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很愚钝,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笨拙。没有人期望愚蠢呆笨,但是愚和智从来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其中的分寸把握充分体现着人生的智慧。其实,大智若愚也是心机的一种境界。
1.想飞,就要将地平线忘掉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而活,有人为了名利,有人为了财富,其实这就是人生的目标。人,是为了理想而活。如果向命运低头,那你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最后即使你失败了,虽然你的生命不完美,但你的生活依然很精彩--虽败犹荣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局限自身,桎梏灵魂。像鸟儿忘掉地平线一样,忘掉束缚才能飞得更高。
倘若留恋地平线,雄鹰就无法飞翔在广阔的蓝天;因为依偎地平线,麻雀只能在林间蹦跳。
忘掉地平线,学会轻装上阵,尽情挥动双翅,让它经历狂风暴雨后更加坚强,带着一身的阳光和快乐奔向梦想的殿堂。
人生是壶阵阵的酒,无名的河,无畏的歌。让我们忘掉它的深浅、苦甜、高低,用自己的心去趟、去品、去唱。
只有忘掉地平线,才会使飞向梦想的彼岸。
追求忘我,超越束缚有句很经典的话是这么说得:不要把自己当作鼠,否则肯定被猫吃。
1858年,有一个小女孩在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出生。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就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从而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有一天,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去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只非常漂亮的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非常希望能够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这时孩子耐不住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没有走路的能力,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以后,孩子的病便痊愈了。这个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这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超乎人想象的能量。
一个人只有超越自我,才能不受外界的种种诱惑,才能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执着走自己的路。超越自我,才能正确正视自己遇到的困难、挫折、坎坷和不幸,才能在顺境里不狂妄自大,逆境中不至于颓废和气馁。
杰瑞和吉姆两人是邻居,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杰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即通,他知道自己有这一优势,为此颇为骄傲。吉姆的脑子没有杰瑞的灵光,虽然他非常用功,可总是不能进入班上的前十名。与杰瑞相比,他总是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然而他的母亲没能忘记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随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杰瑞自认为是个聪明人,可是他业绩平平,一生没有任何成就,而自认为很笨的吉姆却一点点地超越自我,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最终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杰瑞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遇到上帝就问道:“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吉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道:“可怜的杰瑞呀,你至死都有没能搞清楚,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的‘褡裢’里放着相同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沾自喜,以至误了自己的终生!而吉姆的聪明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因此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上,不断向前进取,从而获得成功!”
无论是谁都应该记住,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都有自己独特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羁绊,你就不会忽略生命中的太阳,也不会使自己湮没在他人的光辉里。
曾有一个举重运动员,总认为自己非常普通,以至于难以在运动生涯中有所大作为。因此无论他是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成绩总是平平。他的教练注意到这一点,通过观察这名运动员,知道他不是没有出好成绩的能力,只是被心理问题束缚着。
在一次训练中,这个运动员通过努力仍未把加重的杠铃举起来,这时他的教练在旁边冷不防猛地把他的短裤往下一拽,这名运动员下意识地腾出一只手来拉短裤。这时令人感叹的是,他竟把那杠铃举了起来,而且还是一只手。
在面对教练那富含深意的笑容时,这名运动员顿时若有所思。自此以后,他就开始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于是积蓄在体内的潜在能力被他发挥了出来,最终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这自然就会影响自我真实水平的展现。在人的一生中,惟有忘掉地平线,主动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生命中优秀的潜能,那么即使是再平凡人,也会有不平凡的表现,因为他懂得抛开地平线地束缚。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个烧木炭的老汉,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年龄大了,无法再砍柴烧炭,就把两片树林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他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也很勤快,每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还可以,但几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意外的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庄稼,无奈之下,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放羊。刚开始,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岗上树苗很快就长大了,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因为树木防护,那场暴雨对他的庄稼也没受太大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是怎么做的,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越来越旺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生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我们何不给自己一个重来的机会呢……
当我们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的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看呆。这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装疯卖傻,保全自己《孙子兵法·九地》对此有专论:“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于其途,使人不得虑。”意思就是通过蒙骗和迂回等办法,使人们无法推测你的真正意图。在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办法蒙混过关。想办法蒙蔽敌人的视听,不让敌人了解我方的意图,这是取胜的根本保证。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有许多儿子,朱元璋就分封自己的儿子一些领地,把他们称为亲王。后来,这些儿子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拥有了自己的军队,成为藩王。朱元璋一死,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皇帝(朱标死得早),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受到众藩王的威胁,于是就开始削弱众藩王的权力,有反抗的则受到杀戮。燕王朱棣精明强干,没有被立为皇帝,非常不满,常常想推翻建文帝,自己做皇帝。现在建文帝削藩,燕王也在被削之列,朱棣很是恐慌,不知怎么样才好,忙请属下们出谋划策,属下们劝他举兵造反,推翻建文帝,继承帝位。朱棣听后,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就马上采纳了。他暗中招兵买马,表面上却佯装无事。不久,这事还是传到建文帝那儿,建文帝决定派大臣讨伐朱棣。朱棣见势不妙,为了保全自己,就想出一条妙计:装病。
朱棣上奏朝廷,声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建文帝就派大臣去探视虚实。朱棣装疯卖傻,满街乱跑,在盛夏的烈日之下,穿着皮袄围着火炉烤火取乐,还乱喊乱叫。建文帝派来的人回去报告说,朱棣确实病得不轻,于是建文帝便不再注意燕王朱棣了。过了些时日,建文帝批准了大臣齐泰上奏逮捕燕王的请求,还要秘密派人来杀死朱棣。朱棣得知此事,就与属下按事先定下的计谋,筹建文帝派来的谢贵等人来捉拿自己的时候,先行下手将其擒住,举兵起事,然后以诛杀齐泰、黄子澄的名义,攻进北京城。经过艰苦的激战,最后打败了朱允炆,夺取了皇位,改法建制,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孙膑遭到老同学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没有绝望,没有放弃,他决定诈疯来迷惑庞涓,达到逃脱的目的。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眼睛大张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愚蠢地进了孙膑下的"套",相信孙膑真的疯了。孙膑这才有机会逃出魏国。
一个人懂得装傻,就表明他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做人切忌张狂,锋芒太露易暴露目标,更容易惹人疑心。与对手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把局做得恰到好处。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运用谋略的人,一定要做到不露锋芒,从而既有效地掩饰目的,又能达到目的。当你做大事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你会被别人当靶子打!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也一个是个典型的例证。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如今天下英杰惟属自己和刘备了。当时刘备被吓得大惊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这时恰恰有惊雷打过。曹操问刘备何故,刘备连忙装成极为害怕的样子,说是被窗外的响雷惊吓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为天下英雄只剩自己了。聪明的刘备装傻、装成孬种的样子,把曹操给骗过去了,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如果当时刘备不"卖傻",而是勇气外露,要和曹操一争高下,那么必然会被曹操干掉,西蜀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处于弱势时要装傻,在处于强势或势均力敌时,也是运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才能出其不意打击对手。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
难得糊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一种"难得糊涂"的智慧,它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我国两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加之当时朝廷专制、政治黑暗,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于是那个时候的许多文人雅士,不得已而寄情于山水之间,动辄借酒以消愁。所以那个时代出了不少酒鬼,刘伶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他嗜酒如命、近乎颠狂,还作了一篇《酒德颂》,人称"酒仙"。这些人虽不满现实,但为求自保,只得成天放浪形骸、痛饮狂歌,糊涂度日。这种"糊涂"的境界,包含着无奈、压抑和痛苦,也代表着一种与世俗格格不入、不跟当权者同流合污的独立精神。他们的"糊涂",未必不是装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要说起贤相,就有两句非常著名的成语,一个叫“萧规曹随,”一个叫“房谋杜断”。“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的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然而曹参遵行不改;“房谋杜断”所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多谋,而杜如晦善断。中国的盛世称汉唐,而汉唐的名相首推这四位,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宰相,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其中的这位曹参曹相国,就正是一位糊涂的贤相。
曹参本来是沛县里的一名小吏,跟随着刘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战,“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将士。曹参与萧何本来关系很好,在等到萧何当上了相国之后,两人又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偏偏推荐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一定要当相国了。
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一点也比不上。”
曹参在这时便说道:“陛下之言是也。更何况先帝已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就这样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那些所谓当宰相的,只知道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一种为人的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又怎么不能说成是一种过人的智慧呢?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么又会如何呢?恐怕就一定会乱套不可。通常也就有一些人们,就常犯这样的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别人会说自己的无能,三把火乱烧一气。对于在历史上如此惹出乱子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人生在世,必定要生活在一个错综繁杂的人际交往圈中。每个人不外乎是这个圈子里维系平衡的个体,所以,做一个“若愚的人”,还是一个“精明的人”这是一个如何优化个人生存环境的选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对交往对象的定位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精明过人的杨修,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挡曹操的光芒,岂会有善终。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强势,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却因破坏了群体的平衡而遭来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则在群体中处处体现出弱势,得到群体的同情和帮助。这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世间万物,时也好,运也好,势也好,都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转换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业业,苦心算计,患得患失。回头一看,自己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还不如常人所获的,于是哀叹命运不济,天道不公,岂不知“塞翁失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得失,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所以,做人学是糊涂点好,要学会给自己留下余地。正所谓“大智则若愚”,这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没有那么容易就会成功的,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就要懂得保全自己。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没柴烧。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需要有这种做事的心机,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3.人要学会激流勇进,也要懂得顺流而下人生仿佛一条射线,永远向前而又散发着美丽的光芒,需要我们学会激流勇进;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巅峰时,更要懂得顺流而下,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为一位智者。
学会顺流而下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中华民族风风雨雨5000年历史,横看形形色色13亿人的现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并承认,这句俗语至真至诚至善,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