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施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巇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之人,在做人做事时,都希望自己顺风顺水,事事顺利。岂不知这样的顺心如意却往往如黄金一样贵重,想得到它,实为困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为何总事与愿违呢?
一句天不遂人愿,难道就是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吗?
想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那气势是何等的豪迈?对于统治自己的大秦江山,他是何等的信心满满?他终其一生都渴望大秦王朝能够延续百代,永不灭亡。但事实却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大秦二世而亡,其统治如此短暂,就像天上的流星划过,如今只留下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在提醒后人秦朝的存在。鬼谷子说:“秋毫之末,太山之本。”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就这样瞬间倾塌,难道真是上天在诅咒它吗?非也!俗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秦朝的崩塌绝非一时一刻之功,导致它顷刻覆亡的因素,其实早就出现了。只是秦始皇没有觉察到而已。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可作一个猜想。倘若秦始皇所立王储不是胡亥而是扶苏,那么,秦国的命运会不会就此而扭转呢?对于两个儿子之间的不和,秦始皇难道就没有一丝察觉吗?退一步,作为大秦帝国的接班人,胡亥对于身边佞臣的所作所为就没有丝毫怀疑吗?倘若他能早日识破他们的狼子野心,将他们就地正法,那么大秦帝国是不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呢?归根结底,问题出就出在,秦始皇和胡亥都没能做到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就像是癌症患者,如果在一开始身体感觉到不适时,就去检查,也许就可以早日知道自己的病情,早点治疗,癌细胞也许就不会扩散。人们常常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对那些细微之事,从不看在眼里,就更别说放在心上了。而事实上,任何事都是由小而大的,一个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往往决定着整个大局的运转。
古今中外,举凡成事之人,必有明察秋毫之智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击败各路群雄,最终黄袍加身,很大程度上跟他的明察秋毫有关。
当年,朱元璋率军南征北战,当南方战况连连告捷之时,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北伐上。他深知北伐胜利的意义,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从始至终密切关注,亲自指挥。
此间,他派大将徐达前往淮安,招降王宣父子。徐达领命后,便率军出发了,三天后,即抵淮安。第二天,他就派人前往王宣父子处招降。
王宣父子见有人前去招降,便立马派人到淮安上降表。在降表中,王宣大赞朱元璋平定张士诚之举,并且还对朱元璋大肆颂扬,把他比作尧、舜、禹、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恭谦之意。
徐达立马派人将降表呈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接到降表后,当即授王宣之子王信为江淮行省平章,并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汝等遇真主出,即知顺天命而归,如同当年窦融献河西之地于汉,李归黎阳之众于唐,都是顺天应人之举,吾必善待之,望勿有疑。”
同时,他又密令徐达要严加防范,说:“王信父子反复无常,不可轻信,降表中谀词堆砌,绝非真心。其降不过是迫于无奈。你宜勒兵趋沂州,以观其变。如他们开城迎降,便分二卫兵驻守州城,将王信父子及其家属遣送到淮安。若益都、济宁、济南俱下,则令王信兵马五千随我军万人驻守。其余兵马分调各州守城。分调之后,仍选其马步精锐者从大军北伐。如他闭门拒守,则发兵进攻,不可迟疑。”
事实正如朱元璋所料,狡猾的王宣父子真的是在耍花招。王宣明里请降,暗中却让王信去他的州募兵备战。同时还派亲信去假装犒师,实则作缓兵之计。
徐达将朱元璋的话铭记于心,暗中秘密监视着王宣父子。他接受了王宣的犒劳,厚赏犒师的使者并将他们送回。王宣等犒师者一返回,立即夜劫朱元璋派来的使臣,想杀害他们。徐达得知消息后,立马带兵直抵沂州,于北门驻扎,又派梁镇抚去城中劝降。于是,王宣便派人在西门会见了梁镇抚。
梁镇抚曾是张士诚的干儿子,他用自己当例子劝说王宣父子接受招降。他对这人说:“如今已兵临城下,城中势弱,不降何待?”
此人回去立马禀报给了王宣。王宣决定设酒款梁镇抚。席间,王宣恭敬地说:“这次我定说话算数,否则死无葬身之地。”梁镇抚一听,十分高兴,便立马回去报告。
可梁镇抚刚一出城,王宣就命令士兵将城门关闭了,且下令拒守。徐达本身是一个镇定自若之人,一听此消息,气得火冒三丈,大骂道:“王宣父子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我定要活捉他二人,将他的嘴缝上!”于是便下令攻城。
都督冯宗异随即下令士兵掘坝放水。第二日,徐达亲自督军攻城。早已成为瓮中之鳖的王宣心急火燎地盼着王信的救兵快些到来。可整整等了两天也无音讯,此时,他深知自己不是徐达的对手,只好开城投降了。
于是,徐达又派人前去招降王信。王信执意不肯,还斩杀了使者,与其兄向山西逃去。此时,沂州已全部落入徐达之手。附近州县见徐达势不可挡,也都纷纷来降。对于王宣父子的反复,徐达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将王宣乱棍打死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明察秋毫之人,他从王宣父子的信中察觉到此父子二人绝非可信之人,所以暗中提醒徐达要严加防范,以防万一。最终,徐达攻下了沂州,活捉了王宣。倘若朱元璋没有觉察到王宣父子的狼子野心,也没有暗中提醒徐达的话,那么当王宣暗中集结好兵力向徐达反扑过来时,谁胜谁负就说不好了。
鬼谷子曰:“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他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想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任何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圣人之所以能够抓住事物的危险征兆是在于能够见微知著,这是任何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不能防微杜渐,往往会酿成大祸。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