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爱情、亲情、友情,被称为“人生的三大护航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的关键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我们与父母、配偶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多与不良生活事件有关。我们不是从出生起就怨恨我们的父母,与伴侣当初相识相爱的时候也曾经那么甜蜜,是生活当中发生了一些事情,无论是大的变故还是琐碎的矛盾,都是我们无法接纳、没有消化,才阻碍了亲情和爱情的传递。如何处理不良生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如何修复不幸的伤口,在前面已经提到一些,如果您和家人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或是形同陌路的地步,我想,这不仅仅需要您个人的努力。家庭关系的修复,最好是每位家庭成员共同来进行调整,您可以和家人一起接受家庭治疗。如果只有您一个人想改变,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放下怨恨,用您的爱去融化坚冰,用您的行动去影响家人。
我和家人的关系曾经非常糟糕,从小就和妈妈的关系紧张,和哥哥如同陌生人,和父亲脱离父女关系;我恨过爸爸也怨过妈妈,曾经瞧不起哥哥,觉得这个家是我最不想待的地方。在另一本书中,我叙述了我是如何放下怨恨,如何调整心态,从离家出走的叛逆小孩,成了孝敬长辈的乖乖女。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想谈一谈友情的问题。
☆数量与质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交往更多的是家庭成员之外的朋友,我们都需要朋友,而人与人的交往,在当今社会,其实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在人际交往方面总感觉有很多困难,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友爱的人际关系,总是觉得自己的朋友太少了。
我在走出抑郁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常常听到抑郁病友说自己就没有朋友,真羡慕木碗有那么多朋友。
的确,我的朋友很多,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在我困难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我,我总能找到愿意倾诉的朋友。过去那个站在街上,拿着手机,翻看着上百个电话号码,却不知道要打电话给谁的我上哪儿去了?过去那个即使身处热闹非凡的KTV,和朋友们庆祝着生日,疯闹着、玩乐着,仍然觉得不可抑制的孤单寂寞涌上心头的我上哪儿去了?什么时候,我从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变成了一个有很多朋友,被很多人叫姐姐的人?
我想,这与我的年龄和生活经历有关,相比在校学生,我有过十多年工作经历,换过很多工作,认识了很多同事,自己又有很多兴趣爱好,加入各种公益团队和兴趣小组,认识的人当然会比他们多。但所谓朋友多少的区别,并不是真正在于人数的悬殊,而是在对于“朋友”这个概念上,我和有些人的理解不同。
我所说的朋友,包括同学、同事、邻居、熟人、网友、茶友、病友、老友、挚交、知己……我把所认识的人,差不多都称作朋友,都当作朋友,包括那些我并不喜欢、交往很少的人。如果要把朋友定义为交往频繁、关系亲密的好朋友,那我的朋友也不会很多;如果要把朋友定义为可以无话不谈、也可以一言不发便了然于胸的知己,那我的朋友也就不过两三人而已。
您看看手机里的电话号码有多少,看看QQ里面有多少好友,想想这些年都和哪些人打过交道,算算自己每天能见到多少人——如果您把这些人都加起来,把那些您认识的人都当作朋友,您的朋友还会少吗?
我们并不需要认识更多的人,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当中寻觅能与自己相处融洽的那个人;而是和已经认识的人、正在交往的人能够建立并保持亲密的关系。如果与一个相处了几十年的人都形同陌路,我们怎知下一个就能一见钟情?
我们需要的不是频繁的人际交往,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的不是认识更多的人,而是有更多的朋友。我们需要改善的不是增加电话本里的数量,而是能够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即使您只有一位亲人、一个邻居、一位同事、一个朋友,即使您认识的人只有他们几个,但您与他们关系亲密,无论是您早上从家里出去上班,还是在单位工作的8小时,无论是下班后晚上和邻居一起下棋,或是周末同朋友出去郊游,无论何时何地,您都不孤单不寂寞有人陪伴,您都在快乐的与人相处,哪怕这个地球上您只认识他们几个,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您和别人相处不好,关系紧张,您认识的人越多,岂不是矛盾和冲突越多,烦恼越多?孤单越浓?如果您和单位同事相处不来,一个小单位和大企业相比,同3个人搞不好关系与同3000人搞不好关系相比,哪一种情况让您压力更大?
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万人迷”,我们需要的,只是和那些天天打交道、与我们关系密切或关系重要的人能够和睦相处。
如果在认识的10个人里面,我只能和1个人搞好关系,那么我认识100个人,就可能只有10个人是我的朋友;如果我认识10个人能和9个人相处好,那么认识100个人,就有90个人是我的朋友。
我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会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发生改变,比如升学,会认识新的同学;换工作,会认识新的同事;搬家,会认识新的邻居;结婚,会有更多的亲戚。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人口流动性大,交通越来越发达、通信设备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可以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封闭,相处几年的同事也不过只是点头之交,对门几年的邻居也只是在电梯间打个招呼而已,同学毕业之后就渐渐失去联系。我们感慨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却越来越冷漠,心与心却越来越远了。
我们并不缺乏认识人的机会,也不缺少与人交往的场所,我们不是认识的人太少,而是与人的距离太远了。我们感到孤单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是身边的人都不能帮我。我们不是要去认识更多的陌生人,在那些陌生人里面找到自己的朋友,而是把我们已经认识的人变为朋友,与身边的人消除隔阂、与周围的人缩短距离,能与他人相处融洽、关系亲密。
快乐的人不孤单,孤单的人不快乐。痛苦有人分担,会减少一半;快乐有人分享,会增加一倍。朋友多的人,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而朋友多还是少,不在于我们的地位财富和权力,只在于我们对别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我们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我们,我们把每个人都当朋友看,每个人就都是我们的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我们说没有朋友、朋友很少,其实不是认识的人太少,不是那些见过面、说过话、有电话号码、叫得出名字的人很少;而是那些能够促膝谈心,能够让我们把心底深处的秘密甚至是隐私暴露出来的人很少。
常常听到病友说,自己想找个人倾诉,却找不到这样的朋友,感觉很孤单很无助。当我们处于各种负面情绪的状态下,我们需要的朋友,其实不过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宣泄不满、倾诉烦恼、转移痛苦的对象。这样的对象,不是张三李四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充当的,只有我们充分的信任对方,对对方完全的接纳,才可能在他面前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和盘托出。而这样的对象,不一定局限在交往的朋友当中。
比如,有时我们可能会和素未谋面的网友谈得很深入,并不是因为我们和那位网友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基础,只是网络这个平台,让我们感觉对方没有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反正他也不认识我”,顾虑下降,自我暴露的程度也就提高了。
再比如心理咨询,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之前根本不认识那位心理咨询师,但是能够在一个陌生人面前谈论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是基于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相信通过交谈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是因为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保障,让我们放下顾忌,勇敢直面自己。
而我呢,我的这个“朋友”就是我的日记本,我所有的秘密它都知道,我有什么悄悄话都告诉它,它是我最私密的朋友。
其实,那些不可对人言的苦闷,很多人都有,谁心里没个小秘密呢?如果只把能够让自己倾诉内心深处秘密的人当作朋友的话,那难怪您觉得没有朋友了。因为这样的对象本来就很少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紧缺物资”。就算我把所有的人当作朋友,也不会把那些隐私和秘密都毫无保留告诉所有的人啊,真正的小秘密,可能几百个人里面,知道也就几个人了。
一方面,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我们的“闺中密友”、“生死之交”;另一方面,我们在选择倾诉的对象、在择友上,也要有所斟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我们要给自己找好朋友,不要给自己找坏朋友。
有的人看上去很关心、很理解我们,和我们是站在一条线上的。他听到你的诉说,为你感到气愤:“他怎么能这样对你!他真不是人,这个混蛋,要是我,早就和他离婚了,也就是你啊,太善良,太好欺负了”;他对你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非常同情:“啊,你太可怜了,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啊,你人这么好,命怎么那么苦呢?老天也太不公平了”;他对你的故事很感兴趣,非常关注:“后来呢?你是怎么办的?你不会这样善罢甘休吧,你到底打算怎么办啊?你总得想个法子啊”。
这样的朋友,会让我们感觉好像得到了支持和理解,终于找到了知音。但是仔细想想,是谁让我越说越来气,越说越伤心?是谁让我说完之后更加愤愤不平,是谁让我说完之后更加失望悲观,是谁让我越发纠缠于其中不可自拔?原本是一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他这么一来,反而让事态变得严重,让我们更加觉得自己可怜可悲了。
我们找朋友倾诉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把痛苦放下或转移,还是加深对痛苦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的人,并不是出于恶意,往往是出于好心。而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出于关心,为了帮助别人,而实际上却是无意中给人家火上浇油了。
像我过去,有位同事比我年长,和我关系很好,我有很多心里话总喜欢说给她听。每次她都怜惜地叹着气说:“人这么好怎么命这么苦呢,小小年纪吃了这么多苦,真是造孽。”
我觉得,她太理解我了!是啊,我吃了那么多苦,老天对我如此不公,我人这么好,没做过什么坏事,偏偏让我承受那么多磨难,这一切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受那么多罪,为什么我要受那么多苦?为什么我的命就那么苦哦……对我有帮助吗?没有,我只会更加觉得自己是如此命苦,只会更加沉溺于自己的痛苦回忆中,扒着伤口细数,看自己多可怜。我只会对生活更加感觉无望,对自己更加感觉无用,除了无助和悲伤,我已经看不到阳光了。
我习惯了诉苦,每次诉苦总会让人惊叹,天哪!你经历了这么多,足够拍电影了。我不断向人展示我多么悲哀,不断证明我和我的生活是多么凄凉,我也越来越坚信我的命就是那么苦,世界第一苦。直到一位朋友不屑的一笑,说你这就算苦啦,你在天桥下露宿过?在垃圾桶里找过吃食?你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比很多人都算好了。整天嚷嚷自己没鞋穿,不想想人家没脚的人是怎么过的。
乍一听,很难受,什么人啊,铁石心肠,一点都不理解我的痛苦。直到我听说他的遭遇,直到我听到更多的故事,直到我参加公益活动,看到福利院的孩子们,看到贫困山区的学生,我才明白过往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只是浪费生命。当我接受了自己,接受了过往所发生的一切,当我去找去看自己的优点,去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我发现把自己从苦水中拎出来以后,一切都有了改变。
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赞同就是理解,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就是理解,和自己一起唉声叹气、一起伤心欲绝就是理解。不赞同就是不理解,不理解我们的就不是朋友。
真正理解我们的朋友,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说却不一定赞同你的说法,他能看到问题所在,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一面,他会保留他的意见,不会敷衍也不会怂恿。真正的良师益友,是能让我们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是直言不讳而非虚意附和,是帮助我们从痛苦中抽身,而不是陪着你泡苦水还让你再多倒点的。
爱人不是摇着尾巴围着自己团团转的宠物,爱人不是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奴仆。与我意见相左不一定是不接受我,不接受我的观念不等于不接受我这个人,拒绝我的要求不一定是拒绝我的感情。对您总是曲意讨好的,倒是要多加小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能够指出您缺点的人,或许就是您最需要交往的朋友;敢于拒绝您无理要求的人,可能正是您值得托付终身的爱人。
人生难得是诤友。
如果想找朋友倾诉,只是为了找人陪自己泡苦水、找人证明我在苦水里泡着,找不到这样的人,或许更好。如果只是为了得到“你太苦了”这样的“理解”,得不到,或许更好。对我们有帮助的倾诉,不仅仅是让我们宣泄,更是让我们从中找到解决的方式,正视问题,学会放下,学会面对,学会接纳,学会调整。
真正要找的朋友,不是帮你舀着苦水往你头上淋,陪着你喊苦啊苦啊的人。真正要找的朋友,是劝你从苦水池子里站起来,走出来;或者教你在苦水池子里游泳戏水,教你如何淡化痛苦并且在苦中作乐。
真正的理解,不是不断对你重复你多苦,不是肯定你多苦,不是证明你多苦,不是让你意识到你多苦。真正的理解,是看到你的甜,是告诉你越怕就越苦,是劝慰你苦又何妨,是制止你叫苦连天。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理解,不是强化你的痛苦,不是延续你的痛苦,而是淡化你的痛苦,是转移你的痛苦。
如果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朋友,不妨先让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自己鼓励自己从苦水池子里站起来、走出去,自己提醒自己淡化和转移痛苦。
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在您内心深处,对您不离不弃,他是最了解也最理解您的人,他是您永恒的朋友。
这个人,就是您自己。
我们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过,别忘了,要做自己的好朋友,不要做自己的坏朋友哦。
☆不好相处的人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我要求都没那么高了,什么喜欢啊爱的,我不求谁喜欢我爱我,别整天针对我就行了。觉得身边有的人很难相处,可偏偏又是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躲都没处藏。觉得这种人整天鸡蛋里挑骨头,气量狭小,心眼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看见这人就来气,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和这样的人怎么能相处融洽?
我们觉得别人针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到底是别人跟自己过不去,还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是针对所有的人都这样,还是仅仅只针对你?这个人是只有你和他无法相处,还是谁都拿他头疼?他所针对的到底是对事还是对人?你不舒服的地方又是在对事还是对人?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态度和观念。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观念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现象。如果他对别人也是要求严格,那是他的性格如此,我又如何要求他唯独对我放一马,降低标准呢?同样一件事,换了别人,他的态度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吗?如果他对谁都是那样,我又何必生气?如果他只是对我恶劣,那为什么一个能和99个人搞好关系的人,唯独跟我不搞好关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什么让他对我的态度不如对别人那样友好和善呢?是我们之间存在什么误会?还是自己有什么地方让他理会错了意思?
比如说,有位朋友和谁都好好的,唯独对我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我不明所以,我也没得罪他啊?干吗对我这么不依不饶的?有可能是他听到了错误的传闻,误会了我,也可能是我的某些观点他很反感。这样的情况我遇到过好几次,往往是那些并非频繁往来的人,他们了解我们的途径是通过传言和他人的评价,听风就是雨。因为彼此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所以不会亲自求证,误会就这样产生了。而一旦消除误解,这样的人又往往能成为好朋友,所谓不打不相识,越是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越是性情中人,心无芥蒂,一旦澄清就会立即转换态度。
如果是别人都觉得他挺好,但您却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您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这时候,请您冷静理性地想一想: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别人对他的评价和我对他的评价差异大吗?为什么别人都能看到他的优点,只有我看他不顺眼,难道真的都是别人“瞎了眼”?他被人赞赏之处,是否正是我的病脚痛处?他的成功过人之处,是否正是我一直期望达到却暂时还未达到的高度?我是否在用“高人一等”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和恐惧?是否在用批评否定他人的方式来缓解自责和内疚?
比如说,有位同事人见人爱,大家都喜欢围拢在她身边,我不屑一顾地认为她不过是在卖弄风情,工作上的成绩靠的也只是漂亮脸蛋而不是业务能力。我怎么看她都不顺眼,处处发现她的问题,听不得别人说她的好。可能是因为我为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嫉妒她的美貌,因为我自己看重外貌,就认为她的成功都是因为长得漂亮,没什么了不起,我在她面前感到自卑,便无形中去贬低她,借此来消除自卑的痛苦;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婚姻亮了红灯,这位同事的样貌装扮和“那个小妖精”相似,我把对先生和第三者的怒火投射到她身上,无意中把她当作“那个小妖精”,当然是看不顺眼了;又或许是我自己人缘不好,没什么朋友,同事不理我,上司老训我,看到她“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形成鲜明对比,戳到我的痛处,当然来气。
如果您不仅是看一个人不顺眼,而是看所有的人都不顺眼,看整个世界都不顺眼,您又已经过了愤世嫉俗的年纪;如果在您眼里就没有对的,没有好的,别人笑是傻,别人乐是俗,别人哭是懦弱,别人失败是无能,别人成功是侥幸……这时候,想想看,是自己的标准高、要求严,是这个世界污秽不堪,是他人全都毫无可取之处,还是自己的心态需要调整,自己的眼光需要改变?
与人交往当中,矛盾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无法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我们也有看别人不顺眼的时候。看别人不顺眼,觉得别人针对自己,先想想到底是谁的问题。如果其中不存在误会,不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与隔阂,只是个性不同、观点不同引发的矛盾,我们也要明白,我们都有好为人师的癖好,爱给人找茬挑刺。或许我们觉得别人是恶意针对,人家却真的只是善意提醒呢?
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大片不论票房多么火暴,也会有恶评如潮;一位明星不管演艺如何出色,被津津乐道的仍然是他的那点隐私。网络最能证明这种爱找茬的心理,有人就最乐意对大众接受喜爱的人和事加以抨击,最喜欢“唱反调”,以显示自己的独特非凡,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有人给我们找茬挑刺,针对我们说三道四,或许真的是我们自身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那我们感谢对方的挑刺,让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加以改善;或许是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既然鸡蛋里没有骨头,那随人去挑吧,淡然一笑,不往心里去。
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可以体谅可以包容,可以用我们的胸怀去接纳:明白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不必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念,也不必强求自己接纳对方的想法;明白他是对事不对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不是故意针对我,他也是善意提醒,不是恶意要中伤我,只是他的表达方式让人难以接受,他也没法改了,我也不计较;明白这只是观念不同个性差异的矛盾而已,人与人之间,本就是在求同存异中和平相处。
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无法容忍无法原谅,触及底线违背原则的无法苟同,可以用高姿态漠然处之:你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尽管去挑好了,我犯不着陪着你一块儿挑,更犯不着屈尊降贵自掉身价跟你一般见识争个没完;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激怒我,我秋毫无损逍遥自在看谁着急;如果你的目的是要置我于死地,我偏偏活得好好的给你看。
有些人的确很难相处,针尖对麦芒肯定起冲突,没必要正面交锋。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宽容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与任何人都好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