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 第一节 论森田疗法

第一节 论森田疗法

作者:施旺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改变环境和降低自己的痛苦和焦虑,他必须进行反复的长时间的清洗。再如强迫检查的患者,当他离开家时,其实门已经关好了,可是他还是担心万一没关好怎么办。在他第一次关好门之后,这个情境就已经是一个低风险的情境了。只是他过高地估计了这种情境的风险,害怕“万一”的出现,这会引起他强烈的痛苦和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和焦虑,他强烈地想改变情境,于是就要不断反复地检查。通过这种检查可以缓解他的痛苦和焦虑,于是强迫行为得以固着和发展。

责任心过强:强迫症患者对可能降临到自己或别人身上的伤害负有夸张的责任感,夸张的责任感是强迫症的核心。强迫症患者主观上认为自己会导致或有能力防止严重消极结果的产生,这些消极的结果既涉及生活也涉及道德。当我们感到责任重大的时候,做事情就会非常谨慎和小心,为了把责任降到最低,我们会反复检查和核对。夸大的责任感是强迫症患者思想系统中的核心主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但患有强迫症的朋友夸大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被夸大的责任增强了自己检查的渴望和重复某些动作的渴望。如关煤气这件事情,无论是患有强迫症的朋友还是没有强迫症的朋友,其实第一次都已经关好了。同样处在这个低风险的情境中,强迫症朋友因为夸大了的责任感,认为自己对自身和家庭的安全负有极大的责任,所以在明知已经关好的情况下还要进行检查,如果不进行检查和核对,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为了降低自己的这种焦虑和不安,他们就会反复地检查煤气是否关好了,为了确保煤气已经关好了,他们会产生反复关煤气的行为。在确定煤气已经关好了以后,潜意识里会告诉自己,“我已经关好了,如果这样还是发生了煤气中毒或者是火灾,我也没办法了,那不是我的责任了”,从而无形中降低了他的责任感,强迫行为就这样固着和发展了。

对不相关的干扰的想法的控制性心理:在正常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人们会忽略不相关的和干扰性的想法,而强迫症患者在进行认知加工时,往往会关注这些不相关的和干扰性的想法,并且试图控制它们。努力控制的结果会增加干扰性思想中的荒谬成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适感。当患者无法控制这些想法时,他们便会对这些想法极为敏感和警觉,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迫模式。强迫症患者之所以具有想控制这些想法的欲望,是因为他们过高估计了控制干扰性观念、意象和冲动的重要性,而且确信这样做是可能的和值得的。患者过度警惕心理事件,把控制看作是一种美德,并且害怕无法控制思想所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后果。如很多男性强迫症患者是在青春期发病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第一次发病是和性联系在一起的。如到亲属或朋友家做客,看到对方家里的女性时,头脑里会突然想到和对方发生性关系或认为对方是自己妻子的想法。这是不相关的干扰性想法,产生这种想法也很正常。如果患者当时不去关注和控制这些想法,也不会发展成为强迫症了。可是患者把这种想法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并试图控制这些想法,结果越想控制越难控制,就对这些想法极为敏感和警觉,以至于影响了正在进行的谈话,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强迫。

过分崇尚思想:在强迫症患者看来,产生不愉快的或令人讨厌的思想与卷入不愉快的或令人讨厌的行动,在道德上是同等的,这是一种道德上的“思想—行为融合”。而且,当强迫症患者想象消极的事件时,他们就相信这些事件真的会发生。过分重视思想的现象是指患者只要出现点滴干扰性思想,就会将其无限夸大。如很多强迫症患者的头脑里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令人讨厌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想法,如亲人死亡的场面、由于没有锁门家里失窃的场面、由于没有关好煤气家里着火的场面、自己控制不住想跳楼的场面、自己控制不住想伤害别人的场面等。他们想到了这些想法就会认为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或者万一会发生,于是便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惧。这种不能分辨思想和行为的认知特征就是上面说的“思想—行为融合”,这是强迫意向的核心症状。

无法忍受模棱两可:不能容忍模棱两可是强迫性信念的明显症状,这些强迫性信念包括苛求确定性,难以处理不可预见的变化,以及不适应模棱两可的情境。如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苛求答案的确定性。他们会反复地思考“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人为什么会说话”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出自己满意的确定的答案,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必须继续思考下去。

完美主义:对亲身经历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和苛求,是强迫症的常见特征。患者之所以产生怀疑,是因为他们相信,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患者就会感到不舒服。由于强迫症患者抱着苛求的心态,所以他们会重复去做,试图借此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具有强迫性倾向的人所表现出的优柔寡断,主要就是由这种怀疑引起的。如强迫性对称观念的患者,会认为一定存在某种摆放方式是最完美的,如果没有找到这种最完美的摆放方式,他们就会一直摆放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强迫性仪式行为患者也会认为一定存在一种完美的方式可以阻止消极或者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某一个行为一定存在一种重复的次数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会重复3次或者7次或者其他次数。关窗的时候认为一定有某一个距离是最完美的,距离大了担心着凉,距离小了担心空气不流通,为了寻找这个完美的距离就反复地开关。

综上所述,强迫症患者所痛苦的症状其本质只不过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而已。反省自己的痛苦,理解它的本质,接受它,虽然丑陋,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的痛苦就会大大地减轻缓解。

丑陋的不舒服的杂念如何能接受它?为什么理解和接受能减轻痛苦呢?因为强迫症的痛苦包涵了两部分痛苦,一部分是原本的痛苦,另一部分是强迫消除它而放大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想克服强迫症症状但是克服不了而带来的痛苦。第二种痛苦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贴上“强迫症”标签后的庸人自扰。回想贴签以前,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需要克服的吗?初期我们只有第一种痛苦,贴签后我们有了第二种痛苦,初步认识后,第二种痛苦先消失,彻底认知后,最后第一种痛苦消失,这样就彻底痊愈了。第一种痛苦有其一定的先天必然性,第二种痛苦,完全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够,自我折磨造成的。不同个案,不同阶段两种痛苦的程度和重点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讲,第二种痛苦更难受,但第一种痛苦更容易消失。消灭第二种痛苦,需要技巧和策略,不能硬上,不然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接受痛苦呢?我可以给你举一个例子。当你的女朋友在你的脸上用力拧了一把,并且娇滴滴地对你说“真讨厌”。被拧的时候肉体上有痛的感觉,这是第一种痛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你非常爱你的女朋友,你不会因为被拧而感到精神痛苦,甚至可能还有一种快感,这说明你的女朋友是喜欢你的。可是当你的仇人在你的脸上用力拧了一把,你一定会感到非常地痛苦。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被拧,一个感到快感,另一个感到痛苦?这是因为,当你的女朋友拧你时,虽然痛,但是你全然地接受了这个痛,因此痛苦已经完全变了味道。当你的仇人拧了你一把,你会以愤怒的心态去拒绝和排斥这个痛,因此你感到痛苦无比,发誓要报复。因此所谓的精神痛苦纯粹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由此可以看出,痛苦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接受是一种态度,是下意识里就表现出来的。对待症状,应采取不讨厌、宽容,甚至喜欢的态度,虽然丑陋让人不舒服,毕竟也是自己的“孩子”。如果采取这种态度,就是接受了,被接受了的症状就不是症状,而是正常生理现象了。

以上就是我要强调的第一步:觉察症状,理解症状,接纳症状。

森田教授也分析了症状,但没有清晰地说明第一种痛苦和第二种痛苦。对于典型的强迫症来说,以上的分析非常到位,很多人据此一条就可顿悟。遗憾的是,就诊强迫症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做到以上的第一步。因为他们深陷自己的症状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什么。

这些人的特点是聪明加执著。聪明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喜欢钻研问题,执著的特点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患者顽固地纠缠他们所认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无法弄得很明白的,钻进牛角尖的人,是出不来的。

例如,在我的论坛上,有一位网民(Flycar,穷思竭虑的患者)学习森田疗法后的体会。

接触森田几个月了,可惜自己还没有完全走出来,但有很大的进步。体验如下:强迫状态是有很多幻想的状态,但是自己却把幻想当真。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主观构造或者捏造的小天堂里,此时隔断了与外界的一切信息交换,自己在小天堂里摆布着一切,对每个主观构造的想法都很认真,并认为是真的发生了一样。在那个小天堂里,自己非要想通什么问题,一定要做成什么事情。而这些问题或者事情,与客观的现实世界毫无联系,都是主观虚构,都是白日梦。当我处于这样状态的时候,自己心里清楚现在是在强迫,可当很想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越想出来越出不来。当把主观构想出的一定要追求的目标认出来,并放弃不再追求的时候,则很快从强迫中跳了出来。可是,这个一定要追求的目标相当难找,往往被它欺骗。在强迫的状态中,要有个辩证的观点,因为在这个死循环里,任何真理都会变成追求对象。强迫对象是相当复杂的,可以有很多层嵌套。比如说自己经常发现在强迫之后,就默念“主观不要参与,不要刻意做到什么,主观参与没有用,刻意没用等等”,后来我发现这个是新的追求对象,那么“主观参与了又怎么样,刻意了又怎么样?”这样从这个强迫中走了出来,过几天可能对象就又变了,变得很复杂,自己都发现不了。然而,在每个强迫状态中,都追求一个目标,其他的目标就放下了。等一个目标放下了,另一个目标就拿起来了。不过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在自己主观的小天堂里玩弄,与外界无关,但是那个执著的心很认真,认真地把天堂里的一切替代了现实的一切。

呵呵,期待康复是人之常情。在痛苦中的人,一定是想摆脱痛苦的。谁都会去这样选择。希望自己能绝对地走出来,绝对地好起来和康复,这个病态的追求可能是我们好起来最大的障碍。森田告诉我们,带着症状和痛苦去生活,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其实是森田的治疗过程。当然,“带着症状和痛苦去生活”,这是表面的、行为的,森田没有分析这样做的背后能够向好的状态转变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一定存在的)。朋友说森田在创立森田疗法时,也饱读心理学书籍,也是懂各种心理学的。所以森田疗法必然有其中的奥妙在里面。不过,“带着症状和痛苦去生活”这一治疗过程完毕后,那时会好的。好就是我们不用担心所谓的症状,我们已经不在乎它,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朋友”,“作为了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能促使这一过程的转变有很多方面和因素,森田也没有做分析。“接受”、“把症状当成了朋友”、“作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是结果,是好了之后的特征。也许,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接受”,如何“把症状当成了朋友”,如何“作为了自己的一部分”。

告诉我们接纳,就好比告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说“只要会游泳,就能到对岸!”而不告诉我们怎么游?当然,森田强调一定要下水,是没错的。告诉我们接纳,就好比告诉一个学习非常差的学生说“只要考上一百分,就能得到奖励!”而不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考一百分?

森田不分析为何就是接纳不了的原因,不分析能够接纳的原因,不分析促使或创造接纳的条件。大家想过没有,为何会如此不能接受,为何在自己身上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对抗和“精神交互”?这种矛盾性必然有原因啊。我们也非常想接纳,想不排斥症状,想得要死。那么阻力在哪?阻力是肯定的,这种阻力的存在让我们无法接纳,为什么不分析这些?讲“只要会游泳,就能到对岸”,“只要考上一百分,就能得到奖励!”都是很苍白的。因为不会游泳的人对“只要会游泳,就能到对岸”这个道理清楚得很!差等生对“只要考上一百分,就能得到奖励!”也清楚得很!不过,森田体现了东方心理学的思想,这是绝对不可否认的,有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意味。这一点也是东方心理学本身的特点吧。

之所以出现强迫,那不是仅仅说不强迫就不强迫的,是发展出来的。我很清楚,健康人对强迫的看法,那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于是,你们会说那就别折磨了啊,等等。这些东西,在我来看,就是旁观者说。我把我曾经的帖子重新发在这里,我都佩服我以前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东西。

什么能够促使我们接纳,是家人的鼓励,是伙伴的支持,是朋友帮忙解的套,是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是周围人不再笑话自己,是不再受别人影响,是受到谁的或环境的保护,是我们有了安全感,是老师的权威性,是自己不再压抑,是释放压抑后带来的痛快,是压抑的东西符合了社会认可的情理和文化而得到释放,是与患友一起而带来的安全感,是对抗导致的无奈之举,是对抗到最后的必然,是物极必反,是自己感受到和自己待在一起是多么的亲切,是自己爱自己,是发自内在,是自己更真实,是无所谓,是自在。

什么能够促使我们无法接纳,是来自别人的指责,是被别人拒绝,是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和爱戴,是无法让别人接受,是感觉别人在威胁自己,是感觉别人在嘲笑自己,捉弄自己,讽刺自己,羞辱自己,是别人逼自己的,是自己的真实表现出来并让别人看见后失去自己想要的,是不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或观念或文化,是自卑,是自我否定,是觉得自己肮脏龌龊,是觉得自己见不得人,是自己失去了面子,是自己丢不起人,是自己突破不了自己的善良,是自己对自己的不可饶恕,是自己习惯委曲求全,是自己喜欢折磨自己,是追求完美,是追求不可一世,是追求神仙。

之所以会出现强迫,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和太多东西有关了。不仅仅是“闻到厕所有臭味就不敢拉屎”,不仅仅是“去饭店打苍蝇”,绝不是平白无故就会去强迫。只有找出原因,才能知道结果。就像上面我曾经说过的,有这么多问号呢,应该还有其他的问号是我不知道的。必须探讨这些问题,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呵呵。我也不知道了。我感觉,有人已经讨论过这些了,只是有浅有深吧。这让当事人考虑,太痛苦啦。施老师也帮一下我吧,可别说“为所当为”之类的啊,呵呵。

(施教授)估计你会看晕了吧,不得不佩服这位患者的聪明才智、大脑的思维速度和严谨的逻辑!我做了如下答复。

强迫症就是这样一个封闭的完美的逻辑环,哪怕你穷尽整个人类天才的头脑,去继续分析一万年,也是无法穷尽的。无论你怎么样的天才分析,你其实仍在这个封闭的逻辑环中。你分析得越深入,你离目标越远,分析是没有前途的!透过症状看到本质的症候,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切所为,仍是在强迫症里绕圈圈。

弗洛伊德说过,神经症患者是退化的伟人。

奥托兰克说过,神经症患者是不成功的艺术家。

强迫本质为“空”,是自寻烦恼,是想出来的“病”。flycar还是迷在其中,你关于什么导致强迫以及如何走出强迫的思考都是在强迫!你的案例让我体验到强迫症的顽固和难治。任何咨询师与你交流,一不小心就会被你拖入强迫思维的陷阱,任何疗法在你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可别说‘为所当为’之类的啊,呵呵。”一句就让“森田先生”头皮也发麻呀。

所以,关于穷思竭虑类型的强迫,需要不断摸索探讨,让他首先认出自己的强迫,然后再谈其他的!在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症状前,你和他谈“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纳症状”,不管什么,他都会分析什么是“顺其自然……”,用这些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和他探讨症状为什么,结果都让你非常失望沮丧。因为你是对牛弹琴!你被他忽悠了,此时此刻,你也在患强迫症。你的问题是希望用森田理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解决患者的穷思竭虑。这如同在沙漠上建造宫殿,因为没有打地基,宫殿如同空中楼阁。

Flycar,希望你继续将你的感受写下去,从你身上,我逐渐学习很多东西。你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使再痛苦,也可潇洒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强迫的确太复杂了,我突然想起来,几年前,你找我咨询后,立即去找工作,顺利毕业,我就用森田的治愈理论,认为你好了。你一直说你没有好,现在看来,我当时对强迫的理解很肤浅。当然,按森田的理论是没有错,可你们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呀,岂能用一句治愈描述呢!不过在迷茫的时候,按照森田理论,不要放弃生活,坚持完成学业,才能不至于让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跌入更深的泥坑!至于何时能接受自己,让时间去考验吧,我相信,时间能治愈一切!

(Flycar)呵呵,施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森田疗法其实是有奥妙所在呢。否则,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受益于森田疗法?不过,我感觉好多人虽然受益,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受益的。施老师您谦虚了,朋友说对森田的理解您算大家了,大家都是比较谦虚的。因为大家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理解有多么深,而是对自己认识到的问题和困难相比,自己的理解差太远了。走上光明大道,那就是“让时间去考验吧,我相信,时间能治愈一切!”呵呵。

(某康复者L)“时间能治愈一切”,施教授点睛了。时间是什么呢,是生活,生活是治疗心病最好的药。Flycar,当初你毕业找工作都做得不错,那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不是还抱着很强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自己终究能好起来?当你生活遭受挫折的时候,你是不是想,也许我的症状好了我就能更好地应付这些挫折了,然后就没那么沮丧呢?我也是在猜测你的心理。你毕业找工作后努力生活,你能做到就说明你走出来了,因为你做到了森田说的“为所当为”。但是为什么你现在还认为在症状中呢?我想因为你还有一丝丝没放弃自己痊愈的梦想吧?你肯定有一个痊愈的状态的梦想,所以你对现在不满意,认为自己没有做到接纳,当时接纳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态度,不需要很努力,也不需要任何操作技巧。你也许现在执著在接纳上面了,有个过来人这么说的,如果你在接纳这个词上说得越多,说明你越接纳不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我们绝对信得过的人,比如上帝告诉我们,这两天你把工作做好,相亲的事做好,给父母买礼物的事也做了,健身房按时去了,工作中的任务完成好,同事聚会按时参加……那么第三天上帝答应一定让我们彻底变好,我是说绝对的信任哦,那试问,这两天我们能做到顺其自然吗?我们肯定孤注一掷地完成手头上的生活,而且任何症状都打扰不了我们。当第三天我们见到上帝,上帝肯定这样对我们说——孩子,这两天的你,就是你一直想要的你,你做到了,你想要的痊愈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还在追求什么痊愈呢?那是徒劳的。生活在当下,我们就痊愈了,生活,永远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药,就看我们当下怎么做了。

如何能帮每个患者认出自己的症状呢?我为这个问题困惑了两天,非常痛苦!痛苦中自己突然顿悟了:佛渡有缘人。我无法让每个人都能认出自己的症状,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个追求完美的强迫观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救世主,森田疗法也不是万能的药,它也是有适应证的。森田教授就强调没有反省力的患者用森田疗法无效呀!森田放弃了这部分人,可这部分人还在把森田当救命稻草!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认出症状的经验或规律:即哪里有痛苦,哪里就有冲突(强迫症状)。当你感觉非常痛苦时不要被痛苦迷惑了自己,要提醒自己,痛苦只是表面现象,问题在于自己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或希望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佛说的“求不得”之苦,是苦中之苦呀!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自然而然地放弃了。所以放弃是一种大智慧。为什么普通人不得强迫症呢?不是说他们没有理想(强迫思维),而是他们追求的时候发现困难就知难而退,放弃了。强迫症的人因为执著,要解决每一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