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幼儿心理学 >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 绪言

作者:王保林,窦广采主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特点。本编主要探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人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现象?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决定的?幼儿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其心理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学习幼儿心理学对我们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什么意义?研究幼儿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心理学是幼儿师范学校的必修课,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幼儿发展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要了解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指人的心理现象。

说到心理学和心理现象,初学的人可能会感到有点捉摸不透,有一定的神秘感。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活着,只要醒着(有时甚至在睡眠中),心理活动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在人的生活中发生着作用。因此,有人说心理现象是人们最普遍、最熟悉的,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把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例如,人可以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感受物体的软硬、冷热,分辨各种声音、气味、味道以及空间远近和时间长短等,这是人的感觉和知觉。人可以记住许多事物并在需要时回忆起来,这是记忆。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憧憬未来,在艺术、科学等许多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我们还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思维的作用。

2.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人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是表现出喜爱、高兴、厌恶、烦恼、愤怒、恐惧、悲伤、焦虑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

3.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种任务,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心理过程,或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集体的要求而克制自己愿望,改变自己的行为过程。

此外,在各种心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特性——注意。要保证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过程的顺利进行,注意是不可缺少的。注意也是心理现象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有调控作用。总之,认识、情感、意志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是有机统一的。

(二)个性心理每个人由于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接受不同的教育,加上遗传特性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而又和别人不同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也就是个性。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注意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二是反映个人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三是自我意识。它反映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监控等。

心理学上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统称为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样,但各种心理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认知的。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幼儿期是个体迅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非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幼儿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身高、体重的增长,骨骼肌肉的发育,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都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形成中,都呈现出了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各种心理现象,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而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幼儿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幼儿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规律,例如,幼儿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感、能力、性格、自我意识、社会性等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有一个纵向的完整认识,据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经历着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和幼儿晚期。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幼儿心理学研究各个不同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心理面貌有一个横向的总体认识,据此可以正确指导幼儿期各阶段教育的进行。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幼儿的心理是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幼儿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三、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发现: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现代科学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正如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

脑医学研究发现,一些人脑部受到损伤或者发生病变后,他们的心理活动便出现异常,如不能思考,记不住东西等。脑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故障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所以说,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脑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幼儿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幼儿具备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并不是说只要有了人脑就一定会有心理现象。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像,产生心理。例如,我们看到过各种树木,头脑中才有树木的形象;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即使神话中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那也不是人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人、猴子、猪的形象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心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

客观现实是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事物,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通常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如天体宇宙、山脉河流、四季变更、飞禽走兽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显而易见,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脑反映的对象,没有这些对象也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

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人的需要、兴趣、信念、价值观、道德观、自我意识乃至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幼儿的活动天地愈广阔,接触的事物愈多,幼儿心理活动内容就愈丰富。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各不相同,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欣赏同一首乐曲,缺乏音乐素养和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其感受是不同的;同样面对飞泻而下的瀑布,画家、水利专家和旅游公司经理的反映是绝对不会完全一样的。

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例如:我们在每一项活动之前,总要预先探讨活动的可行性,设计活动的方案;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与调整;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进行总结与评价,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人的心理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行为前后一致,保证了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结果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期望幼儿丝毫不走样地完全按照老师所说的所教的去做。我们要了解每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幼儿的特点去教育幼儿、引导幼儿的活动,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幼儿的活动等因素。

一、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一)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类通过遗传将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遗传的生物特征即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人体的外貌形态、结构、血型、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等。遗传素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因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

有人曾把黑猩猩和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没有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最终不可能与幼儿一样具有人的心理。研究表明,遗传素质从多方面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如:先天的神经系统病变能直接引起智力落后;先天的生理缺陷,如先天的失明、失聪,干扰了正常的生活,也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幼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传素质,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共同的遗传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正常的心理,这是遗传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共性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的遗传素质也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差异等,这些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幼儿在心理发展上形成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李其维等对双生子(同卵67对,异卵34对)智力相关的调查报告。每对双生子智力的相关,同卵为0.76,异卵为0.38;每对双生子智力的平均差和标准差,同卵是9和6.9,异卵是15.04和14.01,差异十分显著。他们认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环境的差异上可以说相同,而在遗传的差异上则不同。因此,上述数字主要反映遗传的差异,说明遗传差异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儿童从出生到成熟,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例如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头部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又如人的大脑皮层各个中枢成熟的顺序是不同的,最早成熟起来的是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其次是听觉区和视觉区,最后发展的是和高级心理现象有关的联合区。因此,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动作和感觉发展的较早,抽象思维等则出现的较晚。这些都说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为此提供了经典性的论据。

格赛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被试对象。在T出生后第48周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而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训练,C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T的爬楼梯水平。这个实验说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生理成熟的水平。在未达到生理成熟之前,训练的效果是有限的,而达到生理成熟之后,训练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幼儿生理发展的客观实际来要求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违反客观规律,就会有损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环境使幼儿心理发展成为现实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仅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只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决定幼儿心理的发展。要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有环境的作用。

(一)社会生活环境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左梦兰等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认知发展有某些共同规律,但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发展中的差异。例如:文化较发达的昆明地区5~10岁汉族儿童在“数目、重量、液体、长度、面积、序列、类包含”等7个实验项目中的成绩均高于文化发展较迟缓的基诺、永宁和楚雄等地区的儿童,其中难度大的项目如“面积”、“类包含”等差异尤为显著。

林崇德教授研究了异同两种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对现实的态度。研究表明,在异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虽然遗传因素相同,但在对现实的态度上,其相关系数的差异十分显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环境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刺激,促使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反应敏捷,有主见,越来越聪明。

另外,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如: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成员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过度的溺爱、父母对幼儿活动的限制和包办代替,都会减少幼儿对外界刺激的接受量,影响幼儿社会性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孤儿、单亲家庭的幼儿,因为失去父爱、母爱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环境之一。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开展的各种活动、师幼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同伴间的交往等都对幼儿的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幼儿园教育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它比社会环境中自发的、偶然的、无计划的影响效果要好得多。

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幼儿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直接体现者和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担负着培养教育幼儿的重任,根据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组织游戏等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给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让某些有特长的幼儿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让某些方面能力较差的幼儿勇于尝试,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提高。

在幼儿园里,教师还可以及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而社会教育对幼儿的要求也是通过幼儿的活动提出来的。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往往把他们所感知到的家庭生活、成人劳动、人际关系等都在自己的游戏中反映出来。例如,幼儿到动物园玩过后,可以玩“动物园游戏”;到医院看病后便玩“医院游戏”;还有“公共汽车游戏”、“理发店游戏”、“过家家游戏”等。在游戏中,幼儿共同商量游戏规则,分配角色,设计游戏情节,制作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同时,在游戏中也培养了幼儿的言语、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坚毅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游戏促进了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学习是幼儿期儿童积极参加的另一种实践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学习音乐、舞蹈,练习绘画,听故事,念儿歌,学数数,了解科学常识,掌握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能力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自我服务的劳动,例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脸洗手、吃饭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如做值日生、修补图书等。幼儿在劳动中增进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知道了珍惜劳动的成果,促进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就是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幼儿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一直是哲学界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儿心理学揭示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追踪和考察幼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