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 第一节 论森田疗法

第一节 论森田疗法

作者:施旺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多种疗法,如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等。不管哪种疗法,只要对患者有帮助,其道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森田疗法是目前中国所有心理疗法中适用性较强的一种心理疗法。作者认为,它融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作业疗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禅的思想内容。它操作性强,对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尤其是PANIC综合征)、抑郁性神经症、适应性障碍、失眠等多种心理障碍有独特的疗效。

首先,森田提出神经症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个体的疑病素质。神经质的人偏重于自我内省,因此对自己躯体方面或精神方面的不快或异常等感觉特别关注,由于忧虑和担心而形成疑病,因此称为疑病素质。因为森田先生本人具备这种特征,也称为森田神经质。中国古人早就提出“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实际上与森田的观点如出一辙。

其次,森田认为,这种性格特点的人,在某些诱因(挫折)的诱导下,进入恶性循环,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这是患者所不知的,是神经症的发病机制。古人云:灯笼不知脚下黑。外人看得很清楚,可患者自己整天纠缠在自己的症状之中,作茧自缚,痛苦不堪。如果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发病的真正原因,相当一部分患者会恍然大悟。因为,他以前对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如何陷入精神交互作用的陷阱中一无所知,如果发现真相,就如以前把自己的影子当魔鬼,恐惧害怕,一旦知道影子是谁都有的,没什么危害,恐惧自然就消失了。这个原理印证了精神分析的精髓,即症状是潜意识的冲突,如果将其意识化,痛苦自然减轻甚至消失。所以作者认为,虽然森田疗法既不解梦,也不催眠,但经常有患者读了森田疗法的书,突然顿悟。其原理和精神分析的原理是一致的。

强迫症患者常常为自己某一杂念或某些生理反应而痛苦,如上课时开小差、过分紧张导致字句不认识、不理解题意、对某些物品感到脏等。森田认为,这些症状实际上正常人也体验过的,只不过不在意。而患者认为这些想法和反应是病态的,必须将其克服,但是越克服越严重,最后导致自己生病。如果将其视为正常现象,顺其自然,症状将不治自愈。这种对症状的态度转变和认知疗法如出一辙。认知疗法认为,患者之所以得病,是错误的认知态度导致的,如果改变了态度,症状就减轻甚至消失了。

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式的学习形成的,病态的思维和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这种观点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患者虽然道理明白了,可还是反复、停滞不前。必须通过阳性强化法强化健康行为,厌恶疗法淡化抑制病态行为,有时带着必死的勇气进行暴露疗法和脱敏疗法。行为疗法揭示了强迫症顽固的根源。森田强调要“为所当为”、“重在实践”、“忍受痛苦,带着症状去生活”、“日日是好日”,并认为目的本位、行动本位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的关键,强调“不问症状”。在他的传统的治疗方法中,除了第一周的卧床,其他时间基本上是各种作业、生活体验。严格意义上讲,森田疗法中重中之重是“行为疗法”。

另外,森田也强调患者要自己领悟,不仅用脑筋去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行动去理解。只是思考,什么也不会产生。要行动,要不断做出成绩,要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他曾经称自己的疗法为“体得疗法”,用“啄碎同时”来比喻治愈的过程。“啄碎同时”指当鸡蛋中的小鸡即将孵出时,母鸡从外面啄蛋壳的动作同小鸡从蛋里面破壳的动作同时发生。不难看出,森田在治疗中下意识地在强调患者主动参与的重要性。他还强调,他的疗法对没有反省力的患者没有作用。简而言之,森田疗法也是“当事人中心疗法”。

森田曾经把日本式的家庭作为治疗神经质患者的场所,让患者住在自己家里,由其夫人安排一日起居,照顾患者的生活,森田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如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森田本人就曾把森田疗法叫做家庭疗法。

实质上,森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森田疗法起源于森田对疾病的认知。森田先生认为神经症主要起源于“精神交互作用”,因而在治疗上“对于其致病的原因,不必去了解每一件具体事实,只是在破坏患者的恐怖和调节精神交互作用上下些工夫就完全可以了”。这种观点与佛教之“缘起观”有密切关系。佛法认为一切事物以“因缘”而产生。所谓“因缘”即是形成此事物的各种条件。如欲使一种事物不能产生,只需去除其中一种必要条件即可,而不须了解更不须去除它的所有形成条件。照此看来,假如去除“精神交互作用”之一个环节,那么神经症便无从产生了。依佛教的观点说,“诸行无常”,即世界上绝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个世界是刹那即变的。这一点,提示我们的心亦须随之变化,而不能过于执著,以致酿成病态。

森田疗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从佛家的理论来讲,我们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受苦。释迦牟尼总结了八种苦,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四种,还有四种是“爱离别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基督教则认为人皆有原罪,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赎罪。从这些角度讲,人是沉浸在苦海中的,再加上有罪,自然是“不安常在”,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去忍耐,去承受。达摩祖师对二祖慧可说的“非忍能忍,难行能行”,正包含“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之义。在森田与患者的交流中,他经常引用佛教、禅宗的语言,如:“烦恼即解脱”、“不安常在”、“不安心即安心”、“平常心乃道”等帮助患者与自己的烦恼和平共处。

森田理论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老子》告诫我们“顺其自然”,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提出“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认为,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各种欲望,但欲壑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欲望,否则,“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森田先生的“生的欲望愈强烈,死的恐怖也愈强烈”的结论与此一脉相承。在治疗方法上,森田疗法中的卧床疗法与道家的“静坐”法异曲同工,而佛教、禅宗的“担柴运米,无非妙道”则反映在森田的作业疗法上。森田的“不问症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与庄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如出一辙。可以看出,森田理论及操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较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森田疗法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包涵各种西方心理疗法的精髓,由于其理论内容和操作方法丰富,很难用一个名词概括。所以,在其有生之年,曾试用过几个命名最后都被放弃,直到他去世多年后其弟子用“森田疗法”命名。森田疗法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个人姓氏命名的心理疗法。在此特别强调:绝不是森田正马个人狂妄自大,用自己的姓氏命名。

(一)森田疗法的精髓是什么任何一种疗法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要将森田疗法发扬光大,必须要把握其精髓,并且摸索一套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如果理论飘在空中,或者操作方法复杂无法实施,那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森田疗法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田疗法也应顺应潮流。什么是森田疗法的精髓,该如何发扬光大,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我和国内外专家反复交流探讨,下面几篇文章反映了大家的意见。

1.中村先生谈森田疗法我与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中村先生交往多年,他对森田疗法有深入的研究与多种实践。基于此,他认为,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实施森田疗法。

对不安或症状态度的转换,不是努力消灭症状,而是养成和症状和平共处的态度。

症状的深层是想更好地生存,向上发展,要通过建设性的行动更好地发挥生的欲望。

治疗目标是打破束缚,打破交互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所以,森田疗法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让患者理解到症状不是病,带着症状坚持行动,就是森田疗法。

2.其他日本专家谈森田疗法2005年1月9日,由新任国际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北西先生在东京主持召开了新年座谈会,邀请了著名专家藤田先生、阿部先生、近藤先生谈体会,三位先辈都是毕生从事森田疗法的专业人士。作者有幸被邀请参加,简要做一下总结。

(藤田先生)多年实践森田疗法,尤其对森田神经质特征特别爱好,正确解释森田神经质的特点及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的矛盾能使许多患者开悟。另外,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治疗的关键因素。

(阿部先生)二战时期,为逃避当兵,去精神科当医生而结识了森田疗法,发现自己和森田理论描述的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为自己写的,也就不知不觉爱上了。自己对森田疗法的贡献是选择适应证。在担任高良生院院长期间,遇到一例患者治疗无效赖着不出院,极度烦恼,不得不建议高良先生选择患者,高良先生采纳了我的意见。深深体会到思想的矛盾和被症状束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近藤先生)在运用森田疗法时,非常重要的是注重患者的自我评价,自我机能(工作和社会机能),经常表扬患者,让他感到安心,经常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开阔患者眼界。对高良先生的教导体会深刻。工作是涉及知情同意全方位的活动,鼓励患者尽量参与各种劳动,这对回归社会非常重要。

3.作者对森田疗法的几点见解早在2001年作者就在中国森田疗法网发表自己的见解。

森田疗法是目前中国所有心理疗法中适用性较强的一种心理疗法。它融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作业疗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禅的思想内容。它操作性强,对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尤其是PANIC综合征)、抑郁性神经症、适应性障碍、失眠等多种心理障碍有独特的疗效。如果对森田疗法的理论一无所知,很难做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森田疗法不是万能的,对器质性的精神障碍、没有反省能力、忍耐性差、生的欲望不强的患者,很难有好的效果。换句话,也就是对具有典型的森田神经质的患者效果好。

森田疗法的运用有很多的技巧,不能拘泥于任何形式,稍微用不好,患者就会产生阻抗。例如:对一个强迫症的患者,你告诉他要“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患者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产生愤怒的情绪,说:“医生,我实在是不能忍受了,我太痛苦了。”不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让患者领悟到:我的痛苦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因为自己的过分关注而愈来愈重,如果能主动地做些事,它就会自然地减轻,不管相信不相信,先试一试。

森田疗法的精髓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目的本位”、“纯洁的心”,这些理论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必须身体力行体验它才能真正领悟。田代信维教授认为,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其真正的病因是自卑,没有自信心,在社会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表现出各种症状。只有树立小的目标、做小事,得到小的快乐,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成就感,逐步恢复自信心,才能真正地治愈。最高的境界是完善人格,对待任何事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涉及哲学、世界观和信仰等问题。

学习森田疗法的人,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好的耐力,善于思考等前提条件,并有一颗谦虚的心,多和别人交流。可以说,一辈子也学不完。对医生、对患者,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学习。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很难领悟它;对于那些爱夸大的人、浮躁的人可能没有什么大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在中国,生活发现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森田疗法的形式。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森田疗法有很深的造诣。如:北大的康成俊教授、清华的樊富珉教授、山东的路英智教授、哈尔滨的曲伟杰先生及生活发现网站的主办者王晓松等学者都对森田疗法的运用和发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综上所述,森田疗法的精髓是:森田理论比较完善地发现了神经症发病的心理机制,即在森田质性格基础上,由于诱发因素导致症状的出现,随后患者对症状的关注导致精神交互作用而被束缚,使症状固定下来。治疗的原则是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行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患者从被束缚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治疗的过程需要两个步骤,先要让患者领悟自己痛苦的原因,然后努力在生活中践行,在实践中体悟。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两条缺一不可。有些患者总想通过第一条就达到理想效果,总想通过思考来解决自己的痛苦,结果事与愿违,是徒劳的。也就是说森田疗法重在实践。

(二)森田疗法的操作技巧前面着重讨论了什么是森田疗法的精髓,那么如何运用操作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以下简单三部曲。

第一,觉察症状,理解症状,接纳症状。

第二,深刻理解领悟发病的机制,即在疑病素质基础上,由偶发事件诱发,通过精神交互作用发病。

第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简单地讲就是带着症状去生活,体验症状自然地减轻,反复练习,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森田理论的发病机制是第二条,治疗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第三条,但是,没有第一条,一切都无从做起,就像无的放矢。森田疗法从诞生到现在已近百年,但从强迫症治疗的角度来看,是有局限的。其实,森田也注意到第一条,在案例中解释正常人也有杂念,但不会太痛苦,会自然消失,只有患者希望消灭它,才会演变成强迫观念。由于森田重点强调第二条,所以第一条容易被忽略。这是许多人虽然学习了森田疗法,但依然困惑,依然陷于神经质症的泥潭不能走出来的原因。森田对现在一些典型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到底如何治疗,特别是一些细节的问题,并没有很清晰的指导解释。而且我认为住院治疗也不是必需的。住院的根本还是要让患者从心理上彻底认识感受“接纳就能蜕变”的真理,如果只是封闭独处,而没有理解和领悟,也不会起任何的作用。为什么呢?由于森田本人并没有经历过典型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折磨,所以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表述得并不是很正确,他已经知道了那个核心,但是他并没有将那个核心正确地强调和阐述。国内翻译的所有森田著作都将“顺其自然”解释为“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忍受”的含义依然是抗拒,一种被动的抗拒和斗争。“接纳”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那种被动的默默抵抗。当然也有患者能正确地理解,接纳含有主动地容纳的意思。

作者虽然也没有得过强迫症,但许多聪明的患者反复向其倾诉,在十几年的摸索中,作者顿悟到了森田疗法的瓶颈是第一条,而第一条恰恰是敲门砖、方向标。偏离了方向,便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脱离了方向,更是无的放矢。所以,在后面,将重点介绍如何认识症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人重复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反复洗手、洗一件衣服洗多次仍嫌不干净,有些人反复考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有两条腿,为什么是按1、2、3、4、5……排列,而不是反过来排或唱一两句歌等。一般人的这种观念和行为,既不影响正常生活,也不痛苦,所以不能看作是强迫症。如果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进一步发展,干扰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且影响他的能力和行为,影响到人际关系或家庭的幸福,那么便可确认强迫症的存在。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不顺和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而这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此烦恼,会不断地在头脑里反复地想该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有可能这种反复地想会持续得很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复地想就是一种强迫,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强迫倾向的,只是健康的人在事情解决之后,强迫也就跟着结束了。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是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它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它没有自我的意识思维。它所干的那些事,都是无意识干的,比如肚子饿了,知道吃,都是它们动物性的反映。而人是在动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他除了具备动物的特性外,还具有动物不具备的素质——思维、意识。正因为人有了思维,有些人就开始瞎想,所以才会出现精神类疾病,如强迫,抑郁等。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认同,强迫自己干其他的事情。在人的发展过程中,1岁之前,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可以说完全和动物一样,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开始发育,环境开始影响我们。从2岁开始,自我开始有了萌芽,我们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在大脑中,有自己的概念,大脑迅速开始发育。一直到青春发育期,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大脑一直在发育,但是还是很不成熟,可以说,基本上还是处于无我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直到青春发育期开始,由于大脑迅速发育,人的想法越来越多,而且也不稳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人是万物之灵,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聪明的大脑必然要思考问题。佛教认为,分别心导致人们在看待外界事物以及自身时,不可避免地进行比较,什么是对与错、好与坏、贵与贱、美与丑、善与恶、成功与失败等。一旦带着分别心看待世界时,内心相应就会产生幸福与痛苦的情绪。而动物趋利避害本能在人身上表现得极其复杂微妙。在对待自己的心身现象时也同样如此,如果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或生理反应产生分别心,认为某些想法或反应是不好的、不道德的、肮脏的,就本能地去排斥它,强迫思维就自然地产生了。实际上,任何想法和反应都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好坏对错,或道德与不道德之分。比如吃饭、拉屎、交配都是正常生理现象,动物可以自然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而毫无羞愧之心,人类就不一样。人可以在人面前吃饭,可在大庭广众之下连放个屁都面红耳赤,敢拉屎的除了小孩就是精神患者了。所以动物没有高级的精神痛苦,是不会得强迫症的。强迫症只有人类才有,是人类的文化、规则、道德标准和知识,要求人们必须如何想、如何做,一旦违反就受到惩罚。可是人类本能的反应是不可消灭的,于是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痛苦就伴随着人生。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痛并快乐地生活着,只有极少数人会演变成强迫症呢?是后者过分追求完美和执著的性格让他们不知不觉地陷入强迫症之中。强迫症患者对品行、道德和责任等持有僵化的、过高的标准。他们对脑子里有时闪现的某些难言的恶念、邪念,或者是离奇古怪、荒诞无稽的想法不能接受,从而为此感到焦虑和内疚,而焦虑使得他们难以忽视这些念头。他们认为,想到了那些难以接受的想法,就等同于做了那些行为(如“如果出现伤害自己孩子的念头,就好像真的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其罪过是一样的;如果一个闯入性想法发生了而没有压制下去就等同于希望那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可能还会认为某些想法的出现意味着会发疯。因此,他们会拼命去压制这些想法,而压制不必要的想法反而导致其随后的思维更加关注这些想法,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内部冲突之中。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发现,强迫症患者的许多认知特征在程度上超过正常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非常明显:[1]过高估计风险;[2]责任心过强;[3]对不相关的干扰的想法的控制性心理;[4]过分崇尚思想;[5]无法忍受模棱两可;[6]完美主义。

过高估计风险:强迫症患者会夸张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强迫症患者很难区分情景的危险程度。他们不能根据情境中缺乏危险的信息,来得出情境是安全的结论。即便是在低风险的情境中,他们仍然感到焦虑和痛苦,并强烈希望改变环境。如强迫清洗的患者,当他接触到某些他所恐惧的物品之后,他的手上或者身上其实并没有粘上什么可怕的病毒或细菌,能让他患上某种可怕疾病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即使是真的粘上了某些病毒或细菌只需要正常的清洗就可以了,这是一种低风险的情境。可是强迫症患者过高地估计了这种风险,仍然感到不安全,从而产生痛苦和焦虑。为了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