸,又是舔,或者将脸贴在镜子上,或拨弄镜子的边缘,看镜子中映出来的东西,但很少注意镜子中自己的映像,他们完全把镜子当作一样玩具在玩。

(2)与镜像“伙伴”游戏。12~14个月的婴儿在照镜子时,除兴奋外,还对镜子中自己的映像显得十分注意,看着它微笑,或与它亲吻,还有些到镜子背后去找这位陌生的伙伴。

(3)相倚性探究。18个月左右的婴儿,照镜子时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相应关系。有的拿着镜子将四周的东西一一映像;有的在镜子前用手或身体做出各种动作,眼睛则盯着镜子里的映像,显得好奇而专注;也有的儿童到镜子后面看看,再到镜子前面照照自己。这个阶段朝镜后看显然与前一阶段有性质上的区别。这个年龄的婴儿已能根据相倚性来认识镜中的映像就是自己。当主试问他们镜中是谁,或你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能说出自己的姓名,或用手指指镜中的映像。他们继续到镜后找,并不是想找一个游戏伙伴,很可能是在探究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面。

(4)自我认识出现。婴儿自21个月后,借助镜子立即摸自己鼻子找红点的人数迅速增加,在有无自我认识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婴儿能够认识自我形象了。

3.男女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2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自我形象,在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分化出来之后,对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而后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别人的评价,逐步发展并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也是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的条件。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幼儿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尤其是认识肤浅,必然无意识地服从或尊重成人的权威。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例如,当儿童在回答他们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妈妈说我是好孩子”等。这种依从性自我评价还不属于真正的自我评价,乃是“前自我评价”,是教育者评价的直接表现。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意识中开始出现独立评价,他们开始逐渐产生对成人评价的异议,乃至出现批判态度。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幼儿会提出疑问,发出申辩,甚至表现反感。一名大班幼儿感觉老师应该提问她,结果老师提问了另外几个小朋友,她因不满老师的做法而对老师怒目而视。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由于幼儿的自我认识还比较肤浅,他们自我评价的对象,一般只限于自己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例如,4岁的幼儿在回答他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我不打架,不抢玩具”、“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而6岁的幼儿回答这类问题时,则可能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比较内在的品质特征。他们可能会回答:“我听话,我对小朋友好”。但即使是在大班,幼儿也主要是在从外部评价到内在品质评价的过渡之中,仍然以外部行为的评价为主。即使是对外部行为的评价,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幼儿初期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例如,在他们解释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有的幼儿说:“我不打人”。有的幼儿说:“我帮老师收本子”。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出自我评价的多面性。例如,有的幼儿说:“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客人好,上课发言好,帮老师收拾积木。”由此可见,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幼儿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但评价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幼儿只有到了大班才能够自觉模仿成人从社会意义上来评价道德行为的好坏,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很肤浅的,没有分化,比较笼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概念。

4.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幼儿评价自己身体的能力符合一般认识能力的发展,是由局部的、具体的向全面的、概括的水平发展的。

就整个幼儿期的情况来看,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水平还是相当低的,在自我评价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因此成人对幼儿的评价,以及成人对儿童自我评价的评价,依然会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客观标准、同伴参照等外部因素都对幼儿的自我评价有一定影响。其中教师的评价影响最大。

三、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一)自我体验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以下两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3岁左右的幼儿基本上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到了4岁以后,幼儿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我不高兴”、“我生气”,而到了五六岁,幼儿则会用一些修饰词,如“很”、“太”等来表达自己内心较强烈的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在幼儿的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的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例如,问幼儿,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发现,你会觉得怎样?3岁的孩子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在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会逐渐降低。如对6岁左右的孩子的研究表明,暗示与否对幼儿羞愧感的产生已没有影响。

(二)自信心的发展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它对于幼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与周围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缺乏自信的幼儿,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自信心是幼儿自我体验的重要方面,通过关注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也可以了解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情况,这一点对幼儿教育很有价值。

一般来说,幼儿自信心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四个因素。自我评价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主要谈一下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

1.自我表现主要是指幼儿个体在个人能力、智慧、思想方面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现究竟是会增强自信心还是削弱自信心,主要取决于成人对幼儿自我表现的态度。幼儿初期的自我表现多为转述他人的原话或模拟他人的表情,并不加入个人意愿,也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时的自我表现自我的成分并不多;4岁幼儿则往往渗入了一些简单的个人思想,如“我爱上幼儿园是因为老师对我好”;5岁幼儿在自我表现时则是言语和动作的共同表达,这时的幼儿开始通过朗诵诗歌表现自己。

2.独立性主要是指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独立行事、独立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幼儿独立做事的经历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下一次独立做事的勇气,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初期多不能够独立思考,模仿或重复他人的能力极强,受暗示性也很强,虽然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但行为过程往往缺乏主见;4岁幼儿则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简单的思考,生活上逐渐摆脱来自成人的帮助,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出现了个人思想;5岁幼儿则更多的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尽管这种思想和主张不一定符合现实。

3.主动性主要是指幼儿对外界活动的积极参与。3岁幼儿多数不能够主动参加游戏,需老师的提醒和督促;4岁幼儿则由能够主动参加游戏到积极进入角色;5岁幼儿不但进入角色,还能够主动做游戏的领导者或改变游戏方式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一般来说,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幼儿以往活动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