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走出抑郁的泥潭 >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作者:木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是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只是一个预言(而不一定是事实),但是由于个体或群体都预期这一预言将会实现,所以他或他们的行为就会因此显示出某种倾向性,而正是这种倾向性致使该预言得以实现。

从表面上看,是语言的准确,好像真的是“未卜先知”;但实际上是由预言引发的人的心理作用,再导致其心理或行为上的倾向性,从而使原先并无必然性的一个预言最终真的自动实现了。

☆坚定信念从一开始,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好起来”,因为我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我要回去上班。从一开始,我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康复,坚信“抑郁只是现在,不是永远”。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盲目乐观”,才让我有勇气有毅力一直坚持下来,直到彻底康复。

2005年9月28日,我写了一篇《木碗告抑郁病友书》发布在网上,鼓励抑郁病友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

“首先,是要建立信心,相信没有什么病是好不了的,相信自己一定会康复。不要把抑郁症看得那么严重,那么恐怖,病魔就跟女孩子怕老鼠、小孩子怕鬼怪一样,你越怕它越强,你越不怕它越弱。心理上不重视它,但在行动上要按时吃药、积极治疗,这叫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小日本不都被我们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给打跑了吗?坚持就是胜利,怀着必胜的信心你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文章最后,我写道:“木碗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木碗至今仍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但是木碗相信这只是现在,不是永远。”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抑郁症的文章,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今天再看这篇文章,我自己都讶异自己的积极乐观,哪里像个重度抑郁症患者,谁能想到就在动笔前一个月我还自杀过?

当时有的抑郁病友好心地劝告我别“轻敌”,别想得太简单;也有病友和医生说我这样的情况不可能痊愈,能够找到合适的药物终身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就不错了;我也深切体会到“这一次和以往的病都不一样”,但我还是相信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当时我对抑郁症的了解并不深入,不知道那些关于治愈或者复发的比例数据,也弄不清各种药物之间的区别,不清楚“抑郁症的严重性和危害”;当时,我也有过很多次悲观绝望和怀疑动摇的时候,但总体上还是对康复抱有希望,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恢复健康,能正常生活。

或许是我患过的疾病太多,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一天不用吃药,没有哪天没一点病痛的。病痛多了,倒也不全是坏事。知道自己抑郁以后,我对抑郁症视同以往得过的疾病一样,并没有“另眼相待”,反而有点“无所谓”的态度:

“不就是又多了一种病吗?我得过的病难道还少吗?尽管抑郁症的确比其他疾病更让人痛苦,但和过去那些疾病一样,可能很难治,可能没个几年是好不了的,但是,总有好的一天。哪怕像那些慢性病一样无法痊愈,但也总有不发作的时候,自己注意就能避免发作,少受些苦。过去那些病,有的治了半个月就好了,有的看了十几年才好,但不管怎样,不会一辈子都这样,总有见好的时候,总会慢慢好起来。抑郁症也是一样的。”

我能够康复,是因为我相信我会好起来,所以现在所受的苦都是为了将来的甜,不管多苦我都能够接受,不管多难我都愿意尝试。我能够康复,是因为我期待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会为之努力,不管路途多么艰难坎坷,我都会继续走下去,不轻言放弃。

现在有病友问我“我到底会不会好”的时候,我总是说:“你相信的,你终将看到。”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好不了,还会去努力吗?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又如何会去做呢?如果我们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谁还能帮我们呢?我们相信的,才会有所期望,有所投入,有所行动。

我们相信的,才有可能成为事实,最终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得到。我们不相信的,即使摆在自己面前,也会视而不见,也将化为乌有。

我们相信会痊愈,才会往痊愈的方向努力,并且坚持下去,直到痊愈。我们认为无药可救,那任何疗法对我们都无济于事,因为我们自己亲手把活路堵死,亲自葬送了自己。

我们相信自己会好,期待康复的那一天,才会为之去努力,去坚持。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期待他人的帮助,就会积极行动起来,就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有所期待或许您会怀疑,信念的力量有那么强大?期望的力量有那么神奇?我相信我会好我就会好,这是不是太唯心主义,是不是天方夜谭啊?那我们就来看看期望的力量究竟有多神奇——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进行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们挑选出一些学生,然后对老师讲,经过某些心理学方面的评定,这些孩子“取得成功的希望更大”。过了8个月,心理学家又来到学校,他们发现,上次提供给老师的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如今确实表现出了高出一筹的能力与水平。这一结果令心理学家颇为惊讶。因为事实上,上一次“圈定”的那些孩子,只不过是随机挑选的,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客观的评定。

心理学家只能这样解释:专家给教师提供的一个极为肯定的信息,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了期待。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提问、鼓励、评价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的方向展开,使学生不断肯定自己,进一步取得良好的成绩。

有时候,期望与期待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这就是神奇的“期望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颠倒,痴迷不已,期待着石像能变为真人。后来美女雕像竟化为真人,与他结为伴侣,相亲相爱。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是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真实情况却并不少见。

测验中的学生为何真的表现出“发展潜力”?因为教师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对这些学生有了更高的期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由自主地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学生实际上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自然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我们不能只等着别人来期待自己,不能只等着别人说我们行,如果连我们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期待,如果我们自己都在说自己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

就算教师对学生再抱期望,学生自己不相信自己,不努力学习,成绩也上不去;就算医生已经明确告诉我,抑郁症不是绝症,可以治愈,我若不相信,不积极治疗,怎么会好?就算我说上千万次:“我比你更严重,我都已经好了,你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会好的”,您不相信我说的,不相信自己,我天天念经念咒一样啰唆,甭管我对您抱多大的期望,您也还是那样。

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康复,在脑海里对未来还抱有希望,我们就会去努力,努力了就会看到积极行动带来的良性转变。如果我们始终认为抑郁症不可治愈,我不可能康复,我这一辈子已经完了,即使看到已经有活生生康复的案例在眼前,即使大家都在期待我康复,也是无济于事的。

让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都多一些积极的期望,有希望才有动力,有美好的愿望才有美好的前景。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期待、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给自己充足的动力。

我们再看是什么让石雕变成了美女?——是爱。国王如果不爱这尊石雕,如果没有希望石雕变成真人的期待,又怎么会有那美丽动人的结局?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学生,如果对学生没有更好的期待,又怎么会有学生那不可思议的进步?

爱自己,对自己有所期待,相信自己的能力,期待生活、期待明天,我们就有信心有动力展开行动,就有毅力有耐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爱别人,真诚地关注他人,期待与他人成为朋友,我们就会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就能得到和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用爱消除心中的怨恨和偏见,与他人和睦相处。

爱生活,对未来有所期待,我们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就会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去投入地爱一个人、赏一朵花、听一支曲、品一杯茶,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我写这些,是因为我对您有所期待,我坚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摆脱抑郁的阴影。我相信您的未来是那样美好,我愿意在黎明前的黑夜中尽我的能力来帮助您。或许,我能为您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但是,走出黑暗,需要您自己迈开双腿前进。

同样的路,我已经走过,我在路的那一头期待着您,相信您也能够走过来。我期待您对自己有同样的期待,我相信您对自己有同样的信心,只要我们愿意,没什么不可以。我们坚信的,终将看到;我们期待的,终将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